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转型期的中国社会需要心灵关怀的群体日益庞大,刘清山所著的《行善是最好的养生》以淡淡的口吻,聊人生、谈生死,让读者对生命有种全新的认识,一个人只有在生命受到重大威胁的时候,才会深刻体会到健康的重要,要获得身心健康,一方面要积极锻炼身体,另一方面要勤于行善。因为行善的人,内心平和、愉悦、满足,心灵得到了滋养,有利于身心健康和祛病延年。这是国内为数不多的关于心灵关怀、临终关怀的治愈系温暖随笔集,这是一部兼顾社会效益和倡导全民积极养护身心的作品,它没有医学专业书的枯燥,也没有哲学书的深奥,适合馈赠亲友,做枕边书,有它做伴,浮躁不安的心绪会渐渐变得安宁……
刘清山写《行善是最好的养生》的初衷,是为了母亲。她已经年迈,苍老得让她的子女们不敢直视。脸上密集的皱纹,仿佛文字。是她坎坷一生的真实记录。母亲一生吃了太多的苦,受了太多的罪,勤劳一辈子的她,终于到了可以安享晚年的时候,可又年愈古稀。人越老越怕死,这是因为子孙众多,在这个世界上有了更多的牵挂。人越老越避讳一切和死相关的话题,刻意地回避,其实更增加了对死亡的恐惧。人,终究是要死的。他期望,这本书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老人们对死亡的恐瞑。死亡那一端不是地狱,死是生命的句号,结束了,就对苦痛再无感知。而逝者的音容笑貌,会成为生者永恒的温暖回忆。
搂着母亲入眠
我在家中四个兄弟姐妹中排行老末,又是女孩,因此得到了父母特别的宠爱。小时候,作为他们的掌上明珠,自然会在家中享受到一些特权,比如好吃的东西,要首先由我“剪彩”,我吃够了,才轮到哥哥、姐姐们分而食之。母亲外出,跟班的永远是我。在街上,母亲总会给我买一些好吃、好玩的东西。最“腐败”的是,童年时光中,母亲一直搂着我睡觉,即使上了中学,只要我愿意,可以随时钻入母亲的怀抱中。母亲的怀抱,在我看来,是温馨、甜蜜的,安全、舒适,妙不可言,我特别喜欢闻母亲身上的味道,亲切中带着淡淡的清香,母亲说那是“娘味”,在母亲哼唱的“催眠曲”中,我很快就会进入梦乡。
上了大学,假期中回家。晚上又缠着母亲,想让她搂着睡。母亲讥讽道:“羞不羞啊?都是大姑娘了,还让妈搂着睡觉?”我厚颜无耻地回应:“再大也是您的小女儿,我就是要和您一起睡,不管您答应不答应,反正我不走了!”边说边把自己的枕头、被子狠狠放在母亲的床上。父亲知趣地到隔壁房间睡觉去了。说来,感觉那时的我挺自私的,多半个假期,从白天到晚上,母亲都被我“霸占”着。而母亲也很乐意搂着我睡,在她的眼里,我就是个长不大的孩子。
当我有了孩子后,才算彻底离开了母亲的怀抱。不是不想投进母亲温暖的胸怀中,而是天天被自己的孩子折腾得团团转,根本就没有了和母亲温存的机会。常常在孩子入睡后,长时间的发呆,我在想母亲养育我的不容易,感慨母亲身上的“娘味”不知不觉中也传承给了我。
一向强壮如牛的父亲,竟然得了胃癌。驱车回家,看到母亲的第一眼,我就感觉一阵心酸。中等身材的母亲,几个月不见,突然间变得那般瘦小。她已经年过七旬,每天在医院里照顾父亲,身体怎么吃得消?父母养了我们兄弟姐妹四个真是没用,都在外地成家立业,能做的,就是偶尔回家看看,他们只能相濡以沫,照顾彼此。
所幸的是,父亲的胃癌是早期,经过治疗,病情得到了控制。而此时,母亲竟然又倒下了。因为突发脑血栓,被送进了医院。此时父亲反过来照顾母亲。我们四兄妹,不约而同产生了“子欲养而亲不在”的恐慌,商定分别请假,轮流照顾年迈的父母亲。
作为教师,我有更多的时间可以和父母共度。出了院的母亲头脑还算清醒,但生活不能自理。她又是一个生来不愿给别人添麻烦的人。晚上渴了、起夜都是自己强忍着。为了更方便照顾她,我提出要和母亲睡在一起。母亲坚决不同意。我知道,她怕身上有异味,影响到女儿的休息。我笑着安慰她:“您忘了,我从小到大就喜欢让您搂着睡,最爱闻您身上的‘娘味’。”母亲拗不过我,只能勉强同意了。(P2-P3)
序言
对于生命,我们是一知半解的。生老病死,循环往复。既有来时的绚烂,又有去时的伤怀。我们琢磨不透命运,更无法左右自然的安排。
但既然生了,除非活够了,就没有人愿意永久的消逝。我在少年时代,偶然得知,自己将来也有走的一天。那一瞬间,异常伤感,既然人终究要死,那在这个世界上的奋斗,似乎变得毫无意义了。伟人和平凡人一样要死,好人和坏人殊途同归。老天爷是不是太不公平了?这样的胡思乱想,只是一闪而过。不知不觉,我从少年进入青年,然后又步入中年。感慨过往的少不更事。人在百无聊赖的时候,才会去想这些永远想不明白,并让自己意志消沉的话题。人生的意义,在于做了多少有益于他人的事情,而不是无所事事的空想。一个内心充实的人,眼中的世界有缺憾,但瑕不掩瑜,放射着迷人的光彩。
正常的人,都会害怕死亡。毕竟,死亡时的痛苦和另一个世界,对于我们都是未知且难以想象的。我写这本书最初的目的,就是为了母亲。她已经年迈,苍老得让她的子女们不敢直视。脸上密集的皱纹,仿佛文字,是她坎坷一生的真实记录。母亲一生吃了太多的苦,受了太多的罪,勤劳一辈子的她,终于到了可以安享晚年的时候,可又年逾古稀。人越老越个白死,这是因为子孙众多,在这个世界上有了更多的牵挂。人越老越避讳一切和死相关的话题,刻意地回避,其实更增加了对死亡的恐惧。人,终究是要死的。我期望,这本书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老人对死亡的恐惧。死亡那~端不是地狱,死是生命的句号,结束了,就对苦痛再无感知。而逝者的音容笑貌,会成为生者永恒的温暖回忆。
在这本书的写作进程中,我查阅了一些资料,并和许多人沟通交流,探讨“生与死”的话题。和我交流的人中,有医务人员、教师、公务员和农民。在互动过程中,我发现,国内需要心灵关怀、临终关怀的群体其实是非常庞大的。西方国家在这方面已经深入研究数十年,美国还设立了临终关怀医院。而国内多数城市,这一块还是空白。一位医生朋友告诉我,在医院里看着那些对死亡充满恐惧和绝望的眼睛,他的心被深深刺痛了!
而国内关于临终关怀的图书,也少得可怜。学术类的图书,机械难懂,缺少生活性和艺术性。直面生死的文学类图书,几乎是看不到的。关于临终关怀的知识,我其实也知之甚少,带着一种无知者无畏的勇气和社会责任感,根据自己的思索和感悟,我坚持写了下去,不再是为了母亲,是为了芸芸众生,也包括我自己。
我在此呼吁,希望更多人参与到临终关怀的事业中来,个人的能力终究是有限的,读者们可以嘲笑我的能力,但我更希望你们能看到我的努力,我的这本拙著,只是为了抛砖引玉!
学会爱自己,爱他人,让每一刻光阴都坦然安宁,让每一个生命有尊严地谢幕。
——《恋爱婚姻家庭》杂志养生版执行主编王蕾
善行会让我们的生命变得更加圆满,落叶归根之时,如果能如同秋叶般静美,实在是生命能获得的最美恩赐。
——《人之初》杂志编辑戚红娟
死亡,一直是个让人忌讳的话题。健康的时候不能谈死亡,病危的时候更不能谈死亡,就是对大去之期不远的耄耋老人,也不能谈死亡。不谈,并不意味着就不思考,人们对死亡的讳莫如深,恰恰证明了人们对死亡的莫大恐惧。喜欢清山的著作不在于他的文笔多么细腻优美,而在于,他勇敢地走进了一个禁地,那是一个灵魂之域。我们该如何面对死亡?我们如何帮助老迈的至亲减轻死亡的恐惧?这是清山提出的问题,也正是我们想问,却不敢问的问题。生和死,都是人生的大问题,如果不能坦然面对死亡,也就无法畅享生的乐趣。在清山的提醒下,我开始思索死亡,学会与死亡和睦相处。
——《分忧》杂志编辑听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