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年战争:世界政治中的美国与苏联(1941~1991)》(以下简称《五十年战争》)是英国历史学家理查德·克罗卡特(Richard Crockatt)教授的名著。这部著作出版于1994年,后来由王振西和钱俊德先生翻译成中文出版,目前这个版本已是中文的第二版了。
《五十年战争》这本书的特点是什么?重读这部著作会给读者带来哪些教益和启发呢?读者们会从中发现了后来国际冷战史研究发展的诸多重要线索。仅此一点,就有理由将该书收入了解国际冷战史的重要图书之列,何况它还展示了作者强大的叙事能力和宽阔的视野,以及不少堪称睿智的分析和判断,尤其对历史研究者是很有启发的。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持续了40年的冷战到底是如何发生的?它给世界到底带来了什么影响?大量研究证明,每临历史关头,人们总是根据自己认识的世界而非真实的世界做出选择,那场冷战对当下中美关系及其未来走向会形成什么样的影响?这是当下中国读者比较关心的问题。
《五十年战争:世界政治中的美国与苏联(1941~1991)》是英国东英吉利大学美国史和国际政治教授理查德·克罗卡特的重要作品,对1941~1991年间世界政治中的美苏关系及其在世界地缘政治变化中的作用做了详尽、权威的研究,他引人入胜地描述了这五十年来美苏对抗的起因、发展及演变,既对所有重大国际事件进行了详略得当的介绍,又对两国决策层在这些事件中的博弈过程进行了洞幽察微的理论剖释,有助于思考当今国际政治力量的消长和重组,以及预测和面对未来国际格局的风云变北。
前言与致谢
第一部分 视角
第一章 导言:五十年战争
比例尺问题
冷战与国际政治
第二章 美国与苏联的外交政策传统
美国
俄罗斯与苏联
第二部分 两极世界的出现(1941~1953)
导言
第三章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为和平而斗争(1941~1946)
全球主义与力量对比的变化
大同盟与欧洲战争
战时联盟的解体
联合国
世界经济的重建
波兰问题
德国问题
原子弹
1946年:国内形势与国际冲突
第四章 “两种生活方式”:欧洲的冷战(1947~1953)
冷战根源剖析
东欧
苏联的动机
美国的动机
遏制政策与杜鲁门主义
马歇尔计划、德国,以及欧洲的分裂(1947~1949)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国家安全委员会第68号决议及遏制的军事化
斯大林主义与国内外的冷战(1947~1953)
结论
第五章 冷战:远东(1945~1953)
亚洲与欧洲相比
超级大国在亚洲的利益
麦卡锡主义与美国远东政策的变化
中国与亚洲的动乱(1945~1950)
美国对日本的占领
朝鲜战争
结论
第三部分 全球主义与两极格局的局限性(1953~1964)
导言
第六章 和平共处与不可调和的冲突(1953~1964)
超级大国的经济状况
非斯大林化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1953~1964)
艾森豪威尔政府与苏联新领导
走向日内瓦级会议
日内瓦级会议
危机及其意义(1956~1961)
肯尼迪与赫鲁晓夫
第七章 核军备竞赛(1945~1963)
引言
美国的核战略
苏联的核战略
裁军还是控制军备?
古巴导弹危机
第八章 美国、苏联与第三世界(1953~1963)
依赖模式与独立模式
超级大国与第三世界:基本估计
中东:伊朗、苏伊士和黎巴嫩
东南亚
拉丁美洲:危地马拉与古巴
非洲:刚果
结论
第四部分 缓和及其局限性(1965~1981)
导言
第九章 缓和的形成(1965~1973)
国际环境
缓和的国内因素
缓和的理论
缓和的实践
欧洲的缓和
结论
第十章 越南战争与超级大国的三角斗争
引言
越南与美国的国家利益
北越与中苏冲突
美国向中国开放
中国的动机
找到退出越南战争的方法
尼克松:个人因素
越南:胜利的代价
第十一章 压力下的缓和(1973~1981)
引言
美国:一个领袖受制约的国家?
苏联:一个领袖不受制约的国家?
军备控制与战略核论战(1974~1981)
欧洲进退维谷:西方与东方
控制不住的冲突:第三世界
安哥拉
非洲之角
阿富汗
伊朗革命
阿以冲突
古巴危机与尼加拉瓜危机
结论
第五部分 冷战与国际政治:结局(1981~1991)
导言
第十二章 里根主义与共产主义幽灵
权力的过渡
超级大国的经济形势回顾
武器与人
烦恼不堪的西方盟国
超级大国、中东和中美洲
结论
第十三章 戈尔巴乔夫与世界新的动乱(1985~1991)
引言
苏联与共产主义的崩溃
东欧的革命
美国、苏联与冷战的终结
冷战终结与大千世界
第十四章 结束语
稳定问题
塑造未来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