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耀林著的《癌病与持续性的痛--我的叙事疗愈行动》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因为它载满了丰富的生命故事,能深深触动读者的内心;它更是一本帮助读者感受生命、自疗创伤的“字典”!
全书共分九章,包括:导论;理论回顾:建构、叙事与自我疗愈;癌病之痛;癌病伤痛的根源;新故事:父亲与我;叙事自我疗愈:概念提出与行动程式分析;灵性的成长与叙事自我疗愈;手札:理解、反思、再出发;叙事从我开始。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癌病与持续性的痛--我的叙事疗愈行动 |
分类 | |
作者 | 钟耀林 |
出版社 | 中国经济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钟耀林著的《癌病与持续性的痛--我的叙事疗愈行动》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因为它载满了丰富的生命故事,能深深触动读者的内心;它更是一本帮助读者感受生命、自疗创伤的“字典”! 全书共分九章,包括:导论;理论回顾:建构、叙事与自我疗愈;癌病之痛;癌病伤痛的根源;新故事:父亲与我;叙事自我疗愈:概念提出与行动程式分析;灵性的成长与叙事自我疗愈;手札:理解、反思、再出发;叙事从我开始。 内容推荐 《癌病与持续性的痛--我的叙事疗愈行动》基于作者钟耀林在攻读香港理工大学和北京大学社会工作硕士研究生期间完成的毕业论文,希望从自身经验出发,以一种生命叙事的经验方式来解构癌病伤痛的社会根源。同时,本研究作为叙事自我疗愈的一种尝试,尝试探索在隐忍内倾、追求内在超越的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下,通过生命叙事的方法达致“自我疗愈”的可能性,提出叙事自我疗愈的概念,并剖析叙事自我疗愈的行动程式和叙事自我疗愈过程的内在机理。 目录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导言 一 从一篇日记说起 二 对旧故事说不 三 同路人的陪伴 四 癌病伤痛的社会根源 五 对自我疗愈的渴望 第二节 我的研究视框 一 我的目标 二 我的框架 三 我的方法与路径 四 我的心路历程 第二章 理论回顾:建构、叙事与自我疗愈 第一节 对话的基础:一起理解几个概念 一 伤痛(pain) 二 叙事/叙说(narrative) 三 自我疗愈(self healing) 四 自愈力(self-healing capabilities) 第二节 癌病伤痛的社会建构 一 后现代、建构与诠释 二 病痛是社会建构的结果 第三节 故事、知识与权力 一 故事文本 二 作者与读者 三 叙事与权力 四 主线故事、支线故事和遗漏片段 五 挑战真理与问题外化 六 自由书写与超脱 七 重建新故事与意义再生产 八 对叙事自我疗愈的警示 第三章 癌病之痛 第一节 讨厌这故事 日志一:无题 日志二:咬牙前行 日志三:坚强是父亲留给我的最宝贵的遗产 诗一:悼父文 诗二:秋 诗三:赠儿诗 第二节 为什么是我 第四章 癌病伤痛的根源 第一节 文化的梦魇 一 从“本命年”说起 二 一道魔咒 三 道德的隐喻 四 谈癌色变 五 请告诉我,哪种病更高贵 六 疏离与排斥 第二节 保障制度的硬伤 一 割裂的制度与农民的矛盾 二 可望而不可即的医疗救助 三 互助体系的崩溃 第三节 医疗体系之痛 一 过度治疗 二 三六九等的病人 三 “造神”行动 四 “病”人还是病“人” 五 冷冰的病房 六 对临终关怀的渴望 第四节 癌病葬礼之殇 一 最后的冷漠 二 表演与较量 三 为什么不是天堂 第五章 新故事:父亲与我 第一节 我的父亲 一 命中注定 二 “石头佬”和他的江湖 三 印象父亲 第二节 我和我(I and Me) 一 写给2011的诗 二 写给苦难的感谢信 三 做更好的自己 第六章 叙事自我疗愈:概念提出与行动程式分析 第一节 叙事自我疗愈概念的提出 一 叙事自我疗愈的概念 二 叙事自我疗愈的主体 三 自由书写与叙事自我疗愈 四 外力与叙事自我疗愈 第二节 叙事自我疗愈的行动程式分析 一 有问题的故事文本 二 故事文本内核 三 故事碎片 四 自我觉醒 五 问题外化 六 遗漏的片段 七 丰厚故事 八 见证 九 新故事的诞生 第七章 灵性的成长与叙事自我疗愈 第一节 灵性的成长与叙事自我疗愈 一 关于灵性 二 灵性的成长 三 叙事自我疗愈与灵性的成长 第二节 灵性社会工作服务的发展脉络探析 一 宗教信仰与灵性之比较 二 社会工作灵性服务的起源 三 社会工作去灵性化的迷失 四 社会工作灵性的回归与发展 五 总结 第八章 手札:理解、反思、再出发 第一节 理解 一 说爱你其实很简单 二 生命叙事时代的到来 三 做自己的主人 第二节 反思 一 那男人好像一条狗 二 互为主体,相伴同行 三 尊重当事人的地方性知识 四 真的可怜吗 第三节 再出发 一 生命叙事——我永远站在鸡蛋那一边 二 您读懂了吗 第九章 叙事从我开始 第一节 叙事从我开始 第二节 一起来见证成长 第三节 一起改写生命故事 故事一:做自己的主人 故事二:我与自卑的恋爱史 故事三:写给童年的自己 故事四:同“雷魔”对战——重写生命的故事 后记 试读章节 5月,父亲的颈部肿瘤开始剧痛,有时候还会堵住呼吸道,非常痛苦。我到医院要了曲马多,但是没有多大用处,后来办了证买了氢考酮、芬太尼。但渐渐地还是没有用。有一次我出差在廉江讲课,晚上在宾馆的时候父亲打电话给我,大概的意思是叫我要坚强,要安心工作。我很明白父亲的意思,父亲以为他可能就剩下那几天了。第二天早上我给父亲打电话,没通,我急着给民政局上课,到了中午往家赶,车上连续拨了十几个电话,还是没通。到家门口的时候,叫门又没有回应,那个时候我连拿钥匙开门的力气和勇气也没有了。进去后发现家里没人,我惶恐地找遍了每个角落,问邻居也说不知道。最后父亲裹得严严实实地从门外一摇一摆地回来…… 那次我说服父亲同意让母亲从东莞回来照顾他。之前尽管父亲抢救了两次,但他一直劝阻我不要让母亲回来照顾他,甚至故意惹恼她去帮我弟弟看铺子,因为他一直觉得对不起弟弟,没能够让他读好书,没能够给弟弟一个好的前程,现在弟弟有机会开个小铺,一定要妈妈过去帮忙打理,不想因为自己的事情让一家子陷入绝境。有一次在谈话的时候父亲很愧疚地对我说,弟弟还小,顾不得两个,只能够委屈我了,我也不用每天都回来照顾他,一星期回一次,有时间多回一次就好了。记着父亲的话,我就这样一直一个人熬着照顾了父亲半年。 但是到了6月,父亲的身体更差了,浆糊都开始咽不下去了,我再也不顾父亲的反对把母亲叫回来照顾父亲。父亲开始偷偷地和我商量他的身后事,我从没有想过天地间会有如此痛苦之事。有时候我不在家,父亲开始撑着拐杖去给自己找山坟。他知道自己快不行了,我说请假回家陪他,但是他坚决反对,怕影响我的工作。执拗不过,还是父亲最后想了个折中的法子,说他不如在乡镇医院去世,在家里面怕连累我们。一方面父亲疼痛不止,另一方面他开始吃不下东西,连喝水都很困难,我于是开摩托车载着父亲到了乡镇医院,托了情面安排父亲住院。那时我在学校正好在给两边的学生讲授老年社会工作,其中临终关怀的内容拖了三个星期才有勇气哽咽地给学生讲…… 住了7天院,父亲一直吃不下东西,靠输液勉强维持。只是乡镇医院实在没有办法止痛,癌症病人的痛苦是正常人无法理解的。在医院的几天,父亲私下里多次告诉我他自己心愿已了,让我协助ZS。我咬破了嘴唇,没有哭出来,看着父亲痛苦的样子,我也开始上网查安乐死和咨询有没有让病人走得安详的办法。其实人总有一死,死亡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死亡前痛苦的等待。从医生那里得到的答案当然是否定的。父亲开始时不时找我和GJ说关于安乐死的事情,希望我们两个一个医生和一个社工能够向国家反映下癌症病人有关这些方面的痛苦。父亲甚至一直鼓励我把他当成个案来研究(当时我一直没有能够静下心来,辜负了父亲……)。 由于找不到更好的止痛药,所以只能够把父亲转院到农垦医院。开头几天父亲心情还不错,直到有一天他看到那张医药费用单,就开始闹着要出院。后来我只能够骗他说医院医药费减半,我自己手头还有些钱。其实这个时候我早已经身无分文,而且还欠了几万元,但这些绝对不能够告诉父亲,到父亲走的那一刻他都不知道这事。医院里每天的费用多的时候要2000多元,平均下来每天也要1000多元。尤其是父亲需要做气管切开那段时间,每天的费用甚至高达3000多元。医生开始私下多次催我交钱,这件事不能够告诉父亲,也不能够告诉母亲,弟弟还小,姐姐也困难,亲戚都借光了,我该怎么办? P50-51 序言 能够为耀林的《癌病与持续性的痛——我的叙事疗愈行动》写序言是一种荣幸。因为我见证了耀林勇敢地面对父亲癌病所带来的痛,并坚持在这持续的痛中进行“自疗”! 今天我仍清晰地记得第一次耀林走进我的办公室,跟我商讨他毕业论文题目的情景:他带着哀愁的眼神告诉我他的论文题目是关于父亲的病与痛,正当我想进一步了解有关他父亲的情况时,他有点激动并哭了!但同时耀林又非常坚定地表示他必须以此为题目,即使他知道这个过程不容易,这是一种勇气,也是一种坚持。在纪念他父亲付出生命的同时,耀林也希望他与父亲的故事能够帮助那些和他们有共同经历的人。耀林做到了!每一次与耀林讨论他的论文,就是与他一起走进叙事治疗的旅程,我喜见他在不同的碎片中渐现故事的丰厚,而往后的讨论都成为一个丰富的生命发现之旅! 这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因为它载满了丰富的生命故事,能深深触动读者的内心;它更是一本帮助读者感受生命、自疗创伤的“字典”! 列小慧(香港理工大学) 2016年4月 后记 拙书初成并得以资助出版。四年来的自我观察、反思、行动和再自我观察、再反思、再行动的过程,充满了艰辛、困惑和喜悦。 最初撰写毕业论文的动机很纯粹。其一是为了完成父亲最后的心愿,其二是为了自我疗愈。纯粹的动机,也给书写带来了很高的效率。所以,七万多字的毕业论文,我在家仅用半年的时间就完成了。 在心理防卫机制没有被触发的前提下,我可以通过写作,自由畅快地进行自我对话。不可否认,最初的时候因为论文需要交给老师们评阅,开始的时候我还是有所“避忌”的。但老师们的包容融化了我内心的芥蒂,我开始学会了享受这一种纯粹得淋漓尽致的感觉,自由而畅快。我想,这正是叙事生命疗愈所需要的。 我的论文被评为优秀论文,并且在古学斌老师的鼓励下,要将论文改写成书出版。我的心里很激动,也充满了力量。被认可,就是一种难得的力量,况且,这是一份超出了我心理预期的认可。 但是,我很快就发现事情并没有想象的那么简单。当想到书籍将要出版,将要把自己的内心袒露给同行甚至陌生人时,我内心的防卫机制顿起。我交代清楚了吗?大家能理解我所要表达的吗?我的故事能被大家接受吗?大家又会怎样评论里面的每个故事?我应该袒露多少?我的拙作够“学术”吗?我能否经受住书出版后不同的社会评论和压力?…… 因为多了这些不同的看法,所以我在将论文改写成书时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再次自我观察、自我理解、自我反思和自我行动,这一循环过程的周期也被大大拉长了。因此,后面写了又删,删了又写,耗时将近四年。 本书的写作之所以耗时四年之久,一是因为我担心故事能否被接受而触发了内心的心理防卫机制,二是因为我对这套方法的信心不足,毕竟它并没有在他者身上验证过。第七章“灵性与叙事自我疗愈”、第八章“理解、反思、再出发”和第九章“叙事从我开始”都是原来的论文中没有的内容。增加这几章都说明了这一点。 后来我逐渐明白这都是我自己的故事,既然是我自己的故事,那么就应当由我来做主,这是再简单不过的道理。因此,我内心世界的彷徨和焦虑逐渐消减。我在这里所述说的,即为“我”现时之所思,没有“对与错”的评判,因为我不需要去寻求这种评判,只要读者能看到这一份源源不断的正能量,本书也就不失它的价值了。 最后,我希望您看完这本书后也能够感受到这份疗愈的力量。故事永远没有结束,而是以另外一种方式在延续。叙说的过程让人学会重新看待生命,跳出条条框框,审思过往,思考人生,看到原来不曾看到的路。 四年多的疗愈历程,不能说让我看透了人生,但却让我掌握了一套看待人生问题的方法——叙事自我疗愈,这是一套自我生命重构的方法,可以洗涤心灵的尘埃,抚平内心的伤痛,让我自己在面对生活时变得更坦率、从容和更有力量。 因为本书跨越心理学、社会学、医学、社会工作、灵性等不同的学科和领域,笔者刚刚跨入学术之门,在写书过程中,深刻感觉到学术海洋的博大和自己见闻的渺小,希望各位前辈同仁不吝赐教,给予批评勘正! 钟耀林 2017年春于广东湛江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