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翼成所著的《论语说什么(传统文化经典现代解读)》与市面上众多的《论语》心得相比较,作者站在一个新的角度来诠释儒家经典,就是传统文化与现代管理相结合。《论语》是传统文化经典,但作者解读《论语》始终以“跟孔子学做人、做事、做学问”为主线,落脚点却是现代管理。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论语说什么(传统文化经典现代解读) |
分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
作者 | 王翼成 |
出版社 | 西北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王翼成所著的《论语说什么(传统文化经典现代解读)》与市面上众多的《论语》心得相比较,作者站在一个新的角度来诠释儒家经典,就是传统文化与现代管理相结合。《论语》是传统文化经典,但作者解读《论语》始终以“跟孔子学做人、做事、做学问”为主线,落脚点却是现代管理。 内容推荐 王翼成所著的《论语说什么(传统文化经典现代解读)》既有学术考证的严谨,又没有较多地展示这些考证;既解说得通俗易懂,又不走到庸俗化;既要说明原委背景,又要与现代社会联系起来;既要尊重专家学者的观点,又要阐发自己的认识。《论语说什么(传统文化经典现代解读)》带你走进孔子的思想,走进传统文化的世界。 目录 总序:天人之际话经典 序:领悟《论语》 学而篇第一 为政篇第二 八佾篇第三 里仁篇第四 公冶长篇第五 雍也篇第六 述而篇第七 泰伯篇第八 子罕篇第九 乡党篇第十 先进篇第十一 颜渊篇第十二 子路篇第十三 宪问篇第十四 卫灵公篇第十五 季氏篇第十六 阳货篇第十七 微子篇第十八 子张篇第十九 尧日篇第二十 试读章节 1.1【原文】 子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释文及解读】 孔子说:“不断学习并且到一定时间就去练习和实践它,不是很愉快的吗?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不是令人高兴的事吗?人们不了解我,但我并不恼怒,这难道不是君子所为吗?’, 《论语》开篇,便为人们确立了在生活当中应有的积极态度和原则,这就是以愉快和开放的心态对待生活中发生的事情。 学习,是一件令心智愉悦的事情,全身心地投入学习之中,可感受学习带来的乐趣;有幸结交有识之士,与远道而来的朋友推心置腹,可感受交往的快乐;也许一时不被当政者认识和接纳,但自己并不生气,才能感受到修养的价值和意义。 有学者指出,孔子在这里所要表达的意思其实是这样的:“一种学说思想和主张被时代社会所接受采纳,就太令人快慰了;要是不被社会接受,但依然有志同道合的人来与我探讨,也是很高兴的事情;当思想主张既不被社会接受又不被同道理解的时候也不恼怒,这不就是君子吗?” 今天,不管我们如何理解孔子的思想,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人们应该始终以积极的态度面对人生,面对生活的一切,面对生活中的每一天。在创造生活的同时要学会享受生活、欣赏生活、感悟生活,因为生活中令我们愉快高兴的事情很多很多。 《论语》开篇为我们确立了一个基本的基调,那就是快乐地生活。 把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争取使自己的主张被社会接纳,经常与朋友讨论感兴趣的问题,这都是很惬意的事情。人们一时不了解我,我也不生气、不恼怒,这才是君子所为。坦荡、坦然、坦诚面对一切,而不要小肚鸡肠。 我们常感叹做人难,其实做人就是修炼。为什么大家不理解我而我又不生气呢?因为孔子相信“德不孤,必有邻”。 1.2【原文】 有子日:“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释文及解读】 孝弟就是孝悌,分别指对待父母和对待兄长的态度行为。 有子,姓有,名若,是孔子的学生,比孔子小43岁。司马迁在《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中有一段记载,大意是说孔子死后,其弟子们思慕不已,发现有若长相很像孔子,于是就立有若为师。但由于后来有若不能很好地解答学生的问题,又被学生们赶下台。 有若说:“一个人孝敬父母、遵从兄长,而喜好犯上,这样的人很少;一个孝敬父母、遵从兄长的人不喜好犯上而喜好作乱,这样的人不存在。君子就应该做好根本的事情,有了根本,就有了原则。做人的根本是仁,而孝敬父母、顺从兄长就是仁的根本。” 有子的这一段话,反映了孔子及儒家思想中一个很重要的观点:仁以及仁的根本。 不管是犯上还是作乱,在孔子看来都是大逆不道。要做到不犯上、不作乱,首先要做到孝敬父母,遵从兄长(所谓长子如父)。因为一个孝敬父母、顺从兄长的人是不会任意胡为的。所以,君子就应该做好安身立命的根本。要有孝心,要有服从意识,要知道长幼、上下、高低、尊卑、贵贱的区别。这样,你就知道了在什么时候说什么话、做什么事,就懂得了做人做事的原则。 “君子务本”的观点在今天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价值。有资料说,日本企业招聘员工时,要了解其在家庭中的表现尤其是对待父母的态度。试想,一个连自己的父母都不孝敬的人会对企业产生忠诚的感情吗?俗话说“莫以善小而不为”,就是告诉我们要从点滴做起,树立自己的目标但同时要打好做人的基础,这就是“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儒家的“孝悌”思想推而广之,就是正确处理纵向人际关系和横向人际关系的基础和金钥匙。在上下级关系中,我们要以敬和礼为先,在同级关系中,我们要以认同和包容为重。 要让人们知道你富有爱心,乐于服从,先从孝敬父母、尊重兄长、善待他人做起。 1.3【原文】 子日:“巧言令色,鲜矣仁!” 【释文及解读】 孔子说:“花言巧语,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这种人常常缺少仁心。” 因为孔子一直坚持认为君子当“讷于言而敏于行”。花言巧语、装模作样、常常把自己的真实意图伪装隐蔽起来的人,不敢坦然面对事实的人,大多数是缺少仁德之心的人,也是修养不高的人。此类人物不一定很坏,但绝对无助于成事。所谓“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人,应该包括这样一些缺少仁德的人。P1-3 序言 孔子又一次热了起来,儒家思想又一次热起来了,传统文化又一次热起来了。 孔子热,是中国文化热的典型标志。有人说21世纪是中国的世纪,这不尽然,但在21世纪,中国文化备受世人关注、中国文化尽显思想智慧则肯定有一定道理。 对于“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的一代人来说,我对孔子、对儒家思想最初的认识和印象,来自于20世纪70年代初期的“批林批孔”运动。以一个初中学生固有的判断、鉴别能力,在当时的环境里很难有自己的思考,只是人云亦云地认为孔子是“顽固维护奴隶主利益的代表、开历史倒车的反动派”,所以根本就谈不上完整系统的认识,更与深刻而正确的认识相去十万八千里。80年代,我上大学读书,后来大学毕业,从事教学工作,虽然也常常想到孔子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但对其思想观点的认识仍然是不完整的,毕竟没有系统地研读过儒家经典。 走进孔子的思想,走进传统文化的世界,一直是一个愿望,我希望自己能够抽出一些时间,静下心来把儒家经典好好读一遍,真正感受一下孔子思想的博大精深。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来到陈国庆教授的课堂上,旁听他对学生解读《论语》。陈教授用平实无华的语言解读同样平实无华的《论语》,挖掘其中深邃的思想,给人不尽的联想和启迪。一种久违的精神享受顿时让我眼前一亮,我意识到该是自己行动的时候了。 在随后的时间里,除了上课,我的思维和注意力几乎全部在《论语》上。也许是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我完成了20多万字的读书心得。当我把其中一些篇章的心得与同事、朋友交流的时候,他们总是鼓励我将这些心得编辑出版。可我觉得这只是自己的心得,讲讲可以,若出版发行,恐其中或肤浅或错误的不当见解,误导了看这本书的人。于是我又开始了对《论语》的再次研读。正所谓“常读常新”,我又有一些新的体会和感悟,原有的心得有了新的内容。 与市面上众多的《论语》心得相比较,我站在一个新的角度来诠释儒家经典,就是传统文化与现代管理相结合。《论语》是传统文化经典,但我解读《论语》始终以“跟孔子学做人、做事、做学问”为主线,落脚点却是现代管理。因此,我在一开始逐篇逐章阐释《论语》观点的时候,就不断提醒自己,既要保证有学术考证的严谨,又不能较多地展示这些考证;既要解说得通俗易懂,又不能走到庸俗化;既要说明原委背景,又要与现代社会联系起来;既要尊重专家学者的观点,又要阐发自己的认识。这些要求说起来容易,但要落实还是很有难度的。好在完成之后,喜悦与欣慰之感远远胜于当时的苦闷与艰难。 继解读《论语》之后,我又将注意力置于《道德经》《周易》《孙子兵法》等传统经典,相继完成读书心得,并以此为基础推出传统文化与现代管理系列讲座。 一部《论语》流传数千年,有太多的人钻研,对其中的思想观点有太多的阐发和注解,但是对于今天的人来说,有继续研究和挖掘的必要,因为仍然有太多的问题没有解决,仍然有一些观点要重新认识,尤其是有一些似是而非的错误解读需要纠正。比如, “君子贞而不谅”该怎样解读?“攻乎异端,斯害也已”是什么意思?“三年学,不至于谷,不易得”究竟是表扬还是批评?“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一定是愚民政策吗?“有教无类”“自行束惰以上,吾未尝无悔焉”一定是我们习惯理解的那个意思? 诸如此类的问题还有很多,也许有些问题永远解不开,但并不妨碍我们从整体上把握孔子的思想观点。“半部《论语》治天下”固然有夸大其词的味道,但领悟《论语》精髓,则肯定有益于做人、做事、做学问。 是为序。 王翼成 2011年春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