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心灵三问(伦理学与生活)
分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伦理学
作者 (美)詹姆斯·斯特巴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

从现在开始,你的决定意味着你将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心灵三问》是一本关于伦理学的普及读本。阅读本书,读者能对伦理学有更清晰地认识,理解伦理学对实际生活的意义,以及我们为什么要成为一个有德行的人。詹姆斯·斯特巴教授以发人深省的心灵三问开篇,接着探讨了三大传统伦理学理论对当代生活的意义。在这一问一答的过程中,斯特巴教授巧妙地将传统伦理学智慧应用于实际,分析了贫富差距扩大、同性恋权利、宗教和文化冲突、恐怖主义、主义等社会热点问题,鼓励读者去自省、去思考伦理学对生活决策的作用和意义。每一个对生活思索、对伦理道德感兴趣的读者都能在本书中找到想要的答案。

内容推荐

《心灵三问》阐述了如何将传统伦理学的智慧应用到实际中,例如收入与财富的分配、恐怖主义和同性恋等涉及伦理的问题。作者鼓励读者去思考伦理学对他们的决策是否有用。在篇末,作者詹姆斯·斯特巴又提出了基于传统伦理理念之上的三大挑战:环境挑战、男女平等挑战以及跨文化挑战,留给读者思考。

目录

引言

 我们为什么需要学习这门学科

 有关伦理学的三个质疑

 传统伦理学的三个观点

 伦理学的另外三个质疑

 结束语

第一章 宗教和道德

 欧蒂弗罗困境

 中世纪神命论的发展

 创世中的道德依赖

 神命论的几个问题

 被彻底颠覆了的神命论

 宗教和公共领域

 罗尔斯对于公共理性的要求是不公平的吗

 宗教道德教义可否用理性加以约束

 公共理性怎样才能为人所接受

 结束语

第二章 道德相对主义的质疑

 认可道德相对主义的弊端

 包容——是否是赞同道德相对主义的益处之一

 但这样是正确的吗

 同神命论的对比

 道德相对主义的标准批判

 有关道德相对主义的六个例子

 结束语

第三章 利己主义的质疑

 心理利己主义

 伦理利己主义

 呼吁公示

 并观利己主义和种族主义

 呼吁一致性

 难道没有办法应对普遍伦理利己主义的质疑吗

 道德妥协

 结束语

第四章 功利主义伦理学

 功利主义伦理学介绍

 功利主义伦理学的一个应用:为了大多数人的利益牺牲少数人

 奥萨马·本·拉登和恐怖主义

 虚拟事例

 对功利主义的一个异议:永不作恶

 对异议的完善和回答:必要的伤害和独立理性

 进一步论证:行为功利主义和规则功利主义

 一个更好的论证:“应该”蕴涵“能够”原则

 结束语

第五章 康德伦理学

 康德的命令测试

 康德、利己主义和假言命令

 道德的核心要求

 仅有普适化是不够的

 康德测试的其他模式

 对康德伦理学的两种解读

 支持例证

 自由之间的冲突

 结束语

第六章 亚里士多德伦理学

 幸福和有德行的生活

 有德行的生活的特征

 与康德伦理学的矛盾之处

 规则的重要性

 关注我们应该如何行动

 需要优先考虑的问题

 安·兰德的亚里士多德伦理观

 无冲突论点

 兰德小说中的个人利益冲突

 “无责任”论点

 抵制无冲突论点的重要性

 结束语

 章间小结

第七章 环境主义伦理学的挑战

 辛格的功利环境保护主义

 里根的康德环境保护主义

 生物中心论

 解决冲突的原则

 个体主义与整体主义

 来自外星系视角的反对

 结束语

第八章 来自女性主义伦理学的质疑

 吉利根的质疑

 传统伦理学中的正义理论在实践中的不足

 传统理想中道德高尚之人在实践中的不足

 结束语

第九章 多元文化主义的质疑

 对西方传统伦理学的修正和解读

 传统伦理学的新任务

 在跨文化背景中应用传统伦理学

 结束语

结语

 三个质疑

 三个概念

 另外三个质疑

 伦理实践

 总结

译者后记

试读章节

为了支持道德相对主义,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Herodotus)曾经讲过一个有关波斯帝国国王大流士一世(公元前550年一前486年)的故事。道德相对主义认为,道德的要求仅仅只是某个特定文化的产物,因此只和生活在该文化情境中的人有关,并且也只适用于他们。在这个故事中:

大流士一世召集了一些恰好在他的宫廷里的希腊人,问怎么才能让他们吃自己父亲的尸体。他们惊恐万分,并且回答说,无论给多少钱,都不能让他们做这样的事情。随后,让希腊人在旁边听着,他又通过翻译询问了一些来自印度的卡拉提亚人——这些人确实是会将他们已故双亲的尸体吃掉——怎么才能让他们烧掉他们父亲的尸体。他们发出一声恐怖的惊呼,对大流士说,不要再提如此恐怖的事情。

很显然,古希腊人和大流士一世时代的卡拉提亚人,他们都赞同自己文化中对逝去的父母表示尊重的特殊方式,而否认对方文化中所采取的方式。

诸如此类的例子还有很多,不胜枚举。丹麦探险家彼得·弗莱彻(Peter Freucher)记录了格陵兰因纽特西北部极地原居民,即因纽特人在20世纪初期的一些惯常做法:

如果一个年老的男子看到青壮年出去打猎而自己不能同去,他会感到很难过。如果他不得不向其他人张口索要缝制衣服所需的毛皮,如果他再也不能邀请邻居来品尝他的猎物,生命对他来说,已然一无可留恋之处。风湿病和其他疾病缠身,不停地困扰着他,他想就此结束生命。在不同的部落,这一形式都各不相同;但是每个部落都认为,如果一个人觉得生命了无生趣,自己成为了别人的拖累,那么他对亲人的爱,以及无法参与到有意义的事情中去的无力感,都会促使他了结生命。在一些部落中,一个老人会希望自己的长子或者最心爱的女儿做这件事:用绳子勒住他的脖子,然后把他吊死……有时,年长的妇女或许会情愿选择被人用匕首刺入心脏——这件事也会假手自己的儿子或者女儿,或者是借助在场的、能够做这件事的人完成。

当然,这些对待老人的做法和当今西方世界普遍采取的形式截然不同,甚至也和当今的土著做法相异。还有其他一些例子都被用来证实道德相对主义的观点——道德规范是某个特定文化的产物,只与其社会文化范畴内的成员有关,并且也仅仅适用于他们。认可道德相对主义的弊端

如果我们接受了道德相对主义的信条,我们就不能理所当然地辩称其他社会的文化习俗就是低我们一等、处于劣势的,其他社会中道德准则的威信和权威,是无法延伸至其社会成员之外的。

举例来说,我们不能将纳粹对600万犹太人的大屠杀归咎于纳粹德国;我们也不能因印第安人被大屠杀而谴责北美殖民者,以及随后的美国和加拿大公民,虽然这场大屠杀导致了北美印第安人人口锐减了98%,仅剩381000人。同样,我们也不能谴责土耳其人对其境内的亚美尼亚人进行的残酷的灭绝性屠杀,也不能因为几百万人惨死在波尔布特统治之下,就谴责红色高棉政府。显而易见,如若我们接受了道德相对主义的这些论点,我们将无法对这些过去甚至现在的暴行进行义正词严的谴责。

在接受道德相对主义的这些论点时,还有一个问题需要澄清:道德规范到底是与谁有关?据称,它们是某个特定文化群体的产物,也只为其文化范畴内的成员所遵守。但是,这个群体必须是整个社会,还是整个社会中的一个小群体?为什么道德就不能仅仅和单个的个体有关呢?为什么道德规范不能取决于单个个体的自我反思,并且仅仅同他本人相关,也仅仅适用于其本人?如果我们允许这样一系列的可能性,那么,任何行为(比如买凶杀人等),或许在某个特定的社会中是错误的(比如美国公民),但是在其社会中的某个小群体看来,或许又是正确的(比如美国黑手党),然后在该社会的某些特定的成员,或者一些其他的小群体看来又是错误的(比如司法人员)。但是如果情形确实如此的话,那么很显然我们如果试图做出道德判断将会变得极其艰难。(p036-038)

序言

每天,你几乎都要做一些关乎伦理或道德方面的选择,但是这些选择的结果又如何呢?这本书可以帮你作出回答。它以对伦理学的三个质疑为开端,质疑伦理学能否提供给我们借以做出选择的独立知识这一可能性:(1)道德是由宗教而非由理性决定的;(2)道德都是相对的;(3)还是做个利己主义者比较好。很多人认为这些质疑中的一个或者几个都是正当的——就算只是为了这个原因,这些质疑也应该被好好思量一番。如果本书能够成功地回应这些质疑(至于事实是否如此,这取决于作为读者的你的看法),那么接下来探讨的内容——作为独立的知识源泉,这三个传统的伦理学理论论述至今方兴未艾——才有意义:(1)功利主义伦理学(关于将实用性最大化的理论);(2)康德伦理学(关于敦伦尽分、各尽其责的理论):(3)亚里士多德伦理学(关于道德自律,做个正人君子的理论)。我们要判断是否其中一个是优于其他理论的(同样,又该你做出判断了,且能否为这几个理论举出更恰如其分的例子)。

本书着重讨论这三个针对所有的传统伦理学概念产生的质疑:(1)来自环境主义方面的质疑(传统伦理学对非人类生物存在偏见);(2)来自女权主义者的质疑(传统伦理学对女性存在偏见);(3)跨文化方面的质疑(传统伦理学对非西方文化存在偏见)。假设伦理学的一些想法和观念是情有可原、缜密可靠的(同样,又轮到你来判断是否属实),你应该能很好地对那些生活中自行涌现的道德和伦理问题做出选择和判断,并做得很好。这就是你要阅读此书的原因,它旨在帮助你成为一个道德更为高尚的人,或者成为一个品行端正的人。

近来,在当代道德哲学和政治哲学中,针对自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哲学家一直为之争论不休的议题,很多作品和研究都试图对其进行调和,解决这一纷争。此外,哲学家还做了很多额外的工作来扩展理论,应对来自女权主义者、环境保护主义者和跨文化研究领域的重要质疑和挑战。在他们所取得的成果的基础上,现在再来撰写一本伦理学的入门书籍,时机是再合适不过了。

最重要的是,本书试图做到主题相关和易于理解,尤其是对于哲学新人门者而言。如果不能做到用相关的事例和易懂的论据进行传达和表述,那么伦理学研究方面取得的进展,将变得毫无用处。为使其能让读者更易于理解和接受,我要把如下的事例和其他论据融人本书的写作中:奥萨马·本·拉登和“9.11恐怖袭击事件”,《圣经》中的亚伯拉罕和以撒的故事,动物实验,工厂化养殖,外来物种,女性割礼,印度教中的“萨蒂”殉夫,胡志明和越南战争,因纽特人安乐死的做法,伯纳德·麦道夫的庞氏骗局,美国第七任总统安德鲁·杰克逊和洒泪之路,男性/女性的性别角色,希特勒统治下的纳粹德国,桑德克里克大屠杀,使用酷刑,美国的工资差距,传统家庭模式,美国入侵伊拉克和推翻萨达姆政权。

那么好了,你现在做好提升伦理道德选择能力的准备了吗?那就开启你的阅读之旅吧。

后记

杨绛先生在其96岁高龄时创作的《走在人生边上》一书中提到,“我正站在人生的边缘上,向后看看,也向前看看。向后看,我已经活了一辈子,人生一世,为的是什么呢?我要探索人生的价值”。可见,寻找生命的意义、探索人生的价值是人类生活的出发点和归宿,提高生活质量就意味着善于寻找并提升生活的意义,这也是伦理学研究的主旨所在。

人以理性开创了不同于其他动物的、属于人的历史,道德是人类共同生活的行为准则和规范,存在于人类的心理、意识、行为以及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是人类社会中一类极为广泛的现象。伦理学将道德现象从人类的实际活动中抽分开来,探讨道德的本质、起源和发展、道德水平同物质生活水平之间的关系、道德的最高原则和道德评价的标准、道德规范体系、道德的教育和修养、人生的意义、人的价值、生活态度等问题。其中最重要的是道德与经济利益、物质生活的关系、个人利益与整体利益的关系问题。对这些问题的不同回答,形成了不同的甚至相互对立的伦理学派别。本书作者以历史发展进程为线索,简明地阐述了亚里士多德、康德、罗尔斯等哲学家的伦理思想及现代西方的主要伦理流派:神命论、道德相对主义、利己主义、功利主义、环境保护主义和女权主义等。在对西方伦理学理论流派进行梳理的同时,作者也在当代道德哲学及多元主义语境下对孔子的儒家伦理学作了回顾。孔子在《论语》中提及了东方伦理思想体系的内核:一是倡导“仁者爱人”,“仁”是中华传统美德的核心,是人生追求的最高道德境界;二是倡导人要“立于礼”,理性是道德行为的动力,要在“学礼”中成为人。

道德不是发生在抽象观念中,而是每个人在具体境遇中的行为选择,因为伦理规范、内容也往往是通过个体行为即道德形式、道德心理来实现的。因此作者将伦理学的理论探讨和生活中面临的一些重大现实和历史问题联系起来,在剖析当前现实生活中一个个鲜活的案例的过程中,灵活运用现代哲学史上著名思想家所阐述的伦理理论,娓娓道来,又鞭辟入里。

我们正处于一个前所未有的、激变的时代。经济全球化、互联网产业、科技革命……整个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随着社会物质生活的进步,一个普遍的共识却是我们时代的道德正在滑坡。由于社会的日益多元化、复杂化,我们面临着越来越多的道德困境,面对一些越来越难以抉择的伦理问题。但我们的社会需要伦理道德确是无疑的,很难想象一个没有道德的人类社会,一个没有信任、善良、公正,只有弱肉强食、丛林法则的人类社会。每个人都有权利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但唯有善的(道德的)生活才能让我们的灵魂更加完善,让我们获得幸福。

从神祗到人类,从人类到万物,从工具到目的,从私利到公德……翻译本书的过程,也是一次对心灵进行洗礼的过程。在此,我要感谢为我提供这个宝贵机会的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感谢各位编辑的辛苦工作。在此书的编译过程中,我的两位良师冯源源教授和杨靖老师,我的两位挚友李环博士和王晶博士,都给予了我很多有益的启示;我的两位好友兼同事张慧萍和吕荣侠,在图书及资料查找方面给予了很多无私帮助。在此,我对他们所有人表示衷心的感谢。

李楠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3 23: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