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廷华主编的《和政县史话》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全面系统地介绍和政县这片热土的历史渊源和发展里程,主要介绍了和政县历史文化、建置沿革、历史人物、风景名胜、民族风情、民俗文化,以及新时代的发展情况等,内容充实,材料丰富,是了解和研究和政历史文化的不可或缺的资料。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和政县史话/临夏回族自治州史话丛书 |
分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
作者 | |
出版社 | 甘肃文化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张廷华主编的《和政县史话》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全面系统地介绍和政县这片热土的历史渊源和发展里程,主要介绍了和政县历史文化、建置沿革、历史人物、风景名胜、民族风情、民俗文化,以及新时代的发展情况等,内容充实,材料丰富,是了解和研究和政历史文化的不可或缺的资料。 内容推荐 和政是一处古老的地方。境内发现的马家窑、半山、寺洼、齐家文化遗址反映了此地在新石器时代就有先民活动,为创造文明留下了点点薪火。 张廷华主编的《和政县史话》分历史回眸、人物春秋、风景名胜、物华天宝、地方风韵、时代新歌,内容包括:和政古动物化石、建置沿革、九族飞地、王韶攻取河州、宁河等。 目录 历史回眸 和政古动物化石 建置沿革 九族飞地 王韶攻取河州、宁河 马占鳌、闵殿臣两度攻宁河 闵福英围攻宁河城 马仲英围攻宁河城 民国时期龙泉小学师生罢教罢课 人物春秋 一代名将邓愈 父子将军朱隆、朱芾 文人马恕 名医杨华 武师张玉润 热心教育的白瑛 起义将军马全良 烈士黎世祥 张英杰、张英奎兄弟 进步活佛肋巴佛 著名民族学家牙含章 白氏四兄弟 烈士朱亮 烈士牙克新 科学家潘瑗 公安英模侯维政 风景名胜 六大古城 宁河五关 和政多泉 太子山览胜 松鸣岩花儿会 半草岭花儿会 湫池沟风景及花儿会 滴珠山 铁沟风景 和政寺沟及花儿会 柳梅滩风光 三岔沟田园风光 南阳山风光 金剑山 清虚观 和政古动物化石博物馆 桦林地质公园 松鸣岩石窟 碑文碑刻 地方风韵 和政秧歌 宁河“花儿” 咪咪 酒曲 古关诗韵 民族风情 回族风俗 汉族婚嫁习俗 和政唯一的民族乡——梁家寺东乡族乡 和政宗教 物华天宝 竹柳编 宁河山珍蕨菜 啤特果 “二月二”话蚕豆 “擦娃”酒 风味饮食 水秀灵石 时代新歌 和政县经济发展概况 以工代赈在和政 发展中的和政县教育 和政县卫生工作 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 水利资源及利用 清水河改道工程 北部山区饮水安全工程 南片人饮水工程 和政旅游业 滴珠胜景旧貌换新颜 大南岔河流域综合开发项目 松鸣岩度假村 易地扶贫搬迁512程 安居工程 和政项目速度 循环经济产业园区 循环农业发展的典范 “人大代表在行动” 政协委员助发展 乔永刚见义勇为 孝老爱亲的模范陈英香 李玉莲尊老爱幼 后记 试读章节 马仲英围攻宁河城 民国十七年(1928年)5月初,马步芳族弟马仲英起兵攻击国民军,率数百人攻宁河(今和政县),“快枪快炮片刻不停,纵火焚烧西门”。马仲英初称“不杀回,不杀汉,只杀国民党的办事员”。马仲英围攻宁河城,自夏而冬,凡六个月。马仲英住在西关何家油店的兵站,扩充队伍,打制刀矛,抢获和政驿警所的枪支,派兵寻找巡警队长马凯祥未果,旋离宁河。 马仲英部到达今康乐县苏家集、八松一带。驻守当地的宁海军兰天录一哨60余人哗变,加入马仲英部。凉州镇守使马廷勷(马占鳌之孙)部团长马廷斌率领的步骑兵300余人,大部分哗变加入马仲英部。 马仲英离开宁河后,马凯祥立即在城内组成守城民团,马凯祥任团总,李文桂任副团总。民团先为6个团,2个独立队,后增为7个团。团长依次为党存恕、董儒珍、何正仓、王万魁、康作仁、乔殿明、张玉润,队长为张七伏、王荣。之后,马仲英主力围攻河州(今临夏市),分兵围攻宁河。宁河守城民团在国民军彭旅长部(后为李仲斌部)配合下,在城郊与马仲英部交战数次,互有胜负。不久国民军战败撤走,民团坚守。5月中下旬,马仲英部派宁定县政府职员陈子凡(和政籍)入城劝降未遂,又遣买家集人马永录、卜家庄人张海查到城下喊话,点名城内绅士陈寿卿出城谈判。谈判失败。马仲英率部从西、南、北三面加紧攻城。7月26日下午,马仲英部埋在西城下的地雷爆炸,城墙塌陷10余丈。守城壮丁军民将塌陷缺口堵起。马仲英部在城周挖掘壕沟,遣兵围困。10月下旬,国民军第三师师长吉鸿昌率部渡洮河进逼宁河,马仲英部撤退,宁河城解围。宁河城被围时淫雨连绵,瘟疫流行,死亡甚众,民团战死者600余人。 民国十八年(1929年)4月,原马仲英部第二师补充三团团长马英才在买家集复起,23日率数百人扰三十里铺、广坡一带村庄,6月在买家集杀死巡官李文桂。是月23日攻县城,当晚扰干沟,杀死村民90余人。马英才因在新中国建立初期为匪作乱,危害群众,于1951年被人民政府判处死刑。 民国时期龙泉小学师生罢教罢课 在和政,曾发生过一次大规模的、影响全县的罢教罢课事件。 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春夏之际,和政全县教工连续三个月领不到薪粮。迫于生计,龙泉小学教师公推校长白文英去县政府求促尽快发薪。县府财政科长马光裕出面处理。面谈中马光裕不但不解决问题,反而辱骂白文英一顿。白文英抱屈回校,将面谈情形告知教员,遂激起大家义愤,一致立即罢教,学生亦即罢课。 马光裕得知龙泉小学罢教罢课的情况后,当即写信告知正在买家集下乡的县长孙继善。孙即回县带十余人、携带武器去龙泉学校弹压。他们到校院内,扯下拴课铃的绳子,声言要捆绑校长白文英,并将教员马步云等推到院中。教员们据理抗争,孙继善虽未捆人,却将校长白文英及教员五人带去县政府交看守所关押。龙泉学校教员便联名上告。此事引起和政社会各界的同情与支持,并联名上告到专署与省府。 孙继善自觉理屈。他迫于情势,便急忙与亲信谋划应付。化让县训所长王应茂去看关押的白文英,向白等“下泪”认错,说是“出于误会”,当面许以挂红、鸣放鞭炮的形式迎白等出监。白等拒不接受,执意要求由上级来处理。 僵持三日后,临夏专署先派一名科长来县调停,继由专员李学谟亲自到县处理。李答应学校教员之要求,责成和政县政府将所欠教工薪粮马上一次发清,以后薪粮按时下发,不得拖欠;并指示孙继善为白文英等人设宴赔情道歉。 白文英等人被放回后第三天,孙继善在县政府宴请龙泉学校全体教员,并请一些官吏和绅士作陪,孙当面向白文英道歉。至此,龙泉小学罢教罢课始告结束。 P12-13 序言 中共和政县委书记 李国辉 和政县人民政府县长 蒋建民 一 在和政县政协的组织下,在县文史工作者的辛勤努力下,《和政县史话》付梓出版了。这是和政县文化基础建设的一大盛事。 和政是一处古老的地方。境内发现的马家窑、半山、寺洼、齐家文化遗址反映了此地在新石器时代就有先民活动,为创造文明留下了点点薪火。东晋太宁三年(325年),前凉在县境设置金剑县,县制从此开始。唐宋以来,作为唐蕃古道上的一处重要驿所,成为中原王朝与西部少数民族政权频繁争夺的重要前沿,长期处于战乱变动之中。两晋时期,游牧于辽东的鲜卑人吐谷浑,自阴山逾陇山,至袍罕,游牧扩张。以后吐谷浑统治了洮河以西、四川北部、青海、河西走廊,历时480多年。南北朝时期,鲜卑人乞伏炽磐建立了西秦地方割据政权,迁都袍罕,经营和政这片土地20多年,太子山名的由来证明了历史上西秦统治的印记。唐代中n十及后期,这里是吐蕃人与中央朝廷角逐之区,一段时间,“到处人皆着战袍,麾旗风紧马蹄劳”(唐秦韬玉《塞下》诗)。“德宗以后陷于吐蕃”(康熙四十六年《河州志》)。唐宝应元年(762年)吐蕃攻占河州,今和政地为吐蕃所占。863年筑香子城(今旧城)。到了北宋,和政地区由吐蕃政权喃厮哕的孙子木征掌握。他时而归宋,时而自立,拥有自榆中以西、河州以南至四川北部广大地区。如明进士曾綮诗《龙文行》记:“自从陷没身为虏,五十年来在边土。依栖部落作蕃人,生长儿孙尽胡语。朝看烽火望中原,夜听胡笳忆故园。”宋熙宁元年(1068年),王韶献“平戎便宜十二事”于宋神宗,提出安边的方略,并与景思立等出征熙河,发动了“熙河之役”,破诃诺木藏城(今广河县城)、香子城。熙宁七年(1074年),木征降宋,景思立将城址从香子城迁到宁河城。同年,又筑通会关城(今松鸣镇新集古城),和政再次被纳人中原王朝统一的版图。熙宁八年(1075年)三月,宗哥首领青宜结鬼章被宋将种谊打败,朝廷官员纷纷作诗庆贺。王安石赞道:“朝廷今日回夷功,先以招怀后殪戎。胡地马牛归陇底,汉人烟火起湟中。”苏轼赞:“擒奸从窟穴,秦捷上烟霄。”而此时的宁河在今新营炭市筑有“讲朱城”(《甘肃通志稿·古迹》)。到了南宋,和政又属金政权统治之下,战乱不断。1227年,成吉思汗的铁骑征占河州,宁河成为屯兵之处,到处留下了“马场(厂)”的名字。1265年,仍设宁河县。明代洪武三年(1370年),邓愈率军攻克河州,第二年设河州卫,“招谕河州吐蕃诸酋何锁南等”,以何锁南为指挥同知。在此后至永乐时期,朝廷休养生息,屯军移民戍边,地方经济初步恢复,经济文化逐渐繁荣。洪武八年(1375年),筑宁河城(今县城)。在河州设七十个屯寨,二十四座边关,和政现存名字的就有马场寨、松树寨、王宣(泉)寨、贾百户寨、广坡寨、干沟寨、大南岔寨。洪武时,在和政南部太子山麓设沙马关、思巴思关、陡石关、宁河关、乔家岔关五个关隘。在今临夏设立河州茶马司,宁河镇三日为一集。明嘉靖十年(1531年),设和政驿,兴办教育,将和政留运所废所遗址改修礼学,延师训蒙,办设学馆,教育、文化蔚为成风。时大学士解缙到宁河城头赏游,写下了“宁河城头百丈涌,泻下通明五色虹。若到关头应驻马,下瓢一饮醉春风”的千古佳作,并在滴珠禅院的一块巨石上题“悬壶点漏”四字。曾任河州儒学教授的高弘游访太子山麓的普陀山寺,留下了“古寺几间苍藓合,老松无数野猿啼”的名句。明户部尚书石玠巡边驻和政驿时发出了“南林秋色清如画,元可悲人亦爱人”的感慨。明参议刘宪巡视河州时到和政,写道:“官路依山转,人家傍小居。地干幽草短,风细落花疏。试问西蕃事,于今正晏如。”明朝时,和政地区的经济文化取得了一定的发展。和政秧歌、南乡花儿等民间文化也从明代开始有了记载。宗教文化同时兴起,创建松呜岩寺、湫池沟寺、城隍庙等。到了清代前期,随着“康乾盛世”的出现,和政地区同全国其他地方一样,经济有了进一步发展,文化教育也发展进来了。如1705年,知州王全臣令在和政创建社学。1875年,河州牧李日乾在城乡分设义塾28处,在和政设崇文、崇德义塾2处。1899年,河州知州杨增新在宁河城内创设河州三大书院之一的龙泉书院,招收当时宁定(广河)、导河(临夏)一带的学生读书,开启了新的教育之风。这一切,对于启迪民智、教化民心、敦化民风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民国时期,和政处于马家军阀统治之下。文化教育进一步发展,相继建成两关集高级小学、广河国民学校、城隍庙初级小学、杜家河初级小学、四十里铺初级小学、初级女子小学、九族保国民学校等。1947年,成立县回教教育促进会,征派民工修建西关、台子街、三十里铺等学校,教授的课程内容已初涉西方自然科学。有了国民党党部、县长、参议员等制度,有了洋油、洋火等。可以说,政治制度、经济基础、文化教育较以前有了很大进步。 二 新中国的成立,历经沧桑的和政人民获得了新生,和政这块古老的土地沐浴着党的灿烂阳光焕发出了新的生机。经过60多年的艰苦探索和奋力拼搏,现在,全县呈现出政治安定、社会稳定、民族团结、经济飞跃、社会进步的良好局面,和政谱写了从落后走向进步,从贫穷走向小康,从封闭走向开放的壮丽诗篇。 经济总量持续增加。2012年实现生产总值101559万元,比2011年增长14.4%,固定资产投资249549万元,增长40%。和康路及滨河路、和合大道及康庄路的建成,康临高速贯穿全境,兴苑小区廉租房项目完成,松鸣岩旅游农家乐A区主体工程,滴珠山公园改扩建,桦林古动物化石保护等一大批重点项目相继实施,使城镇建设取得重大发展。经济制度实现了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向现代农业信息化发展。和政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城乡面貌焕然一新。 各族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根本改善。解决了饮水安全问题。农村危旧房改造、城市保障性房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最低生活保障水平不断提高,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实现全覆盖。201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962元。全县实现了乡乡通油(水泥)路,村村通水泥路,交通条件实现了质的飞跃。 各项社会事业硕果累累。全县整体实现了教育“两基”攻坚目标,“两免一补”政策和营养餐实现全覆盖,高中免费教育全面推行,办学条件和教育质量明显提升;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州、县、乡、村四级公共卫生医疗网络全覆盖;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纵比极大丰富,广播电视信号得到了全覆盖;建成农民书屋122个,乡镇综合文化站13个,基本实现了村村有书屋,乡乡有文化站。 民族团结事业蓬勃发展。各民族平等团结、共同奋斗、共同繁荣得到扎实推进,法制化建设成效显著,民族团结进步之花处处绽放。汉、东乡、回、藏、土等9个民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相互尊重、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展现出一幅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的美好画卷。各族人民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不断增强。 党的执政基础不断加强。新中国成立前,和政没有党的组织,仅有几名地下党员。新中国成立后,党的组织和队伍迅速壮大,执政基础得到夯实,自身建设不断加强,科学化水平显著提升。一个执政基础得到空前巩固、经济转型跨越发展、社会和谐稳定发展、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生态绿色持续发展的和政正在阔步前行。 三 且持梦笔书奇景,日破云涛万里红。当前甘肃已经迈入了发展能量不断积累,发展潜力加快释放,发展后劲显著增强的新阶段。2014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甘肃时明确提出,要加快建设经济发展、山川秀美、民族团结、社会和谐的幸福美好新甘肃,努力到2020年同全国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我们指明了前进和努力的方向。同全省一样,目前和政正面临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实现伟大中国梦目标已成为我们努力的强大精神动力。我们要继续高举发展、稳定、团结的旗帜,把实现与全国、全省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幸福美好新和政作为共同目标,把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作为共同责任,把加强民族团结、实现宗教和睦作为共同行动,全力实施“八大工程”,精心打造“四大基地”。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进一步夯实跨越发展的基础;坚持确保社会长治久安不动摇,进一步营造跨越发展的良好环境;坚持大力改善民生不动摇,进一步突出跨越发展的最终目的;坚持全面加强党的建设不动摇,进一步强化跨越发展的根本保证。我们坚信,有州委、州政府的亲切关怀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有全县人民的不懈努力,和政这颗陇上绿色明珠必将绽放出更加绚丽夺目的光彩。 是为序。 后记 当这套丛书完成之时,我们感觉如释重负。能够深入细致地书写地处古丝绸之路重镇上的一个自治州和它的主要少数民族的历史与文化,向外界展示这块热土这些年来取得的成就,让外界因为此书而对临夏产生更多的关注,我们甚感欣慰。 临夏州地貌复杂独特,文化多元绚丽,多民族和睦聚居,伊斯兰文化特色突出。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新时期,展示临夏州的历史文化、发展新貌,传递临夏州各民族共同发展、团结进步的正能量,是本书的策划者、编写者们的神圣职责。编纂一套既有历史客观性,又有阅读趣味性;既有地方百科知识,又能突出临夏特色和民族特色的“史话”,是顺应时代发展,满足人民潜在精神需求的大事。 政协临夏州文史委员会能够承担丛书的组织和编纂任务,体现了临夏州委、州政府对我们的信任,也是人们对我们这些年文史工作的肯定。在州委、州政府主要领导的关心支持下,在各级政协领导的参与指导下,经过州、县、市编写人员两年多来的共同努力,这套丛书终于完成。丛书共分12册,即《临夏回族自治州史话》《临夏回族史话》《临夏东乡族史话》《临夏保安族史话》《临夏市史话》《临夏县史话》《康乐县史话》《广河县史话》《东乡县史话》《积石山县史话》《和政县史话》《永靖县史话》。 本丛书编纂的原则是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客观真实地反映历史中闪光的东西;始终坚持利党、利国、利民的立场,以传播正能量、增强自信、弘扬爱国主义和民族团结为宗旨。为此,哪怕是_件小事,只要其中蕴含了团结奋进的正能量,我们都会尽量查访写出。比如,在临夏数千座清真寺中,刘家峡清真寺是一座历史不长的小寺,其修建充分体现了党的民族宗教政策的伟大和当时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贯彻党的政策的坚定性、灵活性以及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因此编者们两度赴永靖实地采访,还原其感人的历史细节。回族红军革命烈士马金福的史料在临夏存之甚少,撰写者跑了许多单位了解,都不太理想,最终在兰州一党校里了解到这位英雄较为详确的事迹。为了集思广益,进一步完善书稿,我们认真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并请省内对临夏文史有造诣的专家参与书稿审定,几度座谈,有些分册的篇目甚至几易其稿。编纂中我们着眼丛书全局,力避重复,即“州史话”中反映了的人或事,县、市史话简略述之。同时我们要求文章尽可能做到以故事叙史,以“小(个体)”见“大(事件)”,以求通俗易懂,老少咸宜。 在丛书工程告竣之际,衷心感谢州、县、市各级领导给予本丛书编纂的支持和关怀,衷心感谢参与丛书编纂的各部门、各单位的密切配合,衷心感谢各位主编、编者的辛劳付出,衷心感谢省民族事务委员会、省新闻出版广电局对这套丛书的最终审定和关心,衷心感谢为本丛书提供图片的我州摄影家朋友们及相关人士的全力支持,也衷心感谢出版、印刷部门的戮力协作。 由于编者学识有限,经验水平不一,虽几易其稿,恐仍有疏误不足之处。敬请各位读者纠其未谐,匡其未逮。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临夏回族自治州委员会 文史和学习委员会 二〇一五年四月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