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手迹寻踪》作者龙剑宇将毛泽东一生书写或书法的发展轨迹分为从起步到收宫六个阶段,结合大量毛泽东早中晚期的手迹,着眼于毛泽东情感与艺术的交融关系,紧紧扣住他人生与事业发展的轨迹,并以此为主线,透过他的手迹的变化来看他的人生,或者说是从手迹的角度来研究和展示毛泽东的一生。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毛泽东手迹寻踪 |
分类 | |
作者 | 龙剑宇 |
出版社 | 中共党史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毛泽东手迹寻踪》作者龙剑宇将毛泽东一生书写或书法的发展轨迹分为从起步到收宫六个阶段,结合大量毛泽东早中晚期的手迹,着眼于毛泽东情感与艺术的交融关系,紧紧扣住他人生与事业发展的轨迹,并以此为主线,透过他的手迹的变化来看他的人生,或者说是从手迹的角度来研究和展示毛泽东的一生。 内容推荐 从风华正茂的青春岁月到炮火连天的战争年代,从激情燃烧的共和国初创阶段到热火朝天的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毛泽东留下了大量的手迹。这些手迹既是他人生与事业的记录,也是他艺术与情感的记录,还蕴含着巨大的美学价值。龙剑宇编著的《毛泽东手迹寻踪》是一部以手迹为主线的毛泽东传记,让毛泽东的手迹带领我们走进毛泽东的人生,在他波澜壮阔的人生历程中,感受他的思想、情怀、人格和智慧。 目录 引言 第一章 青年才俊,浓情初莆艺初成 一、韶灵毓务,书法有渊源 二、东山起风,湘乡育英才 三、学风浓郁,长沙得精进 四、一九一七年,书法变体 五、“瘦金”熔隶,硬笔显神奇 第二章 大浪淘沙,烈火熊熊炼真金 一、签大舞台,入“非书法”境 二、实用铸就,草书得先声 三、玉汝于成,因告记征程 第三章 风凰涅槃,大步入草书境界 一、统一战线,救国抒忧情 二、铁面柔情,纤笔准与似 三、哲学心灵,相印久相惜 四、题词寄意,情在书写中 五、桔劲瘦朗,无法亦无天 六、椎陈出新,西北出奇兵 第吗章开国新篇,落花时节读华章 一、化剑为犁,渝州叶正黄 二、国事初定,收拾旧山河 三、悲欢离合,阴暗或圆钬 四、乡情亲情,冢书抵万金 第五章 无限风光,艺术登上最高峰 一、书家共聚,文墨亦有缘 二、大雨幽燕,秋风今又是 三、追踪张、怀,形神入佳境 四、长江诗情,滚滚向东流 五、为忠魂舞;泪飞倾盆雨 六、绿水青山,英雄下夕烟 第六章洞庭波涌,长岛人歌动地诗 一、悲情郁结,书法语真谛 二、人袼象征,屈、鲁与梅花 三、风云变幻,落叶下长安 第七章 火红岁月,寻找逝去的激情 一、长征记忆,唤回澎湃情 二、情感故里,老诗萌新芽 三、战地黄花,浪漫溢胸问 第八章 人生暮年,流韵悠悠壮东风 一、古诗情结,泼墨追唐宋 二、翰墨出新,掀时代风尚 三、笔走惊风,大笔动乾坤 四、鲲鹏展翅,翻动扶摇角 五、神都有事,南国踏芒枝 后 记 试读章节 手迹是毛泽东的真实记录,反映着他人生起伏的脉络——由凡人到伟人,由一介书生到革命家,由革命家到战略家、思想家、理论家,还有诗人和书法家,手迹见证着毛泽东的人生历程,也见证着他的情感与艺术的发展、变化历程。一、韶灵毓秀,书法有渊源 毛泽东的家乡有着深厚的书法渊源。毛泽东常去湘乡县外婆家,必经韶山冲滴水洞附近的一座书堂山。清末著名学者王闿运在其光绪年间主编的《湘潭县志》中描绘:“西北山之首日韶山。西界湘乡,东为书堂山。云湖水出焉,东南流七十里入于涟。其中多竹、兰、石炭。旧云:韶氏三女山居学道,凤衔天书至而仙去。山上有凤音亭,其阴有东台、桃花洞。” 王闿运还谈到欧阳询与书堂山的关系:“欧阳信本疑其所居,或率更别业也。”韶山民间盛传欧阳询为避祸隐居群山,筑一草庐,潜心习练书法,后沿着流往山外的一条小溪,到大唐王朝做官去了。人们便把欧阳询隐居过的山称为书堂山,把这道山沟取名书堂冲,称那道小溪为官港。这也许是韶山读书人特别喜欢“欧体”的原因。 欧阳询的家乡实际上在长沙,他隐居的地方也当是长沙的书堂山,“在长沙北五十里,山不甚高,而林峦攒秀。唐代欧阳询父子读书处,今尚有洗笔池、读书台在寺侧。明代《统志》云:在府城北五十里,唐欧阳询读书于此”。 欧阳询及其四子欧阳通曾避居书堂山,日以临池为课,夜以读书为乐,或寻幽探奇于古木隆石之间,或谈诗论文于清泉碧水之地,过着平静恬淡的田园生活。 书堂山景色绮丽,存洗笔泉等遗迹,有“书堂八景”,即读书台址、玉案摊书、洗笔泉池、太子围圩、双枫夹道、桧柏连珠、稻香泉涌、欧阳阁峙。清康乾年间大书画家郑板桥《咏书堂山》诗云: 麻潭长耸翠,石案永摊书。 双枫今夹道,桧柏古连株。 稻香泉水涌,洗笔有泉池。 书堂称故址,太子号围圩。 不管欧阳询隐居的是韶山的书堂山还是长沙的书堂山,欧阳公总是湖南的骄傲,对后世书法艺术乃至湖湘文化与湖南人的情感产生着巨大的影响,尤其对湖南本土艺术人才的出现产生着重大影响。 欧阳询(557—641),字信本。生于衡州(今衡阳),潭州临湘(今长沙)是祖籍。他的祖父欧阳颁(498—563)曾为南梁直阁将军,父欧阳纥为南陈广州刺史和左卫将军,因举兵反陈被杀,株连家族,欧阳询年幼幸免,为父亲好友收养。他聪敏勤学,博闻强记,隋朝时,官至太常博士。他与唐高祖李渊交好,官至银青光禄大夫、给事中、太子率更令、弘文馆学士,封渤海县男,别称“欧阳率更”。他与同代另三位书法家虞世南、褚遂良、薛稷并称初唐四大家,又与虞世南并称“欧虞”。 欧阳询初仿王羲之,后自成一家,为唐楷第一,于平正中见险绝。习书法者多从欧体入门,晚欧阳询1252年出生的湖南同乡毛泽东书法的起点正是欧体,只是毛泽东后来非以楷体见长而以狂草名世,但他的确是从欧体得劲朗风骨,化人一生的书写之中。尽管毛泽东的大部分墨迹较难看到欧体的那种平正,内在骨力却总是彼此相通。毕竟毛泽东与欧阳询同饮湘江水,薪火相传;毛泽东早年的生活经历和生长环境与欧阳询也颇为相似,不管是自然环境(湘江畔的山区)还是社会环境(大动荡的年代),甚至后来的政治生涯,都有相似之处,当然,毛泽东的政治才能与所建立的非凡功业远远超过欧阳询,而书法的成就两人都可称奇。 毛泽东11岁开始学书法。他从楷书入门——先习欧体。他习帖有些不合常规,不喜欢描红,而喜欢读帖之后默记于心,再脱手书写,这是由他的性情决定的——他自小便不愿被条条框框(字格)限制,结果,往往得其神而未必得其形。 见证毛泽东书法最早的物品是《诗经》《论语》《曾文正公家书》,在这三本书的封面上都留有毛泽东的墨迹。 毛泽东继承他家族爱好诗歌的传统,从读《诗经》开始诗艺探索之路,也开始书法探索之路。这册《诗经》是清乾隆二十/\年(1763年)本,出版至今历250余年。名为《诗经备旨》,呈浅灰色,石刻线装竖排本,毛边纸质地。长23.8厘米、宽15.1厘米。辑录者为邹梧冈及他的儿子和孙子。共分3个部分,即“新增诗经补注附考备旨卷之一”40页,“诗经补注附考备旨卷之二”28页和“新增诗经补注附考备旨卷之二”23页。 极为珍贵的是,在这本书的封面上,毛泽东用毛笔写下“诗经”的书名,并签“润芝”二字,字体遒劲,规范工整。 1936年,毛泽东在保安会见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时说:“我八岁那年开始在本地一个小学堂读书,一直读到十三岁。早晚我到地里干活。白天我读孔夫子的《论语》和‘四书’。”1964年8月18日,他在北戴河又说:“我过去读过孔夫子的书,读了‘四书’、‘五经’,读了六年。背得,可是不懂。”“那时候很相信孔夫子,还写过文章。” 毛泽东小时候读过的“四书”、“五经”,现在只保存两本,即其中的《论语》和《诗经》。 毛泽东读过的《论语》大致相当于小16开,呈深棕色。页面左上方竖写“论语下”,并签“咏芝”(“咏”用的是异体字)。书长23.5厘米,宽14厘米,厚1厘米。为朱熹的《论语集注》在清代的石刻线装本。从印出至今200余年,保存尚完整,只是封面、封底有些破损,内页有虫蛀和几处撕坏。内容从卷之六到卷之十,共80页。全书都有红色的圈点句读。 从早年的书迹看,毛泽东起步走得相当平稳,也开始用心写字。P3-6 后记 沿着毛泽东的人生走一次,带引我们的是他的手迹,手迹就像他人生的轨迹,也像一道道风景;如同他的人生是多彩多姿一样,他的手迹也是如此多彩多姿。这是因为他不是纯粹的书法家,手迹是他人生与事业的记录,也是他精神世界的记录。 不要奢望他天生有才,他的才艺来自于他的经历,这个经历充满着摸索、奋斗、曲折和艰险;也不要奢望他总是正确,或者总是成功与胜利,他的书写让我们看到他有过痛苦的回忆,有过挫折与失败,也有过错误的选择……而正是这种多样性让毛泽东充满传奇,因而形成难以言表的魅力! 我带着强烈的兴趣去探究他的人生,当然,本书是请手迹当我们的“导游”,或许我们可以绘出一条毛泽东书写或书法的发展曲线:1899年前后到1910年是第一阶段:起步;1910年到1920年是第二阶段:精研初成;1920年到1940年是第三阶段:变体;1940年到1955年是第四阶段:从冬眠到苏醒;1955年到1965年是第五阶段:大成,顶峰;1965年到1976年是第六阶段:老树新枝与收宫。 让我们从这条特殊的路径去理解毛泽东,也让我们从这个特别的角度去回望毛泽东…… 龙剑宇 2015年8月于韶山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