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中国名记者(第6卷)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柳斌杰主编的《中国名记者》(第6卷)收录20位中国名记者,每一名记者分为评传、代表作品、作品赏析三部,将记录中国新闻史上为革命、为人民立言记事的优秀记者的光辉事迹和突出贡献,人物入选标准是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为民族独立、为民主政治、为文化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新闻记者。

内容推荐

《中国名记者》系列丛书的主角,就是中国近现代新闻事业中优秀的新闻记者;所要反映的,就是他们为时代发声、为人民立言纪事的光辉历程和突出业绩;他们代表了历史前进的主流。本书是《中国名记者》(第6卷),由柳斌杰主编。入选记者有陆诒、向仲华、刘火子、胡济邦、袁勃、邓拓等。

目录

铁肩担道义 文章谱千秋——《中国名记者》序/柳斌杰 李东东

战地黄花分外香

 陆诒(1911—1997)

 人物评介/商建辉

 作品选编

 《台儿庄前线》

 《神通广大的游击队》

青春献中华

 向仲华(1911—1981)

 人物评介/郑德金

 作品选编

 《要求蒋介石履行其允诺!》

 《在通讯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摘要)

诗者报人

 刘火子(1911—1990)

 人物评介/张培超 邓绍根

 作品选编

 《大战后昆仑关巡礼》(节选)

 《红香炉的百年祭》(节选)

苏德战场的女记者

 胡济邦(1911—1995)

 人物评介/吴惠凡

 作品选编

 《庆祝全民胜利中的莫斯科》

 《裴多菲的革命旗帜》

 《从纳吉的反革命案件中看南斯拉夫

 修正主义》

诗情冀燕彩云南

 袁勃(1911—1967)

 人物评介/钱江

 作品选编

 《几点经验与认识》

长白山麓办报人

 石果(1911—2003)

 人物评介/汪洁

 作品选编

 《在“群众号”列车上》

 《东北第三造纸厂前年进行基本建设时盲目施工造成巨大损失》

党报旗手铁骨“杂家”

 邓拓(1912—1966)

 人物评介/乔云霞

 作品选编

 《陈仓道上》

 《生命的三分之一》

 《“伟大的空话”》

 《新的“三上文章”》

战地蔷薇

 黄薇(1912—2000)

 人物评介/邓绍根 毛玮婷

 作品选编

 《从火线到后方》

 《通过敌人封锁线》

革命新闻摄影开拓者

 沙飞(1912—1950)

 人物评介/乔云霞

 作品选编

 《鲁迅与青年木刻家》

 《杨成武部队占领河北涞源插箭岭长城峰火台》

 《战斗在古长城上》

 《白求恩在山西五台松岩口模范医院做手术》

 《聂荣臻将军与日本小姑娘》

新中国“新闻大管家”

 胡乔木(1912—1992)

 人物评介/万京华

 作品选编

 《庆祝济南解放的伟大胜利》

 《中共召开七届二中全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

七七事变现场报道第一人

 方大曾(1912—1937)

 人物评介/冯雪松

 作品选编

 《卢沟桥抗战记》

 《方大曾摄影作品选摘》

“新华”主将

 石西民(1912—1987)

 人物评介/王健余玉

 作品选编

 《陈毅将军访问记》

 《论慎独》(节选)

霜重色浓映津门

 邵红叶(1912—1990)

 人物评介/孟夏马艺

 作品选编

 《一个月亮照着两个世界》

 《偶语》

 《“特殊人物”》

经济报道先行者

 徐盈(1912—1996)

 人物评介/刘玉凯

 作品选编

 《山客》

 《从荥阳到汜水》

 《中国名山颂》

文章犹如千军万马

 乔冠华(1913—1983)

 人物评介/陈开和

 作品选编

 《谜一样的马德里》

 《地中海是欧洲近代史的一面镜子》

军中一支笔 沉浮风浪中

 唐平铸(1913—1985)

 人物评介/靳建疆钱江

 作品选编

 《蒋介石的“哀启”》

 《急急忙忙跑来就被消灭了》

中国声音传五洲

 吴文焘(1913—2011)

 人物评介/郑艳华

 《凄风苦雨话伦敦》

 《日内瓦会议的新阶段》

 《日内瓦归来》

战火中的新闻烈士

 谢文耀(1913—1948)

 人物评介/白继红

 作品选编

 《刘邓雄师南征 敌我态势大变》

西北前线报佳音

 林朗(1913—1960)

 人物评介/李成

 作品选编

 《河口歼敌记》

 《河北平原的一支铁骑》

 《记蟠龙大捷》

全心全意办广播

 左漠野(1913—1997)

 人物评介/张培超邓绍根

 作品选编

 《西班牙问题的现阶段》(节选)

 《自己走路,发挥优势》(节选)

 《建设广播电视学断想》(节选)

试读章节

到徐州的当晚,我们就去五战区司令长官部访问李宗仁将军。他正在与白崇禧将军下象棋,白当时担任最高统帅部副总参谋长,到徐州来协助李宗仁指挥作战。他们两人见记者来访,即中止下棋,邀我们坐下来谈话。白崇禧将军个子高大,光头,戴无边的近视眼镜,穿的黄呢军装,衣领是敞开的,手里还拿着一支红铅笔。他们亲切地问我们汉口的近况。我说:“我们在武汉看到青年踊跃从军,各省军队纷纷通过武汉开赴前线,救亡工作也正在开展,举国上下,同仇敌忾,确有一番团结战斗的新气象。后方各界人士密切关心津浦路战局,希望你们就目前战局趋势谈点看法。”李宗仁将军推白将军先发言,而白则一再谦让。这时前方打来的紧急电话接连不断,白崇禧一面接电话,一面用红铅笔在纸上做记录,分不开身。最后,还是李宗仁将军告诉我们:“这几天,台儿庄正面战场打得很激烈,孙连仲所部第二集团军坚守台儿庄,浴血苦战,阵地上每天落日军炮弹六千发,伤亡惨重。我已命令二十军团汤恩伯所部迅速南下,夹击日军,以解台儿庄我军之危。当前战局的发展瞬息万变,我建议你们明天赶快上第一线作现场采访,不要专向上面伸手要现成战报。”他的建议并非无的放矢,当时确有部分同业常驻徐州,专发官方战报,不愿到前线看看真相。

从徐州到台儿庄前线不过五六十里,每天有军车来往,我们有国民革命军军委会颁发的战地记者证明文件,搭乘军车极便。第二天上午,我们就搭军车直达汤恩伯将军的司令部,他的部队位于台儿庄的东北方向,正是日军的侧翼,他的作战任务不是守一点一线,而是在运动战中全力攻击日军的侧翼,迫使他们不能不分兵作战,以减轻对台儿庄我军的压力。

汤恩伯的第二十军团,辖两个军(第五十二军关麟征和八十一军王仲廉)共计五个师(第二师郑洞国、第二十五师张耀明、第四师陈大庆、第八十九师张雪中和第一一。师张轸)。这个军团最初奉命支援津浦路北段川军二十二集团军作战,不幸在部队刚到时,滕县县城已先一日沦陷,他们只能消极地掩护友军退却。当日军矶谷师团大举南下之时,汤军团奉命让开津浦路正面,退入抱犊岗东南的山区。曰军即循津浦路的临枣(临城至枣庄)支线全力进攻,直扑台儿庄。

汤恩伯将军在一间农舍中接见我们。他说:“打运动战,就是要天天行军,专找敌军的薄弱环节打。过去我们死守阵地挨打,吃了很大的亏。现在我军集中全力进攻日军的侧翼,以支援扼守台儿庄正面战场的友军。”

四月五日,我和范长江从汤恩伯所指挥的张耀明师师部,骑马到第二集团军孙连仲将军的司令部。这位最善于防守的西北军名将,当时正忙于接待刚从徐州来访的二十多位中外记者和外宾。孙连仲和他的参谋人员向我们报告台儿庄作战的经过,使我们对整个战局有所了解。

进攻台儿庄的日军是矶谷师团所属的濑谷旅团,他们从津浦路南下,长驱直入,骄横不可一世,却不料在台儿庄这个寨子遇到了我军顽强的抵抗,侧翼同时也受到我军的威胁。日军原来的如意算盘是,进攻临沂的日军板垣师团迅速赶到徐州东面来会师,结果被西北军庞炳勋和张自忠所部在临沂打垮,退往菖县,根本不能彼此呼应。临沂我军大捷,实为台儿庄胜利的先决条件。当时孙连仲将军早已接到长官部的命令,正在积极部署反攻,但他对中外记者仍然保持缄默。有位记者问孙将军什么时候开始反攻,他笑笑回答:“我们守在台儿庄,能顶住一天是一天,至于什么时候反攻,那只有司令长官部才知道!”

一九三八年四月六日,我在孙连仲将军的司令部中,只听见敌我双方炮声隆隆,这天敌机终日出动,在接近台儿庄的地区轮番轰炸、扫射,极力阻挠我军向前线增援。我们二十多位中外同业坐在一起,大家虽不明言,但心里都明白,今晚上必有一场恶战。

P8-9

序言

铁肩担道义 文章谱千秋

柳斌杰李东东

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近现代历史是一部中国人民抵御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的历史,也是劳苦大众反抗剥削压迫、追求自由解放的历史,更是中华儿女前赴后继追求光明和真理、为国家富强和民族复兴而奋斗的历史。在这一百多年可歌可泣、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中,一代代优秀的新闻工作者竭诚奉献,倾情投入,发挥了传播真理、唤醒民众、鼓动革命、引领潮流的巨大作用,谱写出辉煌而多彩的篇章。这些优秀的新闻记者既是历史的亲历者、参与者,也是历史的记录者、思想者,他们凭借积极的思考和果敢的行动,在历史演进的轨迹中打上了自己的深刻印记,而他们抒写的文字、拍摄的图片,则生动地记录了中国近现代历史的风云变幻和曲折发展。王韬、梁启超、秋瑾、邵飘萍,陈独秀、蔡和森、邹韬奋、瞿秋白,范长江、邓拓、穆青、范敬宜、郭超人……一个个彪炳史册的人物,不仅在中国新闻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也对中国不同时期的革命和建设事业作出了卓越贡献。

《中国名记者》系列丛书的主角,就是中国近现代新闻事业中优秀的新闻记者;所要反映的,就是他们为时代发声、为人民立言纪事的光辉历程和突出业绩;他们代表了历史前进的主流。我国近现代意义上的新闻活动从晚清开始,自那时算起,历经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直至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初期,我国新闻事业与时俱进,发展壮大。其间,几代中国优秀记者,为民族独立、为民主政治、为文化事业、为社会发展贡献了力量和智慧。进入改革开放时代,在新的形势和新的背景下,又涌现出许多优秀的新闻工作者,他们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解放思想、改革开放的总要求,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创造性地开展新闻工作,把前辈们忠于党、忠于人民的光荣传统发扬光大,成为新时期新阶段我国新闻事业的创造者。《中国名记者》系列丛书就是从千千万万记者中遴选出400位各具特色、有代表性的著名记者,介绍他们的生平事迹,选登他们的代表性作品,评析其内容和价值,力图以短小的篇幅、精练的文字,展示这些著名记者的思想、业绩和情操,以激励今人,启迪来者。

收录于本丛书的著名记者都是中国近现代新闻工作者的杰出代表,历史跨度达一百四五十年。从1874年创办《循环日报》的中国第一个报刊政论家王韬、西学东渐的先驱严复、近代舆论界第一人梁启超,到五四运动总司令陈独秀、“铁肩辣手”邵飘萍、党的报刊开拓者瞿秋白,到邹韬奋、范长江……他们的身上,集中体现了中国优秀新闻工作者的理想追求、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历史使命感。他们或为启发民智而呐喊,或为揭露黑暗而拍案,或为寻找光明而高呼,或为坚守正义而发声。他们的生命和追求,“就是完全大公无我的对社会服务的精神组成的”(邹韬奋语),是为民族独立、国家富强、社会进步、民众幸福而奋斗不息的精神。这种精神,这种品格,无疑是今天的新闻工作者应该继承、弘扬的宝贵财富,是年轻一代新闻记者学习的榜样,也是激励整个社会奋发有为、创新进取的重要力量源泉。

我国最早的一批优秀记者、报人,面对民族生存的深重危机,表现出强烈的忧患意识和爱国情怀,他们热议朝政,力倡革新和革命,为救亡图存奔走呼号。革命战争年代,一批红色记者揭露国民党的黑暗统治,热情歌颂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解放事业,体现了对历史发展大势的清醒认识,对社会进步潮流的自觉顺应。新中国成立后,大批优秀的新闻记者紧跟时代步伐,积极反映革命和建设事业的发展变化,针砭阻碍社会发展的不良风气和陈规陋习。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经济社会迅猛发展,新闻工作者参与其中,用自己的笔墨、镜头、声音和图像,为伟大的改革开放事业鼓与呼,忠实记录了时代的变迁和文明的演进。可以说,历史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是这些著名记者的共同追求。虽然历史阶段、表现形式各不相同,但我们看到,在这些优秀记者身上,体现的是深沉的历史担当,是对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满腔赤诚。当代新闻记者,特别是年轻记者要写出真正有分量、能够产生重大影响的新闻作品,首先必须具备这样的历史责任意识,站在顺应历史规律、推动社会进步的高度,投身于时代的火热实践之中,积极推动党和人民新闻事业发展,在人类文明进步的伟大实践中担当重任。

就专业素养而言,近现代著名新闻记者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都具有崇高的新闻职业操守和追求真理的精神。他们不辞艰辛,深入采访,深度思考,坚持新闻真实性原则,坚持用事实说话,用真相说理,拒绝虚假新闻,反对胡编乱造。“涉浅水者得鱼虾,涉深水者得蛟龙。”范长江、邹韬奋、穆青等老一辈新闻工作者能写出《动荡中之西北大局》《萍踪寄语》《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等至今仍为人们传颂的新闻名作不是偶然的,这些前辈们为了一篇报道往往奔波数百里、上千里,采访上百人,深入下去采写,精心凝练思想,每一篇名作背后都浸透了辛勤的汗水。泡在会上、盯着网上要新闻,那是出不了名记者的。只有认真落实“三贴近”要求,深入到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深入到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中,深入到人民群众中“挖新闻”,切实把前辈们“脚板底下出新闻”的优良作风发扬光大,才能写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甚至传之久远的报道。

收入本丛书的著名记者还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他们都拥有丰富的知识和宽广的视野,并且把不断学习视为重要的人生信条。新闻记者前辈如胡愈之、爱泼斯坦、穆青、范敬宜等,一生都在不断地学习,真正做到了“活到老,学到老”。他们总是每次采访前先做“功课”,时时学习,处处学习。正是他们渊博的学识、广阔的视野以及优美的文字,使得新闻作品充满了深厚情感,闪烁着智慧的光芒,被读者争相阅读,广为传诵。当代新闻记者要在新形势下作出成绩,也必须不断完善知识结构,拓宽知识领域,提高自身素质。要深入了解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变化,培养世界眼光和战略思维,增强全球传播意识。加强现代经济、法律、文化和各种科技知识的学习,深入研究信息化条件下新闻传播规律和传播艺术,善于运用信息、数字、网络等现代科技手段开展新闻工作。尤其是在全媒体时代搞新闻,是以知识、技术、信息为竞争力的,必须要把前辈们持之以恒的学习精神发扬光大,争做新闻高手。

在改革开放的恢弘背景下,新闻出版业在党和国家的亲切关怀下,积极进取,锐意改革,实现了空前的大发展、大繁荣、大跨越。目前,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的新闻出版大国,全国共有十多种传播业态在发展,报纸、刊物、图书、广播、电视、电影等主流媒体均在世界前列,新媒体更是全球领先,新闻工作者达40多万人,新闻出版、广电、互联网从业人员超过1000万人,可谓规模巨大。但我们也要看到,我国新闻出版广电业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我们虽然已经是新闻出版广电大国,但还不是新闻出版广电强国,我们继续发展的空间还很大,开拓创新的任务还很艰巨。为了实现新闻出版广电业的科学发展,早日把我国建设成为新闻出版广电强国,新时期的新闻记者们还需持续不断地努力奋斗,开拓进取。要继承前辈记者的精神品格,发扬前辈记者的优良传统,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的决策部署和工作要求,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深入到新闻事发地、灾区、战场、疫区等地实地采访,用一篇篇报道、一张张图片、一组组镜头,生动书写中华民族富起来、强起来的宏伟历程,为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祖国统一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舆论氛围。

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明确提出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建设新闻出版广电强国作为中国梦的有机组成部分,已经开启了新的征程。回首往昔,岁月峥嵘;展望未来,前景光明。当此之时,我们编辑出版《中国名记者》系列丛书,展示一百多年来优秀新闻记者的责任与担当,业绩与精神,总结其新闻实践的经验和价值,不仅是对前辈新闻记者的缅怀和纪念,也是为了引导和激励今天的新闻记者踏着前人的足迹,更加奋发有为、锐意进取,努力成为无愧于我们这个伟大时代的优秀新闻人。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3 3:56: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