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我们(亲密关系的心理必修课)
分类 人文社科-社会科学-社会学
作者 叶壮
出版社 人民邮电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如今,爱情已经不单单是“爱”和“情”的结合体,而以更复杂的“亲密关系”的身份留存于每个人的生活中,对这一身份的认识和介入也应当与时俱进地跳出情怀的圈子。《我们(亲密关系的心理必修课)》旨在弥补亲密关系方面的心理学科研成果与大众生活实际的客观落差,力求用科学的观点、鲜活的案例及通俗的语言,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与把控自己的爱情生活。“知乎大V”叶壮靠平实、幽默的语言与充足的学科知识,在书中系统地归纳了国内外关于亲密关系的心理学研究,并深入结合了当下中国已逐渐演变为社会问题的婚恋困境,兼顾关乎爱情的理性思考、时代特征和实践技巧,不加“鸡汤”、只给“干货”地与读者分享。

万门大学把本书指定为由叶壮主讲的《恋爱心理学》系列慕课教材。

“简单心理”创始人简里里、《北京晚报》评论部主任苏文洋及新华社主任记者唐师曾联名作序推荐。

内容推荐

今天,越来越多的人要面对因“爱”无力所带来的巨大挑战,情爱困境也已成为我国都市人群的第三大压力来源。你是否有过剩男剩女的身份困扰,抑或在恋爱过程中难以把控亲密关系细节。为了解决这些具体的问题,作者叶壮依据心理学的工具对当前普遍又深受社会关注的爱情困境问题进行探讨与梳理,如那些在童年没有形成良好依恋类型的人,在亲密关系中将面对怎样的挑战?所谓的一见钟情,到底是不是爱神丘比特胡乱地一扯弓弦?当我们说爱上一个人的时候,我们到底是爱上了他的什么?《我们(亲密关系的心理必修课)》通过提供实践指导以期让读者能够科学地拥有对亲密关系加以控制的常知和能力。

目录

第一章 “剩时代”的情爱困境

 从“我”到“我们”的距离 

 逃离“剩斗士”的土壤 

 病急也不能乱投医 

 摒弃低效社交 

 残酷与美好不矛盾 

 是爱情让钻戒闪光 

 爱的选择题 

第二章 追爱路上

 吊诡的相亲 

 初次约会聊点什么 

 谁更招人喜欢 

 外貌到底有多重要 

 一见钟情与场景误读 

 暗恋是笔不划算的买卖 

 友达以上,恋人未满 

 龙卷风的前因后果 

第三章 潜伏的爱情影响力

 “小白棍”的魅力 

 星座不靠谱 

 烂桃花的心理基础 

 父母决定安全感 

 关系的继承 

 比鬼推磨还难的事 

 酝酿的节点 

第四章 爱情的算无遗策

 方法大于说法 

 很多时候,仅仅沟通是无效的 

 好好说话 

 不必回头的矛盾 

 爱情**的不幸 

 己所欲,勿强施于人 

 好聚好散,谁说了算 

后记

试读章节

从“我”到“我们”的距离

爱的反义词不是恨,爱的反义词是冷漠。

冷漠代表着没有热切的诉求、没有行动的热情、没有执行力和成就所带来的满足感,这一点和拖延症很像,拖延症的表现就是双目无神地在电脑屏幕前耗过几个小时后,手头的任务还全无进展。

“爱无能”就是爱情的拖延症,它的发作让剩男剩女一直剩了下去,让激情褪去的夫妻继续凑合着过日子,让原本可以心心相印的人同床异梦,甚至背道而驰。

为了庆祝结婚纪念日,我与妻子选择在我们第一次共进晚餐的餐厅重温一下曾经的美好时光。不一会儿,隔壁桌落座了一男两女,其中一个看上去很是热心肠的女士,把另外两人引入了能彼此对视的座位,自己又一屁股坐在了边座,与那对儿明显初次见面的男女保持着同等的距离,友好而刻意。

不用专门去听,从引见双方的热情劲儿就能看出来这是一次相亲。短短半个小时后,男子很礼貌地起身离去,热心女士赶紧挪到了女孩儿的旁边。

“感觉怎么样啊?”

“没感觉。”

“上次就没感觉,这次还没感觉?到底要来个什么样的你才能有感觉?”

“反正没感觉。”

媒人知道了。这又是一次瞎子点灯白费蜡的相亲,索性不说话,狠狠地拿刀切着牛排,埋头吃起来。

我偷偷对妻子说:“如果有一天你对我没感觉了,别跟闺蜜说,我希望我能第一个知道。”

妻子说:“如果有一天我对你没感觉了,我才懒得搭理你提这事儿。”

我俩有点不顾场合地笑了起来,余光还看到热心女士从一块块牛肉中抬起头来,朝我们这个方向白了一眼。

心如鹿撞的时候,知道这是遇见了真命天子,比如灰姑娘和王子;就算感觉对方有些讨厌,两人也有可能终成眷属,比如韦小宝和曾柔。怕只怕对对方没感觉。

来时不厌、去时不念的人当不了爱人,可怕的是,很多人在追爱的路上碰不到什么“有感觉”的人,久而久之,甚至把追爱这件事本身都放下了。

没爱人的时候,对寻找爱漠不关心;有爱人的时候,对培养爱毫无热情;爱情遇到问题的时候,搁置问题,跨过问题,压抑问题,否认问题,唯独不解决问题。分享这份麻木的人,仿佛在进化的过程中,继尖牙利爪之后,爱与被爱的能力也要逐渐消逝了。

在一个看上去年轻人大都崇尚着快节奏、高活力、满心热情与意气风发的时代,一提到爱情,从十几岁到四十几岁的很多人,瞬间变成了霜打的茄子。从动不动就伤怀的情感怀旧,到面对爱隋时主动或者被动选择的死气沉沉。对很多人而言,在鲜活亮丽的生活表象之下,悸动的心早就荡然无存了。

一般朋友们吃饭,其实聊第三方的“八卦”最安全,因为它不触及任何一个与座者的灵魂深处。看似嘻嘻哈哈地聊着些秘辛与隐私,反而恰恰是每个人给自己心理设了防的具体表现。一旦结结实实地聊到了严肃的爱情,就突然变成了喧嚣社交场合中的异类,这也是当下这个时代人们对爱的刻意回避——人们不愿意触及他们自认为并不擅长的事物。

总体上讲,爱情是一个还算美好的事物。在经营得当的情况下,它给人带来归属感、成就感和幸福感。

总体上讲,人又还算是一个懂得追求幸福的物种。人追求着安全的环境、情感的联结、良好的社会关系与集群地位。

可是追求幸福的物种在今天却对堪称生活中最美好的事物之一望而却步,尽显“爱无能”的心理疲态,这看上去矛盾非常。

究其原因,未必是受过伤,有的人不曾被爱情伤过却也唯恐避之不及;未必是怯懦,有的人并不是“不敢”,而纯粹是“不愿”去面对爱情;未必是高处不胜寒,女神和男神们未必真地那么认可门当户对的重要性。

究其原因,可能是人们太现实的缘故吧。

也许是因为职业的关系,我的一个做金融的朋友在谈恋爱之前,每次聊起爱情就要聊“情感投资回报比”。他时时刻刻担心在被卷入一场亲密关系过后,投资回报比没能达到自己的预期。在我看来,他面对一件尚未发生的事情,做出一家之言的评估,着实阻碍了自己的脚步。在还没有爱之前,就给自己的爱做足了这样或者那样的假设,一旦勉为其难地有了一段爱情,就用“果不其然”的眼光套用曾经的预想,又觉得这份爱这样或者那样地控制了自己,并辜负了自己。

没爱的时候远离爱,有爱的时候逃离爱,这就是对“我”这个单一身份的错误沉湎,也是追爱拖延症的典型表现。

P3-5

序言

爱和我们自己

“简单心理”创始人、资深心理咨询师 简里里

我刚开始学习心理咨询的时候,在一堂大课上有位学员站起来问老师:“我自己很笨,连怎么和家人相处都不会,怎么办?”

那天老师是这样回答的:“亲密关系本来就是世界上最难的关系啊!无论是和你的爸妈相处,和你的爱人相处,还是和你的孩子相处,与这些你最亲近的人相处,恰恰是最难、也是最需要技巧的了。”

我恍然大悟,原本还以为如何和陌生人沟通才是最需要学习的。

后来我自己做了心理咨询师,遇见很多来访者,每个人都有一个自己的小世界。在这些世界里面,有孤独,有悲伤,有贪婪,有嫉妒,有欣喜,有漠然。在每个人成年之后所构建的亲密关系里面,都烙印着各自的人生经历、生活中出现过的人和事,以及那些被收藏起来的、未被处理的情绪。有的时候我们从自己身上看见他人的影子,有的时候从他人身上同样看见了自己。

而在过去的人生中到底经历过什么——是被溺爱或者是被伤害——事实的“真相”似乎并不那么重要;重要的是,在我们的感受里面“真相”究竟怎样影响了自己。

而我们自己的“真相”都会在亲密关系中一一浮现。就像幽灵一样,无论你警惕与否,欢迎与否,它们就站在那里,时不时地提醒你它们的存在。通过亲密关系——这个联结我们和他人之间的介质——我们有机会重新体验爱恨情仇,体验那些我们意识到的、未意识到的、处理过的、未处理过的藏在身体里面的情绪。

的确,通过“真相”我们有机会重新认识自己,处理旧有的伤口,重塑人生经验。

所以说,亲密关系相当重要。我的意思不是说所有人都需要“婚姻”,或者需要恋情,或者在什么时间应当相夫教子娶妻生子——人生本来就是个未知的探险过程,甚至所谓“亲密关系”也并没有“正确的姿势”。重要的是,你能够在每段与他人相处的关系中,有所觉察,有所成长;慢慢在关系之中,长成自己的样子。

我认识叶壮的时候,知道他不仅在写心理学的科普书,还站在课堂上讲心理课。他将那些晦涩难懂的心理学知识变成了普通老人也能懂的语言,糅合进他那亮堂堂的声音里面,讲得生动有趣。后来每次和他见面,他都扔一本书出来说道:“一定要读!”你知道他一直在学习,在成长。而有趣的人才能将复杂的事情讲得简单。

幸运的是,这个有趣的人热爱分享这件事情,他分享的也是他热爱的东西。

愿读者在阅读《我们:亲密关系的心理必修课》之后,能看清亲密关系的脉络,把控好亲密关系中的自己。

简里里

2015年8月31日于北京

后记

在我刚和我的妻子谈恋爱的时候,她的职位比我高,她的收入是我的两倍,她的长相比我强得多,她的母校比我的母校更知名,甚至从更广泛意义上而言,她还是一个比我更招人喜欢的人。其中的很多优势,一直持续到了今天。

其实当年,我没怎么追求她,她也没怎么特热情地回应我看上去像追求的互动。大家就是莫名其妙地走到了一起,走到了今天。

所以在恋爱初期,我很惶恐,惶恐的同时,又不敢在这段恋情上用力过度,怕把火候弄得过犹不及。所以后来我小心翼翼地问过我的妻子,为什么要和我谈恋爱。

“因为和你相处的时候,我很快乐。”

一直到今天,这句话依然是成立的。

在我们俩结婚的那天,我们相对而立,侧面站着神父。我们左手各拿着戒指,右手相握,准备迎来宣誓的环节。

还没等说话,妻子已经泪眼婆娑了。然后我就眼看着她把自己的新娘妆哭花,与此同时,我俩的手却都不能空出来,好擦拭这些泪水。

在神父念婚礼主持词的过程中,我的妻子虽然算不上泪崩,说涕泪横流一点儿也不为过。

在她的对面,正在酝酿情绪,刚刚有点调动起来泪腺的我,注意力全集中在了她的脸上。我看着一行眼泪在唇角,和涕液缓缓溶合,越滚越大,最终“啪嗒”一声落在了她洁白的婚纱上。

那声音很小,但我分明听到了。而且,就在你的面前,那一包不容忽视的水团一下子砸在了婚纱上,对我而言,实在装不出来熟视无睹。

我觉得这件事太有趣,于是在这样的场合下,我非但没有哭,刚刚酝酿出来的流泪意愿瞬间荡然无存,我露出了惊讶而戏谑的表情,强憋着笑声,满脸笑容,乐得身体都有些抖动。

这让神父始料未及,他狐疑地看了我一眼。而站在我妻子后面的娘家人更是一头雾水,他们听到的只有我妻子的啜泣声,冷不丁看见女婿突然开始面露笑容,又不知道到底发生了什么。

不过妻子立刻会意了我为什么会笑,嗔怪地瞪了我一眼,破涕为笑。

我很珍惜类似这样的、在亲密关系中的美好瞬间,就算不好分辨其中具体的情绪感受,这起码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当我们老了,提起这件事的时候,我俩肯定都还会记得。爱情这件事本身就被赋予了积极的情感基调,而正面的感受应当是纵贯亲密关系的真正主线。

可惜,在中国,很多人眼里的爱情从开始到结束,都有必要被加以一种悲剧式的解读。

比如追求。大一时候,同学们刚刚挣脱高中的束缚,对很多人来说,谈恋爱成了一件箭在弦上不得不发的事情。可面对一个男生的追求,我们班的一个女生却提出了“给我写满一百封隋书我就答应你”的要求。而这个男生,还真的就立刻开始着手办了这件事情。一百封情书写罢,虽然有情人终成眷属,可这故事倒是没有持续多久就画上了句号。

很多情况下,我们在追求对方的时候,过分强调“感动”对方,而忽视了真正能促进两个人在一起的其实恰恰是两个人在一起的时候都感到舒服这一前提,即人家和你共处的时候不难受,而不是一直提醒人家“我为了你如何如何;我给了你什么什么;因为要跟你在一起,我牺牲了多少多少”。我们要的是恋人不是普罗米修斯,你做了这么多,谢谢你,但恐怕我不能和你在一起。

比如相处。很多恋人相处时间一长,不知怎么着就变成了仇人。很多话与很多事情,我们明明知道会伤害我们深爱的对方,但有的时候就是说得出口、下得去手。或者有些毛病,我们明明知道对方并不喜欢,而自己加以改变的成本也不算太大,却迟迟不愿意去加以改变。

比如分别。当有一天,与昔日恋人就算不再相濡以沫,却往往做不到相忘于江湖。好的时候如胶似漆,分的时候恨不得能把对方挫骨扬灰。

真正面对亲密关系的方法和态度,我想应该是“努力与友善”。亲密关系不管多么复杂,终归还是一种人与人相处的关系。

这个道理很多人其实都懂。

好好办事,好好说话,尽己所能地来提高、改善自己的亲密关系。

然而,在怎么办好事、说好话、更正确地尽己所能方面,人们都在想当然地做着自认为正确的尝试。为这些尝试所提供的参考,起码在心理学方面是很欠缺的。

在我写这本书前,就致力于写一本“拿得起,放得下”的书。“拿得起”指的是,即使你在有限的时间里只阅读某个章节,也能够有相对独立的真正收获,为你就自身亲密关系的新尝试提供科学的建议。而“放得下”指的是,我希望我所提供的这些内容,会让你有放下书,去在生活中加以尝试的冲动。

在写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愈发地发现我写书的初衷同样也适用于我所描绘的主题。亲密关系在这本书的观念之中,同样也要尽力做到“想拿,就拿得起”和“想放,就放得下”。总有科学的方法与手段去经营这段关系,帮助人们在寻爱、追爱、享爱的过程中,获得更多的线索。

当我们用心理学的视角聊到亲密关系,我们到底在聊什么?

我们不说爱情的伟大,也不说爱情在美学与哲学层面的分析。我们只是用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对这种特殊的人际关系加以分析,通过调查和实验,总结在生活中能够行之有效的指导意见。

通过心理学,我们知道了,那些婚姻满意度高的恋人到底做了什么具体的努力。

通过心理学,我们知道了,那些在童年没有形成良好依恋类型的人,在亲密关系中将面对怎样的挑战。

通过心理学,我们知道了,所谓的一见钟情到底是不是丘比特胡乱地一扯弓弦。

通过心理学,我们知道了,当我们说我们爱上一个人的时候,我们到底是爱上了他们什么。

在“我们”这样一个亲密关系中,能否表现优良,其根本在于是否对亲密关系有科学的理解与合理把控。

在一次演讲上,说到大学生们选专业和做学问,胡适引用了章学诚的话:“性之所近,力之所能。”

找老公,找老婆又何尝不是呢?

只是,作为亲密关系的参与者,你可能并不知道自己性之所近在何处,力之所能在哪端。

希望这本书,在一定程度上帮到了你。

书评(媒体评论)

叶壮将那些晦涩难懂的心理学知识变成了普通老人也能懂的语言,揉合进他那亮堂堂的声音里面,讲得生动有趣。愿读者在阅读《我们:亲密关系的心理必修课》之后,能看清亲密关系的脉络,把控好亲密关系中的自己。

——简里里 “简单心理”创始人、资深心理咨询师

读过《我们:亲密关系的心理必修课》,我的收获之一就是,一名心理学工作者对爱情这个话题的认知和把控并不受实际年龄的限制,好比爱情并不仅仅是年轻人才有一样。本书依据心理学的工具深入浅出地回答了当前一些人的爱情问题,值得所有对相关话题抱有极大兴趣的读者朋友们阅读。

——苏文洋 《北京晚报》评论部主任、资深评论家

回想1990年的整个春季和夏季,我都在海拔5000~6000米的世界屋脊探险。我之所以到青藏高原的无人区探险,完全是听了一位同门女生的煽动,她是我的初恋女孩,我一直对她言听计从。如今回想起来,再结合这本《我们:亲密关系的心理必修课》的内容,方才知道当年的“五迷三道”到底有着怎样的心理基础。

——唐师曾 新华社记者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4 17:29: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