就在王莽为龙袍加身而喜悦的时候,忽然传来徐乡侯刘快起兵讨莽的消息,王莽正要派兵迎战,却又有捷报传来,说刘快已败亡。原来这刘快是西汉皇室中人,他恨王莽篡夺了汉家江山,就聚集了几千人进攻即墨城(在今山东)。即墨城中的军民并不应战,只是关紧城门拒守,刘快的人不过是临时凑拢来的乌合之众,时间一长,渐渐地失去了斗志。城中守军趁势杀出,刘快大败,最后死于逃亡途中。
为了杜绝刘氏再反叛,第二年,王莽索性将汉室诸王一律贬为平民。然而外面兵患刚刚平息,内乱却又发生了。
王莽称帝后,曾派遣五威将军分别出使五方,并颁出符命四十二篇,笼络人心,因此符命之说遍布天下。内外官吏只要进献符命,往往立即被封侯。有大臣因此心生担忧,进谏说符命只能暂时使用,否则人们都借此邀功,日后反而会生动乱。王莽深感有理,于是颁出诏令,说除五威将军颁发的符命外,其余全属无稽之谈,符命之谈这才渐渐消停。
王莽的开国元勋甄丰曾任大司空之职,但因其性格刚烈,不被王莽所喜,仅被封为更始将军,与那个卖饼的小贩王盛同列,甄丰当然极为不满。因此,甄丰的儿子甄寻就伪造了一个符命,说新朝应当分陕地为两部,设立二伯(主事者),甄丰可为右(古代以右为贵,为高)伯。这道符命呈上去后,竟得王莽批准。就在甄丰准备赴任之时,甄寻以为计谋成功,异想天开地再次伪造了一道符命,说:“故汉平帝之后,应为甄寻妻。”这汉平帝皇后,就是王莽的女儿。
汉平帝皇后虽是王莽的女儿,却与王莽的性情大不相同。王莽篡位之后,她整日闷坐深宫,愁眉不展,就是定期朝见天子的仪式,她也借口有病,未曾去过一次。王莽误以为她年纪轻轻,寡居难耐,就将她改号,称为黄皇室主,表示与汉绝婚,好为她选择配偶。王莽暗想朝中心腹虽多,但只有孙建最尽力,孙建的儿子孙豫又是翩翩少年,如果与女儿配做夫妻,恰是一对佳偶。于是王莽召入孙建,与他密商。孙建欣然受命,回去询问孙豫,孙豫也喜出望外,于是两父子想出一个办法,让孙豫带着太医,以探视为名,来到黄皇室主的宫中。
黄皇室主见到孙豫,大为惊异,又见他打量自己的眼光别有深意,知道来者不善,于是退入内室,传叫侍女,责备她擅自让外人进来,还亲自鞭打她。孙豫站在外面,听见内室有鞭打声,扫兴而去,报知王莽。王莽这才知道女儿志在守节,也就打消了之前的念头。不想却又来了个甄寻,伪造符命,想娶黄皇室主。
甄寻的心思不难猜测:王莽这个女儿,既是前朝皇后i又是今朝皇帝之女,把她弄到手,岂不是一下成了当今天子的女婿,那才叫富贵无比呢!谁知王莽看了这个符命,气得七窍生烟,说:“我的女儿贵为天下之母,这个符命分明是甄寻捏造的,如此欺天大谎,罪不容赦。”甄寻这才知弄巧成拙,闯了大祸,慌忙一溜烟地逃出家门。甄丰听说后,吓得魂飞天外,急忙寻找儿子,想绑儿子入朝为自己脱罪。偏偏甄寻已经逃得无影无踪,朝使又逼迫得紧,一时无法对付,无奈只好服毒自尽。朝使见甄丰已经自尽,又没抓到甄寻,只好回去复命。P2-3
读《二十四史》不如读蔡东藩!
“一部《二十四史》分量太多,倒不如这部演义,随意翻览,说不定有提纲挈领的功效”。对于历史普及阅读,著名历史学家顾颉刚先生曾经发出“读《二十四史》不如读蔡东藩!”的感慨。
对历史等传统文化的掌握,需要从小积累,阅读经典,强基待发。蔡东藩先生的这部大书自成系统,史料丰富确凿,文笔生动雅趣,即将出版的历史演义青少版,在文本上又较好地解决了青少年阅读难度的问题,既有骨架,也有情节,既读得懂,又能读出兴趣,我很期待这套书的面世。
殷俊
苏州工业园区教师发展中心主任,历史特级教师
深阅读,读经典
我的童年时代书籍少,但我们在不多的书籍里如饥似渴地读,不经意间把一本书反复读。这与当下流行的“轻阅读”“快阅读”完全相反。但必须承认,这种不经意间形成的“深阅读”习惯深深影响了我们这一代人。记得五岁时,识字不多,家里有一套《说岳全传》,开始只是认字,然后在字里行间理解词语,后来能看明白故事,再后来能读其中的诗句,如此反复,已经无法确定到底看过多少遍。这一阅读经历至少对我产生两大影响:语文不差,喜欢历史。
有位历史学博士在交流读书心得时说:读书还是要读经典。青少版的蔡东藩《中国历史通俗演义》将传世经典甄选提炼、做大众化的改编,同时字斟句酌,在行文和内容上保持一定的深度和广度,让青少年在阅读中慢慢咀嚼文字的雅趣,细细品味鲜活的画面感和历史的生活味,在阅读中渐渐形成问题,这,正是目前历史教与学中所需要的。
陶涛
华中师大一附中历史教师,特级教师
向更根本、更永恒的经典致敬
蔡东藩被称为“一代史家,千秋神笔”,蔡著的历史地位无须赘言,但它对于青少年的重要意义在当代却尚未得到重视。事实上,在民国时期,《中国历代通俗演义》这部融斐然文采和渊博学识的历史名著,就曾因“于中等学校学生文史知识,裨益匪浅”.而被用作学生课外补充读物。
而如此名作,如今终于得以做大众化的改编,为青少年和普通读者所亲近,势必成为历史普及读物中难得的经典。近两年民国老课本颇受热捧,这不仅源于对传统的尊重,更是对美感、趣味性与可读性的追求。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认为“课本必得引起学生的兴趣,使得他们乐于阅读,从而发展多方面的智慧。”这套同样源于民国的《中国历史通俗演义(青少版)》无疑将发挥异曲同工之妙,为中学历史教与学,及历史知识的普及另辟蹊径。
李晓风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人大附中历史特级教师 历史读物的文学味
历史读物不光注重史观、史实,还要关照可读性和文学性,如此方能实现普及阅读的使命。
著名历史小说作家二月河认为,蔡著这部中国历史演义大书,既不是纯历史,又没有虚构历史……一部好的历史实录,何尝不可当作一部小说和文学作品来读?市面上蔡著的原版和改写版本众多,有白话版、小说版……这套青少版保持原作脉络主线,调整文风为当代青少年提供普及阅读,又适当保留了凝练的四字用语和古典文学趣味,既是正史读本,又是文学读本,在“雅文学”与“通俗小说”中寻找平衡,改写定位的分寸拿捏值得称道,在历史知识之外,对于青少年文学素养的提升也有一定的阅读价值。
曹松林
武汉市教科院教研室主任,历史特级教师
史与二十四肩齐,文则三国身后
中国史家历来就有史德、史识、史才之说,这三个方面,蔡东藩先生及蔡著都值得称道,尤为可敬。蔡著史实可比肩《二十四史》,但更好读;用章回小说体例及文学语言表达,虽然在文学造诣上稍逊于《三国演义》,但不像《三国演义》“七分史三分文”,而是“语皆有本”,堪称中国传记文学史上前无古人的经典之作。《三国演义》只演绎了《三国志》,蔡著却演绎了整部《二十四史》。
现今中学历史教育兴起“史料教学”,期望“论从史出”;提倡“虚拟情境教学”,让学生回到历史现场、同历过程。但因诸多原因,实践困难多多,唯一的办法就是多读历史书,多读好读的历史书。这套以蔡著改写的历史读本,如若作为辅助读物,无疑将有利于中学的历史教育与学习。
李明海
湖北省宜昌市教科院正高职教研员,历史特级教师
读《二十四史》不如读蔡东藩!
“一部《二十四史》分量太多,倒不如这部演义,随意翻览,说不定有提纲挈领的功效”。对于历史普及阅读,著名历史学家顾颉刚先生曾经发出“读《二十四史》不如读蔡东藩!”的感慨。
对历史等传统文化的掌握,需要从小积累,阅读经典,强基待发。蔡东藩先生的这部大书自成系统,史料丰富确凿,文笔生动雅趣,即将出版的历史演义青少版,在文本上又较好地解决了青少年阅读难度的问题,既有骨架,也有情节,既读得懂,又能读出兴趣,我很期待这套书的面世。
殷俊
苏州工业园区教师发展中心主任,历史特级教师
深阅读,读经典
我的童年时代书籍少,但我们在不多的书籍里如饥似渴地读,不经意间把一本书反复读。这与当下流行的“轻阅读”“快阅读”完全相反。但必须承认,这种不经意间形成的“深阅读”习惯深深影响了我们这一代人。记得五岁时,识字不多,家里有一套《说岳全传》,开始只是认字,然后在字里行间理解词语,后来能看明白故事,再后来能读其中的诗句,如此反复,已经无法确定到底看过多少遍。这一阅读经历至少对我产生两大影响:语文不差,喜欢历史。
有位历史学博士在交流读书心得时说:读书还是要读经典。青少版的蔡东藩《中国历史通俗演义》将传世经典甄选提炼、做大众化的改编,同时字斟句酌,在行文和内容上保持一定的深度和广度,让青少年在阅读中慢慢咀嚼文字的雅趣,细细品味鲜活的画面感和历史的生活味,在阅读中渐渐形成问题,这,正是目前历史教与学中所需要的。
陶涛
华中师大一附中历史教师,特级教师
向更根本、更永恒的经典致敬
蔡东藩被称为“一代史家,千秋神笔”,蔡著的历史地位无须赘言,但它对于青少年的重要意义在当代却尚未得到重视。事实上,在民国时期,《中国历代通俗演义》这部融斐然文采和渊博学识的历史名著,就曾因“于中等学校学生文史知识,裨益匪浅”.而被用作学生课外补充读物。
而如此名作,如今终于得以做大众化的改编,为青少年和普通读者所亲近,势必成为历史普及读物中难得的经典。近两年民国老课本颇受热捧,这不仅源于对传统的尊重,更是对美感、趣味性与可读性的追求。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认为“课本必得引起学生的兴趣,使得他们乐于阅读,从而发展多方面的智慧。”这套同样源于民国的《中国历史通俗演义(青少版)》无疑将发挥异曲同工之妙,为中学历史教与学,及历史知识的普及另辟蹊径。
李晓风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人大附中历史特级教师 历史读物的文学味
历史读物不光注重史观、史实,还要关照可读性和文学性,如此方能实现普及阅读的使命。
著名历史小说作家二月河认为,蔡著这部中国历史演义大书,既不是纯历史,又没有虚构历史……一部好的历史实录,何尝不可当作一部小说和文学作品来读?市面上蔡著的原版和改写版本众多,有白话版、小说版……这套青少版保持原作脉络主线,调整文风为当代青少年提供普及阅读,又适当保留了凝练的四字用语和古典文学趣味,既是正史读本,又是文学读本,在“雅文学”与“通俗小说”中寻找平衡,改写定位的分寸拿捏值得称道,在历史知识之外,对于青少年文学素养的提升也有一定的阅读价值。
曹松林
武汉市教科院教研室主任,历史特级教师
史与二十四肩齐,文则三国身后
中国史家历来就有史德、史识、史才之说,这三个方面,蔡东藩先生及蔡著都值得称道,尤为可敬。蔡著史实可比肩《二十四史》,但更好读;用章回小说体例及文学语言表达,虽然在文学造诣上稍逊于《三国演义》,但不像《三国演义》“七分史三分文”,而是“语皆有本”,堪称中国传记文学史上前无古人的经典之作。《三国演义》只演绎了《三国志》,蔡著却演绎了整部《二十四史》。
现今中学历史教育兴起“史料教学”,期望“论从史出”;提倡“虚拟情境教学”,让学生回到历史现场、同历过程。但因诸多原因,实践困难多多,唯一的办法就是多读历史书,多读好读的历史书。这套以蔡著改写的历史读本,如若作为辅助读物,无疑将有利于中学的历史教育与学习。
李明海
湖北省宜昌市教科院正高职教研员,历史特级教师
王莽篡位,惹烽火连天,众叛亲离。刘秀奋起匡扶汉室,铁马金戈一展雄略。然外戚干政,内宦揽权,王朝末路,生灵涂炭。黄巾军起,中原喋血。孟德官渡破袁,北国一统,群雄遂灭。诸葛联孙抗曹,赤壁三足鼎立。六出祁山,问鼎中原,终成水中月。司马雄起,三国终结。
像《三国演义》一样轻松阅读、生动有趣,像《明史》《清史稿》一样翔实可信,可为借鉴。
蔡东藩的《中国历朝通俗演义》丛书,真实再现了封建体制渐趋僵化,长期领先世界的中华文明渐趋落后的历史进程。
这本由长江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的《东汉三国演义(上青少版)》以蔡东藩的《中国历朝通俗演义》为蓝本进行改写,为章回体结构,剪裁得体,张弛有度,自批自评,妙趣横生,集文学性与史学性于一体,是值得去阅读、体味的历史著作。
“中国历朝通俗演义”以《三国演义》为体,娓娓道来,妙趣横生,览百世兴衰。本套书备受当代、后世史学家称赞,被誉为:“读《二十四史》不如读蔡东藩。”本套书几乎涵盖所有历史典籍和历史小说的内容,可谓是一本读懂中国历史,揭穿所有历史影视剧的谎言,展现一副真实的历史风云古今长线,甚至可以从中找到金庸武侠小说的所有历史。
这本由长江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的《东汉三国演义(上青少版)》是以蔡东藩的《中国历朝通俗演义》为蓝本进行改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