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建华主编的这本《中国民间故事丛书(河南三门峡灵宝卷)》里集结着散落于河南省三门峡市灵宝县的故事瑰宝,它们是:对我国民间故事最真实、科学、全面的收集和整理;对日益流失的民间文化遗产的国家级抢救;不可复制的口述活历史;包罗万象的故事版地方百科。这些原汁原味、通俗易懂,充满民族、地域特色的民间故事,融知识性、趣味性、资料性、启迪性于一体,让我们于妙趣横生中品味本土异乡风土人情,于奇思妙想中感悟世间百态、懂理明智。
岁月砥砺,口耳相传。让这些美好的故事流传下去,成为世代相承的永恒记忆——向热爱讲故事、听故事、写故事的人们,致敬!
本书适读人群:家长、孩子;老师、学生;讲故事、写故事的人;文学、历史、民俗等爱好者。
张建华主编的《中国民间故事丛书(河南三门峡灵宝卷)》收录了河南省三门峡市灵宝县的包括神话、故事、传说、笑话在内的民间故事200多篇。这些口口相传的民间文学为读者生动地展示了当地人民的生活与劳动画卷。卷中附有二十余幅展现当地风土人情的彩色插图,具有较强的知识性、趣味性和可读性。
老子三过函谷关
采录:李开生
1988年采录
东周末年,把守函谷关的关令叫尹喜,住在尹庄,他是一个天文气象学家,与李耳交情很深。尹喜虽然佩服李耳的学识和人品,但又对李耳“深藏不露,大巧若拙”的态度不以为然。
尹喜曾劝李耳写一册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书,启示后人,李耳不肯,于是尹喜就在借书时暗中转抄,积累素材,隐居到远离中原战火的函谷关来静心写书。那时,书都是国家典籍,没有私人写书的。尹喜认为:老是用古人的话来表达心意,不免别扭和误解,不如直抒胸臆,他是最先主张私人写书的人,后来被称为“文始先生”,他著的《关尹子》被称为《文始真经》。
尹喜虽然学问很深,但他自认为李耳比他更渊博,写传世名著,非李耳不可。后来周朝内乱,典籍被毁,尹喜听说李耳打算回家乡苦县隐居,就写信给李耳,说他曾转抄了一些资料,请李耳来函谷关写书。不久李耳家乡的陈国被楚国灭亡,苦县成为战乱之地,尹喜料定李耳会向较安定的泰国隐居,函谷关是必经之地。
一天早上,尹喜登上函谷关望气台,望见东方紫气腾腾,彩云密移,就吩咐部下关吏说:“三个月之内,有个白胡、白眉、白发、大耳朵的老人经过,你们千万要拦住他,带他来见我!”
果然两月后,有个白胡、白眉、白发、大耳的老人经过函谷关,正是李耳。关吏拦住他说:“关令有话,专门让拦你这个白发大耳朵的人。”就带李耳到尹庄见尹喜。
尹喜见到李耳说:“老聃先生,上司有令,不许你这样的大学者过关,实在抱歉。”
李耳说:“函谷关是入秦的唯一通道,我入秦隐居,只为避乱,为何不让我过关呢?”
尹喜无奈地说:“以前常听你讲:一气化三清。先生神通广大,能否变个戏法,混出关去呢?”
李耳首次过关以失败告终,只好另作打算。
李耳第二次过关,把胡子、眉毛、白发都用木炭染黑,倒骑青牛,捂严双耳,闭紧双眼,谎称是从关西过来耕田的老农,企图蒙混过关,不料仍被关吏看破,又被挡了回去。
李耳只好又找尹喜求教,尹喜再次提出让李耳写书的要求。
李耳说:“君子述而不作,信而好古。书乃邦之利器,不可示人。言之不慎,惹祸伤身。经文皆道之虚华,真道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王公贵族,尚难理喻,况民众乎?信言不美,祸从口出,龙逄为证。”
龙逄就是埋在函谷关北孟村的夏朝末年忠臣关龙逢。传说他因劝说夏王桀勿奢侈,要勤俭,桀怒而杀之,夏朝随后也灭亡了。 尹喜说:“这里我是关令,尽可畅言无禁,绝不怪罪。你若不写,休想过关!”尹喜难以说服李耳,只好以权压服。
两人相视无言,沉默许久。
尹喜知道硬来不成,只好赔礼笑道:“老先生,刚才是我态度生硬。请多包涵。学生写了一篇观天心得,请先生批评指教。”说完就带李耳去看他的藏书,包括他为李耳积累的资料。
李耳深受感动,也平心静气地看起尹喜那篇文章。“上气也,而谓之天,下土也,而谓之地,青昏其名,道其字也,以道从事,必托其名,故事成而身长……”李耳看后,深受启发,赞叹说:“不错不错,后生可畏,你敢于打破官学古说,开私人著书之先河,可称为文始先生,我也要拜你为师了。”
尹喜说:“岂敢!岂敢!先生水平比我高得多,若能留下一部名著,我就感激不尽了。”
李耳说:“写书可以,但不能署我的名字,因为我写的,也是学习先人经验的心得,后人即使不看我的书,也能在实践中自己体会得到。相反,那些德性差的人,即使把书背得烂熟,也会把书的本意曲解。这就是共鸣者一点即通,隔膜者百思不解。”
尹喜深有同感地说:“是啊!非有道不可言,朝中那些大官,与田间这些老农,就像隔在两个世界里,很难共鸣。咱们应该帮助他们沟通一下,减少无谓的战争。这不是一代人讲几天学就能成功的,所以需要写成书,流传后世,让后代的各种人去理解体会,相互沟通,产生共鸣,减少战争,长保和平!”
李耳终于被尹喜说服了,他欣然留在函谷关待了很长时间,写下了《道德经》五千言,隐去了作者、地点、时间、人物、事件等一切详情,写出了高度抽象的大道理,留给后人去思索、体会、交流。
书成之后,李耳对尹喜说:“现在该教过关秘诀了吧!”尹喜对李耳悄声耳语道:“鸡叫时分扮作农人就是出关的好机会啊!”
李耳按尹喜的秘诀,顺利出了关。
P30-32
人类不能没有故事
故事,是人类对历史的记忆,它记叙和传播着社会的文化传统与价值观念,引导着社会性格的形成,构建着社会的文化形态。具有五千年文明底蕴的古老中国,是一个充满故事的国度,有着悠久的讲故事的传统。那些“夸父逐日”“嫦娥奔月”“精卫填海”“愚公移山”等神奇的故事,至今仍散发着迷人的魅力,澎湃着感人的生命张力。作为先人创造和遗留下来的宝贵文化财富,民间故事中充满了民族的智慧和生命的记忆,它传承了朴素的文化血脉,是民族文化得以认同的载体。
我们每个人都是听着故事长大的。那些爷爷奶奶、爸爸妈妈讲给孩子们的故事,对于生命尊严的守护和价值观的养成,甚至比上学读书带来的影响力还要绵久和强大。民间故事中蕴含着的历史文化、理想信仰、价值观念、情感道德、生活知识等丰富内容,具有精神娱乐、知识传播和教化启蒙三重作用,不仅给人以知识和智慧,也给人以启迪和力量;不仅传播着社会价值理念,也构建着美好的精神家园。
纵观中华民族的文明文化史,我们的祖先讲着“女娲补天”的故事,开创了华夏民族的创世纪元;伟大领袖毛泽东讲着脍炙人口的故事“愚公移山”,带领中国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改革开放大潮中,我们又讲着春天的故事,跨入了豪迈的新时代。一个有故事的人生是辉煌的人生,一个有故事的民族是充满希望的民族。故事,始终伴随着我们的民族走向成熟,也伴随着我们的国家走向强大。
伟大的民族不能没有故事,强大的国家不能没有故事,复兴的时代不能没有故事。那些美妙动人的民间故事,在世代的传承中,已经内化为我们的民族精神,融入中华儿女的品格中。然而,在文明更迭、社会转型的年代,很多优秀的民间故事正面临着失传的危险。把祖先留下的精神遗产抢救下来、保存下来,完整地交给后人,是几代民间文艺工作者的责任和使命。为此,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把对民间故事的抢救和传承作为一项长期工作延续了半个多世纪,并将《中国民间故事丛书》列入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重点项目,常抓不懈。
除了中国,哪个国家还能有如此丰富的故事,并有如此众多的故事传承人和听众?作为一种民间文学样式和娱乐方式,民间故事或许会被人们冷落,但我相信,作为中华文明的血脉,民间文化的基因始终流淌在亿万人民的血液里,它的根不会断。
人类没有故事将会平淡无奇,世界没有故事将会索然无味。随着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我们越来越需要倾听那些本真的、自然的,充满着文化多样性魅力的故事。让我们把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美好故事世世代代地讲下去,让中国的崭新故事向人类倾诉更多的精彩。
2014年4月
在上级主管领导部门的关怀和支持下,《中国民间故事丛书·河南三门峡·灵宝卷》从1987年开始,历时十九个春秋,通过五任文化局长的不懈努力,三次调整编纂机构,编纂人员辛勤耕耘,终于付梓出版了。
本书坚持以下几个原则:一是突出地域特色,不属于当地流传的一般不入选;二是保持乡土特色,保留民间文学的原汁原味;三是贯彻“抢救、保护、挖掘”的原则,兼容并蓄,增加容量;四是保护民间讲述人的权益,每篇都要求注明来历。
在该书的成书过程中,我们还收录了《灵宝览胜》《灵宝地名》等书中的有关资料,杜恩泽、贾同然、蔺万盈、周辛平等同志也曾多次深入基层搜集资料,撰写故事,付出了艰辛。灵宝华宝产业集团公司给予了大力的支持,在此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谢!
由于我们的水平有限,疏漏和遗误在所难免,敬请各位读者批评指正。
为了继承和保护这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在中央、省、市的统一部署下,灵宝市文化局从20世纪80年代起,就组织大量人力对民间故事进行全面普查、收集、整理,并于1988年整理编印出《灵宝民间文学集成》资料本。2002年,文化局又重新调整创作班子,深入基层,收集整理了一大批民间作品。
2005年8月,根据国家、省、市关于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的有关文件精神和灵宝市民间文化遗产抢救领导小组的安排部署,文化局抽调专业人员,成立编纂机构,拨出专项资金,对《灵宝民间文学集成》进行修改整理,增加内容。经过夜以继日的不懈努力,终于使《中国民间故事丛书·河南三门峡·灵宝卷》得以付梓出版。本书以忠实记录为原则,强调地方性、全面性、代表性,兼顾文学性,尽最大可能把富有灵宝乡土特色的民间故事系统地保存下来,为国家、为人民保存了一份原生态的人类记忆遗产。
《中国民间故事丛书·河南三门峡·灵宝卷》的编纂,凝聚着灵宝群众文化工作者十几年来的心血和汗水。在此,我们向所有对本书编纂作出贡献的单位和同人表示衷心的感谢!
编者
2005年12月20日
我们每个人都是听着故事长大的。那些爷爷奶奶、爸爸妈妈讲给孩子们的故事,对于提升生命的尊严和价值观的养成,甚至比日后上学读书所带来的爆发力还要绵久和强大。随着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我们越来越需要倾听那些本真的、自然的,充满着文化多样性魅力的故事。
——罗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