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张连城、张平、杨春学、郎丽华等合著的本年度的研究报告《中国城市生活质量报告(2016预期稳定挑战犹存)/城市生活质量蓝皮书》在充分借鉴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中国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的内涵,紧密跟踪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的最新研究动态,结合当前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的新变局、新情况、新挑战,深入分析当前我国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面临的国内外形势、变化特点、发展趋势及动因,同时深度探讨了“十三五”时期中国省域经济面临的环境,并作出相应的政策判断。全书以2014~2015年中国31个省级区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的比较分析和评价回顾为主要内容,深刻揭示不同类型和发展水平的中国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的特点及其相对差异,明确各自内部的竞争优势和薄弱环节,追踪研究中国各省、区、市经济综合竞争力的演化轨迹和提升方向,为提升中国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提供有价值的理论指导和决策借鉴。
中国经济实验研究院城市生活质量研究中心2016年继续对35个城市生活质量进行跟踪调查,通过测算得出年城市生活质量的主观满意度指数和客观社会经济数据指数。本次调查仍然采用随机尾号调查方法,保证样本空间分布的合理性和随机性,产生有效随机样本14193个。调查显示,2016年,全国35个城市生活质量主观满意度指数平均值为55。82,比2015年略有提高,处于满意区间。今年35个城市的主观满意度指数全部超过了满意和不满意的临界点50分。生活质量客观指数即社会经济数据指数显示,东部城市仍旧高于中西部城市,但同时部分城市存在主客观指数的反差。2016年35个城市客观社会经济数据指数平均值为54.75,比2015年的55.84有所降低。专项调查显示:全部35个城市的居民均认为空气质量是影响生活质量的最大因素,其次是物价、食品安全和交通;35个城市居民预期未来一两年内房价将呈现下跌趋势;对就业前景的预期处于基本乐观区间。由张连城、张平、杨春学、郎丽华等合著的《中国城市生活质量报告(2016预期稳定挑战犹存)/城市生活质量蓝皮书》本次调查给我们的启示是:当前,中国经济仍旧处于转型与改革的攻坚阶段,经济与社会发展面临的挑战与风险犹存。在客观生活质量指数与去年相比有所下降的情况下,主观满意度指数保持了基本稳定。但是,当前我们仍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居高不下的生活成本、过快的生活节奏、不确定的房地产价格以及令人堪忧的就业前景。在未来的经济与社会发展转型过程中,中央以及地方各级政府要继续致力于推进民生体系建设,稳定经济增长,实现居民生活质量的进一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