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pter 1 如何培养孩子好的观念与态度(学龄前~小学)
Q女儿爱唱反调,该顺着她吗?
我女儿三岁,现在学得很快,但会故意唱反调,并以此为乐。她很早就会挑衣服穿,我觉得是小事,并不太在意,只是觉得很烦、很啰唆。
有亲子作家说要顺着孩子的意思去教养,才不会抹杀小孩的创造力,但我发现一直顺着她,我变得好累。
比方说她会抗拒刷牙、洗澡,我若强行要她做,她就大哭大叫,然后我婆婆就会跑来询问。
那位作者也说不能用暴力,否则孩子长大会打人,但有一次我失去耐性,打她的手,她虽然哭得更大声,之后却突然变得很听话,难道是被打的关系吗?
A
一个孩子从小到大的过程不过十几年,必须因应身心的快速成长而不断适应和学习,因此一直都在相当急剧的变化当中,这就是为什么以前的婆婆妈妈会说幼儿乖半年,又会皮半年,其实都是孩子探索环境、互动、学习的各种阶段性表现。
针对孩子的成长历程,您可参考专家、学者关于幼儿身心行为阶段性变化的理论和著作,给自己做好应对的准备。
“创造力”不等于“行为不受约束”
至于孩子唱反调时,该不该顺着他的意思?当然得看孩子坚持的事对或不对吧!常有人把“创造力”和“行为不受约束”混为一谈,或误认为在艺术上比较狂放的表现能力,才叫“创造力”,以为要求孩子遵守规范,就会扼杀孩子的创造力。其实,生活上有自我约束能力的人,不表示在思想上就没有创造力,因为不论是科学理论或艺术表现的突破,都需要扎实的学习和自我要求。
不过,每个人对于怎样才叫“有创造力”的标准并不相同。只能说,当父母在“尊重”与“放任”之间没有抓好分际时,所付出的代价,往往就是不得不面对孩子成年后的脱序言行。
借由“赏”和“罚”,孩子养成良好观念、态度与生活习惯
每个孩子天生的个性和长处都不一样,这些是要给予尊重的,但让孩子学会尊重别人,并能够自我约束,则是为人父母的重大责任。
我们期待每个孩子都能思想自由,言行有度,但良好观念、态度与生活习惯的养成,还是需要家长巧用“赏”和“罚”去引导、建立。
“罚”的方法其实很多,不一定要用打的,比方圈限行为或剥夺权利,都可以达到处罚的目的,不过“痛感处罚”在父母设定规范时,对幼儿来说是相当易懂又有效的方法,这或许就是您觉得孩子被打过后变听话的原因。
究竟要不要采用适度合理的“痛感处罚”,是每个家庭自己的选择,不该把它跟“情绪失控的父母对孩子暴力相向”当成同一件事。
父母需做好情绪管理
我认为亲子互动比较重要的事,在于做父母的必须有正确、合理的原则,有能力坚持,并时时做好情绪管理。
幼龄儿童其实不需要多严厉的打骂,通常,家长只要能保持理性,并淡定、温柔地坚持,顶多做到态度严厉、坚定,就可以得到效果。
意见多、喜欢自我主张的孩子,通常比较善于独立思考。也比较有勇气挑战既有框架,其实是好事。
若能确实区分孩子的意见,究竟是该予以鼓励的“思考能力”,还是该予以制止的“不当言行”,觉得是前者时,就耐心跟孩子对话,并引导提问,对孩子来说,应该是很好的思考逻辑训练。
您只要从欣赏的角度看待,当成机会来把握,就不会觉得孩子很烦、很啰嗦。
多收集资料,与长辈沟通
不妨多收集数据,为自己建立一套教养的观念、逻辑,再找机会对婆婆说明,并寻求支持。
关于教养的观念与方法,我在我的第一本亲子教养书《梁旅珠教养书》中有比较详细的说明,您若抽得出时间,可以去图书馆借阅或找来看看,希望对您有参考价值。
现在的长辈多半可以沟通。您如果态度理性,又能提出确切的见解与方法,就不难得到婆婆的尊重哦!
P14-16
Part 1 父母提问
Chapter 1 如何培养孩子好的观念与态度(学龄前~小学)
女儿爱唱反调,该顺着她吗
出门,孩子吵着要跟,怎么办
老大爱争宠,如何是好
如何让孩子学会保护自己
家里的黑脸、白脸,如何协调
是爱的教育,还是宠溺
姐弟争执不休,如何是好
出国旅行,想带小小孩,适合吗
负面话语,让儿子受伤了
如何训练孩子做家事
该不该为出门玩请假
想让孩子返台学汉语……
Chapter 2 如何面对青春狂飙期的孩子(初中~高中)
如何帮儿子走出考差的阴霾
如何跟青春期的孩子对话
孩子对外表不满意,怎么办
怎样改变没有互动的家人关系
当成绩不好,先生对孩子说“你很丢脸”……
篮球与课业,能同时兼顾吗
孩子爱抱怨,该怎么开导
火暴的青少年,怎么沟通
儿子是同性恋,怎么办
读初中的女儿与网友见面,该阻止吗
读初中的女儿失恋了,该如何帮她
儿子的学习环境不佳……
孩子口无遮拦,怎么办
孩子考试容易紧张……
母亲想念儿子,如何是好
Chapter 3 如何面对晚熟的大学生(大学~成年)
读大学的女儿该不该和男友分手
儿子脸书成瘾,怎么办
儿子大学念不完……
女儿朋友的负面情绪,该如何处理
孩子不积极,怎么办
18岁的儿子抽烟、喝酒,该不该管
为了女儿,我得了忧郁症……
孩子内心常有挫折感,该如何帮忙
当儿子谈起远距离恋爱……
儿子很宅,如何是好?
该不该鼓励孩子参加大学社团?
女儿是月光族,怎么办?
担心女儿的未来……
是心灵成长,还是敛财?
婚姻是否这样就算了?
媳妇是爱购物的月光族……
该如何请先生帮忙与婆婆沟通?
如何让兄弟姐妹分担对父母的责任?
Part 2 学生提问
该选哪一所学校才是对的?
我是迷茫的青少年,怎么办?
我选了一所没有兴趣的学校,如何是好?
我对前途感到茫然,怎么办?
如何让父亲改变?
父母为我吵架,怎么办?
弟弟爱搞社会运动,要怎么劝他?
父亲爱乱投资,我好烦恼!
如何帮弟弟找回生活的动机与热情?
当父母是需要学习的
杨锦郁
大家都知道,一个孩子从出生到长大独立,必须经过长年的学习。孩子的学习养分从家庭、学校和社会而来,而这几个学习管道,又以家庭教育最重要,也最根本。我们常赞美某些人“家学深厚”,这句话的背后除喻指知识底蕴外,更包含了道德身教,后者是学校教育和社会环境难以提供的。我常跟朋友说,只要父母关心孩子,那么孩子在学校或社会上受到了委屈,回到家里,借由家庭爱的力量,是可以得到调节或修复的_。
然而要如何培养“家学”呢?这是为人父母者都要思考的问题。大部分的人结婚之后,自然地会生育,但会生并不表示会养。当了父母后,通常就以自己的成长经验为标准,继续用这一套模式教育自己的孩子,譬如我自己从小备受父母的疼爱,父亲先进开明,在他眼里,男孩和女孩完全平等。在爱和自由中长大的我,当了母亲之后,给了孩子完全的爱,但我坚信“孩子可以疼,但不能宠”。孩子在拥有丰富的爱和自由的环境下,对学习也会有比较多元的探索。反观我读书时的一个挚友,她的家庭环境和我家差不多,但父母情感不睦,我们在双十年华时,她就跟我说,她以后不想结婚,若结婚后也不要生小孩,因为她预期自己以后的婚姻不幸福,后来也果真如此。所以,“有样学样”大抵是每个人当父母的基准,但是这种土法炼钢的方式,却很容易造成不开心的祖母教出孤僻的父亲;父亲再以其道让儿子在成长过程中失去快乐。这样的亲子关系,虽然也存有爱,只是这样的爱,让彼此都得不到温馨的慰藉。那么,父母该如何付出他们的爱,才是贴切且合情理的呢?
我以为当父母是需要学习的。
是的,当父母需要学习!因为没有人天生就会当个好父母。
我自己育有两个资优的儿子。25岁初当人母时,我的床头放着一本“育婴大全”,孩子发烧、胀气、喂辅食时遇到了问题,我就查阅这本书,真正应了“老大照书养”这句话。后来孩子渐渐长大了,遇到许多问题,已非育儿百科等书所能解决,最多能咨询的是姐姐的看法,因为她的孩子都比我的大。我记得老大从小六开始叛逆,一直“臭”着脸到初中,姐姐对我的劝告只是“忍”;然而除了“忍”之外,是否还有其他的方法可以纾解呢?在本书中,我看到了旅珠针对这个问题,提出中肯且适当的意见,例如父母对青春期的孩子,要先表达赞美和鼓励;在态度上要“不动怒”及“温柔地坚持”。这些意见比“忍”更为实际有效。
旅珠在本书中所触及的孩子教养问题,大都在《联合报·家庭与妇女版》的专栏谈到。专栏刊出时,很受到读者的喜爱。专栏结束时,还有读者不断来信,想要寻求她的帮助;也确有一个年轻女性读者在她的帮助下,顺利地被推甄上台大,成为她的学妹。
旅珠教导一双儿女的成功经验有目共睹,而我也有一对相差8岁、目前皆在台大就读的儿子,对于教养孩子有一些体会,某些时候,我甚至会觉得自己自由和开放的教养观,似与主流想法格格不人。
然而这样的我,在阅读旅珠的专栏时,却常有“深得我心”的感觉,因为聪慧的她,不但能针对亲子之间的问题,给予实在且适性的意见,更常有退一步的开阔建议,让当事者得以回身,重新再觅得一条出路。毕竟教养本来就有无限的可能性,从来都不是单一的路。在教育孩子的道路上,如何以爱为前提,让家长和子女一起学习和成长,这是本书最吸引人之处。
我和旅珠只见过一次面,但却长期阅读她的文章。身为写作者,我知道文字最能展现一个人的真实性情。在她的图画中,我看到她的才华;在她的文字里,我读到她的聪明、亲和、宽广的视野和包容力,我以为她是一个具有成功特质的人。
继前几本教养书之后,旅珠的《懂孩子比爱孩子更重要——畅销书作家梁旅珠教你读懂孩子》,以流畅的叙述,54个教养问题,全面地反映了当代社会中,父母和年轻孩子所共同面对的问题。引领读者如何能够成为好的父母,成功地教养出快乐幸福的子女。
(※本文作者为散文作家、《联合报·家庭与妇女版》主编)
54个最让现代父母头痛的教养问题,梁旅珠一一深度解析。
特别收录“关于教养,父母千万不要做的32件事”。
两年来,忧心如焚的广大父母不断就各种教养难题求教于梁旅珠,使她意识到,社会竞争的压力和父母的焦虑,使很多父母在爱孩子和教育孩子的路上走得日渐崎岖。该怎么让父母放下放下焦虑,营造更和谐的亲子关系,用爱创造孩子的成长惊喜?
《懂孩子比爱孩子更重要》作者梁旅珠十分怜惜父母舍不得孩子有一丝丝受挫、受苦的心,但她想提醒父母,相比如何爱孩子,请务必先关心“孩子需要什么”。如果孩子需要安静,请先收起你多余的唠叨,哪怕你确信那是逆耳忠言;如果孩子需要独立面对,请先收起你爱意满满的援手,因为独立生活是孩子内在发展的需要。孩子内心的需要和成长的需要,有时也许并不统一,需要父母用理智的头脑加以区分和协调。相信真正爱孩子的父母,一定可以读懂自己的孩子。
她的女儿获哈佛、耶鲁、斯坦福等七所美国名校青睐,她独特、实效的教养秘籍被广为推崇。
继《梁旅珠教养书——教出录取哈佛、斯坦福七大名校女儿的教养秘籍》《跟着梁旅珠教出好孩子》后,梁旅珠又推畅销佳作!
《懂孩子比爱孩子更重要》具有实操性、实际性、实效性,教你读懂孩子。
不学虎妈、不当狼爸,做懂孩子的好爸妈!
著名作家杨锦郁做序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