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路经行见屐痕--陈贤德作品选》作者早年从事教育工作,后从事出版、新闻工作。长期为各报刊撰写各类文字,编著、主编多种图书。该书是作者历年来所写的各类文字的结集,表达了作者对世情、国情和人情的思考和感悟。同时也是作者半个世纪以来在教育、出版、新闻等行业艰苦跋涉的真实记录,对于当下年青一代不无启示作用。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长路经行见屐痕--陈贤德作品选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陈贤德 |
出版社 | 上海书店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长路经行见屐痕--陈贤德作品选》作者早年从事教育工作,后从事出版、新闻工作。长期为各报刊撰写各类文字,编著、主编多种图书。该书是作者历年来所写的各类文字的结集,表达了作者对世情、国情和人情的思考和感悟。同时也是作者半个世纪以来在教育、出版、新闻等行业艰苦跋涉的真实记录,对于当下年青一代不无启示作用。 内容推荐 《长路经行见屐痕--陈贤德作品选》包括了十二个方面:时评杂谭、园丁心语、文苑漫笔、书林采摭、珍闻撷贝、世象纵览、家事闲话、人物掠影、旅雁寻踪、老饕笔记、资讯特写、调研专论,可谓花团锦簇,郁郁葱葱,文如其人。这十二个单元大体上勾勒出了陈贤德先生过往-生.活工作轨迹。不是每一个人的阅历都可以折射出历史,但是饱经风霜的人的阅历,可以是时代的生动写照。生活在时代潮头上、字词句章中的陈贤德先生的亲历和作品,无疑是中国当代史的一个“附件”。 目录 序一 成功人士与成功之作 序二 文如其人阿德哥 序三 魅力阿德哥 序四 阿德哥,他就像一团火 (一)时评杂谭 江青“照相”术的破产 把红旗高高举起 祖国的儿子人民的骄傲 叫我们完全心服 英雄的抉择 从骆驼草想到甘泉 不要怕农民“发财” “有盐同咸”赞 家庭讲和睦,生产劲更足 谨防热销变滞销 著书立说者有功 学会的风气 重唱一句歌词 人生漫谈(一、二、三) 革命者的治学目的、态度和方法 怪事:大学毕业生自请处理 何谓“习惯” 不做环境的奴隶 “千字之内,酬金从优” “赶时髦”的标准 改时为分 知识要“杂” 提倡造桥铺路做好事 “满意”与“不满意” 竞争的慧眼 “节”的思考 话说“责任” 缺啥学啥 雄鸡一唱天下客来 招牌与饭碗 倡导“敬业精神” 古老格言缘何失灵 “顶真”无价 这个头开得好 刘翔的孝心 (二)园丁心语 也谈“精讲” “熟读”与“精思” 幼儿园不要小学化 智力也须“投资” 重视增强体质方面的投资 要研究今天的学生 学海说“船” 教师课余生活漫谈 对教书与教人的再议论 教师,永远是园丁 有了“规定”还要检查落实 “教师必读”书太少了 顺其自然 正是缺乏责任心 这个头带得好 我国家庭教育的“三长两短” 一点余想 学生餐实事要做实 (三)文苑漫笔 数词人诗小议 谈诗词炼字 唐诗词序颠倒的妙用 从对面写 西出阳关无故人 每逢佳节倍思亲 秦时明月汉时关 清词丽句诵好雨 阴阴夏木啭黄鹂 意境清远的《鸟鸣涧》 江南春光好 一幅雨中垂钓图 景中寓情赞初春 造语自然对比强烈的《蚕妇》 曲折有致化平为奇 人比黄花瘦 千古怀乡杰作 《爱莲说》浅析 菜花黄时 诗的随想 莺迁玉宇辞熟地 《旅游时报》二百期喜赋 愿雄鸡一唱遍寰中 杏林芳菲 在提炼群众语言上下功夫 也谈上海人编百科 执著书法艺术追求创新多变 古琴乐曲创新的启示 加强科幻创作的评论工作 纪实文学的“非文学化”倾向 阳光下,生命的美丽呈现 (四)书林采摭 新中国第一部大型综合性年鉴 向青年讲一点“老人学” 助你打开逻辑知识之门 博采百科话年鉴 育才应从娃娃做起 中学生学习逻辑知识的好教材 介绍《中学语文教学探索》 一九八三年《中国百科年鉴》出版 宏伟的教育画卷 《中国教育年鉴》评介 为了“明天”的事业 你想懂家庭的学问吗? 喜读《中学地理教学探索》 多出版一些家庭教育读物 教育成才的优化途径 “穿在上海”话变革 家庭教育观念的进一步深化 被遗忘角落的发掘 作文教学园地的新花 一部不失雅趣的通俗小说 什么是理想性格 百科年鉴之“鉴” 历史的见证 评《中国百科年鉴》(1989版) 《百科知识辞典》为什么会受欢迎? 反映人类文明的一面镜子 语文知识规律化 可知天下父母心? 从扑朔迷离中走出来 “气”的新说 文化灵苗播种人 炼处说精妙 大气魄编大书 (五)珍闻撷贝 革故鼎新的大总统 蔡元培学拉丁文 新校长上任 箴言动人心 第一个提出“交际”一词的人 腼腆的狄摩西尼斯成了出色的社交家 广结金石缘 “世界船王”和安妮公主 潘德明骑车周游世界 教授与面包 爱与孩子交往的“全能教授” “不能着拖鞋接待外宾” 让孩子自己洗脚: “这不是吹牛,是想象!” “追求真理做真人” 托尔斯泰给罗曼·罗兰的回信 当女儿爱俏时 郑板桥的爱子之道 不打扰儿子的“正经事” “我是达尔文的斗犬” 科学“怪人”诺贝尔 面临“失败”的风度 鼓励孩子的“奇想” 斯大林与原子弹 “荣誉的牺牲者” 奥林匹亚赛会 一本引起战争的书 老鼠捉猫的故事 “酒”与“船” (六)世象纵览 里根总统家的新闻故事 从日皇病危看日本社会心态 日本人的“第二人生” 尼克松的秘密备忘录 模范夫妻何以会分手 英国少年离家出走风气蔓延 法兰西盛行偷盗风 “贫国女”远嫁“富国郎” 孤帆穿越北冰洋 绝食十二年幸遇结良缘 几多城市将淹没 (七)家事闲话 人间重晚晴 角色转换 开在明天的花朵 大自然:抚育孩子的母亲 早期教育竞有“新项目” 一道有趣的智力测验题 惊愕之余 珍惜孩子第一个劳动果实 不妨订几条家规 遗子楼一座不如一把锄 小宝贝的“宝贝度” 当一个开明家长 家·家长·父范学堂 电视机前的争执 三位一体乐融融 家庭——习惯的“摇篮” 家庭气氛与家庭素养 (八)人物掠影 沧海沉浮《签名轴》 家庭,培养人才的“摇篮” 他用古琴来演讲 探索生活 理解万岁 斗室里广袤的笔耕 向文化界伸出温暖的手 爱读书的厂长 知识一企业腾飞的双翼 翰墨香东邻 当好东道主热情迎嘉宾 蓬勃发展的上海旅游业 上海旅游立法要有更高起点 他的心始终贴着祖国旅游业 把地球放在盘子里 小老板的大世面 他为病人解除难言之苦 “这里的医德真感人” 丹顶鹤之乡需腾飞 特别的“出息” “金狮”,中国的风采 壶中天地大茶香四海飘 业余推拿师阿牛 人是甜椒文是尖椒 亦师亦友卅五年 情钟教育一代功 父亲的微笑 追忆 阳光列车,永远奔驰在我的心中 (九)旅雁寻踪 汇龙潭公园展新姿 古猗园今昔谈 长风公园花花龙水上乐园纪游 神奇的踩红犁 绿波湾,延揽你的情思 西施故里的新柳 古越风情五泄胜 春游方岩宿石洞 访游朱家角野生动植物湿地公园 你好,“神水山庄”! 开发迷人的“蓝色宝库” 桃花年年笑南汇岁岁红 璀璨东方夜明珠 上海,好像一匹奔马! 旅雁,飞人寻常百姓家! 上海,希望带着彩虹飞起! (十)老饕笔记 扬州风味莫家菜 相约在“台北街头” “鲜得来”飘香四海 四川火锅“天天”旺 名点在华夏 茶文化的奇葩 永葆魅力的家常菜 “联合国”里尝美食 独树一帜的“梅家菜” 豆花村里豆花香 乡情难抑“陈家园” 巧妇当灶有好米 乘兴走进“不老门” 饮食文化大观园 烧腊大王香飘沪上 印度菜口味奇特 山铃响,川妹来 金字塔下风光好 五味齐全于一桌 传统美点依然香 酒花飘香菲斯特啤酒坊 一半饮食一半艺术 淮扬风味老半斋 竹与饮食 得宠了的“四大金刚” 时髦的返祖 上海人不怕辣了 壮大就因为菜点诱人 来天华典藏廿载佳肴名点 吃在上海饱口福 跑遍申城尝美食 啖鸭首推燕云楼 (十一)资讯特写 我是《解放日报》的通讯员 上海市民旅游又有新趋向 为贺绿汀庆九十大寿 欢聚话教改共庆教师节 远途不复是畏途插上翅膀去旅游 一张文凭多张证书 让星星永远闪烁光辉 上海旅游教育蓬勃发展 上海滩百鸡战 小绍兴鸡插上科技翅膀 吃在上海品味人生(上) 吃在上海品味人生(下) 眼镜业中的常青树 (十二)调研专论 复式教学调查散记 试论青少年行为习惯的形成 农村教育古今谈 重视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三者的结合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家庭教育 《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和《苏联百科词典》比较谈 崛起吧,东方的无烟工业 大力开发旅游信息产业与中国深层文化 后记 试读章节 江青“照相”术的破产 鲁迅说:“愈是无聊赖,没出息的脚色,愈想长寿,想不朽,愈喜欢多照自己的照相,愈要占据别人的心。” 叛徒江青是一个“照相”成癖、生活糜烂的反动脚色。你看,纵马寻欢,饮酒作乐,均留魔影;游山玩水,赏花陶情,皆成邪作。吕后、慈禧固然望尘莫及,就是西方资产阶级也稍逊一筹。 不过,若以为她仅仅是照相取乐,附庸风雅,未免有些委屈她。此人的“照相”术实在高超,岂止高超,简直大有发明:一日“照相”献媚卖国。当年争演《赛金花》的丑态,扮演妓女的妖形,令人作呕;二日“照相”结帮反党。林贼装模作样学习的丑像,便出自大名鼎鼎的“峻岭”之手。至于“四人帮”及其一小撮死党、亲信抱成一团,一心反共的“合帮欢”,不少也是这个叛徒的得意之作;三日“照相”泄恨篡党。那张“寻常看不见,偶尔露峥嵘”的琅琊台,便是她表露反革命狼子野心,阴谋篡党夺权的自供状。 人们不禁要问,怕光、怕风、怕声、怕出汗的寄生虫,为什么苦心经营几十年,溜南窜北,东拍西照呢?这就叫利欲熏心。利者,篡党夺权当女皇也。为了实现这个罪恶野心,她可以大肆挥霍国家钱财,任意进口大量摄影器材;可以让园林工人几小时跪着为她擦树叶;可以不顾暴露军事目标,强令开炮射击……透过江青及其一帮的照片,出现在我们面前的就是一副反革命的狰狞面目! 江青想借“照相”笼络、腐蚀、欺骗人们,想“占据别人的心”,梦想有朝一日处处挂起自己的“标准”相。可是,人心恨透“四人帮”,人心向着毛主席。华主席、党中央一举粉碎“四人帮”的惊雷闪电,摄下了江青的“标准”丑相:当年卖国大叛徒,今日破产阴谋家。 (原载1977年6月15日《解放日报》) 把红旗高高举起 ——从林育生读遗书说开去 影片《年青的一代》中,林育生的父母在“刽子手已经举起了杀人的刀枪”,“马上就要走上刑场”的时候,给自己的儿子留下了一份宝贵的遗书,字字都有千钧力,句句充满阶级情。特别是读到“你可以忘记你的父亲和母亲,可是你永远不能忘记这世界上还有阶级敌人!”“我的孩子,把红旗高高举起,永远向前进,永远要革命,永远忠于党,永远为人民”这些感人肺腑的话语时,怎不叫人热泪盈眶,精神振奋!“要使红旗飘万代,重在教育下一代。”这不是一份普通的遗书,这是革命先烈留给我们的极为宝贵的精神财富。它向我们提出了一个严肃的问题:新一代接班人,应该怎样接过老一辈革命者手中的红旗,高高举起,把无产阶级革命事业进行到底。 这份光彩照人的遗书,是我们敬爱的周总理字斟句酌,亲自修改口述,刘亚楼同志直接记录后审定的。“把红旗高高举起”,这是革命前辈对青年一代的殷切期望。“四人帮”为了反对周总理以及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砍倒像林育生的父母那样的无数可歌可泣的战士用鲜血染成的红旗,就在遗书上大做文章。大叛徒江青狂吠什么“这份遗书不真实,在当时的情况下,最多只能留张小纸条。”什么“不真实”?这正是革命者崇高思想境界的体现!不过这也难怪,江青在狱中写的是张“自首变节书”,这样的革命遗书,在她看来,当然是“不真实”了。“投一光辉,使群魔嘴脸毕现。”江青恶毒诋毁革命的遗书,也充分暴露了她无耻叛徒的丑恶嘴脸。 红旗,是革命的象征;红旗,是胜利的保证。革命的红旗,是无数的先烈用鲜血和头颅换来的。想昨日,革命前辈高举红旗,捣毁了虎穴,搅翻了龙潭,打垮了日寇、美帝和蒋匪,迎来了朝阳灿烂的新中国;看今朝,我们高举红旗,揭批“四人帮”,狠斗帝修反,不但不让竖起的红旗倒下去,而且还要让红旗插遍全世界。“把红旗高高举起”,就是高举毛主席的伟大旗帜。回顾我党五十六年的战斗历程,新中国二十八年的光辉篇章,哪一程不靠毛泽东思想的伟大红旗指引?哪一章不放射出毛主席革命路线的万丈光芒?高举毛主席的伟大旗帜,就有前途,就是胜利,就能天下无敌!“四人帮”害怕革命的真理,害怕毛主席的旗帜。然而,害怕也枉然,红旗终究要高高举起,并将飘扬五洲四海! 鲁迅说过:“最后的胜利,不在高兴的人们的多少,而在永远进击的人们的多少。”揪出“四人帮”,全国人民心花怒放。但战斗还未有穷期,锦绣前程犹须高举红旗去开辟。有着毛主席的伟大旗帜,“纵然是,前面关山重重路险阻,难挡我,向着共产主义展翅飞。”华主席率领我们向前进,红旗永远鼓舞我们去战斗。让我们“把红旗高高举起”,为实现共产主义斗争到底! (原载1977年第7期《影评》) P3-5 序言 文如其人阿德哥 邓伟志 陈贤德先生,大家都叫他“阿德哥”。他是我在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工作时的老同事、老朋友,我们相识、相交、相知已有30多年了。他不仅有口才,而且有文才。他是学中文、教中文出身的。因此,他可以做到飞文染翰,走笔成章,侔色揣称。“文革”前,我是他作品的读者。“文革”中,他身陷囹固,受到折磨。平反后,他写出的文字更加沉雄悲壮,笔力扛鼎。后来,他主政《旅游时报》,写出的文字又变得铺锦列绣,笔参造化,写出了他临风对月,寻幽探胜的见闻。 现在,他已过了“从心所欲”之年,他从半个世纪以来见诸报刊的千余篇文章中遴选出274篇作品汇编成册,向读者献出了这本《长路经行见屐痕——陈贤德作品选》。 《长路经行见屐痕——陈贤德作品选》包括了十二个方面:时评杂谭、园丁心语、文苑漫笔、书林采摭、珍闻撷贝、世象纵览、家事闲话、人物掠影、旅雁寻踪、老饕笔记、资讯特写、调研专论,可谓花团锦簇,郁郁葱葱,文如其人。这十二个单元大体上勾勒出了陈贤德先生过往-生.活工作轨迹。不是每一个人的阅历都可以折射出历史,但是饱经风霜的人的阅历,可以是时代的生动写照。生活在时代潮头上、字词句章中的陈贤德先生的亲历和作品,无疑是中国当代史的一个“附件”。 在这十二个单元中,最能反映作者心声、志趣、水平、能力的至少有两点。一是收入的18篇“园丁新语”。写的是教师生活,实际上也值得学生阅读。教学相长嘛。同时,还值得望子成龙的家长品味。毕竟,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任老师。再一个值得重点推荐的单元是占据篇幅较多的“老饕笔记”,共有32篇。我建议读者诸君能仔细翻阅一下。因为,这一单元堪称“魔都美食荟”。文章内容包罗万象,有的推荐名店名厨名菜,有的介绍中西餐饮文化;有的纵览申城美食全貌,有的细研佳点制作工艺;有的寄托作者舌尖乡愁,有的探究企业经营管理;涉及的菜品更是活色生香,有本帮排骨年糕、有扬州拆烩鱼头、有四川麻辣火锅、有北京闷炉烤鸭、有台湾各式小吃、有印度传统咖喱、有德国鲜酿啤酒,篇篇文章视野独特,文笔隽永,引入入胜,充分体现了作者的眼界、品位与情趣,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一位饱读诗书、饱经风霜、饱尝百味的海上美食家(作者笔名梅史嘉)的食之路,心之路。我先睹为快,亦颇有“过屠门而大嚼”之感。 最后,请允许我在序的末尾谨祝作者和广大读者安康! 2015年5月29日于上海 (本序作者系原民进中央副主席、全国政协常委、上海大学终身教授) 后记 我长成于行医之家,父亲和母亲,妹妹和妹夫,弟弟和弟媳,都是“杏林”中人。妹夫和弟弟还是医院院长,我似乎成了家里的“异数”。其实,作为陈家长子,我原先也想承继父业;奈何当初报考医科,被查出“色盲”(不辨红绿),遂与“悬壶”无缘,而改读了师范。毕业之后,分配到郊区嘉定,当了一名中学教师。虽然“执鞭”尚称敬业,但内心又有个人志趣在焉,这志趣就是新闻写作(甚至怀有当编辑记者的梦想)。于是,便在教学之余,勤奋写作,投诸报刊;自文章得以载于报端(1964年),从此一发而不可收……未得从医而习文,或许是阴差阳错,或许是天意前定,当然,其中更有自我志趣的驱动。 1976年,我经历了一次人生的跌宕,因“恶攻”(恶毒攻击)“四人帮”,被打成“现行反革命”而锒铛入狱。身处囹圄的我,于茫然压抑之中,也有隐隐的期待;为解忧闷,我曾在脑海里默记了一首打油诗,内容非关“政治”,却是“太太”话题: 好想有个太太,为我洗衣烧菜。 现实却很无奈,至今还在等待。 我们这个时代,似乎缺少真爱。 不怪女人太坏,而是心胸狭隘。 面对这种事态,切莫气急败坏。 我们除了忍耐,至少还能等待。 只要相信真爱,她就一定存在。 爱到死去活来,坐牢都感痛快。 爱情也有好赖,不可轻易草率。 爱我心中所爱,幸福终将到来! 粉碎“四人帮”之后,我终得出狱、平反。不久,在《解放日报》的醒目位置,发表杂文《江青“照相”术的破产》,这对于当时的我,有着特别的意义,报纸上的“亮相”,犹如一种宣告:本人无恙,又回来了! 后来,我有两次工作调动——按现在的说法,叫作“跳槽”。第一次是1980年4月,我正式调入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当上了我宿愿已久的编辑。第二次是1991年1月,我调至《旅游时报》,担任常务副总编。至此,梦想成真,得其所哉,终于成了新闻界的人。虽已领衔负责,但我却不以开会、看大样为满足,相反笔耕得更勤了——亲自去采访,写报道,撰特写,做社评,过足了“记者、主笔瘾”。除此之外,还为各报撰特稿、写专栏……两次“跳槽”的近三十年时光,可以说是我写作的旺盛期,文章的多产期。 笔耕五十载,回望多感慨。近时翻阅贴报本上篇篇旧文,不禁心生遴选结集、付梓出版的意。念。在本人千余篇旧作中,有时评杂文,有文艺评论,有诗词赏析,有书介书评,有人物访录,有怀人忆旧,有风光游记,有家,事闲话,有老饕笔记,有新闻报道,有长篇特写,有短章漫笔,有专题论文……可谓是涉笔多而“驳杂”。在林林总总如许旧作之中,选出二百七十四篇,分门别类凡十二编,遂成这一部作品选。书名“长路经行见屐痕”,借自唐代诗人刘长卿的诗句:“一路经行处,莓苔见屐痕。”所谓“长路”,喻指五十年笔耕之路;“长路”上所经所行,显然可见深深浅浅、斑斑驳驳的印迹(“屐痕”),这其中就有时代的印迹——思想观念和语言表达的印迹,这是作者无须掩蔽,读者也能够理解的吧。 选编这本作品选时,我不时想起在“长路”上幸遇的人——予我以扶掖、举荐的人,给我以支持、提携的人,赐我以指导、教益的人,施我以关心、照顾的人,保我以快乐、健康的人……他们中有我的老上司:陈虞孙、王元化、徐福生、王乃粒、梅均、水恒、孙镇、翟彦章等;有老领导:龚学平、龚心瀚、刘振元、夏其言、贾树枚、金闽珠等;有文友:陈雪良、褚钰泉、顾玉祥、柯益烈、汤克友、赵杰、龚建星、管继平、陈祝义等;有企业家:姚柏森、王正华、黄海伯、郦海星、张秀智、范虎平、李树根、倪金开、郭新华等;有医学专家:徐建光、柏连松、迟放鲁、王德芬、唐建业、吴耀持、沈卫东、陆志刚、孙华平……他们都使我铭怀感念,没齿难忘! 良师益友龚心瀚、邓伟志、贾树枚、沈嘉禄亲自撰写序言,令我受宠若惊!国内著名书法家王云翔挥毫题写书名,使我荣幸之至!还有,惠助这本书顺利出版的胡国强、证耀华,以及担任此书责任编辑的杨柏伟,特别是挚友、特约编辑房延军(伊人)从联系出版到定稿付印都付出了不少心血,我也要在此深致谢意。 最后,我还要特别感谢我的“贤内助”。她为此书整理剪报,收集资料,查阅疑点,认真校读,确实出力不少。正是她数十年如一日的辛劳操持,漫漫“长路”上的相伴相知,使我工作和写作了无后顾之忧,可以说我的每篇文章都有她讦水的结晶。“唯卿第一能知我,留取心痕永不磨。”蔡元培先生夸赞其夫人的诗句,借来献之于我的太太,不亦宜乎! 2015年7月23日于上海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