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童言稚语/至善教育丛书
分类 人文社科-社会科学-语言文字
作者 米轶聪
出版社 河南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语言的水平往往标志着思维的水平。通过孩子的语言,我们可以发现孩子更多的成长信息及心理信息。《童言稚语》一书以作者孩子的说话为顺序,记述了孩子成长过程中的语言。这些有趣的语言或与家庭环境有关,或与社会环境有关。通过对语言的分析,作者米轶聪试图探索孩子成长的心理世界,以便更好地教育孩子。本书对孩子语言及作者自身所感的描述,传递的信息有两个方面:一是孩子的语言跟所处的环境有很大的关系,而这些语言又跟孩子的心理有关系;二是要给孩子一个自由的成长环境,自由的就是快乐的。

内容推荐

米轶聪编著的这本《童言稚语》通过孩子的日常言语,探究孩子发展的心理,以及孩子与周围环境所产生的关系,探索一个人是如何成长的。成长的过程比结果重要,现在教育的功利性在直指目标的时候,其实已经销蚀了很多成长过程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本书在描述孩子言行的时候,更想探索其心理深处隐藏的秘密,因为每一处言行必伴有心理的作用,心理就是发现和认识儿童的一把关键的钥匙。对于儿童来说,任何的品格或者是不好的品格都需要正确看待,无论好坏,只要处在一个适当的度的范围内,都是较好的。比如自信、骄傲、优越等不可过度膨胀,怯懦、内向、自卑等也不可过度压抑,这些都需借助我们对孩子的发现和引导。

目录

前面的话

语言与表达

思维与认知

感觉与体悟

辨别与分类

梦境与遐想

记忆与回忆

想象与联想

模仿与学习

交往与合作

书声何时再琅琅(代后记)

试读章节

我还要吃饭

右右吃饭的战线一般拉得比较长,慢慢悠悠的。说实话,我曾经嫌他吃得慢,总有些不悦形于色。可是孩子哪能吃得那么快呢?

再说,儿童对食物的感觉不只是饥饿和可口与否,他们内在的心理活动我们了解多少呢?

儿童也不可能像成人那样,品咂食物的美味,均衡食物的营养,喜欢的就是他们愿意汲取的。他们吃过食物,也不像成人那样收拾自己的嘴巴,油腻的手也可到处触摸,他不愿意擦手和擦嘴,那就由他去。可是成人总以干净为借口,而忽视了他们心理活动的微妙表现,于是在潜意识的作用下轻易地就抹杀了儿童的心理图谱。

在一般的情况下,儿童伸手摸到食物送到嘴里,也不必大惊小怪,更不要以满手是细菌为由,消灭了他们的兴致。从很多的实践总结来看,成人的这种做法有点故作姿态、杞人忧天了。

吃得糖糖不能喝水,要噎我呢

妈妈对右右说,喝水吧。

右右说,吃得糖糖不能喝水,要噎我呢。

在这之前,他不会说这样的话,吐了糖就喝水。这次是找出一个理由,除了摆出理由还说明了后果:会噎着他的。

这个“噎”字,我在家的时候从来没有听他说过,那这个字是从哪里来的呢?他怎么知道水能噎人呢?

为什么说“噎”不说“choke”呢?如果与孩子交流的环境是多语种的情况下,又会是什么样子的呢?

书摔倒了

右右抱着几本书,要往一个袋子里装。我看一本他就抢夺一本,说是他自己看。现在他能拉开一个沉重的抽屉了,有什么东西他就将其收纳进去。

抱着书要藏时,不小心摔倒了,他不说自己摔倒了而是说书摔倒了。

他认为重要的是他自愿做的,自己摔疼了反而不重要。摔疼了也像没摔一样。

从右右一岁起,他摔倒了,我从不去扶他,让他自己起来,如果实在不行需要帮助,也可伸出援手。我们不得不承认,成人的生活环境以及成人的想法是儿童行动和成长的障碍。我们很多时候表现出来对孩子的爱惜,其实与他们的要求背道而驰。儿童在这样的胁迫之下,只能服从成人、丢失自己。所以很多时候我们对儿童的爱是廉价的。

理发吧

给右右理发的频率一般是半个月。以前给他理发像杀猪,哭天喊地。现在好了,只要理发的动员令一下,他基本都是积极响应,然后自己就拿出了理发器、机器油、插座和披挂。现在理发,要求低头就低头,要求抬头就抬头,指挥起来比较得心应手。  理了发,精神就振作。

一天吃过晚饭,他说,理发吧。妈妈说,好。这次是妈妈请缨主剪。我在前后给右右跑龙套,要是头发掉进脖子里,得给吹一吹、抹一抹,并做安抚工作。

他主动“应战”的原因我也分析了,是因为换了一个大号的披挂,把他包裹得很严实,布面也滑溜,理下的头发顺着就滑落在地上。以前理发,很多头发进了衣服里,有点扎。自从工具改变以后,他的态度也改变了。

看着头发不断地滑落在地,他是乐不可支,像过节一般。

其实他对理发之所以有兴趣,就是看那头发促溜的样子。

内容未改,形式己变,效果自然完全不同。所以什么事还得摸索出方法和心理,对儿童更得如此,不可草菅其意。

我的小时候也长大了

右右拖着我的皮带在屋里乱跑。我说,爸爸给你系上吧。他走到我身边,等着我给他系好,在他腰上缠了两圈,他就跑去让别人观瞻,嘴里大声地喊,我有皮带了。然后,他搬上凳子到卫生间里去照镜子。当在镜子里看到自己时说,我的小时候也长大了。

他从哪里能看见自己长大了呢?皮带在镜子里也看不见啊。

在他以为,系皮带是大人们的事情,他系上了,自然就迈进了大人的行列。

看完之后,他又得意地在屋里转圈子。我说,你应该插根擀面杖。说完就去拿擀面杖,我帮他插在腰间,他更威风了。兜了几个圈子,又去拿我的夹包,说,我上班去了,啊,再见。在屋里绕了一圈说,我回来了。

还有一次是在看小时候照片时,他说,这是小时候的照片,我的小时候也长大了。

P68-70

序言

该书写作的目的是想通过孩子的日常言语,探究孩子发展的心理,以及右右与周围环境所产生的关系。语言是思维的表达,即先有思维后有表达。民间有一种说法,孩子在天门(天门穴是道家中的术语,俗话中简称天门,意为天宫之门、天庭、天宫、本宫)没有闭上之前是不会说话的。但天门的开启是信息接收的过程。他们不说话不意味着他们不懂。据我观察,孩子的牙牙学语基本上是在一岁到两岁之间,两岁之后进入一个井喷期,对语言相当敏感。

这时,语言和思维是相互作用的,这两者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一个人未来的人生框架。通过孩子有趣的语言,我们可以发现孩子更多成长的信息和心理世界。

思维是属于人的精神层面的东西。而思维的基础又是什么呢?钱穆说:“人类没有语言,便不能有记忆,纵谓可以有记忆,便如别的动物般,不是人类的高级记忆。当你在记忆,便无异是在你心上默语。有了记忆,再可有思想。记忆是思想之与料,若你心中空无记忆,你又将运用何等材料来思想呢?人类的思想,也只是一种心上之默语,若无语言,则思想成为不可能。”我对他的“人类没有语言,便不能有记忆”完全不赞同,在此引出,亦是期待大家共解这个问题。但我多少认可记忆是思想或者是思维的基础。没有记忆,人类便没有思维的原材料。而儿童的记忆又是很特别的、牢固的,这是儿童共有的特征之一。为了让他们拥有充沛的思想,应该提供给他们一些优质的记忆素材。这也是我为什么给右右诵读经典的原因之一。诵读就是帮助他记忆。

语言是人的集体的历史遗产,也是社会环境的产物,发声的能力不完全来自身体器官,它以心理活动为基础。也许最初的语言是来自自然,比如高兴、悲怒、惊悚等的象声词。可是,现在的人离自然越来越远,这说明语言更多的是源自心理。语言结构的组合也应该是潜意识的东西。这是我从孩子不算完整的语言表达过程中发现的。但是,一个人对语言的掌握与文化环境密切相关,这也就是母语与外语的差别。

而语言又与思维密切相关,只不过思维是潜伏的,语言是外在的,因而语言具有心灵的价值,这也是本书的出发点之一,也即通过语言探讨心灵的成长。

本书以及未来要写作的是要探索一个人是如何成长的。成长的过程比结果重要,现在教育的功利性在直指目标的时候,其实已经销蚀了很多成长过程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每个孩子都是可爱的、有特点的,很多时候我们无视他们的可爱和特点,而他们又被进行了格式化的教育,有特点的孩子也没了特点。尤其是现在的应试教育,一个杠子衡量,我想绝大多数孩子的思维也被同化了。应试教育首先丧失的是独立的判断,然后是独立的人格。

春节有幸看到家里正在上初中和高中的孩子们的作业,一个感觉就是不知道这样可以培养孩子们的什么能力。很多试题不严谨,却给出了所谓的标准答案。他们的父母都箍住孩子好好学习,我是极力反对,什么是好好学习呢?看着他们做题时候的痛苦状,完全是应付。我想这样的状态没有三五年是形不成的,从小学开始,孩子们已经被“绑架”了。我是过来人,也深受此戕害,所以想了很多。分数好坏分辨不出一个人能力的大小,任何学习或是学问都需致用,致用不单纯是实际效用,更多的是致人格的健全。人格不是个抽象的概念,而是体现在一个人的日常行为当中。这是现在的教育无法给予的。

对于成功,我一般是以人格健全作为考量的首要对象,财富不是成功的标准,正如分数衡量不出一个人的能力一样。可是,现代社会的价值取向已经颠覆了真正的标准。这也是现在价值观混乱的原因之一,该有标准的没有,不该有的却有。

我有了自己的孩子,我将会持续探索这个问题。

本书在描述孩子言行的时候,更想探索其心理深处隐藏的秘密,因为每一处言行必伴有心理的作用,心理就是发现和认识儿童的一把关键的钥匙。对于儿童来说,任何优秀的品格或者是不好的品格都需要正确看待,无论好坏,只要处在一个适当的度的范围内,都是较好的。比如自信、骄傲、优越等不可过度膨胀,怯懦、内向、自卑等也不可过度压抑,这些都需借助我们对孩子的发现和引导。

一个人的成长受很多因素的影响,这个因素很可能不起眼,但只要生长下去,这个因素便具有了决定性的作用。古语言,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祸福没有绝对,利用或者转化是根本。所以说,对孩子的教育有时不要刻意,顺其自然最好。

在人的教育的问题上,我想没有十全十美的,过去如此,现在如此,将来也如此。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个路也许还是迂回曲折的。可能正是我们的挂万漏一成就了部分天才的成长。无可讳言的是,每个有特殊才能的人必定是由特殊“材料”所构成,而我们对特殊“材料”的认识也终将有限,因为有些是共性,有些是非共性,尤其是面对人的心理作用的情况下。西方学问注重考据证实,东方学问注重营造意境,我想其正如西医和中医一样,各有千秋亦各有弊端,谁也不是万能的,谁也不是一无是处的。

现在中国的教育体制是西学模式在中国落地之后的现象,或开花或变异,不可能没有问题,但这个问题是属于中国的,万不可怪罪于西方。正如我们买了一套沙发,怎么摆设和利用是自己的问题,同样的沙发,在不同的摆设下,便会呈现出不同的美感或是价值。孤独地看问题,或是人云亦云地看问题,往往只能看到消极的一面,虽然积极地融身其间,也是异常消极的表现。我对现行教育的体制以及教学的内容深有疑虑,既然疑虑了,那我也将拿出我的对应之法,为什么我要随它起舞呢?  学校教育的目的是整齐划一,而个人的成长则更多地要求的是自我特点的发掘和个性的张扬。在社会生活中,一般个性得到充分发挥的人也是潜能充分发挥的人,这样的人在经历挫折之后,总会脱颖而出。这也是我对学校教育存在偏见的根本原因之一。当然,学校教育并非一无是处,但是权衡之后,我们便会得出一个真实的结论:相对于那样的时间,学子们得到的太少,甚至会牺牲掉个性。

对于孩子,我一直持一个观点,不要对他们太过赞美,这样容易在赞美的怂恿下膨胀他们稚嫩的野心。一旦赞美变成一种习惯,赞美的意义也将发挥不了更大的作用。

对于孩子成长,说实话,我们每个人的热情都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进入到一种麻木和迟钝的状态。对于孩子自己来说,一切新鲜也终将过去,所以要抓住这个时若黄金的阶段。

哭是儿童的语言,我们要了解他的哭,在他们的哭声面前,我们不要惊慌失措。有时右右哭的时候,我也跟着他佯装地哭,这时他反而噗嗤地笑了,这又是为什么呢?

说实话,我们对儿童心理的了解是极其有限的,正是基于此,教育的紧迫任务是发现儿童的未知,并极力地解放他们的个性。所以说,一个人重要的成长期是童年,而非中学和大学乃至将来。因为童年的成长对一个人来说是决定性的。善于与孩子共度、共有、共享他们的童年,是一件幸福而有意义的事情。

儿童是一个巨大的秘密容器,如果给予他们一个开放、活跃的环境,他们的秘密也会自然地绽放开来,所以成人不要以成人的视角去压抑他们的一切行为,他们的任性或是反抗很大程度也是源于对成人世界的厌恶和反感。成人千万不要给孩子贴上任性的标签,贴任性的标签也从侧面反映出成人对儿童世界认识的盲目。因而教育儿童的根本原则是发现儿童并解放他们的想法和冲动。

同时成人也不要给孩子设计人生路线图,只要他们健康、自在地成长,他们未来的路会比别人为他设想的更为宽阔,可这却被无数的人忽略了。所以要从社会环境和家庭环境出发,为孩子的未来多做一些有益的考量。

本书的写作是以右右的说话为顺序的。这个顺序看似杂乱无章,我想其中必定有什么隐含的秘密。那就与读者朋友们共同发现吧。

后记

书声何时再琅琅

一日,与几位在一线担任教师的朋友聊教育的问题,至少在我看来,他们是用自己的脑袋思考问题。这一点不容易,教师万万千,有素质的还真是少数。这是个事实。

过去农村每个村基本都有小学,哪怕很小的村。现在有小学的村子很难寻觅。不只村一级学校没了,乡镇一级的学校也几乎没了。

过去的孩子们,踢着羊粪蛋的过程中就到了学校。现在则是坐上校车,需要经过几十里路的漂游,而且小小年纪就住了校,美名日之独立。很多建设豪华的校舍空置、废弃,然后坍塌。琅琅书声远去,耐人寻觅。

这样问题就来了。

有买校车和烧油的钱,为什么不给教职工提高点薪水呢?有比城镇教师工资高的待遇,农村的学校还会荒凉吗?

过去哪里有幼儿园啊,孩子一般都是六岁开始上小学,并且是吊儿郎当,这对孩子们来说是多么幸福的事情。摇头晃脑的琅琅书声,窗口上鸟儿啁啾不停,也许鸟儿是在旁听呢。现在教学任务前移,幼儿园读小学的课程,小学读中学的课程,谓之预习。不过,也未见过去的孩子比现在的笨,现在的孩子比过去的聪明啊。

儿童的主要任务是玩耍长身体,不是学习。对于这个根本,似乎没多少人懂得了。

过去孩子上学放学,自己走着去,现在是被人驮着接送,中学如此,小学尤盛。何能独立呢?这某种程度上也是基于时代和环境的变迁吧。

过去的孩子基本都顽劣,现在的孩子基本都安静,安静得有些机械化了。学习也是机械化的。尤其是城市里的孩子,活动空间太小,活动量太少,无法增强体质。

人们都说社会进步了,过去孩子上学放学自己回家,即使不按点回家家长也不用担忧,是玩去了。我们那个时候也起早贪黑,但那是起早贪黑地玩。现在的孩子也起早贪黑,那是被逼起早贪黑地学习。就过去,从未听说哪个孩子丢了。现在呢,怕把孩子丢了,是何故?社会进步了,怎么会有这样的问题?

过去的学校,没人评价优劣,但鸡窝经常就飞出金凤凰,而现在则是金窝爬出鸡,一飞、一爬就是差距或是差异。现在学校都三六九了,而且等级森严。考得越多就越是好学校。评价标准极其单一。

现在的学校有点寡头垄断的性质,这个能正常吗?

不要说教育资源不公,什么资源也不会公的,而且永远也不会公,那为什么追求这个不切实际的东西呢?ISO(国际标准化组织)怎么可以用在人的教育上呢?

过去小学教师民办居多,这是由国情决定的。现在的教师多是本科生甚至研究生,字歪歪扭扭,还自鸣得意,论肚里的东西,未见有多深刻多广博。过去教师讲师表,现在教师有的师德沦丧。

其中一个朋友是大学的数学老师,一日去接孩子,老师拖堂不走。他说,什么老师啊。此话一出,众人哗然。他被其他孩子的家长指指点点。可见较多家长认识的浅薄和低劣。作为我,我更期待老师一堂课的时间最多讲半堂。讲得好坏与时间长短没有任何必然关系。

这不是奚落而是事实,我不是风凉而是焦虑。我们应该直面问题的存在。

期待童声与书生琅琅如故,让孩子们快乐地成长。

至于《童言稚语》,我会一直写下去,直到右右童年期结束,努力把他成长中有启发和有意思的东西记录下来,与大家分享。根本的目的是探索一个孩子心灵成长的点滴和经过。因为一个人的童年是极其重要的,也是十分宝贵的。让孩子扎实、快乐、饱满地度过童年,我想他的未来也无需多操心什么了。孩子终将独立,该干什么的时候干什么,他们有能力走好未来人生的路,扶上马送一程,足矣。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5 0:2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