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水浒传中的文化密码
分类
作者 李之亮
出版社 巴蜀书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水浒传》是中国古典名著,也是世界文学名著。作者施耐庵乃元末明初著名文化学者,讲述宋代传奇故事。其中有许多古代特有的典实掌故,更有不少当时官场、军旅、民间市井俗语、术语等。今人阅读多有不甚了然之处,也就囫囵读过而已。《水浒传中的文化密码》作者李之亮先生大半辈子从事宋朝文献整理笺注,熟捻宋代典章制度、人物事件和风俗民情,讲释《水浒传》中疑难词句、俗语,疏通辨正原著中关涉地理名物、官制兵制的模糊乃至偏差,给今天的广大读者扫除理解障碍。李先生著有二十卷本的史传小说《赵宋王朝》,足以保证本书言之有据,语言畅达,条理清晰。

内容推荐

宋太祖是“武德皇帝”吗?“狄青夜夺昆仑关”是咋回事?宋朝哪儿来的“武英殿”?何为“尚衣”?说“五更三点,天子驾坐紫宸殿”?“小苏学士”究竟是谁?什么叫“铺马”?“白虎节堂”怎么讲?仙音院、教坊司是啥部门?“立帝号曰徽宗”的说法正确吗?高俅为何骂王进“贼配军”?李师师和赵元奴?宋朝的“相扑”?宋朝的“踢球”和“打弹”?啥叫“拍板”?“定器”指什么?“董将士”、“茶博士”表示啥意思?老虎为什么叫“大虫”?……翻阅《水浒传中的文化密码》一书,作者李之亮将带你一一揭开答案。

目录

前言

上编 史实典制编

 1.宋太祖是“武德皇帝”吗

 2.“狄青夜夺昆仑关”是咋回事

 3.宋朝哪儿来的“武英殿”

 4.何为“尚衣”

 5.说“五更三点,天子驾坐紫宸殿”

 6.“小苏学士”究竟是谁

 7.什么叫“铺马”

 8.“白虎节堂”怎么讲

 9.仙音院、教坊司是啥部门

 10.“立帝号曰徽宗”的说法正确吗

 11.高俅为何骂王进“贼配军”

 12.李师师和赵元奴

 13.宣德楼

 14.小祥

 15.“衙内”之称起于何时

 16.上清宫兴衰记

 17.啥叫“足钱”

 18.“太原府指挥使司”的说法不正确

 19.“十恶大罪”指什么罪

 20.宋江不是“平南都总管”

 21.宋朝的待漏院

 22.此“太尉”非彼“太尉”

 23.“参知政事”是什么官

 24.“小黄门”是些什么人

 25.宋朝的枢密院

 26.何为“殿帅府”

 27.八十万禁军教头

 28.“都头”是多大个官儿

 29.“保正”是官名吗

 30.宋朝的“教授”

 31.“推司”是什么部门

 32.“提辖”是什么官儿

 33.“梁中书”到底当的啥官

 34.宋朝的“提刑官”

 35.“虞候”是哪一级的军官

 36.“一郡宰臣官”说法欠妥

 37.宋朝的“孔目”官

 38.宋朝的州官能叫“州尹”吗

 39.通判是什么官

 40.“右正言”和陈瓘

 41.宋徽宗能自称“寡人”吗

 42.大名府里还须再设“知州”吗

 43.宋朝不设御史大夫

 44.“进奏院”是个什么部门

 45.宋辽时期有“总兵”吗

 46.宋朝的“路”

 47.“郎主”辨

 48.“十节度”辨

 49.“都省”辨

 50.宋朝没有“临淮州”和“高唐州”

 51.“东京开封府汴梁宣武军”该怎么理解

 52.北宋的“南京”在哪儿

 53.从“酸枣门”说汴京城门

 54.“沙门岛”是啥地方

 55.宋朝有“东潞州”吗

 56.“万岁山”是什么山

 57.花石纲

 58.“沧州横海郡”说法不正确

 59.“东昌府”与“寇州”辨

 60.“凌州高唐界”该怎么讲

 61.无为军在江州对面吗

 62.檀州的救兵能从雄、霸二州来吗

 63.“武胜军”与“盖天军”

 64.“河北田虎”的说法不正确

 65.“淮西王庆”的说法很离奇

 66.南衙与开封府

 67.韩忠彦、郑居忠及其他

 68.“山后九州”的说法正确吗

下编 宗教民俗编

 1.江西龙虎山

 2.“紫微大帝”和“北方真武”

 3.天罡地煞

 4.天蓬元帅

 5.和尚俗称“禅和子”起于何人

 6.金刚

 7.“五道”怎么解释

 8.泰山之神

 9.紫府元君与骊山老姥

 10.白雪黄芽

 11.酆都

 12.“泗州大圣”是什么人

 13.罗天大醮

 14.啥叫“皇极先天数”

 15.“盂兰盆大斋”是什么节日

 16.“四生”与“六道”

 17.宋朝的“相扑”

 18.宋朝的“踢球”和“打弹”

 19.啥叫“拍板”

 20.“定器”指什么

 21.“董将士”、“茶博士”表示啥意思

 22.老虎为什么叫“大虫”

 23.“岳庙”、“三牲”和“刘李王”

 24.东京大相国寺

 25.宋朝的酒

 26.“孤老”是指什么人

 27.铁匠也可叫“待诏”

 28.“端公”、“观察”是啥人物

 29.樊楼始末

 30.岳父为何称为“泰山”

 31.“主腰”是啥东西

 32.“五圣”指什么

 33.端午何以称为“蕤宾节”

 34.阿罗汉、比丘尼、李天王、鬼子母

 35.“水火”四解

 36.“闹鹅儿”是啥物件儿

 37.“二十八宿”与“十二宫辰”

 38.“御弟在千步廊买市”啥意思

 39.三才、九曜、四斗、五方

 40.《水浒传》中的记时

 41.“丙丁火”与“庚辛金”

 42.“二社”是什么意思

 43.舞鲍老

 44.“瓦子”、“诸般宫调”和“顶老”

 45.宋朝的“泰乙宫”

 46.九天玄女

试读章节

《水浒传·引言》中说,五代大乱,干戈不息。“后来感的天道循环,向甲马营(原误,当作“夹马营”,当时洛阳的军营名)中生下太祖武德皇帝来”。这里的“武德皇帝”,说的是宋太祖赵匡胤。第九回写林冲遇难,被鲁智深救下一命,并遇见了小旋风柴进。酒店老板对林冲说道:“他是大周柴世宗子孙,自陈桥让位,太祖武德皇帝敕赐与他誓书铁券在家中,谁敢欺负他?”这两句话讲得很别扭:赵匡胤陈桥兵变禅让帝位的是周世宗柴荣的儿子后周恭帝柴宗训,而不是世宗柴荣本人。这倒也罢了。关键是作者两处把宋太祖的帝号称为“武德皇帝”,实在是有违历史真实,更有违于赵匡胤的本心。

先看历史的真实。《宋史·太祖纪》里第一句话是:“太祖启运立极英武睿文神德圣功至明大孝皇帝,讳匡胤,姓赵氏,涿郡人也。”自“启运”至“大孝”十六个字,是赵匡胤死后很多年,由北宋第三代皇帝真宗赵恒于大中祥符元年(1008)加给太祖的谥号。当时正值真宗东封泰山,做这件功德事在情理之中。《宋史·真宗纪》二说:“(大中祥符元年)八月己丑,上太祖尊谥日启运立极英武圣文神德玄功大孝皇帝,太宗日至仁应道神功圣德文武大明广孝皇帝。”可能有人会问:“再往后的皇帝还能给太祖上尊谥吗?”当然可以,但这件事也有游戏规则,不能没完没了。按照当时的制度,谥号最多十六个字,让真宗一下子把“资源”用完了,所以其后历代皇帝也就没法再加,只能在个别词语上稍作调整了。您已经发现,这十六字的谥号里,绝对没有“武德”二字,可见施耐庵这样称呼赵匡胤,属于无根之说。我猜想他是记起唐朝开国皇帝高祖李渊和“武德”有关了吧?李渊建国后使用的第一个年号叫“武德”。(也是唯一一个年号)这个年号一直用了九年,直到他儿子李世民即位,才改为“贞观”。李渊一辈子的确和“武德”息息相关:他崇尚武功,笃信枪杆子里面出政权,所以他很得意地把自己的第一个年号定为“武德”,是极易理解的。当然,历史总是有太多的巧合:李渊攻人京城后,刚刚被“任命”为小皇帝的代王杨侑忙不迭地封李渊为唐王(617),“以武德殿为丞相府”。(《新唐书·高祖纪》)原来这武德殿是隋朝的旧殿,送给李渊当办公厅用了。李渊既得天意于武德殿,又很符合他崇尚武德的心思,所以即位后,就把“武德”当成了新朝的年号。

为什么说“武德”乖违了赵匡胤的本心呢?赵匡胤的前半生都是在战火中度过的,他深知战争给民族和国家带来了多么深重的灾难,所以从骨子里非常厌恶战争,希望建立一个文治的、没有战火和流血的、人民能够安居乐业的新王朝。按他当时的兵权实力,足够发动兵变夺取政权,但他采用了最温和的政权更迭方式。“陈桥兵变”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死人最少的一次政权更换,一天之内夺取政权,只杀了一个誓死忠于后周的大将韩通,其余大小百官,该干什么还干什么,甚至连前朝宰相都没更换,古今中外有几个帝王具有如此大气度?他把后周小皇帝柴宗训请到天青寺居住,封了个郑王,这就是《水浒传》所说的“陈桥让位”。他曾下旨特别强调柴氏宗族的人一个都不许杀,这也是诸多史书里明确记载的。北宋建国后,他很快昭示天下,大宋朝将是一个崇尚文治、爱惜民命的崭新王朝。这样的一位皇帝,怎么可能用“武德”作为谥号呢?他不但是个地地道道的“文皇帝”,而且奠定了宋朝三百多年的文治根基——谁也找不出比宋朝杀人更少的朝代。所以说,把赵匡胤说成“武德皇帝”,就歪曲了宋王朝的基本属性。宋朝的皇帝有的有为,有的昏庸,有的懦弱,甚至有的惧内,但您找不出一个是拿杀人当乐子过瘾的。即便是宋徽宗,也不是个本质凶残暴戾的人,他的致命弱点是太贪玩儿,无暇顾及朝廷政事,才让那群混账大臣把他卖到东北五国城遭罪去的。如果他不当皇帝,一定是位杰出再杰出的大腕儿文学家和艺术家。

P3-4

序言

施耐庵写的《水浒传》,不但是国人家喻户晓的古典名著,甚至已经成为世界范围之内的名著。迄今为止,这部小说已经被翻译成英、法、德、俄、日、朝、越南等十几种文字,它的影响面,早已超越了中国和华人的界限。该书所以能受到如此众多读者的由衷喜爱,就在于它向人们揭示了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这话无须我过多絮聒,读者都心知肚明。书中表现出来的,还有很多指导我们做人和处事的大道理,比如忠义、诚信、公正、廉洁等等。一个人没有忠义,没有诚信,没有公正和廉洁,总有一天要得到报应。这并非是封建迷信,而是人类生存过程中的必然规律,是维持人类社会正常运转的基本支撑点,没有这个支撑点,人类社会就乱套了。

《水浒传》历来有多种不同回目的版本,七十一回的“简本”截至到《梁山泊英雄排座次》为止,以大团圆的喜剧收场,看起来不让人感到扼腕。但这个本子是清朝金圣叹的删节本,远不是施耐庵原著的全部。还有一个一百回本,故事情节比较紧凑,不少学者认为这个本子应该最接近施耐庵原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75年出版的《水浒传》,就是以容与堂刊本为底本的百回本。再有就是一百二十回本,一般通称为《水浒全传》。这个本子与百回本中的一百回内容没有太大的出入,多出来的二十回,是描写梁山好汉平田虎、平王庆的故事。有专家研究称,这二十回(第九十一回至第一百一十回)是后人塞进百回本里去的。根据是明万历年间出现的《新刊京本全像插增田虎王庆忠义水浒传》中,明确标出了“插增”二字。这种说法本身似乎不无道理,但一百回本的第七十二回写柴进进入徽宗读书的睿思殿,将屏风上书写的四大贼寇“山东宋江,淮西王庆,河北田虎,江南方腊”中的“山东宋江”剜掉,表示梁山人不愿作贼寇的心愿;第九十回里,李俊、张横等人对吴用抱怨说:“朝廷失信,奸臣弄权,闭塞贤路。俺哥哥破了大辽,剿灭田虎,如今又平了王庆。止得个皇城使做,又未曾升赏我等众人。”这两段话在百回本、百二十回本里几乎一字不差。按理说,李俊等人如此说话,前面一定要有破田虎、破王庆的故事做铺垫才对,否则他们的话便成了无根之谈。况且第七十二回已经埋下了如此明显的伏笔,可是在一百回本里,又确实找不到梁山人征讨田虎、扫平王庆的蛛丝马迹。既然根本没有征田虎、平王庆,第七十二回为什么要埋那样的伏笔呢?李俊等人的话又是从何说起的呢?即使作者不愿意展开描写,也总该有两三句的简略交代吧?起码要说说“淮西王庆,河北田虎”的来龙去脉吧?所以我的意见是:一百二十回本才更接近施耐庵的原作。怎见得九十一回至一百一十回不是初印时被删除,后来又被人们补足的呢?这样讲的理由除了上面提到的一条之外,我还细细阅读了全书数遍(年少时瞎读不算在内),最深切的体会是:第九十一回至第一百一十回的遣词用语,与其他回目出奇地一致,甚至出现错误(错字及错概念)的规律都十分相似甚至吻合。说这些文字出于他人之手,我不太相信。一个语言特色十分鲜明的作家写出的文章,别人想模仿得出神入化是很难做到的,尤其是这种大开大阖、笔力雄健、汪洋恣肆的写作风格和粗犷的写作方法,没有本人与生俱来的阔大胸怀,没有对语言文字娴熟的掌控驾驭能力,是根本写不出来的,即使写出来,也肯定是“狗尾续貂”,让人三两眼就看破了。文字少了还有可能作假,洋洋二十回数万字的敷衍铺陈,写作风格如此一致,如果这些文字果真是出自某个“他人”之手,这个人实在太了不起了。

基于以上考虑,再加上一百二十回本毕竟比百回本、七十一回本内容更加丰富,所以我这本小书,就以1962年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出版的一百二十回插图本《水浒全传》为依据,对其中一些与宋朝制度、民俗相关的话题稍作解说,所有引文也全依此本,希望对热爱《水浒传》的朋友们有些小的帮助。我打算写这本小书已经很久,原因很多,归结起来大约有以下几点。一是出于对《水浒传》的热爱,我记得第一次读这本书,是在十几岁考进北大附中的时候,那份如饥似渴,如痴如醉,恨不得立马儿扎上绑腿投奔梁山泊,至今自己都觉得好笑。好在那时候上中学,老师们不但不反对学生阅读“课外书”,反而鼓励学生多一些旁及和涉猎,那种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真让人感到舒心和惬意。二是因为此书毕竟是写古代故事的,其中有很多古代特有的知识,距离现在已经很遥远,看书的人会感到比较陌生了。读者阅读此书,只是囫囵看下去,对故事梗概的理解当然不会受到太多的阻碍,毕竟是古白话作品嘛。但有些专门性的术语,没有人为之详细加以解说,就只能似懂非懂地让它从眼皮底下滑过去。如果有人费点功夫,把一些疑难词语做出详细的“注解”,会不会对读者的阅读有帮助呢?三是我搞了大半辈子宋朝文献的整理和笺注,对宋朝的典章制度、人物事件和风俗民情多少有些了解,再加上在大学里讲了多年的中国古代文化史课,对古代一些文化现象也略知一二,所以不揣冒昧,写成了这本小书。我写这本书的初衷主要有两点,一是对《水浒传》原书中一些疑难词语加以疏解,甚至不惜掰开揉碎,把某一名物或某一现象的来龙去脉尽量梳理清楚,这样会使读者对这一名物、现象有个全方位的系统的了解。二是对原书中使用不大切当的某些特殊词语,如官制、兵制、地理等词语加以辨正,并将其原委始末尽可能交代清楚,使读者参考了本书之后,知道原书中哪些说法是真正符合宋朝典章制度的,哪些说法不太符合宋朝的实际情况。施耐庵毕竟是元末明初人,写的又是文学作品,对于宋朝那么复杂的典章制度和丰富的民俗文化,要求他一清二楚,一点儿都不出差错,就太难为他了。尽管如此,《水浒传》中说得不很妥当的地方,总该稍稍加以澄清,否则读者会误认为其中的所有说法都不存在问题,那样反倒会给读者形成某些错觉。对这些词语的匡正和辨识,丝毫没有贬抑原著的意思,这份心情,务请读者理解才好。宋人郭若虚在《图画见闻志》卷一中有这样一段话:“至如阎立本图昭君配虏,戴帷帽以据鞍;王知慎画梁武南郊,有衣冠而跨马。殊不知帷帽起于隋代,轩车废自唐朝。虽弗害于名踪,亦丹青之病耳。”意思是说唐朝著名画家阎立本所画的《昭君配虏图》里,王昭君是戴着帷帽上路的;另一名家王知慎画的《梁武南郊图》里,梁武帝是骑着骏马到郊坛去的。要知道帷帽是隋朝才出现的,汉朝的王昭君不应是这副装束;骑马赴郊坛是唐朝刚刚规定的,南北朝时的郊祭,帝王应该乘坐轩车才对。这些小小的瑕疵并不影响其为名画,但如果符合历史的真实,岂不就更完美了吗?我写这本书的心情和出发点,与郭若虚所说完全一致,仅仅是把“昭君配虏,戴帷帽以据鞍;王知慎画梁武南郊,有衣冠而跨马”之类不太恰当之处告诉读者而已,原书本身的万丈光焰,并不会因为几个词语的误用而受到任何的影响。正因为我对《水浒传》爱之弥甚,对施耐庵老先生敬之如神,所以才希望它更加完美。全书分为上、下两编,一事一议,一共列了一百多个小专题。写作时没有完全按照原书回目的顺序排列,而是更注重于分别细类的排列,特此告知读者。

李之亮

2011年11月16日

本书原本是应北京某社之约撰写的,按计划2012年年初即该出版,但因某些意料之外的原因迟迟未能面世。眼看着一年年拖下去实在没意义,便想到了我的老搭档巴蜀书社资深编审何锐先生,把此书出版拖延的情况向他如实讲了一遍,并将部分章节发给他看。何先生当即表示,这是一本雅俗共赏的好书,理当尽快出来。感动之余,这里再补充几句话,不仅写给何锐先生,也是对于我有终生之助的巴蜀书社新老领导们表示深深的敬意。我和何锐先生的交往从1985年就开始了,那时我三十五岁,何先生三十三岁。我在郑州大学中文系任教,何先生则是刚从屈守元老先生门下硕士毕业来到巴蜀书社,成为这个古籍专业社的元老之一。我与何先生合作的第一部古籍整理著作是宋代李石的《续博物志》校注,在当时很多编辑向读者索要出版资助的大背景下,《续博物志》的出版不但十分顺利,而且还很快收到了该社寄来的一笔不菲的稿费。我深知在这本书的出版过程中,何先生付出了多少心血和努力。打那时起,我们的合作便一发而不可收,一直到我退休的2012年,最后一部大型古籍整理著作《苏轼文集编年笺注》顺利出版,时间跨度是二十七年,我们都已成了六十开外、浑身是病的皤然老者。当时我们曾有个约定,在中国古籍堆里摸爬了大半辈子,就让《苏轼文集编年笺注》成为我们合作的结茧之作吧。遗憾的是,我们似乎犯了同一种不治之症:怎么也割舍不下对中国古籍的热爱和眷恋。他还在继续编,我还在继续写。既然如此,我们会心一笑,索性同时撕毁了当时的约定,再继续合作一部书,这就是本书何以继续在巴蜀书社出版的原因。记得电影《知音》的插曲里有一句“人生难得一知己”。这话用在孤独的我身上再合适不过,这位无怨无悔陪伴我走过三十年整理古籍之路的何锐先生,起码在古籍出版这个行当里,可谓无出其右,这已绝非感谢、感激之类字眼能够涵盖的了。但愿这本书真是我们合作的最后一部,也好让重病缠身的何先生息肩住脚,好好养疴,否则对他来说,我就是夺人性命的罪人了!

李之亮

2016年1月3日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8 4:30: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