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7年,国家恢复高考,这年的冬天,500多万年龄介于18-30岁的青年从农村、工厂、牧区、学校和机关,涌向考场,业已中断10年的高考终于恢复了。1978年7月,又有600多万人参加高考。王泽龙、汪国胜主编的《我的1977》真实地记录了他(她)们1977年的个人入学经历,见证了那个年代的历史,具有相当的可读性,对于今天的读者也有很深的教育意义。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我的1977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
出版社 |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1977年,国家恢复高考,这年的冬天,500多万年龄介于18-30岁的青年从农村、工厂、牧区、学校和机关,涌向考场,业已中断10年的高考终于恢复了。1978年7月,又有600多万人参加高考。王泽龙、汪国胜主编的《我的1977》真实地记录了他(她)们1977年的个人入学经历,见证了那个年代的历史,具有相当的可读性,对于今天的读者也有很深的教育意义。 内容推荐 王泽龙、汪国胜主编的《我的1977》收录的是1977年全国恢复高考后考入原华中师范学院中文糸1977级部分学生的回忆文章,这些文章以感恩的笔触,真实而生动地叙述了各自不同的高考经历、在校的学习与生活,折射出那个时代的深刻变化,反映了恢复高考后第一届大学生的别样风貌,也给历史留下真实而有价值的记忆。 目录 梭罗河水润桃李桂子山林毓芬芳——七七级教学漫忆 相逢在浴火重生的一九七七 1977漫忆 温馨的回忆 1977年参与恢复高考语文命题的难忘记忆 没有选择的选择 碰巧 说缘分 虚惊一场 渐行渐远三十年,梦在昨天 也说开元天宝年间事 又到满山杜鹃时 我报名考大学的故事 回忆也是幸福 恢复高考前后的人生经历 三十年前的那次赶考 遥忆当年青衫薄 印记 幸运三十年 一年一度三月三 我的亲人与我的高考 我的高考梦 母校,愿聆听我的絮语否? 三十年细品味 蒙混过关 高考1977:不仅仅是怀旧的回顾 命运之光——一个77年应届高中毕业生的高考之路 给2007年的留言 梦里回溯三十载 《学雷锋的故事》的回忆 我的大学梦 嘻嘻哈哈去赶考 同学 77级大学生宿舍五彩生活 我的高考,我的大学 伤感的聚散之旅 京山絮事 我读非典型77级 来自大洋彼岸的思念 宿舍·绰号·罢考及其他——两代人的对话 不运动的运动员 大树下 奔跑的激情 诗意年华 啊,我魂牵梦萦的桂子山 我的入团 我们七七零三——毕业三十年团聚纪实(电视专题解说词) 穿越时光隧道重回同窗当年 京山分院的那些时光 我的第一个照相机 忆同学二三事 照片的故事 那时,我们为什么不恋爱 岁月随想 碎片般的大学记忆 桂子山诗词拾遗 我和语言学 我与外国文学 学问的“气味”——忆石声淮先生 向前敲瘦骨犹自带铜声——记丁成泉教授 清正学术清泉人生——忆黄清泉先生的文学教育与学术人生 送别我的老师黄曼君 我与母校语言学老师的缘分 一枚精美的书签——怀念元琳同学 床边的落地灯——忆黄德斌 情思绵绵忆李犁 吊陈勋清同学 哭李犁 大转折时期一次学术旅行 杜鹃花依旧开放 后记 试读章节 梭罗河水润桃李 桂子山林毓芬芳——七七级教学漫忆 中文系七七级的同学离开母校,转眼已是三十多年了!光阴荏苒,光阴荏苒啊! 记得他们进校时,我正在京山分院中文系任职,参与管理七五级和七六级的教学工作。七七级的到来,给中文系增添了活力,也带来了压力。我知道他们是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十年中的历届高中毕业生,都有优秀的学习成绩,良好的学习纪律和习惯。和他们接触不久,便产生了很好的印象。他们在分院那样艰苦的条件下学习了半年专业基础课之后,学校便将他们迁回了桂子山。到一九七八年夏初,我也奉调回到校本部。中文系的领导将七七级的唐宋文学课程的主讲任务交给了我,我一方面加紧备课,一方面用心摸清他们的专业基础。对于如何讲好唐宋文学,我兢兢业业下功夫钻研。 唐诗,这是我读研期间主攻的专业。我曾经按导师的要求,将唐代诗人中一二流的作者的专集普遍研读了一遍,写了不少读书笔记,现在要给七七级讲唐诗,正好得心应手。记得给他们讲第一节课时。我首先将张打油的那首咏雪诗念了一遍:“江上一笼统,井上黑窟窿。黄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我问,这首诗好不好?不知是哪个冒冒失失地大声回答:“好!”我吃惊地问:“好在哪里?”他答:“形象生动逼真!”我接着将柳宗元的那首《江雪》板书出来:“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我问大家,比较这两首咏雪的诗,究竟哪一首好呢?沉默片刻后,有人回答说:“柳宗元的那首好!”我说:“对了。《江雪》这首诗,是作者因‘八司马案’被贬到柳州后写的,不仅形象生动,并且有深沉的思想内容,含蓄耐人寻味,有意境!由此可知,诗的艺术质量,取决于是否创造出了意境——即艺术境界。”我的这个认识,是从学习王国维的《人间词话》得来的,《人间词话》开宗明义第一条便说:“词以境界为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紧接着他便举出欧阳修的“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出自《蝶恋花》),和秦观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出自《踏莎行》),以及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出自《饮酒》),元好问的“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出自《颖亭留别》)等诗句加以论证。王国维说的虽然是词,但我认为诗歌也同此理,例如,边塞诗派岑参的《碛中作》:“走马西来欲到天,辞家见月两回圆。今夜不知何处宿,平沙万里绝人烟。”那塞外一望无际的大沙漠荒无人烟的景象,一下子就把读者带进了那灏瀚的艺术境界中,使人历久不忘。又如山水田园诗派作家王维的“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出自《鹿柴》),将深山老林中那种寂静的境界毕现于读者面前,引发读者无限悠渺的遐想。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我们读唐诗,记住王国维的那些话是很有必要的。像上述那两首咏雪的诗,其质量之差距,何止千万里!所以人们称张打油的那一首为“打油诗”,将它和正常的作品区分开来。 唐诗,这是我们诗歌遗产中的精华。流传下来的四万八干九百多首诗中,佳作如林,怎样让大学生们尽可能多接触原作?我一方面向他们介绍全国各地出版的唐诗选本,一方面在课堂讲授中多多联系比较,这样做既可以加深对某一作品的理解,又连带出了一大批作品。我还大胆鼓励大家背诵唐诗,因为我讲授作品时,广泛联系,随口背诵出来,或写上板书,所以曾有同学问我:“丁老师你能背诵多少篇唐诗啊?”我答:“没有统计过,大约有两千首吧?”还有位同学对我说:“有一天,看到一个人写的一首旧体诗,那诗写得真好啊!”我说:“你念几句给我听听。”他想了一会儿说:“第一句我记不起来了。”我说:“第二句、第三句呢?”他摸了摸脑袋说:“也记不清了。”我问他:“你一句都记不清,怎么又那样强烈感觉它写得好呢?我看你那个感觉是个空泛的概念。”于是,我把我们中文系老系主任方步瀛先生背诗的故事讲给他听。那是六十年代初的事,湖北省社会科学联合会举行苏轼诗歌的讨论会,方先生为参加讨论会,突击背诵了苏轼诗歌二千四百多首(苏轼诗歌共四千多首),他在讨论会上发言中随口引用苏诗之多,让大家震惊了。我曾对七七级同学讲过背诵的重要性,我说,各行各业都有记忆的要求。我举实例来说明,例如那时全国各条战线开展劳动竞赛,评选劳动模范,报纸上曾报道西安火车站有位售票员,能把西安发往全国各地的车次及里程价目表背熟,售票速度比别人快很多,被评为了劳动模范。一个教师讲授课文,不背熟行不行呢?他们觉得我讲的有道理,便自动定出背诵唐诗的指标,据说有几百首上千首的。我不给他们定指标,但我肯定背诵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我的这些做法,在教研室受到了非议,有的说我时至今日还提倡死记硬背,太落后了,我不加反驳。后来,七七级校友返校来团聚,有的见了我就说:“丁老师啊,我们真心感谢你当年要求我们背唐诗宋词,出去后都用上了,好处多多啊!”我听了感到特别安慰。P1-3 后记 《我的1977》收集的是华中师范大学中文系1977年恢复高考后第一届大学生撰写的纪念文章。2007年,恢复高考制度30周年,为了纪念这个有意义的历史事件,我们以“纪念高考制度改革30周年”为主题,在华中师范大学中文系同学中发起过一次征文活动,这次纪念文集中的近半数文章都是那次征文活动中的来稿,文章曾集中发布在“华中师范大学中文系77级博客”中。中文系老同学们聚集在一起时,经常提及此事,希望进一步补充修改,公开结集出版。去年春节前后,我们再次发出征集稿件倡议,上次没有顾得上写稿的一批同学,在春节前后为这部纪念文集写了文章。同时,还邀请当年为我们77级任课的部分老师为纪念文集写了文章。 1977年高考制度的恢复,是我国改革开放历史进程中一件具有重要意义的大事件。1977年,“文革”刚刚结束,当时正值拨乱反正、百废待兴的历史转折时期。恢复全国高等学校统一招生考试制度,可谓是新时期思想解放运动的先声,它率先拉开了全社会改革开放的序幕;它不仅改变了我们这一代人的命运,而且让全社会看到了公开、公平、公正的希望。纪念文集中的部分文章是77级同学们记录参与这一次高考的亲身经历与体验,从不同侧面还原了那段历史转折时期的生活。文集中的另一部分文章是77级同学和部分任课老师对当时大学生活的回忆,这一部分文章再现了那样一个励精图治、奋发进取的大学生活。相去三十余年后,这一切记忆,一切影像,一些感想,都成了一种历史镜像,成为了我们当今时代的一份有意义的精神资源。 我们77级这一代,大多数人出生在50年代,少数同学出生在40年代后期与60年代前期,从77年参加高考入学至今,参与见证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全部历程,我们的人生故事,我们的喜怒哀乐,都与这个时代的变迁息息相关。文集中的故事与心灵诉说,留下了近半个世纪中国改革开放前后我们这一代人经历的生活与心灵变迁的轨迹。文集记录的虽然是一些个人生活的片段,讲述的是一些平凡人生的小故事,然而,历史的丰富性与真实性在某种意义上正是由这些小叙事构成的。 这一部文集中,还汇集了一些30多年前的老照片,这一些照片无声地讲述着当年的故事,原生态地保留了那个时代的影像,透过照片,我们能够感受到77级这一代人的精神气象。 这一部文集大致按照高考生活回忆与大学生活记录编排,照片穿插其中,老师们撰写的回忆文章集中放在文集前面。这一部文集的出版,得到了许多同学的大力协作。特别要感谢的是李大玖、刘君勉、杨爱华、谭邦和、戴建业等同学的积极组稿。这一部纪念文集的出版,得到了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华中师范大学语言研究所、华中师范大学学报编辑部与中山大学附属中学校长廖珂同学的热情资助,以及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的积极支持,在此特别致谢!感谢邢福义老师、王先霈老师、丁成泉老师、黄瑞云老师、刘守华老师利用春节休息时间为我们专门撰稿。在文集校对与编排中,我的博士研究生倪贝贝与硕士研究生何江瑞做了大量协助工作。责任编辑程继松同学精心编排,给文集大为增色。由于编辑时间仓促,组织工作不够细致,有不少同学没有得到写稿信息,还请多多包涵。文集的错漏之处恳请大家批评指正。 王泽龙 2015年5月12日于桂子山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