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我接到了S的电话,她说有个问题想问我,约我出来见个面。
我见到她时,她手里正摇着喝了一半的咖啡,桌子上是另一杯,喝完还未收拾,旁边放着一些零散的糕点。显然,这里有人刚刚离开。
“又相亲了?”我很自然地问了这个问题,因为她常常如此。
她沉默了一会儿,突然抬起头,望着我说:“你觉得我是不是要求太高了,所以,我到现在还单着?”
我也沉默了,不知道怎么回答。
在我眼中,S一直是一个人生顺利到让人艳羡的姑娘,具有先天优势。她长得高且美,还透露着一丝洋气。她不光人聪明,运气也很好,从重点初中一路考到重点大学,在班里永远是毫无争议的前三名,毕业那年顺利考进了体制内,躲过了拥挤的“工作潮”。在人群中,她永远是昂着头走路的那个,而我,常常要用—种仰望的姿态看她。
这是我第一次看到S的眼神中流露出妥协,而且浑身弥漫着不自信。与她聊天的过程中我发现,她在不断地否定自己,内心充满了对过去的自责和愧疚。她说,她只是想找一个条件匹配且看着还算顺眼的人,为什么就那么难呢?
我依然只能沉默。
是的,她今年三十二岁了,六年以来她一直在相亲。长路漫漫,人海茫茫,我也期望她能早日找到归宿。可那时我还是咬了咬牙说:“都到了这年纪,不如再等等,毕竟婚姻是一辈子的事。”
我觉得我说这话的时候,特别像一个白发苍苍的长者。可我是真心的,说的都是肺腑之言。
从古到今,无论历史和文化如何变迁,婚恋观念如何转变,相亲这个模式始终没有被废弃。区别仅在于,以前的相亲目的明确,就是为了结婚,且自然而然;现在的相亲虽然也是为了结婚,但人们却从不把结婚挂在嘴上,总是明里暗里地用了许多别的词语来替代,比如“先接触接触,先了解了解”。
年龄问题在中国人的心里始终是道不可跨越的坎。
随着年龄的增长,你越来越明白自己想要的是什么,目标也变得越来越明确,但很遗憾,你的筹码却日益渐少了,这就是社会进步到这个程度,仍然存在相亲这件事的原因。年龄压垮了太多人。
二十五岁那年,我经历了很长一段时间的魔鬼式的“相亲”。
相亲的人大多都是被逼无奈。你是逼不得已去相亲,父母也是逼不得已让你去相亲。
许多人从大学毕业那天起,就开始陷入一种困境——寻找未来的另一半。你会发现,从初中到大学父母再三叮嘱的“不要在学校里谈恋爱”的话,在你离开校园的那一刻,突然失效了。他们恨不得你立刻就有了另一半,最好还是门当户对的,而且是他们中意的,然后你们赶紧结婚生子,好让他们走入人生的下一个阶段一做爷爷奶奶、外公外婆。
这种阶段式、目标式的生活节律,是他们一代代继承过来的,并希望在你身上延续下去。
相亲,彼此早已知根知底,就算碰到个不靠谱的介绍者,你和对方的条件也不会相差太多。然而问题来了,你想要找一个顺眼的,这个好像格外难。
我每次相亲都很失败,我都忘了自己曾去过多少个地方,见了多少个人,相了多少次亲,但我唯一能记得的是,那段时间母亲每隔一天就会向我说起一个陌生男人的名字,之后介绍他的身高、工作、家庭,以及他父母的工作。
每次相亲失败,母亲都会问我,对方哪里不好。我只有一个理由:“没眼缘。”她生气地说:“眼缘是什么?差不多就行了。”我说:“就是感觉那不是能和我过一辈子的人。”母亲叹气:“你到底想怎样,‘剩’到三十岁吗?那时就轮到人家挑你了。”
P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