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私小说(从左至右)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作者 (日)水村美苗
出版社 上海文艺出版社
下载
简介
试读章节

这一页,以夏威夷蔚蓝的天空为背景,妈妈和奈苗还有我,三个人的脖子上都挂着五彩缤纷的夏威夷花环。而下一页接连的则是我们在洛杉矶的Disneyland(迪士尼乐园)里请真正的金发女郎爱丽丝以及三月桂兔和我们一起拍的照片。妈妈穿着从日本出发那天穿的同一套式样简约的正装和服。从年轻时代起通过欧美电影所梦想过的美国就呈现在了眼前,她脸上流露出的某种不知所措的困惑表情被照相机捕捉了下来。在她的身后,也是一片令人惊异的蔚蓝的天空。可是,一翻到下一页,突然在沿墙地面上出现了一片雪景:不是时光飞速流逝了,而是我们终于到达了纽约。

我和奈苗一起拿着一把大大的铁锨,站在自己家的院子里正在进行生平第一次的除雪劳动。照片背景上拍摄到的小型白色建筑物是我们家的一幢单独建筑的车房——我曾指着它说,我们家有这一幢房子就足够了啊,而这句话令当时沉浸在把一家人都带到美国来的喜悦中的父亲有种加倍喜出望外之感。因为一到美国之后,奈苗和我就要投入到一个个天然卷发的孩子堆里去,所以,离开日本前夕奈苗和我刚烫过头发,那一头硬挺的黑发卷卷曲曲地崭新而油亮。如今早已经死去的家里那只牧羊犬黛拉那时乘坐另一班飞机刚刚到达美国,它那浑身上下无一丝脂肪的年轻的躯体跃然呈现在照片上。我笑着,奈苗也在笑着。那个时候奈苗一边笑一边在想着什么呢?说不清为什么,但我总觉得好像那个时候我就已经想回日本去了。

并且,对从那以后自己一直是活着的这个现实,我似乎一直都只能看作是一个假象。

我究竟做过多少次同样的梦啊?

不知何时,我已经身在日本,我被童年的玩伴们的面孑L包围着。我说:怎么原来这么近啊!是啊,是啊,为什么没有早点儿回来呢?

——可是噢,人家不知道居然这么近嘛!

真是不应该把这件事想得那么难啊!

人家地理课学得不好嘛,脑子里混混沌沌地一团糟,一直一味地以为要想回到日本就得越过一片辽阔的大海呢!

什么呀,原来一坐上火车再换上公共汽车不就能到了吗?!当时对于一个初中生来说,坐飞机和坐船的钱简直可以说是一笔天文数字,可是,要说坐火车或者坐公共汽车的话,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怎么说呢,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用我给邻居家那个名叫Bill(比尔)的男孩儿当babysitter(临时照顾小孩子的保姆)所攒下的钱就能回去啊。日本,有时候是一个要坐两三天火车才能回得去的地方,而有时候又是一个坐上通往郊区的电车花上不到一个小时就能到达的地方。不仅如此,有时候它也是一个走路就能到达的地方。

如果路走对了的话,那么,只需要二十分钟!为什么迄今为止我没有想到这条路呢?为什么我会忘记这么重要的一条路呢?为什么、为什么我呀……?

我只需穿过被路两旁那一家又一家杂七杂八的店铺挤迫着的那条道路一直往前走,走到尽头后往右拐,走几步,没多久店铺就逐渐减少而住宅则开始增多。接着是向左转,然后再往右一拐,视野便会突然开阔起来,四周一片敞亮。眼前展现出一片低矮的原野来,仿佛一个圆圆的大坑。不知道从何时起住宅已经远离此地,令人感觉到一片柔和的光线在支配着周遭的一切。是的,我是必须出现在这里的。就是这片原野!站在这片原野向右手边望去,如若沿着旁边的石子小路蜿蜒前行,就会走到我熟悉的一条街道上。那是战后的东京近郊建起来的新兴住宅区所特有的那种杂乱无章的街道,沿着那条街道一走过幼儿园、消防队、超市和街道小工厂就会撞到既可以走回自己家去又可以通往自己就读的小学的那条马路。如果朝着回家的方向往左拐,就是一条我经常去玩耍的小小的十字路。在那条十字路上,随着暮色渐浓,常常不知从哪儿会有自来水流到马口铁打制的洗碗池的声音和碗盘互相碰撞发出的声响传来。即便如此,我依然继续玩着,那根微微倾斜的电线杆子上的黄色灯泡会突然亮起来,四周会突然聚集起充满寂寥的茫茫黑暗。如果朝着通往小学的方向朝右拐,那么,就会走到高高耸立的松树即使在白昼都会把阳光遮住的、一座神社的院子里。就是那座奶奶曾经带着奈苗和我两个人进去并肩荡过秋千的神社。梦里重访的神社的院子比记忆中的更加昏暗阴凉。简直就像是在梦中又做了一个梦。

然而,一睁开眼睛,总是一个样子——依然还是在美国。

上帝啊上帝,哪怕是短短的一瞬间也好,请让我在那个城市站上一小会儿吧!P51-53

目录

正文

序言

致中国读者——写在《私小说:从左至右》中文版出版之际

想起来那还是1998年为了参加一个作家交流活动我出访上海时经历的一件事。我和翻译刚坐上一辆出租车就听到了收音机里传来一个年轻女子的声音,中文里夹杂着一句句流畅的英文。好像是一个介绍流行音乐的广播节目。尽管我听不懂她说的中文是上海话还是普通话,但还是不由自主地竖起耳朵谛听了起来——那是因为我的脑海里立刻浮现出了我用日文写的一部夹杂着英文的长篇小说《私小说:从左至右》,我不由得在内心感叹道:啊,原来中国也有这样的广播节目啊;原来在中国英语也以这种方式被使用着啊。那么,我的那本书如果被翻译成中文的话,或许也是会有读者肯拿起来阅读的吧。

然而,那不过是彼时掠过心头的一闪念,转瞬间就淡然消失了。自那日起,十七年过去了,做梦也没有想到,我的这本小说的中文版实际上将由位于上海的出版社出版发行!承蒙译者赵晖女士以及上海九久读书人和上海文艺出版社诸多编辑(包括编辑李建云女士)的尽心努力,我的这部小说即将呈现在中国读者面前,对此,我深表谢意。

因为我父亲工作的关系,在我十二岁那年,我们一家人去了美国,不曾想竟然从此在美国生活了二十年之久。《私小说》这部小说讲述的就是那样少小离乡的我为了用日文创作小说而下决心离开美国回到日本的前后过程,同时也交织着一段段虚构的情节,写下来,作为对长达二十年的旅美生活的回忆。小说里自然也叙述了我们一家人的故事,但是小说的中心主题,还是我对故国语言的痴迷。

我们一家人刚到美国的时候,移民到美国去的东亚人的后裔还只是聚居在夏威夷和美国西海岸一带,而我们一家人在美国东海岸的纽约郊外落脚,那里几乎看不到东亚人的身影。当我和姐姐转学进入小镇里一所初级中学时,我们俩是该校有史以来最初的日本人,居然还因此上了校报。之所以能成为新闻,是因为就连相传在全世界的任何角落都可以看到身影的中国人在那所初级中学里也只有三个:其中,一个是和我同年级的女生,据说她家是开洗衣店的(这个女孩儿在这部小说里出现了);一个是比我高一学年的女生,据说她家里非常富裕,她本人则是由一名华人奶妈抚养大的;还有一个是高我两个学年的男生,因为成绩优异而有口皆碑。一共就这三个人。那个男生相貌清秀俊朗,爱慕他的女生非常多。

那是我从那所初级中学毕了业、升人与初级中学校舍相邻的高中之后的事了。有一天,放学后,我一个人正在路上走着。一辆汽车倏然在我身旁停了下来,停下脚步一看,是那个华人男生。他摇下车窗对我说,我送你回家吧。我自然认识这个人见人爱的男生,可是,没有想到他居然也会注意到我这样一个小女生的存在;抑或说即使他是注意到了我的存在,可是,我也没想到他会这样关心一下我。短短的路途中,他问了我很多我自己的事,而每当我用那一口并不流畅的英文回答完,他都会非常礼貌地颔首回应。现在想来,一个男子忽然潇洒地把车停在自己身旁,然后护送自己回家一一这样如同电影画面一般的经历,在我,那是一生中的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当时,内心深处局促紧张中交织着丝丝欣喜的感觉,直至今日我依然清晰地记得。后来我听说,他考上了哈佛大学。

之所以会发生那样一次路遇,或许是因为就连深受大家喜爱的他也会感到孤独吧;或者,他是出于对一望便知没有朋友来往的我的同情也未可知。当时的我虽然在美国的学校里读书,但无论是对美国还是对英语我都采取了拒不接纳的态度,每天回到家就一头扎进父母从日本带过来的一本本旧时代的日文小说里,日复一日,因此,一个人形单影只地走在路上让人觉得孤单落寞也是情理之中的事。

放学路上发生的那件小事,我不知道是出于那个男生自身的孤独还是出于他对我的同情,但是唯有一点却是可以确定的,那就是在当时的美国东海岸,作为一名东亚人,总会不由自主地把自己看作是一个“外来者”,以至于当同样的一个东亚人出现在自己面前时会极其自然地感受到一种连带感。

身在美国,无论如何都只是个“外来者”一一这是多么刻骨铭心的孤独寂寞。也正是因了这满怀的孤独寂寞,我才如饥似渴从不间断地阅读着日文书籍,并且开始对故国的语言日文产生了异常的痴迷,最终,为了用日文写作,我彻底回到了日本。

从那以后,半个世纪的光阴流过了,美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美国人始终自豪地称自己的国家为“移民国家”,但即便是这样的美国人恐怕也没有想象过有一天地球竟然会变得如此之小,也没有想象过有一天会有各种各样的民族和各色各样的人种浩浩荡荡地如潮水般涌来吧。照这个势头发展下去的话,据说到二十一世纪中叶,所谓的“白人”之外的其他人种将占居美国人口的半数以上。并且,时至今日,增长得最为迅猛的,是来自东亚各国的移民。如今,走在曼哈顿的大街上,到处都可以看到东亚人的身影,一看就不是游客。他们挺起胸膛腰板笔直地走在繁华街道上,脸上洋溢着自信。

这些东亚人中的一多半都是他们的人生走到中途时才选择让美国成为自己的国家的;或者,其中一些人的父母也已经把美国选择成为自己的国家了。把美国选择为自己的国家,就意味着要把英语选择为自己的语言;同时,把英语选择为自己的语言,就意味着选择了一门世界性语言,如今全世界各国把它视为了全球通用语。他们因为选择了美国进而选择了英语,又因为选择了英语而选择了一门世界性语言,因而也就获得了一项能够面向全世界直接发布信息的特权。

这样一想,我才意识到,我一一不,是《私小说》的主人公,她做了一件多么令人惋惜的事啊!尽管说她所处的那个时代与今天不同,但不知不觉中,她依然做了个不可理喻的错误选择。如果当年她不是拒不接纳美国,而是在美国扎下根来的话,那么,或许她已经成了一名用英文进行创作的小说家吧。如果是那样的话,那么,能够直接阅读她的作品的读者也就会遍布于全世界的各个角落吧;而翻译她的作品的译者也会星布于全世界的各个角落吧。本来可以这样的,可是,愚蠢的是,为了这一门只在小小的日本列岛通用的日语,她却亲手舍弃了原本可以让英语成为自己囊中之物的机会。

然而,在这里,我们不能不这样发问了:那么,她是否应该为自己立志成为一名日文小说家这个选择而后悔呢?当年她真的应该努力成为一名英文小说家吗?——我认为,不是这样的。这是因为,我觉得如果每个人都那样想的话,那么,这个世界将变得多么贫瘠啊!从深层意义上讲,唯有语言才是最具有根本意义的文化。人类在经历了漫长的历史之后,通过各种各样的语言逐步对现实加深了理解。由此,人类也触及到了众多的现实——众多的真实,也随之日益丰富起来了。由英语一语来支配就意味着会存在这样的危险性——只有那些凭借英语才能够理解的现实与真实才会被认为具有作为现实与真实的分量。正因为这世界是由英语一语在支配着的,所以,不是才更应该珍惜英语之外的各种语言、才更应该关注那些仅凭英语是看不到的现实与真实吗?同时,不也更应该对作为世界通用语言的英语不由分说强加给我们的现实与真实提出我们的疑问吗?

这篇序言虽然写得有点儿难,但《私小说》却是一部非常易读的小说,全篇故事是通过一对姐妹在电话中的对话逐步展开的。众多尚未去过美国的日本读者也都把耳朵贴近这对姐妹天南地北的电话海聊从而享受到了阅读的乐趣。译者赵晖女士自愿承担起了中文版翻译的重任,我相信,通过她的辛苦努力,这部中文译本一定是能够令各位读者用中文来愉快地阅读的。并且,我的小说一旦翻译成了中文便产生了这样一种可能性一一将会有十倍于日本读者人数的中文读者来享受阅读这部小说的乐趣了。仅仅想到这一点,我就感到无比的幸福。在此,再次感谢赵晖女士为这部小说的中文版几经波折终于得以翻译出版所做出的不懈努力,同时,更要对每一位肯把这部小说拿在手上翻开的中国读者表达深深的谢意!

深深地感谢!

2014年秋

水村美苗

(赵晖译)

内容推荐

“美苗”是四口之家的次女,十二岁那年举家移居美国。异域的天空下,二十载光阴逝去,这个四口之家早已名存实亡一一病重的父亲孤身住进了养老院;母亲随同比自己小的男朋友赴新加坡寻觅幸福;姐姐“奈苗”不断改变自己的装束,结交不同种族的男友,试图融入美国社会;而妹妹“美苗”,终日闷在租住的公寓,几乎与世隔绝,只有在如饥似渴地阅读日本文学时方可获得些许慰藉。这两姐妹,身上流着日本人的血,但生活在纯英语的环境中,没有一天不被这两个国家与两种语言所撕裂,陷入深深的孤独中,仅靠一根电话线连接彼此,但就是在电话中,也是日语和英语夹杂,一个用日语问,一个用英语答。

水村美苗编著的《私小说》是一部自传体小说,以“美苗”一家赴美二十周年的这一天为轴线,在“美苗”今昔交错的追忆中展开。全书目英文并用,而且与传统日文书籍从上而下的编排方式不同,采用从左至右的横排方式,是“日本文学史上第一部横排的双语小说”,从一发表就震撼了日本文坛,被看作是对支配了日本近代文学的权威性概念的挑战。同时,作者在书中对约定俗成的日本现代文学提出了质疑,探讨了东西方文化冲突、全球化时代每个人的自我认同和心灵的归宿等诸多问题。

编辑推荐

水村美苗编著的《私小说》却是一部非常易读的小说,全篇故事是通过一对姐妹在电话中的对话逐步展开的。众多尚未去过美国的日本读者也都把耳朵贴近这对姐妹天南地北的电话海聊从而享受到了阅读的乐趣。《私小说》带你给你不一样的阅读乐趣。一起来翻阅吧!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6 18:5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