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人物小记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王元化
出版社 东方出版中心
下载
简介
试读章节

“原壤夷俟”柬释

《论语·宪问篇》:“原壤夷俟。子日:‘幼而不孙悌,长而无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以杖叩其胫。”原壤,人名。夷,蹲踞也。俟,待也。言原壤蹲踞以待孔子也。

孔子为什么要这样凶狠狠地去责骂原壤,还要用手杖叩其脚胫?难道仅仅因为原壤蹲踞,没有起身迎接他么?这是不是有些过分?过去《论语》注疏者为了不损害孔子形象,对这事作了种种解释。马融日:“原壤,鲁人,孔子故旧。”《魏书·李业兴传》引《论语》旧注亦称:“原壤,孔子幼少之旧。”我认为这种说法较为平易,也较为可取。但这里没有说明孔子为什么要那样疾颜厉色地对待原壤。过去的注疏者总是以儒生理想中的圣人为标准,认为“圣人之或默或语无非教者”(李光地《论语劄记》)。这样就把孔子的一言一行全都化为天经地义的道德标准,他只有一本正经地宣讲大道理,而不能有和平凡人一样的言谈举止。抱着这样见解的儒生经师在为《论语》作注疏时,随时随地都要从孔子的话中找出按而不断、微言大义的根据。因此,关于原壤就有了种种不同的说法。皇侃《论语义疏》云:“原壤者,方外之圣人。”近人程树德《论语集释》驳之,称《皇疏》“囿于风气,不可为训”;认为“原壤盖习为吐故纳新之术者”。康有为《论语注》也说原壤为“有道之士,而放于礼教者”,并且比之为希腊“裸身处桶”的芝诺内士。这些注疏者把原壤定为道家或术士,为的是使孔子责原壤既是堂堂正正的,又是合情合理的。这一点,黄式三《论语后案》说得最为明确:“养生家议儒者拘执礼法,迫情拂性,非延年之道,而自以旷达为养生。夫子言坏礼伤教,生不如死,责之深矣。此为养生家解惑,非谩骂故人也。”

朱熹《四书集注》更进一步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材料:“原壤,孔子之故人,母死而歌,盖老氏之流,自放于礼法之外者。”这样一解释,固然使孔子责原壤有了更充足的理由,但同时却露出不少破绽。孔子责原壤,责骂完了,还“以杖叩其胫”。这一动作只可能理解作责原壤倨傲,质问他为何不站起来。倘孔子责原壤丧母而歌,那么再“以杖叩其胫”,就变成多此一举了。朱子《论语或问》所引胡氏之言就提出了这样的问题:既然原壤丧母而歌,为什么孔子对此不置一辞,“今乃责其夷俟,何舍其重而责其轻?”这一问确实切中要害,不过,《或问》所记胡氏之言又自作辩解道:“盖数其母死而歌,则壤当绝;叩其箕踞之胫,则壤独故人耳。盛德中礼,见乎周旋,此亦可见。”意思说,孔子责夷俟之轻过,而放过母死而歌的重过,是由于念故人之情,不忍与之绝,完全出于一片苦心。读了以上的注疏,我总感到有些怀疑。母死而歌,不见于旧注,此说本于《礼记·檀弓》。朱子移来作为原壤夷俟章的注,可能是为了使孔子责原壤合理化。宋儒注经多有此习。如《诗经》中关雎一词,汉人注为“鸟鸷而有别也”。宋儒认为不能用来比喻夫妇之德,而改注为鸳鸯。《离骚》中女霎一词,汉人注为“屈原之姊”。而宋人认为不尽深义,改注为“楚国贱妾之称,以比党人”。

我认为这些注疏未必都是言必有征的,不论是《或问》所谓“盛德中礼,见乎周旋”,还是《后案》“为养生家解惑”,都留下一个问题有待解决。原壤既是孔子故旧,何以责之如此之深?《论语》所记古隐者楚狂接舆、石门晨门,荷蒉者、长沮、桀溺、荷蓧丈人之流,也都是放于礼教的。他们曾当着孔子弟子的面,对孔子进行了尖锐的嘲讽。为什么孔子并没有像对待原壤一样去对待他们,而只是对弟子说:这些人很果敢,对我不了解就加以指责(“果哉,末之难矣”)。或者:我和这些人道不合不相为谋,我不以我道易彼,亦不使彼道易我。(“鸟兽不可以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这些话充分显示了孔子的容人容物之量。孔子不好辩,也不像孟子那样对于异己思想取严峻排拒态度。《后案》与《或问》诸说,大抵是按照自己预定的模式去进行图解的。

不过,原壤夷俟章也确实有些蹊跷。据我浅见,也许正因为原壤是孔子的故旧,所以孔子才这样对待他罢。如果我们不是认为孔子的一言一行都必须符合规范,而是认为孔子也是有七情六欲的人,那么,这个问题或许容易理解一些。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有时会以轻言说重话,有时也会反过来,在严肃的形式中蕴涵着轻松的内容。是不是可以把原壤夷俟这一章用后者来理解?孔子并不是真正在生气、发怒、打人。(这岂不比夷俟更不合于礼法?)在生活中,我们有时也会以表面似乎十分严重的口吻或动作去对待自己极熟识的朋友。这只是在亲呢中含有微讽。如果孔子也是同样的话,那才能像黄氏《后案》所说:“非谩骂故人也。”

一九九一年六月十二日

目录

小引

谈《论语》小集

谈鲁迅小集

谈胡适小集

谈杨遇夫

记熊十力小集

记韦卓民

记任铭善

记汪公严

记郭绍虞

记顾准

记王瑶

记辛劳

记孙冶方

记林淡秋

记钱钢

记张中晓

贺麟《文化与人生》

谈无政府主义小集

读《毛选》记

文学小集

序言

本书也是将旧作按类汇辑一编,作为“清园丛书”的一种,收文二十篇,其中有六篇为同类文章合成的小集,原是散见各文中的某些段落,现将其合在一起,故名小集。这样做的目的,是由于读者只读到小集中的某些段落,未窥全貌,因此很难领会到作者对所论对象的整体意见。小集其性质虽非系统研究的成果,但至少可以使读者避免见其一端,不知其余,从而引起误解。看问题非黑即白的形而上学观点在我们这里仍是相当普遍的。至于小集外十四篇均为短文,有些是悼念文,有些是读书笔记,有些原是序跋,文已写成,时间过去,现已无力增改,也就由他去了。

今年七、八月在我住院期间,请朋友代我整理的文章分别发表在《文汇报》的《学林》和《笔会》上,前者题目是《王元化谈论语》,后者是《元化先生说三国》(正题是《勿伤大雅》)。我重新发表十多年前的旧作,并非为发表而发表,实在也含有针砭时弊之意。我请朋友代笔在《谈论语》文前的小引中说:“现在有些做法,如媒体以娱乐文化的收视效益去取代经典本身的人文价值,只会对传统文化产生一种负面效果。也有些人虽然看到这种危害性,但并没有认识到探索经典是一种复杂的工作,如一位学者在批评于丹时就说《论语》是一部容易读的书,元化先生说他怀疑这位学者恐怕未必认真读过《论语》。他还看到有人写的一本浅析《论语》的书,借题发挥,引证了一些中外名人未必是名言的句子,拉扯成篇。他认为这也是一种值得注意的现象。”

在另一篇《说三国》里,鉴于现在出现一股詈骂诸葛亮之风,我就阐发了抗战时王芸生和贺麟以陈寿、王船山诸葛论为基点所展开的论争,以示前人持论之严谨、学风之正大。过去学人论赞诸葛亮之文多矣,文天祥就义前就曾以诸葛亮为楷模,称“或为出师表,鬼神泣壮烈”。在他以前,杜甫曾写了多首颂扬诸葛亮的诗。直到最近才发表的梁漱溟晚年回答艾恺问“最佩服什么人”时,回答是“诸葛亮”。现在那些妄图一手将传统推倒的人,使我不由得想起荀子所描述的麇集稷下的那些嬛薄少年,其无知与妄自尊大,真可谓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了。多年来学界趋新猎奇之风盛行,故有人将中国文化比为大染缸。我们对西学未真正学习,就拿来唬人。一二十年前西方解构主义大畅,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一律均遭批判,传到我们这里,见而心喜,未得其皮毛,就拿来应用,号称“颠覆传统”。

《说三国》中代为整理拙文的友人问我看不看电视演讲,我看得不多,没有什么发言权。从我看过的少数几个来比较,我觉得钱文忠说玄奘,还是不错的。一开始我也担心他为迁就媒体的娱乐性,会讲坏了,但一集集看下来,印象很好。他把玄奘身上那种坚韧不拔,怀抱使命感,不顾艰险,敢于迎接考验的精神,一步步发掘出来了,这是中国人的舍身求法的精神,是一种很宝贵的东西。大众文化是需要的,但要继承而不是破坏传统中的人文价值。我们不能为了消费,为了取媚观众,把已有的好东西全部牺牲掉。

二〇〇七年十一月十二日

内容推荐

《人物小记》系当代著名思想家王元化先生自编作品集之一,收入作者评论鲁迅、胡适、杨树达等现代思想文化大家及记述熊十力、韦卓民、顾准、孙冶方、王瑶等同代文化名家人生、事迹的文章二十篇。作者从这些饱经忧患的知识分子身上看取中国现代化的艰辛历程,所思、所感、所遇、所见,均信而有据,多是亲身经历,察人之所未察,见人之所未见,是了解、研究中国现当代社会思潮的重要著作。

编辑推荐

在王元化先生看来,为中国文化做出贡献的往往是那些饱经忧患之士,所以,他愿意记下他所景仰的文化先贤和卓越的同时代人,记下他们的学问和思想,记下他们遭受的磨难与探索的艰辛。这些都构成了《人物小记》的最美的篇章。本书也是将旧作按类汇辑一编,作为“清园丛书”的一种,收文二十篇,其中有六篇为同类文章合成的小集,原是散见各文中的某些段落,现将其合在一起,故名小集。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7 17:3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