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绝非天赋(智商刻意练习与创造力的真相)》这本书里,斯科特·考夫曼逐步推进、层层递进,最后引出了他的个人智力理论。他按照时间顺序回顾了他的整个孩童时代,将他的每一段个人经历与智力某一层面的最新科学研究结合了起来。他首先探讨了我们对人的才能发展的理解,然后回顾了智商测验的前世今生。接下来我们来到标签的世界,探讨一个人一旦被贴上“学习障碍”或“天赋优异”的标签将意味着什么,讨论这些标签背后存在的争议问题。接下来的两个部分涵盖了关于动机和自我调节的最新科学研究,并以此为基础讨论高水平的一般智力、特殊才能和高创造力的本质。
《绝非天赋(智商刻意练习与创造力的真相)》是美国认知心理学家斯科特·考夫曼多年来对人类智力探索的集大成之作,他用坚实的研究基础和逆袭的人生经历证明,人们对传统智力测量的解读受到了误导。
本书通过对最新的遗传学和神经学的研究,同时结合进化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积极心理学和认知心理学等多种研究角度,以及对刻意练习、创造力等的剖析,最终揭示,智商分数并不能对人的一生盖棺定论,每一种智力特点的人都可以通向伟大。
本书也让我们更好地理解了大多数资质平平者以及神童、大器晚成者、阅读障碍症以及自闭症患者等不同资质的个体所具备的多元智力优势。
一切从这里开始
伟大的源头是什么?关于这一问题,历史上曾有大量的讨论。1在远古时代,人们认为天才是具有超自然或神圣特质的。古希腊神话中的女神缪斯被认为是文学和艺术灵感的源泉。哲学家康德认为,创造具有独创性和典范性事物的能力是天生的,是无法教授的。218世纪颇具影响力的英国画家乔舒亚·雷诺兹(Joshua Reynolds)则走了另外一个极端,他对英国皇家美术学院(The Royal Academy)的学生宣称:“凡事皆需目标明确的劳动,否则终将一事无成。”3
虽然围绕这个话题有着太多的观点,但是第一次对其进行科学性的探讨是在1869年,当时弗朗西斯·高尔顿(Francis Galton)发表了著作《遗传的天才》(Hereditary Genius)。4高尔顿是查尔斯·达尔文的表兄,他对达尔文的观点——遗传变异是自然选择的源头非常着迷,并相信类似的观点可以用来解释为什么人们的天赋千差万别。
他的证据不是来自遗传学(那时还没有现代基因分析),而是通过考察家族血统得到的。高尔顿通过伦敦《泰晤士报》中的讣告收集欧洲杰出男性的数据,表明“杰出”似乎是流淌在血液中的(至少对男性来说)。他发现这一点在很多领域都适用,包括政治家、军官、科学家、诗人、画家以及音乐家等。
最终,高尔顿不再满足于轶事证据,他决定着手研究人类智力的测量。在1883年伦敦举办的国际健康博览会上,他设立了自己的“人体测量实验室”,人们只需花3便士就可以测量很多方面的能力,包括“视觉和听觉敏锐度、色觉、眼的判断力、呼吸力度、反应时、拉力和握力、击打力、臂展长度、坐姿和站姿身高以及体重”。
高尔顿的关注重点在于“杰出的本质是什么”,虽然他也承认激情、热忱和坚持的重要性,不过他认为环境固然有影响,但是最重要的莫过于具有遗世独立的天赐才能。这个观点也颇受争议。1873年,法裔瑞士人、植物学家阿方斯·康多尔(AlphonsedeCandolle)指出,西方文明社会里的杰出科学家在特定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宗教背景下往往能最出色地完成工作,从而表明了环境在培养基因表达中的重要性?
然而个体差异的问题依然存在。虽然康多尔的成果有助于解释为什么在差异巨大的环境里成长的科学家会彼此不同,但是他的结论不能解释为什么处在同一文化环境中的人们也彼此不同。环境差别是不是这个问题的唯独解释?基因差异到底有没有作用?
一个多世纪以来,人们各自为阵激烈争辩,但没有定论。当时严重缺乏的是系统性的调查研究。
风靡一时的双生子研究
1990年,行为遗传学家托马斯·布沙尔(Thomas J.Bouchard Jr.)与明尼苏达大学的同事联合发表了惊人的发现:不在一起生活的双胞胎和三胞胎的智商差异约有70%与遗传变异相关。更重要的是,尽管被试的同卵双胞胎(他们的基因被认为100%一致)生命中的大部分时间都不在一起度过,但是与自幼一起成长的同卵双胞胎一样,他们在性格、职业兴趣、业余爱好以及社会态度等各个方面均非常相似。
这项研究以及其后成百上千的双生子和寄养子研究描绘了一致的画面:遗传变异很重要。关于遗传变异如何重要以及哪些基因重要,这些研究只字未提。但是他们以令人信服的方式表明生物意义上的变异确实很重要。任何群体内,个体的基因均存在差异(甚至西方社会的中产阶级也是如此),这些基因上的差异造成了人们行为上的差异。关于双胞胎的研究成果不应被低估。很多大行其道的观点认为我们降生到这个世界时就如同一张白纸,完全受制于外力,而双生子研究便是对这种观点的一个有力反驳。
P5-7
孩提时代的我一直生活在双重身份之下。一方面,我的老师不断提醒我说我患有学习障碍;而另一方面,在我内心深处,我知道自己的能力绝不止于此。我渴望了解一切,更渴望了解自己。我想知道:我到底能够取得什么样的成就?我的极限在哪里?我知道只有靠自己才能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于是我没有理会老师对我的过低期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挣脱了特殊教育的束缚。之后我报名参加了几乎所有我能修的课程。虽然我没有能够掌握这些课程的全部知识,但在此过程中我对自己有了很多新的认识。我了解了自己的好恶,也知道了自己真正想要发展的智力类型是哪些。最终,我收获了蜕变。
非常开心这本书能够抵达中国读者之手。这本书最初于2013年在美国出版,自此以后,我越发清晰地意识到,教育领域亟需对智力的概念进行拓展。智力的定义不应仅局限于学生的能力方面,而应更多地关注学生的个性化特点,譬如个人目标、梦想以及动机水平、投入程度和毅力大小等。这些素质与学生的技能发展密切相关,是一个随时间推移而逐渐展开的过程。如果我们只聚焦于整个系统中的某一个部分(如智商)而没有同时去关注学生个性化方面的素质,那么我们势必会极大地低估他们的潜力。我认为全世界的教育工作者都在做一件事情,那就是过早地对儿童的潜能盖棺定论,而在这一过程中,我们错失了无数能够促成儿童积极发展的良机。无数的可能性就在我们身边,但是要抓住它们,我们需要扩大关注的范围,将目光从标签和考试成绩等狭隘的指标上移开,代之以“全人教育”的眼光去关注儿童本身。
在这本书里,我逐步推进、层层递进,最后引出了我的个人智力理论。我按照时间顺序回顾了我的整个孩童时代,将我的每一段个人经历与智力某一层面的最新科学研究结合了起来。我首先探讨了我们对人的才能发展的理解,然后回顾了智商测验的前世今生。接下来我们来到标签的世界,探讨一个人一旦被贴上“学习障碍”或“天赋优异”的标签将意味着什么,讨论这些标签背后存在的争议问题。接下来的两个部分涵盖了关于动机和自我调节的最新科学研究,并以此为基础讨论高水平的一般智力、特殊才能和高创造力的本质。我希望读者们读到最后一章的个人智力理论时不会感到诧异。对书中所论及智力的各个视角进行了多年的不懈探索之后,这一理论逐渐浮现在了我的眼前。
我希望读者们也能十分清楚地认识到为什么我们需要转移到个人层面去重新认识智力。我坚信,是时候让教育工作者们抛却标准化和充满竞争性的智力概念,去拥抱一种新的理论——相信每一个孩子都拥有巨大的潜能,而我们需要付出耐心并掌握相应工具,去透过标签真切地看到我们眼前的孩子。我认为中国的教育工作者处于十分有利的地位,能够将这些理念运用到教育教学实践中去。 真诚的,斯科特·考夫曼
我们生活在标签的世界里——“资质平平”、“后进生”、“笨蛋”、“智障”……不知有多少人一生被“天赋不足”这样的标签禁锢了,未曾发现自己闪光的一面。本书的作者斯科特·考夫曼从小也被贴上了“学习障碍”的标签,尽管有诸多不堪的惨痛过往,所幸的是他成功逆袭,不但挣脱了“天赋不足”的魔咒,而且还成为了耶鲁大学博士、纽约大学心理学教授以及知名认知心理学家。
这是一本极其个人化的书。作者用每一章开头的小故事带领我们重走他走过的路,见证他内心的挣扎、执着的探寻、自我发现和突破时的喜悦,以及客观冷静的反思。这又是一本十分客观、专业的心理学著作。考夫曼旁征博引,梳理了几乎所有关于智力和智商测验的研究成果,指出人们对传统智力测量的解读受到了误导。他整合了进化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积极心理学以及遗传学和神经科学等学科的重要理论及最新研究成果,挑战了人们传统的认知和观念,探讨了影响一个人获得成功的种种因素,包括激情、心理定向、自我调节、专长、刻意练习、一般智力因素、才能和创造力等。最后作者揭示了一个关于智力的更具开放性和个体性的定义,认为智力是在追寻个人目标过程中,“投入”和“能力”的动态互动,从而指出人人都可以成就伟大。
虽说本书具有很强的专业性,但是作者行文生动,例证丰富,除了适合心理学、教育学专业人士阅读外,也适合家长、教育工作者以及所有对心理学尤其“智力”感兴趣的广大读者阅读。此外,中国的教育界目前比较倾向于用标准化的考试结果作为对学习者的主要评判标准,考夫曼的智力研究成果对此或许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能够与本书结缘实属偶然。若不是一位好友发来译者招募链接,就不会有数月翻译本书痛并快乐着的充实经历。译事不易,译书更难,译专业书籍更甚。虽然此前做过数年幼儿教育专业的口笔译工作,对于教育学和心理学也算有一些粗浅的认识,然而在翻译本书的过程中,依然感觉自己专业知识的积累捉襟见肘。于是我查阅了大量论文、专业教材和相关文献,甚至尝试通过领英(LinkedIn)与作者本人取得联系,通过电子邮件讨教翻译中遇到的一些问题。
在本书的翻译过程中,我得到了很多人的帮助。感谢苏州大学英语口笔译专业的毕业生陈林、曹淼、杨伟媛、陈露、杜航、张哲、刘梦迪、孙忠安和翟廷拨冗翻译本书的部分章节。感谢本书作者考夫曼博士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通过邮件解答我的疑问。我还要特别感谢我的爱人、苏州工业园区服务外包职业学院的老师林文韵,感谢她在本书翻译过程中做出的巨大努力。没有她的付出和支持,不可能完成本书的翻译工作。希望本书能让各位读者获得一些启发。
囿于时间和水平,本书的翻译还有很多谬误之处,恳请各位专家和读者朋友不吝批评指正。不胜感激!
杨田田
2016年10月
于苏州大学文正学院翠微湖畔
这是一个动人的故事,讲述了作者如何克服“学习障碍”标签给他带来的种种困难,同时广泛探讨了与能力、学习和成就相关的有趣话题。通过鼓舞人心的讲述,本书会让儿童、教师和父母深受启发,带给他们希望。
——埃伦·温纳[波士顿学院心理学教授《天才儿童》作者]
《绝非天赋》富有洞察力地将个人故事和科学研究有机结合,证明了我们很多人部具备某种特殊的天分,可助我们成就伟大。斯科特·考夫曼深知,不能只是等着让别人告诉我们这些天分到底是什么。
——迪恩-基斯·塞蒙顿[加利福尼亚大学戴维斯分校著名心理学教授《天才的起源》作者]
《绝非天赋》让我们更加智慧地界定智力。斯科特·考夫曼的智力新论包含智商但不局限于智商,同时也包含灵感、才能、活力、好奇心、创造力甚至意外发现。他的定义是动态和可塑的,而不是模式化和被局限的。
——达罗·特雷费特[学者症候群著名研究专家《天才之岛》作者]
《绝非天赋》写得十分离明,它将科学、心理学和作者的个人经历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最终形成了一个强有力的论点,即我们应当珍视所有学生的认知能力优势,特别是那些因鼠目寸光的武断判定而被认为天赋不足继而被边缘化的学生。
——史蒂芬·西尔贝曼[《连线》杂志记者]
作者在书中融入了自己早年因被诊断患有“学习障碍”而带来的惨痛经历,为处于智力量表和人格量表任意水平上的人挖掘潜力提供了丰富的信息。
——詹姆斯·弗林[奥塔哥大学政治学名誉教授《智力是什么》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