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从成语名句读孟子(上)/国学新读丛书
分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作者
出版社 重庆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九龙创作著的《从成语名句读孟子(上)》主要选录《孟子》中人们耳熟能详的成语、名句,以通俗易懂的语言进行注解、翻译,使中等文化读者也可知、可解。同时,全书以“链接”的方式介绍相关的人物、故事、时代背景和思想观点,帮助读者加深对文本意义的理解;并针对《孟子》的散文化特点,适当增加了文学性的欣赏解析。遵循“读其书”、“知其人”、“论其世”的教诲,不“以文害辞,以辞害志”,而“以意逆志”,领悟孟子思想的真谛。

内容推荐

九龙创作著的《从成语名句读孟子(上)》将整部《孟子》以“仁义”为核心思想,重编为志向、心性、仁义、修养、人格、王道、仁政、处事、教育,九个专题。同时,对每个专题做了二次逻辑划分,细分为四十三个小节,读者既可从宏观层面把握孟子的学说概貌,也可从微观层面理解具体章节的思想内涵及其价值。

目录

前言

一、志向

 舍我其谁

卷四第十三章

卷四第十章

卷四第十一章

卷四第十二章

卷四第十四章

卷九第七章

 乃所愿,则学孔子

卷八第二十二章

卷六第九章

卷五第五章

卷十四第二十六章

 虽无文王犹兴

卷十三第二十章

卷十三第二十一章

卷十三第十一章

卷十三第十章

 周道如砥,其直如矢

卷八第三章

卷十第六章

卷十第七章

卷十二第十四章

卷十四第三十四章

卷四第二章

 舍生取义

卷十一第十章

卷十三第九章

卷八第二十一章

卷十四第三十八章

二、心性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卷三第六章

人性之善,犹水之就下

卷十一第一章

卷十一第二章

卷十一第三章

卷十一第四章

卷十一第五章

卷十一第六章

卷十一第七章

 不学而能者,良能也

卷十三第十五章

卷七第二十七章

 求则得之,舍则失之

卷十三第三章

卷十一第八章

 君子行法以俟命

卷十三第二章

卷十四第二十四章

卷二第十六章

卷十四第三十三章

三、仁义

 仁,人心也

卷十一第十一章

卷十四第十六章

卷八第十一章

 上下交征利而国危

卷一第一章

卷十二第四章

卷十三第二十五章

卷十二第一章

 居仁由义

卷十三第三十三章

卷七第八章

卷七第十章

卷三第七章

 仁亦在乎熟

卷十一第十七章

卷十一第十八章

卷十一第十九章

 亲亲仁也

卷七第十九章

卷十四第三十六章

卷十三第三十四章

卷八第十三章

卷八第三十章

卷十二第三章

卷九第一章

卷十三第三十五章

卷七第二十八章

卷五第二章

卷十三第三十九章

卷四第七章

 仁者以其所爱及其所不爱

卷七第十一章

卷十四第七章

卷十四第三十一章

卷十四第一章

四、修身

 人人可以为尧舜

卷十二第二章

卷八第三十二章

卷十一第十六章

 周于德者,邪世不能乱

卷七第五章

卷八第十九章

卷十四第三十二章

卷十四第十章

卷十三第六章

卷十三第七章

卷十四第二十九章

 不动心

卷三第二章

卷十四第三十五章

卷八第六章

 养性以事天

卷十三第二十七章

卷十三第一章

卷十一第十二章

卷十一第十三章

卷十一第十四章

卷十一第十五章

卷十三第三十章

 反求诸己

卷八第二十八章

卷四第九章

卷七第四章

卷十三第五章

卷十三第十六章

卷七第二十一章

卷七第二十二章

卷十四第十九章

卷八第十七章

卷八第九章

 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卷八第二十六章

卷十三第四章

卷十二第十五章

卷十三第十八章

五、人格

 惟圣人然后可以践形

卷十三第三十八章

卷十四第二十五章

卷十四第六章

卷十四第十五章

 此之谓大丈夫

卷六第二章

卷十三第四十二章

卷十三第十九章

卷十四第三十七章

卷八第三十三章

 君子亦仁而已矣

卷十三第三十二章

卷十二第六章

卷三第八章

卷十二第十三章

卷十三第八章

卷六第一章

卷六第七章

卷六第三章

卷十四第十一章

卷八第二十三章

卷十三第二十八章

卷十四第十八章

卷八第八章

卷十三第十七章

索引

试读章节

【译文】

公都子(问孟子)说:“别人都说先生喜爱辩论,请问为什么呢?”

孟子(回答)说:“我难道喜欢辩论吗?我是不得已呀。天下有人类社会已经很久了,一段时间太平一段时间动乱。当唐尧的时候,洪水乱流,泛滥在整个中原,龙蛇安身在这里,百姓没有安定的住所;(于是)低处的人们(在树上)搭建巢穴,高处的人们(在山上)挖掘环绕的洞窟。《尚书》里说:‘洚水在警告我们。’洚水就是洪水呀。(因此,虞舜)派大禹治理水患。大禹挖掘河道使水流人海中,驱赶龙蛇使它们回归到水草茂盛的沼泽地。水顺着河道流动,长江、淮河、黄河、汉水就是这样的。危险、障碍远去了,危害人类的鸟兽也消除了,然后人们能够到平原居住了。

“唐尧、虞舜去世以后,圣人治国的法则被破坏了,残暴的君主一代接一代出现。(他们为了自己的享乐,)毁坏房屋来修筑水池,使百姓没有安居的地方;破坏农田来建造园林,使百姓无法得到吃穿。荒谬的学说和残暴的行为又出现了,园林、水池、沼泽多了飞禽走兽都到来了。到了殷纣王(的时候),天下又大乱。周公辅佐周武王诛杀了殷纣王,(又辅助周成王)攻打奄国三年并杀掉了它的国君,驱赶飞廉到海边杀死了他,灭掉(助纣为虐的)国家五十个,驱赶老虎、豹子、犀牛、大象远离了人类,天下的百姓非常高兴。《尚书》记载说:‘伟大而光明啊,周文王的谋略!伟大的继承者啊,周武王的功业!帮助、启发我们后来的君王,都因此坚守正道没有缺失。’

“(后来)社会衰退,(先王治国的)法则毁败,荒谬的学说暴虐的行为又出现了,臣子杀死君主的有了,儿子杀死父亲的也有了。孑L子(为此)忧虑,(于是)著作了《春秋》。(在)《春秋》(这样的历史典籍中),(对人物和事件的褒贬原本)是天子的职责,(但孔子不得已做了)。因此孔子说:‘了解我的人大概通过《春秋》这部书吧,怪罪我的人大概(也会)通过《春秋》这部书吧。’

“(现在,)圣明的君王没有出现,诸侯们胡作非为,读书人胡乱议论,杨朱、墨翟的言论充满了天下。天下的言论不是归附杨朱,就是归附墨翟。杨朱(的学说宣扬一切只是)为了自己,这是(心中)没有君主;墨翟(的学说主张)没有差别的爱,这是(心中)没有父亲。没有君主、没有父亲,就是禽兽啊。公明仪说过:‘厨房里有肥美的肉,马圈里有肥壮的马,(可是)老百姓(却)面带饥饿的颜色,野外遍地是饿死的人,这(就像)带领野兽来吃人呀!’杨朱、墨翟的学说不消除,孔子的学说就无法彰扬,(因为)这些荒谬的说法欺骗了老百姓,阻塞了仁义学说的传扬。仁义(的学说)阻塞了,就等于是带领野兽来吃人,人们就将相互噬咬。我为此(感到)恐惧,(因此)护卫古代圣人的真理,抗御杨朱和墨家(的学说),驱逐那些胡言乱语,使那些(散布)荒谬言论的人不能出现。(这些荒谬言论)产生在谁的心里,(就会)危害于谁的处事;出现在谁的处事中,(就会)危害于国家的政治。(如果)圣人再次出现,(也)会同意我的说法。

“从前大禹治理洪水而天下太平;周公兼并了东部、北部边远落后地区的部族,驱赶了凶猛野兽而百姓安宁;孔子写成《春秋》而叛臣逆子恐惧。《诗经》上说:‘抗击戎狄,惩治荆舒,就没有人敢抵挡我了。’(像杨朱、墨翟这种心中)没有父亲、没有君主(的言论),正是周公要抗击的。我也想要端正人心,消除荒谬学说,抵制偏激的行为,驱逐那些胡言乱语,以(此)继承大禹、周公、孔子三位圣人的事业,(这)难道是(我)喜欢辩论吗?我是不得已呀。能够(以)语言抵制杨朱、墨翟的人,是圣人的门徒啊。”

【链接】

公都子的一个问题,竟引出了孟子从古到今、如江河奔泻般的滔滔雄辩,以解释“好辩”的原因。这是研究孟子思想、性情与论辩风格的重要材料。

孟子围绕“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这个基本论点,分五个层次展开论述,前四个层次是分说,最后一个层次是总说,逻辑谨严,结构清晰,具有无可辩驳的说服力。

首先追溯唐尧、虞舜、夏禹的时代:他们针对洪水泛滥、蛇龙盘踞、民无居所的蛮荒状态,治理水患,驱赶野兽,使人们改变巢栖穴居的原始生存状态,有了安居平原的文明生活环境。

其次追溯文王、武王、周公的时代:他们针对道统衰微、暴君代出、田园毁弃、民无衣食、邪说纷纭的现状,继承道统,推翻暴政,诛杀暴君,驱除凶顽,构建法统,还给百姓平安有序的生活。

再次追溯孔子的时代:他面对道统毁弃、法统败坏、人伦崩溃、邪说横行的现实,忧心忡忡,因而著作《春秋》,寓褒贬于其中,以张扬圣王的道统、法统,警示后代的乱臣逆子,全然不顾他人的毁誉。

接着纵观现代,“圣王不作,诸侯放恣,处士横议”,杨朱、墨翟的学说“无父无君”、“充塞仁义”,好比“率兽食人”;因此孟子奋然挺身,“闲先圣之道,距杨墨,放淫辞,邪说者不得作”。并充满自信地说:“圣人复起,不易吾言。”

最后,孟子总结道:古代“天下平”在于“禹抑洪水”,“百姓宁”在于“周公兼夷狄,驱猛兽”,“乱臣贼子惧”在于“孔子成《春秋》”——一切成果都取决于圣人对于邪恶的坚定抗争;正如《诗经》上所说:抗击戎狄,惩治荆舒,就没有人敢抵挡我了。而杨、墨那种“无父无君”,是周公都会惩罚的;我的抗辩正是继承三代圣人的事业,因此说我“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  论述中,孟子没有抽象的说理,而是把自己的理念和激情寓于引经据典之中,借典说今,以事说理。涉及唐尧、虞舜、夏禹、文王、武王、周公、孔子、公明仪等八位圣贤及杨朱、墨翟两位人物,运用大禹治水、武王伐纣、孔子作《春秋》三个典故,并引用《尚书》两处、《诗经》一处及孔子、公明仪言论各一处,大大增加了论辩的历史厚度与思想深度,增强了可信性和说服力。而且,语言的感情色彩浓厚、形象鲜明,特别是批杨、墨学说时,引用公明仪“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的说法,明喻“杨墨之道”、“邪说诬民,充塞仁义”,“则率兽食人,人将相食”的危害,将精神危害形象化,虽有危言耸听之嫌,却具觳觫惕厉之效。

孟子神思飞扬,纵横两千年,极目全天下,雄辩地阐明了为什么要“辩”的道理,为的是“正人心,息邪说,距诙行,放淫辞”,“距杨墨”,为“圣人之徒”,焉能不辩?孟子的论述,让我们看到了历史的沧桑、忧患的深沉、责任的重大,看到了他维护两千年正统的坚定态度和作“圣人之徒”的凛然大义。

这篇言说,清晰地展示了儒家思想的源流:唐尧、虞舜、大禹,治天灾、平天下、安民生;文王、武王、周公,兼夷狄、明法度、宁百姓;孔子,作《春秋》、著仁义、惧乱贼;而“我”,“正人心,息邪说,距诚行,放淫辞,以承三圣”。从尧、舜、禹,到文王、武王、周公,到孔子,再到自己,构成了儒家道统、学统的薪火相传。孟子“闲先圣之道”,以“圣人之徒”自任,坚信“圣人复起,不易吾言”。对此,他满怀热情地以身相许,大有曾参“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死而后已”(《论语·泰伯》)的慷慨情怀和宏伟气势。

孟子对杨、墨的批判,似乎比孔子“攻乎异端,斯害己也”的胸襟和“温良恭俭让”的气质多了一些激烈和犀利,但比之《墨子·非儒》对儒学主要观点的批判和对孔子指名道姓的攻讦,却又觉得是在情理之中。这种学术氛围与论辩风格,正是当时那种纵横游说、百家争鸣、学术争锋的特殊时势所造就。

P32-35

序言

现在奉献给读者的,是“国学新读丛书”之《从成语、名句读(孟子)》(上下两册)。

对于《孟子》的作者,历来存在孟子编著、弟子记述、师生共著三种观点,我们赞成司马迁关于“孟子……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的说法(《史记·孟子苟卿列传》)。《孟子》是以孟子为主,弟子万章、公孙丑等参与编著的作品。

《孟子》的编辑方式与《论语》相似,各篇都是取第一章首句的几个字作为篇名,遂有“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七篇,各分上、下,共计十四卷、二百六十章。每篇并没有统一的思想主题,而且篇内各章内容之间也大多无逻辑关联,所以后人有《孟子》效法《论语》的说法,其体例明显异于同时或稍后的《墨子》《庄子》《苟子》等书。

从章法上看,全书记述孟子个人的言论一百四十六章,与弟子的对话五十三章,与诸侯的对话二十六章,与官员、士人等的对话三十四章,独立故事一章:其中,有事情记叙或论证过程、可以独立为文的几近三分之二。作为中国散文的先期作品,《孟子》以其因势利导、引经据典、巧设譬喻、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论辩技巧,及其形象生动、情感充沛、言辞犀利、恣肆磅礴、意态横生的语言风格,形成了绵密的逻辑力量与雄放的论辩气势,在先秦诸子散文中独树一帜,而为后代楷模。

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仁”、“礼”学说,以“心性”作为其理论的哲学基础,“不忍人之心”是“仁义”道德的本原,是人格涵养、道德教化、为人处世、治平天下的充分和必要条件,据此而创立了宗旨更明确、措施更具体的伦理道德与王道仁政思想体系,其系统而完备的“民本”政治学说代表了先秦民本主义的最高峰,极大地推进了儒学的思想深刻化、学术系统化和文本生动化。孟子把孔子思想发展为完整的实现体系,可谓中国儒学的集大成者,后世认为他是儒家道统的真正继承者并尊奉为“亚圣”,宋代将《孟子》列入“四书”作为儒家经典。

前人积成了数量丰富的孟学著述,他们对《孟子》解读的方式有两种:或侧重文字的训诂,致力于文本意义的再现;或侧重义理的通达,致力于微言大义的阐发。这些以学术为唯一旨趣的著述,对于当代一般读者来说,困难不少:有些版本从注释到译文都未免艰深晦涩,很难让人明白文本的真正意思究竟是什么;有些版本虽然博古通今阐扬了宏旨远意,却很难让人在原文里找到准确的文辞对应。为此,我们力图兼采前人之所长,希望将文本的文字、词句、章节的内涵,与作者的语境、生平、时代有机联系、融会贯通,由文及义、及人、及世,再反而求之,从而进入作者真实的思想世界,铺展一条让大众走近圣人、走进经典的宽阔、顺畅的通道,让一般读者爱读、能读,让专家学者觉得有味、有益,实现通俗性与学术性、趣味性与知识性的统一。

因此,我们仍然坚守、发展了《从成语、名句读(论语)》的四个编写特点:一是用人们耳熟能详的成语、名句作目录,以期唤起读者的熟悉、平易和亲近的感觉,从而产生阅读兴趣。二是注解、译文力求通俗易懂,从实词、虚词、句法到内容结构的解读都尽量明白晓畅,即便中等文化读者也可知、可解。三是以“链接”介绍相关的人物、故事、时代背景、思想观点,帮助对文本意义的理解;并针对《孟子》不同于《论语》的散文化特点,适当增加了文学性的欣赏解析。四是将全书作为完整的知识系统,按照思想逻辑重新编辑,既有助于从宏观层面把握孟子的学说概貌,也有益于从微观层面理解具体章节的思想内涵及其价值。总之,我们希望按照孟子的教诲,通过“读其书”、“知其人”、“论其世”(卷十第八章),避免“以文害辞,以辞害志”,而尽可能“以意逆志”(卷九第四章),领悟孟子思想的真谛。

1.关于成语、名句

成语、名句,不仅是民族集体的知识记忆、习用的语言材料,而且是文本的风华神采、思想的画龙点睛。《孟子》语汇丰瞻而又言简意赅,“四书五经”乃至所有先秦诸子典籍中,《孟子》的成语、名句数量最多,可谓洋洋大观、叹为观止。如卷一、卷三平均每章有成语、名句四条以上,其中卷一第七章就达十七条之多,几乎蕴含了文章的所有精义。我们从书中梳理出成语三百七十五个(其中同义异形三十七个)、名句一百句,以此作为本书的目录(因部分原文本身无成语或名句,所以对应章节无成语或名句解读这一编目),为读者深入阅读设置了兴趣点、路由器。

我们采用了专题、篇章、笔画、音序四种方式编目,以便读者更容易查找原文及其注解、译文、链接的相关资料。这样,从简易的知识入口到达深邃的思想世界,可以通过一条成语、名句,进入一章经典、一位人物、一段故事、一个时代、一种思想。

2.关于注解、翻译

“注解”时,我们尽可能做到准确、详尽、通俗,让读者看得进、看得懂。不仅对艰深的实词、非现代语文用法的虚词与句法都做了解释,而且对所有的地名、人物、事件、经典、学术概念都做了介绍,因此比前人的版本大大增加了注解量。翻译时,对原文按当时语法习惯省略或错位的内容,都加括号做了增补或调整,使译文既准确对应原文、体现直译的原则,又保证了语言的通俗、流畅和意义的准确、完整。

在注译过程中,我们尽最大努力搜寻、参考了古代经学家、理学家与近当代著名学者的著述和重要的工具书,一字一句推敲、逐人逐事考察,任何说法都通过思考之后再用自己的语言书写。因此,凡是前人之间有不同的见解,都做了精心的考证、比选,决不慕名而从或随意草就;在研读过程中,我们也有很多不同于前人的新见解,经反复斟酌,按自认为更接近孟子本意的原则做了重新解读。对这两种情形,都在该章的注解或链接中做了详细的考证说明。

3.关于知识链接

如果说注解、译文是“读其书”以“知其言”,那么链接便是“知其人”、“论其世”以“解其意”、“明其理”了,这部分是本书极为重要的内容。

一是文本的解读:翻译仅仅让读者知晓了语言现状,即用现代话或类现代话将原文读了出来,但与“语意全貌”,即究竟说的什么意思,还存在很大差距。在很多篇章都遇到这样的问题,因为文字省略太多,语意跨度太大,即使续意补缺翻译出来,语言似乎流畅了,但语意仍然晦涩。因此,我们利用链接进行了深度解析:提炼该章主题,捋顺内容结构,梳理逻辑关系,让读者明白作者究竟说的什么、怎样说的、为什么这样说。一些文学性较强的篇章,我们同时对语言艺术进行了欣赏、分析。

二是知识的延伸:结合具体篇章,我们尽可能做了纵横向的背景展开,对相关的时代特点、历史故事、重要经典、著名人物、学术状况、思想流派、理论概念都做了简要的介绍,力图将文本置入当时的生动历史语境中,以便体悟其真意。如卷十二第六章中的“孔子则欲以微罪行,不欲为苟去”,若不讲清楚孔子在鲁国任职的经过和离开鲁国整个事件的始末,那就真是“众人固不识也”,更不明白孟子向淳于髡言说的深意了。对于孟子本人,我们还通过相关“链接”,对他的时代、家世、生平、师从、志趣、性格,以及往去每一个国家的原因与经过、所经历的重大事件始末、与重要人物的关系发展、与孔学的关系及在儒学中的地位等,都做了系统的考察和介绍。

三是系统的整合:阅读本书时,如果仅就某章的某种说法或某个概念看,常常如散金碎玉,虽光彩夺目却让人难知其所以然,无法理解其深刻的思想内涵与理论价值。因此,我们以对内容的重新整合编辑为基础,并且充分利用链接,寻找适当的知识点来联系、照应前后,将那些“散金碎玉”串接起来,如“心性”专题中对心、性、天,对良心、良知、良能、良贵意义的比较解析,“处世”专题中对道、善、诚、时、权、中庸理论关系的解析等。通过内涵与意义关系的辨析,组合成一个个不同层次的知识单元,并置入整个理论系统中进行解读,以便读者瞻前顾后,在系统关联中准确把握其深刻内涵与重要价值。

4.关于内容编辑

《孟子》话题广泛、内容丰富、思想精深。但编辑时却无明确价值指向,似乎随机成篇,即使有些部分内容相对作了归类,但没有采用一致的标准,或按谈话对象、或按事件过程、或按话题性质。因此总体结构仍显散乱、内容略显错杂,没有清晰、严整的逻辑结构,使理论体系隐而不彰,这使一般读者对整体思想的系统把握或具体问题的深入理解都有较大困难。为此我们尝试了重新编辑。

我们在反复研读中体悟道:整部《孟子》,“仁义”是思想内容的主体、价值诉求的核心,所有篇章概莫超越这个范畴;于是以此为主题,对内容进行了逻辑分解,分别列为心性、仁义、修养、人格、王道、仁政、处世、教育等八个部分。

这八个部分的内在思想逻辑,注定了相互之间的密切理论关联,从而构成了“仁义”的完整思想体系:“心性”,是整个思想体系的哲学本原,“人皆有之”的“不忍人之心”决定了以“仁义”为内核的人生观、价值观、历史观、社会观和自然观,从而赋予了“仁义”普世性意义,建构了理论体系的本体论基础。在这个基础之上,建立了三大方法论系统,即:个人层面的心性修养与理想人格;政治层面的王道理想与仁政方略;社会层面的德才教育与处世法则。由此形成了完整的、独立的理论体系,为个人心灵秩序、政治伦理秩序和社会道德秩序的建树提供了价值导向与理论资源。

同时,阅读《孟子》,我们常常感受到一种强烈的思想震撼与情感冲击,这不仅是学说本身的魅力,更有孟子伟大人格的力量。孟子在建立思想学说的同时为自己建构了理想的精神世界,凝聚其中“夭寿不贰”(卷十三第一章)的是他的志向:对善良人性的追求和对王道仁政的渴望,贯穿了《孟子》字里行间和孟子八十四年人生,铸就了他疾恶如仇、锋芒毕露的性情与百折不挠、愈挫愈奋的激情,由此“火之始然”、“泉之始达”,喷射出了炽热的思想烈火与壮阔的情感波澜。因此我们将志向列为篇首,欲读其书,先知其人,欲达其意,先感其情,希望以此介绍一个真实、完整的孟子。

所以,我们尝试将整部《孟子》作为以“仁义”为核心的思想体系,重编为志向、心性、仁义、修养、人格、王道、仁政、处世、教育九个专题。同时,对每个专题做了再次逻辑划分,细分为四十三个小节,每小节用能概括其主题的原文冠名,延伸了理论脉络,完善了系统结构。如“仁义”专题中,划分为“仁,人心也”、“上下交征利而国危”、“居仁由义”、“仁亦在乎熟”、“亲亲仁也”、“仁者以其所爱及其所不爱”六个小节,分别包含了孟子关于仁义的本质、义利的关系、仁义道德的涵养、践行仁义的方法与途径等方面的论述。

这是我们用心血凝成的孟学海洋中的一朵小浪花,虽然历时年多、竭尽心智,但仍然遗憾不少;这是学识所限、力莫能及,非不为也。诚望得到读者的批评、专家的指教,以借鉴于今后的学习与写作,裨益莫大焉!借此,谨致诚挚的谢意。

编者敬呈

2015年8月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3 13:3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