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清华校长唐国安(一位早期留美学生的报国之路)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唐绍明
出版社 清华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唐绍明同志用五年时间撰写了《清华校长唐国安》,他写的不仅是唐国安先生一个人的传记,他写的是一百多年前,在清末民初时期中国留学海外归来的学者们,面对中国受到外国列强的侵略,发奋图强,寻找救国之路的群体。唐国安是其中的一个代表。《清华校长唐国安》为充实清华创立时期的校史提供了丰富的史实,是重要的贡献。

内容推荐

唐国安是中国近代留学教育事业的践行者和继承者,也是20世纪初留美教育新局面的开拓者。唐绍明著的《清华校长唐国安》从当时社会经济及文化等环境出发,通过充分发掘史料,围绕其家史身世、留学教育、洋务工作、路矿建设、新闻舆论、社会改良、宗教活动、外交活动以及教育事业诸方面的实践与心灵感悟,阐述他对留学报国思想的深刻理解和身体力行。书中不乏对中西文化交流、中美人民友谊的探讨与反思,对清华创建初期历史作了较详细的记述,尤其是对庚款退款和留美教育的历史,进行了充分的叙述和辨析,并从中探寻清华优秀爱国传统的历史根源,为今日的留学生教育提供了一个值得借鉴的范例。

目录

前言

第一篇 香山钟灵秀

 1美丽的鸡山

 唐国安的家乡

 扼守在珠江口上

 海洋文化的摇篮

 2屈辱的开放

 葡萄牙人进犯

 澳门的沦丧

 灭绝人种的“卖鸦片”

 惨无人道的“卖猪仔”

 3开放中图强

 淇澳抗英斗争

 沈义士除暴

 林则徐巡视前山寨

 马礼逊的启蒙

第二篇 百年留学梦

 4容闳的梦想

 西式的“自由教育”

 天津教案的警醒

 5古来未有事

 强国须固本

 两奏定乾坤

 6首派留学生

 出洋肄业局成立

 120名幼童入选

 附录留美幼童名录

 培训和放洋

 7负笈新大陆

 横渡太平洋

 登陆旧金山

 穿越北美洲

 来到新英格兰

第三篇 西学育英才

 8入门受家教

 住进美国家庭

 管教和学习

 基督教影响

 9高中传新知

 美国的中学

 进入高中时代

 从诺桑顿到菲利普斯

 10活动开天地

 塔夫特回忆

 “兴华会”章程

 世博会启示

 1l读书学做人

 大学:“为自己打开成千扇窗户”

 半数幼童人了大学

 耶鲁法律系高材生

第四篇 撤局黯然回

 12撤与留之争

 肄业局的兴衰

 “无益于国家,且有害于社会”?

 容闳无力回天

 13留学与西化、

 “概行停止,较为直接”

 归来遭冷遇

 分派:各就其位

第五篇 归来思报国

 14蹉跎度岁月

 进出医学馆

 人开平路矿学堂:有或无?

 15投身开平矿

 总办秘书在开滦

 实干在路矿上

 在香港从商、宣教

 16反思识国情

 在中国传教的障碍

 现实:西方列强的侵略

 传统:优秀的中华文化

 民俗:中国人的生活方式

 17迎留学新潮

 唐国安的留学见解

 李登辉(腾飞):《寄语中国青年》

 “你的祖国需要你!”

第六篇 创业上海滩

 18专兼两不误

 粤汉、沪宁线的“华核账”

 上海、北京基督教青年会联合会会长

 环球中国学生会副会长

 19创办英文报

 上海基督教青年会刊

 环球中国学生报

 《南方报》及其内容

 20驳治外法权

 主权丧失的标志

 一场中西激辩

 辩论还将继续

 21斥大闹公堂

 英巡捕大闹公堂

 《南方报》仗义执言

 骚乱中保护国人

 22护民权自卫

 宣示武装自卫

 和《北华捷报》辩论

 上海商业民团成立

 23树道德新风

 基督教的源流

 基督教的道德力量

 幸福的人生观

 24倡导新生活

 推进移风易俗

 致力天足运动

 利托夫人的助力

 开展体育运动

第七篇 涉外展才华

 25为华侨伸张

 “天使岛”上无天使

 臭名昭著的《排华法案》

 海外华工的苦楚

 26抵制排华法

 爆发“抵制美货”运动

 何天爵批《排华法案》

 驳议“反抵货”观点

 “抵货”与谈判并进

 27进入外交界

 为袁世凯当翻译

 访日本迎美舰

 “密联美德”使团的助理

 国际人道大会的演讲

 荣任国际人道大会名誉副主席

 出席美国基督教青年会年会

 美国政治与社会科学院会员

 率团参加首届远东奥运会

 28国际反烟毒

 首届万国禁烟会

 中国代表团发言人

 理直气壮挺禁毒

 王朝最后的外交

第八篇 留美开新篇

 29退款有条件

 “公正”不公正

 排华是祸根

 美国“三管齐下”压“抵货”

 30“留美”藏玄机

 坚持“留美”为何因?

 屈从美国远东战略布局是近果

 31知耻须自强

 32再开新纪元

 游美学务处专职“会办”

 率生放洋重走容闳路

 创立清华学堂

 33复校迎民国

 王朝倾覆学堂关闭

 学校重生寿与国同

 进德修业自强不息

 34终身献清华

 荐贤自代死有哀荣

 春田永忆中美情谊

唐国安年表

参考文献

后记

试读章节

屈辱的开放

澳门,这座最早开放的港口,是在列强炮舰虎视眈眈下开放的,是被迫的开放,鸦片输入,“猪仔”输出,经济凋敝,国力衰败,社会动荡,给中国人民带来无穷的苦难与屈辱。对此西方报刊多保持沉默。马克思愤怒地予以谴责,表现了对苦难中的中国人民的极大同情。历史证明早在160多年前马克思已是中国人民在苦难屈辱中的真诚的朋友。

葡萄牙人进犯

16世纪二三十年代,葡萄牙人来到中国,原本在浙闽一带进行贸易,后被驱逐。20年后,1549—1550年间,大规模转移至广东,在新宁的川岛和香山的浪白澳开展贸易。

浪白,在今珠海金湾区南水镇一带,是广东沿海十多个洋澳中海湾最大的一个洋澳,是来自印度、马六甲和日本的商品集散地,也是葡萄牙人最早在华的贸易据点。1560年常住浪白的葡萄牙商人有五六百人之多。澳门也加入了浪白行列。

1553年,葡萄牙一位船长和广东海道一位副使进行谈判,取得葡萄牙商人去澳门进行合法贸易的允诺。

1557年,有鉴于川岛、浪白“市况不佳”,葡萄牙人疏通广东官府,将贸易地点转至澳门,并取得葡萄牙商人在澳门固定居住权。这一年是1557年,距今458年。

1562年后,出现“诸澳俱废,濠镜独舶薮”的局面——“濠镜”是澳门别名,浪白的葡萄牙商人基本上都集中到了澳门,使它成了葡萄牙人在中国的唯一居留地,他们开始在这里营建西式楼房。1563年澳门已有葡萄牙人900余,奴隶数千,中国人4100余。

澳门和浪白孤岛相比,优势在于“路连岛”,因它是个半岛,和内陆相连。香山内陆农业发达,管辖22个村,有充足的粮食、鱼肉、蔬菜可资供应,又有香山场的盐、银涌角的银可供开发。对广东官府来说,开放澳门,便于“征得税收税金”,获得贸易之利。万历元年(1573年),葡萄牙人以年缴500两的租金,换得租住澳门的权利。

1582年两广总督陈瑞,正式允准葡萄牙人租住澳门,条件是“服从中国官吏之管辖”。这是明朝广东地方政府最高官员第一次对葡萄牙人居住澳门从事贸易的承认。从此澳门成为广东省香山县管辖下的一个特别地区。

从1605年起,葡萄牙人擅自在澳门修筑城墙、炮台和教堂。

1614年前后,倭寇再度侵扰我东南沿海,朝野准备拿出澳门收容倭寇,打算将葡萄牙人逐出澳门,后经总督决定,改为加强“管辖”。葡萄牙人趁机扩张,由半岛南端延伸至半岛中部。

这一时期,尽管中葡在澳门问题上矛盾冲突不断,中国政府基本上仍可控制局面。待到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中国战败,形势陡然生变,葡萄牙人趁虚而入。先是讹诈中国,提出:废除澳门地租银;将三巴门外至关闸之间地段划归澳门管辖,准葡驻军;宣布澳门为自由港,允许各国商人前来贸易等,企图改变澳门的地位。1844年公然宣布澳门为葡萄牙的一个海外省,擅自封为自由港。

1846年,亚马勒(Amaral)出任澳门第79任总督,在澳门施行一系列殖民统治政策,一步步攫取中国政府对澳门的管辖权,激起中国人民的愤怒,终于发生刺杀亚马勒事件,使两地关系益形紧张。

先是葡军攻打澳门关闸,将它捣毁。后又攻打拉塔石炮台,逼迫两广总督将设立在望厦村的文武官员衙署迁回前山;前山的澳门同知失去对澳门的管辖权,只好更名为前山同知。此后葡萄牙人又拒不按规定缴租,中方年年催缴,葡方年年将催缴书退还。香山县知无奈,清道光二十六年(1848)后,年年为之垫支租金。

葡萄牙人得寸进尺,趁势将管辖范围扩大到界墙以北、关闸以南的大片土地,力图造成既成事实,逐步使占领合法化。1862年,侵占拥有500余户的望厦村。1870—1871年,不断派人到对面山湾仔一带丈量土地,诡称关闸以北至北山岭为中间地带,均被逐。P12-13

序言

唐绍明同志用五年时间撰写了《清华校长唐国安》,他写的不仅是唐国安先生一个人的传记,他写的是一百多年前,在清末民初时期中国留学海外归来的学者们,面对中国受到外国列强的侵略,发奋图强,寻找救国之路的群体。唐国安是其中的一个代表。

唐国安在幼童时期就被选送赴美留学,居住在美国人的家中,后入学耶鲁大学法律系,对于美国的社会生活、教育制度有比较深入的了解。回国以后,在工矿、报社工作,广泛接触社会,对于在清朝末年,中国受到列强军事、经济、文化的侵略感受深刻。他在担任主笔的《南方报》英文版上发表文章表明自己的观点,在国际会议上,他慷慨陈词,抨击列强对中国的侵略,表明了一个爱国学者的坚定立场,也反映了这一时期海外归来的学者们目睹中国惨遭列强蹂躏的屈辱状态,为维护国家权益挺身而出伸张正义的拳拳之心。

1908年美国就“退还”部分庚子赔款一事通知清政府,双方商定自1909年开始派遣留学生赴美。清政府为此成立游美学务处,由外务部、学部会派办事人员负责考选学生等事宜。当时任外务部候补主事的唐国安以“中西学问,均属精通”被任命为会办。他是全职会办,实际上担负了游美学务处的日常主要工作。第一批留美学生还由他亲自护送到美国,并分别送到各校。后游美肄业馆改名为“清华学堂”,唐国安兼任副监督。辛亥革命后,学堂被迫停课。1912年民国政府成立,唐国安组织复课,任学堂监督。后清华学堂改制为“清华学校”,唐国安任第一任校长。

唐国安的一生,以他渊博的知识,从事新闻、外交和教育工作,都有很强的开拓性。唐国安先生任清华学校校长虽然仅一年多的时间,但连同他从游美学务处任会办、主持工作开始,前后有四年多的时间,为清华的建立和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在唐国安主持工作期间,制定了选拔留美学生的办法,并形成制度;制定了《清华学堂章程》,详细规定了学生课程、入学、毕业、留学的要求以及学堂管理办法等;他两次扩充校园,为清华以后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他重视体育、演说与辩论,曾率中国代表团参加马尼拉远东运动会;在他临终时荐贤自代,推荐副校长周诒春任校长,之后的四年多的时间,是清华发展较快的时期,这是唐国安识才之举。

在唐国安任会办期间,游美学务处送出三批留美学生,其中有梅贻琦、张子高、金涛、庄俊、胡适、赵元任、竺可桢等诸多名家,为国家培养英才做出了杰出贡献。

1911年2月,《清华学堂章程》总则中明确提出:“本学堂以进德修业,自强不息为教育之方针。”1914年梁启超来校做题为“君子”的演讲,引述《易经》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后来成为清华校训。实际上,清华学堂初建时,即已提出这样的教育方针,唐国安校长于此功不可没。  唐绍明同志自幼成长在清华园,从清华大学经济系毕业后,留校任教,后任校刊《新清华》主编。他对清华有很深的感情,也有很深入的了解。又因为他是唐国安先生的族人,也对唐国安有较多的研究。他的伯祖父唐孟伦曾任清华庶务长,他的父亲唐贯方先生是清华图书馆的资深馆员,在清华图书馆工作了50年,唐绍明同志一家五代有六人在清华任职①。唐绍明同志在职的最后岗位又是国家图书馆(原北京图书馆)党委书记兼常务副馆长,也为他撰写这本书,在国内、国外查阅和收集资料提供了一定的便利条件。他撰写的这本《清华校长唐国安》为充实清华创立时期的校史提供了丰富的史实,是重要的贡献。

我虽然在学校里参加了较多的校史工作,但由于清华校史的博大精深,我所了解的还是很皮毛的,特别是学校创立时的史实接触较少。这次看了唐绍明同志的书,又查阅了相关资料,给我提供了一个学习和了解这段历史的机会。我是没有资格来写这本书的“序”的,唐绍明是我的学长,他一再要我写,恭敬不如从命,只能勉为其难,写下几句,请求指教。

2014年12月于清华园

后记

2000年,珠海市政协文史委约我写一篇文稿,介绍珠海历史名人唐国安。唐国安是我同宗曾叔祖,是庚款留美教育的创始人之一、清华学校首任校长。由于他的关系,我的祖、父两辈皆得以为清华服务,一脉相传,使我和清华结下不解之缘。我欣然接受这一安排,开始寻访材料,后来写成一文,在《珠海历史名人》(第一卷)中发表,使世人较多地了解了唐国安其人。

此后,文史委又约我据此扩充为一篇传记,我当时答应了,心里却犯嘀咕。唐国安自留学归来,头十年从事翻译工作,中十年做过矿业、铁路工作,后十年办过新闻、外事、教育。他官阶不高,五品主事;写过不少文章,但都是用英文发表,不大为人知晓;正当事业蓬勃发展之际,又倏然早逝。、因此有关他的记载和信息甚少,我迟迟难以下笔。

直到2007年夏,我赴美探亲,意外地收到一位美国学者DrCarolHamrin的电子邮件,说她看到我写的关于唐国安的文章英文稿,引起她的兴趣,于是进行一些研究,写成一篇关于唐国安的长文,愿与我交换意见(此文后在《光与盐》书中发表)。她的初稿运用了许多新材料,是我以前所不知道的。它不仅丰富了人们对唐国安的认识,还启发我继续完成为唐国安作传的决心和信心。

2009年,我从国家图书馆找到《南方报》(英文版)的缩微胶卷,读到唐国安担任主笔时发表的许多文章和背景材料,从此打开了深挖材料的大门。接着我去了上海,在上海图书馆和上海档案馆里又找到不少他的文章和材料。回到北京,还从清华大学档案馆、校史馆以及国家图书馆、第一历史档案馆等处获得不少材料。同时还参阅了一些有关唐国安及其背景的文章。这就为我写唐国安传准备了条件。

当然不能忘记,珠海容闳暨留美幼童研究会杨毅先生和珠海博物馆唐越先生在唐国安研究中给予我许多帮助和支持,为我提供许多史料,开展相关活动,并在上级领导和清华校友的支持下,在珠海鸡山建起唐国安纪念馆,有力地推动唐国安的宣传和研究。

美国Edward:Rhoads教授的专著《迈人世界》(SteppingForthIntotheWorld)给了我很大帮助,并承Rhoads教授慷慨允许我使用内中的材料。他和CarolHamrin教授在我需要帮助时,总能热情地为我寻找和提供材料。对此谨表诚挚的谢意。

在我整理和理顺唐国安的生平事业时,一直有个问题在脑中萦绕,就是他和留美教育的关系。他是容闳带出去的我国近代第一批留学生,是留学教育的践行者、受惠者;又是庚款留美教育的创办人、奠基人;他在留美教育中发挥了承前启后的作用。这个身份十分特殊,唯他专具。因此,对于留学教育问题,诸如为什么要留学,出国怎样学,回来怎样干,怎样才能干好等一系列问题,他经过艰辛的探索,有过自身的体验,必定也有他自己的想法,那么他是怎样做出回答的呢?表现了什么样的精神?反映了哪些规律性的东西?对百年后的今天有什么启发和借鉴作用?这是我最为关注也最费神的一个课题。虽然我现在已尽力写出了自己的理解,却未敢说完全正确。

由于唐国安的工作范围广,经历丰富,尤其是办报的经历,使他接触到更多更广的社会问题,如列强侵华、鸦片贸易、基督教、租界、华侨、中美关系、东亚地缘政治等。这段经历几乎折射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或晚清民初时期的中国近代史。只有掌握这段历史,才能准确地了解他的事业和他的品性。可我缺少这方面的知识和准备,无奈,只好边写边学,边学边用,这样做费劲不说,出错定然不少。

从一开始,我就把这一写作看作是一次探索和尝试,但愿能对唐国安研究的深化有所帮助。本此初衷,我诚恳地欢迎读者、特别是专家学者,对本书提出批评意见,指出存在的缺点以至错误,这将使我获益匪浅。

十年酝酿,五年写作。值此本书即将付梓之时,回首往事,不由不向许多支持和帮助我的同志和朋友致以深深的谢意:

珠海政协唐榕达、梁振兴、唐观廷先生和胡涤清女士给了我创意和支持;

留美幼童后裔梁赞勋、钟仁国、陈肇基、梁世平、容施、梁嘉邦先生和邓洁女士给我许多观点和资料的支持;

国家图书馆、上海图书馆、上海档案馆的顾奔、王志庚、安偌林、黄薇等同志给了我资料上的大力支持;

唐家旅京乡亲和旅沪乡亲给了我热情的精神鼓励和支持。

本书稿最早得到西南联大北京校友会会长潘际銮院士的审阅和推荐,李晓、胡邦定常务副会长的鼓励和部分文稿的审阅,胡康健同志的帮助;得到清华大学校领导贺美英、方惠坚、李家强等同志的指导——方惠坚同志还专为本书写序,提纲挈领引导;得到清华大学出版社梁恩忠、杨爱臣、马庆洲等同志的大力帮助和具体修改。没有他们的支持和提供各种条件,以我古稀之年独立完成这一任务是难以想象的。

感谢清华大学教育基金给予本书的大力资助。

再一次向所有帮助和关心我写作的同志和朋友,包括我的家人,儿女们和老伴王敏若——担负大部分英文资料的译校,表达我的衷心的谢意!

谨以此书献给我的母校清华大学。

2013年11月30日于北京

2015年10月15日定稿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9 1: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