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是道家学派创始人李耳所著,原名《老子》,共五千余言,本不分章。相传道家学派学者河上公(不知姓名)作《老子章句》,分为八十一章,前三十七章为《道经》,后四十四章为《德经》,合称为《道德经》。《道德经》本属哲学著作(也有人称其为兵书),其理玄奥,故为后起的道教所利用,成为道教第一部经典,称为《道德真经》,并赋予宗教性的解释,成为神仙说教的依据,老子也被道教尊为教祖太上老君,但学术界对《道德经》(《老子》)仍作为哲学著作或兵书进行研究。
《道德经新译》,李明运先生的大作,是在吸收古今学者研究《道德经》所取得成果的基础上,融会贯通,择善而从,并根据自己研究的心得体会而写。
李明运编著的这本《道德经新译》以河上公本为蓝本,依据目前所能见到的最早的《老子》文本——战国中期的郭店楚简本,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甲、乙本,北大汉简本等古本,参考著名学者的有关见解,对河上公本原文的个别字句,有所删补订正,并在“注释”中加以说明。结合今天的语言环境,本着浅显易懂、通俗化的原则,对《道德经》各章难懂文字做了详细注释;对原文进行新译(以直译为主);重点对每章内容,列举有关事例,以教学方式,逐章分析说解,写出学习体悟;并将每章的中心思想和目的要求概括于“体悟”内容之首,以便抛砖引玉,与读者共勉,更好地理解老子思想之原义。
本章通过对天地之间如同风箱的形象比喻,揭示了大道虚而不泥、作用无穷的功能,重申了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其目的在于警示世人,效法天地,无所偏爱;多言数穷,不如守中。河上公为本章命名曰“虚用”。虚,虚无。用,作用。道性虚无,而作用无穷。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三国志·魏书·方技传》记载周宣解梦的一段故事,大体意思是:曾经有人问周宣说:“我昨天梦见刍狗,是什么意思?”周宣说:“您将要美餐一顿了!”不久,此人出行,果然碰上一顿丰盛的大餐。后来此人又问道:“我昨天再次梦见刍狗,这又是何意?”周宣说:“您将要从车上掉下来,并且摔伤自己的脚,要多加小心!”不久,果然应验。后来此人还问:“我又一次梦见了刍狗,又是什么意思呢?”周宣说:“您的家里要失火,您应当好好地预防。”一会儿,那人家中果然起火。此人对周宣说:“前后三次,我都没有做这种梦,只不过说说,用来试一下您罢了,怎么全都应验了呢?”周宣说:“这是神灵使您说的,所以与真的梦见没有区别。”那人说:“三次梦见的都是刍狗,为什么您解梦的结果却不一样呢?”周宣说:“刍狗是用来祭祀天地神灵的物品,所以,您头次做这个梦的时候,应当得到祭祀剩余的美食。祭祀完毕以后,刍狗就会扔掉可能会被车子所碾压,所以您第二个梦当从车上掉下来而摔伤脚。刍狗被车碾过以后,就会被人们拾走而用作柴草来烧火,所以您第三个梦当有失火之兆。”
从周宣解梦而不难看出,刍狗,就是古代祭祀天地神灵时,人们用草扎的狗用来代替活的六畜作为祭品。祭祀之前是人们所重视的圣物美食,以为珍贵。不然,人们也不会用刍狗来敬天、敬地、敬神灵。然而祭祀结束以后,刍狗如同废物,被人们随意丢弃,认为已经贱而无用,所以任凭车碾、人踩、火烧。而作为天地,它是自然无为的,没有人类的任何感情。所以,天地对待万物如同对待刍狗一样,无贵无贱,一视平等,既不偏爱也不厌恶,让万物在天地之间,根据自然规律的运行变化,自然而生,自然而灭。
“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老子由天道推及到人道,由自然而推及到社会。认为天地无私,不带有任何的感情,无所偏爱,对待万物一视等同。圣人效法天地的无私,对百姓犹如刍狗一样,无贵无贱之分,同等对待。“圣人不仁”是老子对有道之君爱民治国所提出的希望。君王治国必须心无成见,不偏不倚,一切为了百姓。这样才能得民心、得天下,从而达到“无为则无不治”的目的。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掘。动而愈出。”橐龠,是古代的风箱。风箱空虚,动而有应,只要拉动风箱的拉杆阀门,就会产生许多空气。这些气体通过排气管而进入熔炉,就可以起到吹风炽火的作用。老子把天地之间,比喻为橐龠,意思是说,橐好似大道之体,包含天地万物,遍及整个寰宇,广大无边,空虚无比。龠如同大道冲动而产出的元气,流行寰宇之间,源源不断,作用无穷。大道通过周而复始的运行,使其真一元气发挥无穷无尽的造生功能。生天、生地、生育万物,使得大干世界生生不息,繁衍不绝。老子形象的比喻,揭示了道的虚无特性和造物功能及其无穷的作用。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这是老子对“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的延伸论述。多言,喻指政令条文多如牛毛,苛捐杂税猛于虎狼。多言是不言之反,不言则无为,多言则有为。数穷,即速败。言多必失,祸从口出。有为而治,必然败亡。所以,多言必害其身,有为必亡其国,这就是“多言数穷”之意。所以老子说:“不如守中”。“中”,天地之间、橐龠之间空虚的地方就是“中”,是指中虚、中正。道性为虚,道心为正。虚就是清静无为之道,正就是中正治国之道。蒋锡昌说:“此‘中’乃老子自谓其中正之道也,即‘无为,之道也。”天地“守中”,像风箱一样,虚而不掘,和气流行,万物自生。人若守中,就会除情去欲,心清神静,口不多言,自然无为。
严复先生说:“太史公《六家要旨》,注重道家,意正如是。今夫儒、墨、名、法所以穷者,欲以多言求不穷也。乃不知其终穷,何则?患常出于所虑之外也。惟守中可以不穷,庄子所谓得其环中,以应无穷也。夫中者何?道要而已。”
天地本属自然,万物也要顺应自然,作为人类的统治者,更应该效法天地,顺应自然。老子在对自然界客观规律认识的基础上,提出的“守中”原则、“无为而治”的主张,则是很好的管理韬略和管理智慧。掌握和运用老子的管理智慧,将会在人类历史上留下辉煌的一页。汉朝的“文景之治”、唐朝的“贞观、开元之治”,可以说是无为而治的结果。
P31-33
《道德经》是道家学派创始人李耳所著,原名《老子》,共五千余言,本不分章。相传道家学派学者河上公(不知姓名)作《老子章句》,分为八十一章,前三十七章为《道经》,后四十四章为《德经》,合称为《道德经》。1973年在马王堆三号汉墓中发现的手抄本甲、乙两种《老子》,均《德经》在前,《道经》在后,据此可以称为《德道经》,但与世人所形成的观念不合,故无人用此名。《道德经》本属哲学著作(也有人称其为兵书),其理玄奥,故为后起的道教所利用,成为道教第一部经典,称为《道德真经》,并赋予宗教性的解释,成为神仙说教的依据,老子也被道教尊为教祖太上老君,但学术界对《道德经》(《老子》)仍作为哲学著作或兵书进行研究。
李明运先生的大作,是在吸收古今学者研究《道德经》所取得成果的基础上,融会贯通,择善而从,并根据自己研究的心得体会而写的《道德经新译》。他的成就,首先体现在本书的“前言”中。一般学者写“前言”,多半注重简介本书的主要内容、框架设计及对己见的阐释等方面,明运先生则把重点放在“老子提出许多优秀的、富有哲理的修身处世的思想主张”上。大概这是由于李先生长期处在教育岗位,他写书的目的,重在对世人施教,让人民学习老子的卓越思想和高尚品质。
明运先生把老子许多富有哲理的修身处世的优秀思想分为十大类予以介绍。一、修身为本思想;二、爱民治国思想;三、对立转化思想;四、知足知止思想;五、无私奉献思想;六、为而不争思想;七、谦让处下思想;八、生活节俭思想;九、贵柔守弱思想;十、反对战争,渴望和平思想。这十大思想,涵盖了老子的人生观、世界观、政治观、经济观、军事观、道德观和辩证法,这些优秀思想观点,不仅在历史上具有先进性,而且直至现在仍有某种积极的参考意义。
其次,在《浅析“道”之内涵》的论述中,把“道”内涵归纳为三大项,以反映道之内涵博大精深、奥妙无穷。一、道是世界的根本。道能生天、生地、生人、生物,道是一个具有伟大生育功能的玄妙母亲;二、道是大自然的规律。其中包括向相反方向转化的规律,循环运动的规律,天下万物的普遍规律等;三、道是人类社会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其中包括道就是自然,道就是无为,道就是清静,道就是寡欲,道就是柔弱,道就是不争。总的说来,道是以和为贵,是人类争取的最终目标。如果家庭、社会、国家、世界、人与人之间,都能和谐相处,那就是人类最大的幸福。明运先生研究《道德经》,能总结出《道德经》的十大思想、三大内涵,说明他真的领悟出《道德经》的真谛,也是人类应该发扬光大的可贵思想,更是老子对世界文明史的辉煌贡献。
明运先生对《道德经》研究所取得的第三项成就,是对《道德经》的文字、标点的校正和新译。 《道德经》的版本虽然很多,但从文字角度讲,则是大同小异,不同的字、句很少。所以不论是哪位大家研究《道德经》,能订正的字、句也是寥寥无几。明运先生以河上公本为蓝本,对照楚墓郭店竹简本、马王堆汉墓帛书本、北大汉简本、王弼本、傅奕本进行互校,择善而从,再参以己意,作出校正,数量虽不多,但也颇有学术价值,或给人以启发,仅摘录其校正字、句及标点二例,并略作评议。
1、校正文字例。第十九章河上公本原文为: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如据河上公本,就把老子反圣反智思想太绝对化了,恐怕不完全符合老子原意,而郭店楚墓竹简本的文字就比较缓和一些,故明运先生就采用郭店本的文字:
绝智弃辩,民利百倍;绝伪弃诈,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人。
其实郭店本与河上公本只对两句话或者只有四个字的不同,即“绝圣弃智”与“绝智弃辩”及“绝仁弃义”与“绝伪弃诈”的不同,说明老子既不反圣,也不反仁义。老子与孔子多次交往,互相还是尊重的。《道德经》第三十八章说:“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老子把仁义放在德之后、礼之前,而说礼是乱之首,并没有说仁义是乱之首,魏晋时玄学家反对礼教,其根源可能就在老子。明运先生对第十九章的文字校正后,其“新译”与旧译自然就不同了。
杜绝伪智,抛弃狡辩,
人民可以得到百倍好处;
杜绝虚假,抛弃欺诈,
人民可以恢复孝慈本性;
杜绝假货,抛弃暴利,
盗贼行为可逐渐减少。
用这三个方面,
作为国家的法令条文还是不够的。
所以要使人民的思想有所归属:
保持朴素的本色,减少私欲杂念。
郭店本早于河上公本及其他各种版本,以郭店本校正《道德经》文字,应该符合老子思想本意,也是比较可靠的。
2、校正标点。第十一章河上公本标点为: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作者根据帛书本校正为: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也。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也。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也。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其实,作者所校正的标点,只是在三处“当其无、有”而断句,并在“注释”中解释说:“无,指车子空虚部分。如车毂中间的孔;有,指车的实有部分,如车轴、车轮。”“当其无、有”:“结合车子的空虚和实有的部分,即把车子空无和实有部分结合一体,车才能发挥作用。”以下之“埏埴以为器”、“凿户牖以为室”两处的“无、有”,也都作此解释,故不赘述。最关键的是最后两句:“故有之以利,无之以为用。”说明以“无、有”为断句原则,是正确无误的。当把“无、有”断旬原则确定后,第十一章的“新译”也就清楚了。
三十根辐条共同连接在一个车毂上,
把车子空无和实有的部分结合一体,
车子才能发挥作用。
用土和泥而制作陶器,
把陶器空无和实有的部分结合一体,
陶器才能发挥作用。
开凿门窗而建造房屋,
把房屋空无和实有的部分结合一体,
房屋才能发挥作用。
所以“有”可以为人们提供便利,
“无”可以为人们发挥作用。
“新译”简洁易懂,也合乎老子的哲学原理,在逻辑上前后贯通,读者也比较容易接受。
明运先生对《道德经》研究所取得的第四项成就,应属“体悟”部分,这是明运先生独出心裁所设立的项目,这个项目反映了他读《道德经》后所感悟的真知卓识。该项目共分为两个内容:开篇第一段是写作者对某章概括性的心得体会;接下来就是对某章的逐句深入分析。两项内容都具有导读作用。现以第三十八章的“体悟”为例,从其“一斑”,可窥“全貌”。
第三十八章的“体悟”开头就说:
本章为《德经》总纲,重点论德。老子根据道、德、仁、义、礼五个层次的五个治国原则,把它分为“无为而治”和“有为而治”两大类,而后进行了具体的论述。针对道德衰退、人心不古的社会现实,阐明了“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的人生价值。目的在于教育世人,恢复大道,施德于民。所以河上公为本章命名日“论德”。
明运先生在“体悟”的开场白中,把本章的基本内涵都说清楚了,给人以心灵的启发,有利于对本章深义的理解。以下是对本章的文字逐句深入分析。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道的作用是广大的,功能是无限的。然而道看不见、摸不着,它的功能和作用在人类社会中是如何体现的呢?……道作用于万物的体现,叫做德。道是德的内涵,德是道的表现。道为体,德为用。体用为一,道和德两者是不可分割的。老子把“德”又分为两个层次:上德,下德。上德是最高尚的德、质真的德、纯粹的德。上德之人修道至深,已达臻境。德施百姓,含而不露;造福苍生,默而无闻,看似无德,实则有德。故日:“上德不德,是以有德。”
“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下德之人唯恐失德……因此为得而德,刻意求德,有意显德,不是出于自然本性,而是有造作、虚伪的成分。古人云:“善欲人见,不是真善,恶恐人知,便是大恶。”下德之人已经偏离大道,有德显见,看似不失德,实际上这种德不是真德,不是纯德。
“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上德之人唯道是从。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顺应自然而为。“无以为”,并非说“无所作为”,而是说上德之人内不生有为之念,外不见有为之行,内外一致,表里如一,没有造作,没有虚假,完全是无意而为,是真正的无为,所以,这种德就是自然无为之德,故日:“上德无为而无以为。”
“下德无为而有以为”。下德之人,前提条件是无为的。由于下德之人唯恐失去有德之名,唯恐做了违德之事,施德行善是为了得到人民的赞誉,为了显示自己有德,不是完全出于自然,而是无为之中,还存在有心作为。这种德是有心作为而得,非自然无为之德,故日:“下德无为而有以为。”
“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仁,是指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孔子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实行仁治的君王,刻意施行德治,讲究仁慈情谊,而实属有为而治,然而,上仁之君毕竟追求德治,仁由德而生,慈由德而发,与民相安,不扰害百姓,与民谋利,不滋事端。施恩于天下,造福于万民。虽然实行的是有为而治,但并非有心作为。
“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义,宜也。本指公正、合理而应当做的。因为上仁之治,道德已经衰败,淳朴淡薄,祸乱已现,是非已生,天下已经不仁。以义治国的君王,不得不有分别之义,重人情,讲义气,处事难免公正,不是太过,就是不及,有违中和之道。不但有为而治,而且是有心作为……既然是有为而治,国家政权岂能稳固?
“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上礼之治,强调的是“名位”……其实质是束缚人们的思想、限制人们的行为,把人们变为统治阶级的忠实奴仆。所以,礼治之君以智治国,主观臆断,诚信不足,道德沦丧,违背人心,为政苛刻,不但是有为而治,而且是有心作为,人知其伪,都不愿意响应,怎么办呢?于是上礼之人就伸出胳膊来拉别人作为。“攘臂而扔之”是形容上礼之治的君王,对人民横加干涉,强行管理的有为之举。同时也说明了上礼之人已经失道、失德、失仁、失义、失信于民。
以下还有“故失道而后德”等八句“体悟”说词,就不必再择录了,由读者自阅可能有更多的感受。下面仅再择引一段本章“体悟”的结束语,以说明作者对本章“体悟”的宗旨。 综上所知,礼依于义,义依于仁,仁依于德,德依于道。好比一棵大树,道德是其根本,仁义是枝干,而礼不过是花、是叶而已。如果叶凋枝枯,说明这棵树的根本已经动摇损坏。根本既损,仁义礼智这些枝干花叶岂能茂盛?所以老子希望世人舍礼行义,舍义行仁,舍仁行德,恢复大道。作者这段结语说明老子对道、德、仁、义、礼的认识和态度,借此也说明作者对世人的说教,这是“注释”、“新译”中难以说清楚的问题,所以读本书,必须以读“体悟”为重点,才能获得《道德经》的真谛,才能领会老子思想以道德为本,修身处世、治政、治军的深奥含意。
老子的思想是进步的,他提出了一个超绝一切的虚无本体“道”的观念,以取代商周以来人格神“天”的至上权威。道是老子哲学思想的核心。老子认为:“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道是“万物之宗”。在政治上老子认为“无为而治”是最好的治国之术。老子思想的精华,是朴素的辩证法,它揭示了世界的事物都包含有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相依相存,相反相成,如美与丑、难与易、长与短、高与低……而这种矛盾对立面还可以互相转化。“祸兮,福之所依,福兮,祸之所伏。”尽管老子思想从总的方面说是进步的,但也还有历史局限性,如学术界有人认为老子思想。中有愚民政策和复古倒退主张。如老子说:“民之难治,以其智多。”上句之“民”并非“奸民”,下旬之“智”就难以说是“伪智”。又如老子说:“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又说:“使民复结绳而用之。”文中之器,并非专指武器,“复结绳而用之”,显然历史倒退论。在当时,大国兼并小国,滥杀无辜,老子说那样的话,是情有可原的,但让后人评议,就不能不说是历史局限性了。俗话说“金无全赤,人无完人。”在历史上无论是多么伟大的人物,都有其历史局限性。如至圣孔子就说过:“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再如史圣司马迁,鲁迅曾赞颂《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但细查《史记》,也有记事不公、自相矛盾之处。但孔子仍为至圣,司马迁仍为史圣,是谁也否定不了的,老子也不会因为主张“小国寡民”、“民之难治,以其智多”就被否定。我敢断定,没有任何人敢把老子批得体无完肤,何况对老子的上述主张还有见仁见智不同的理解,更不必过分担心了。
李明运先生从教育岗位退下来后,能靠自修研究《道德经》,并写出如此高水平的专著,令人钦佩,值得赞颂,是为序。
朱绍侯
2015年5月8日
于雏飞书屋
2006年2月我退居二线,在家闲暇无事,就开始学习《道德经》。平时,对《道德经》的有关名句略知一二,如“清净”“无为”“上善若水”“希言自然”“少私寡欲,见素抱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对此只知大概意思,具体内涵无心细究。
当我逐章学习时,才知道困难是很多的。对于一些生僻字的字音字义,不甚清楚。对于一些哲学名词、术语、概念、内涵就更不清楚了。于是,我就反复诵读《道德经》,并上网搜索,查找资料,做好记录。学老悟道自此而开始。古人云:“读书千遍,其义自见。”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对《老子》各章基本意思有了大概了解。我以《老子道德经河上公章句》为蓝本,与郭店楚墓竹简《老子》、马王堆汉墓帛书《老子》甲乙本、北京大学藏西汉竹书《老子》等版本进行比较鉴别,对河上公本《老子》原文个别字句进行增删校正。同时又反复学习河上公、王弼、陈鼓应、张松如、冯达甫等著名学者关于对《道德经》的注、译、析、评,对于他们不同的注译、不同的见解,进行比较、分析。在吸收他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理解和认识,写出自己的心得体悟。
通过几年的学习,对道德经有了初步的认识和肤浅的理解。越学越感到,老子智慧之伟大,尊道贵德之必要,自然无为之所期,和谐不争之所盼。越学越感到,《道德经》无愧为醒世名言、治世格言,实为人生之道也!于是,我就想把自己的学习心得综合整理出来,以便让更多的学老者作为学习参考。我的这个想法,得到了鹿邑县老子学会会长陈万敏先生的鼓励和支持。2010年《道德经新译》初稿完成,陈万敏先生、周西华先生亲自审阅,提出了许多宝贵的建议,并为此书的出版给予很大帮助和支持,谨此表示深深的感谢!
可喜的是,本书得到了全国著名历史学家,原河南大学历史系主任、河南大学出版社总编辑、教授朱绍侯先生亲自审阅、作序。朱先生曾任中国史学会理事、中国秦汉史研究会副会长、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常务理事、河南省历史学会会长,1992年获国务院有突出贡献专家证书,长期从事中国古代史教学和研究工作。朱先生耄耋之年,对本书精心批阅,并为之作序,其恩泽大矣!实乃笔者之幸,本书之幸!谨此表示由衷的感谢,并祝福朱老先生健康长寿,万事如意。
近几年来,虽然对本书进行了多次修改,但仍有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恳请读者批评赐教。
李明运
2015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