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百多年前的法国大革命影响为何如此深远?它与此前的美国革命和此后的俄国革命等有何关联?它到底是黑格尔眼中“灿烂的黎明”,还是道德理想国的覆灭?在威廉·多伊尔著、黄艳红译的《法国大革命/牛津通识读本》中,法国大革命研究大家威廉·多伊尔并不是在复述一个为人熟知的故事,而是力图深入探究这场革命对人类社会意义何在。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法国大革命/牛津通识读本 |
分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世界史 |
作者 | (英国)威廉·多伊尔 |
出版社 | 译林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二百多年前的法国大革命影响为何如此深远?它与此前的美国革命和此后的俄国革命等有何关联?它到底是黑格尔眼中“灿烂的黎明”,还是道德理想国的覆灭?在威廉·多伊尔著、黄艳红译的《法国大革命/牛津通识读本》中,法国大革命研究大家威廉·多伊尔并不是在复述一个为人熟知的故事,而是力图深入探究这场革命对人类社会意义何在。 内容推荐 威廉·多伊尔著、黄艳红译的《法国大革命/牛津通识读本》先是探讨法国大革命的那些熟悉意象,有来自狄更斯、奥希兹女男爵和托尔斯泰的,还有“没有面包,就让他们吃蛋糕”的传说以及三色旗。随后,通过简要考察旧制度及其崩溃,多伊尔分析了革命是如何发生的:旧制度如何变得过时,成就如何满足不了野心。多伊尔努力让读者认识到:法国大革命摧毁了法国以及法国以外历时久远的文化、制度和社会结构,今天的我们仍然生活在这场革命的遗产之中。全书最后部分则思考了这场革命为何会引起那么多的争议。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回响 第二章 缘起 第三章 历程 第四章 终点 第五章 起点 第六章 位置 法国大革命大事年表 革命历法 索引 英文原文 试读章节 第一章 回响 “沃辛先生,”《不可儿戏》中的布莱克奈尔夫人说,“你刚才跟我说的话让我觉得有点困惑。在我看来,在手提包里出生,或至少在那里面被哺育——不管提包有没有把手——是对人生基本尊严的一种蔑视,这让人想起法国大革命中一个最恶劣的极端行为。我想,你知道那场不幸的运动导致了什么后果吧?” 沃辛先生想必是知道的。在19世纪,每个有着不错的基本知识的人,都对18世纪末年那场标志性的大动荡有所了解。维多利亚时代的体面人士可能觉得,自己有义务了解1789年及随后法国所发生的事情及其原因,了解随之而来的混乱是如何以一场延续一代人之久的“大战”才告终结的——这场反拿破仑的战争给其父辈或祖辈的生活打上了烙印。沃辛先生一边啃着黄瓜三明治,一边梦想着迎娶布莱克奈尔夫人的女儿,也许他并没有多大的求知欲。不过,即便是他,也很可能了解法国大革命中最糟糕的极端行为,了解它们如何冒犯了生活的基本尊严。他也可能知道,一场群众起义走向了暴民统治,导致君主制被推翻、贵族受到迫害。他也可能知道,大革命选择的复仇工具是断头台,这种无情的砍头装置致使巴黎的街道上流淌着王党和贵族的鲜血。创造欧内斯特·沃辛先生和布莱克奈尔夫人(她的祖先若是法国人,恐怕也难逃断头台的噩运……)的作者在巴黎的阴暗流亡生活中结束了自己的一生。在巴黎,奥斯卡·王尔德周围布满了第三共和国领导人精心设置的象征物和影像,它们唤起的是对大革命所缔造的第一共和国的记忆。铸币和公共建筑上装饰着“自由、平等、博爱”的标语。每逢庆典,街道上飘扬着红、白、蓝三色的旗帜,这是法兰西民族在1789年采用的三色旗的颜色。每年7月14日的国庆节纪念的是1789年攻占巴士底狱的日子,人民在那一天进攻那座险峻的国家监狱,然后以自由的名义夷平了它。在这公众庆典的时刻,法国的爱国者们高唱《马赛曲》,这是1792年发起反对暴政的战争时出现的颂歌。王尔德在巴黎时,巴黎最壮丽的景观无疑是当时世界上最高的建筑——埃菲尔铁塔,它是1889年大革命一百周年之际一次大型博览会的核心展品。 在法国生活或到访法国的人,不可能不注意到这些回响:或说是拿破仑的回响,他曾在三色旗下踏上征途,曾经驯服并利用了大革命释放的能量,而他的侄子拿破仑三世曾在第三共和国建立之前统治了法国22年。任何人,只要他对法国稍有了解,哪怕只是通过间接渠道了解(要是通过学习法语来了解就更好了,法语当时仍然是大多数人外语学习中的首选),都不能不意识到,那场刚刚走出亲历者记忆的创痛和动荡给这个国家留下的深刻印记。很多人相信,或感觉到,这种印记应该是有益的,某种意义上也是必要的。每个人都知道王后玛丽一安托瓦内特的故事、都为之深感震撼:1793年,王后在群众的欢呼声中走向断头台,而当初她得知人民没有面包时,曾说“那就让他们吃蛋糕吧”。(这个故事仍是家喻户晓,但没人在意,这是个老故事,安托瓦内特出生之前就有了,让一雅克·卢梭早在1740年就听说过。)各个新民族曾以宣告自己的解放为骄傲,或采用三色旗以展望其解放,如1789年布鲁塞尔的爱国者、1796年米兰的爱国者。这一自由的旗帜仍在到处飘扬,从罗马到墨西哥城,从布加勒斯特到都柏林。波兰人先是于1794年高唱《马赛曲》以抵抗对其祖国的瓜分,后来又于1956年唱着《马赛曲》反对苏联的暴政。1789年革命之后,没有几个国家不曾经历过类似的场景,在所有国家,都有人回望那时在法国发生的事件,从中寻求启示、榜样、典范以及警示。海峡对岸的视角 最超脱于这些做法的,是世界各地的英语国家。它们最近的革命发生在1789年之前,只有爱尔兰除外。即便是当时同情法国人的英语国家人士,也认为法国人给1688年在英国、1776年在美国宣告的自由带来了麻烦。不管怎样,这样的同情者终归是少数。对大多数说英语的人来说,其思想态度的模型早在1790年就由埃德蒙·柏克的《法国革命论》铸成了,它的问世比大革命“最糟糕的极端行为”要早好几年。当时有改革派称,法国人进行的只是1688年英国光荣革命、美国人1770年代的反叛(柏克曾是这一事业的支持者)所完成的工作;柏克对这一见解义愤填膺,他坚称法国大革命是某种全新的事物。此前英语世界的历次革命,目的在于保卫自由的遗产免受攻击。而根据这一新的法国标准,这些革命实际上根本不成其为革命,因为法国人要以全面摧毁的方式来建立他们所谓的自由。如果谨慎一点,如果对祖先的智慧怀有一点敬畏,他们本来能够纠正原有制度中少量而轻微的缺陷,并像英国人那样自由而平和地处置问题。但是他们宁愿追随那种未经尝试的理性梦幻、那些自封的“哲人”,这种人掏空了对君主制、对社会秩序和对上帝的信念。结果就是无政府状态和“猪猡大众”充满嫉妒的统治。柏克预言说,随后将出现更糟的局面,需要建立军事独裁才能结束这一切。尽管没有预见到事态发展会如何血腥,他还是正确地估计到最后会是一位将军获胜。因此,柏克既是批评者,又被尊为先知;但是,英国人在处理事务方面对于法国人的优越之处,看来要在他死去18年之后、在滑铁卢的战场上才能得到完全的证实。P1-4 序言 1989年,法国大革命二百周年纪念之时,一种对法国大革命新的历史解释在西方取得了主导地位,这一新的解释被称为法国大革命的“修正主义”。与传统的法国大革命解释不同,这一“修正主义”的观点是,法国大革命的最初动力主要来自思想方面,而不在于社会经济方面;它也不是由资产阶级发动的反对封建制度的斗争,而是各种复杂社会矛盾汇合的总爆发,由财政危机触发,后来走向无序;它的影响也主要在思想观念和政治行为方面,对法国社会的改造并不大。 本书的作者威廉·多伊尔就是法国大革命“修正”史学的代表人物之一。早在1980年,作者发表了《法国大革命的起源》一书,迅速扬名,此书也一版再版。1989年,他应牛津大学出版社之邀出版了关于法国大革命的专著《牛津法国大革命史》,此书2002年再版。因此,在这样的基础上写一本导读性的短篇法国大革命史,虽然可以驾轻就熟,但也容易落入俗套,陷入雷同的泥淖。作者说“其挑战性要比乍看起来的大”,不是没有道理的。 但此书依然写出了新意。作者将法国大革命的大众影响以“回响”的方式放在卷首,宛如小说作品的倒叙,让人急于想了解究竟。为了引人入胜,“回响”一章还引用大量为人熟知的作家和历史学家的作品,如奥斯卡·王尔德、柏克、卡莱尔、艾玛·奥希兹、狄更斯、托尔斯泰等,甚至提到在欧美国家家喻户晓的“让他们吃蛋糕吧”的传说,生动展示法国大革命在民众中的影响,并以广阔的视野提到了它的世界影响。 在叙事方式上,威廉·多伊尔一如既往,将自己的观点掩盖在对事件发生发展的娓娓道来之中。该书篇幅虽短,信息量却很大。英语原著在“回响”以后各章都以疑问词开头,如“为何发生”(Why)、“如何发生”(How)、“终结了什么”(What)、“开始了什么”(What)、“历史地位在何处”(Where)。本书分析了革命的起因、过程、结果和过往历史学家们对这一事件的研究和评价。一书在手,可以对法国大革命了然于胸了。 本书译者是我多年相识的学生和同行,也是法国旧制度和法国大革命史的专家,这几年来著述和译著颇丰,勤勉耕耘,必有所得。由专家来翻译专业著作可以避免一些低级错误,读了译著后,还意外发现,译者的中文表达也非常好,译文流畅,用词精到。此书出版可喜可贺,同时向译者表达我的敬意。该书篇幅不大,序言更该简短,就此打住了。 2016年12月 书评(媒体评论) 这部大师之作出色地将叙事与分析结合起来,是所有语种的著述中关于法国大革命主题的最佳入门书。 ——剑桥大学 蒂姆·布兰宁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