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书林掇拾录/校园书香阅读文库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出版社 郑州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蔡思明编著的《书林掇拾录》精选的是秋禾师所指导的研究生们,自2002年以来撰写的有关读书随笔集的评介文章,它们是秋禾师十余年来所倡导的阅读文化学和书评学理念的具体写作成果。全书分为三辑,依次是:《姜德明读书随笔集评》,选评了当代知名学者、现代文学书刊收藏家姜德明先生的十四部作品;《“北王南徐”阅读推广著述丛录》,选介的是在图书馆阅读推广界,素有“北王(北京大学教授王余光)南徐(南京大学教授徐雁)”之称的两位全民阅读推广名师的有关著述;《“书之书”漫话》,选编的是秋禾师与我们师姐妹和师兄们读写《梦庐说书》《弱水书话》《人书俱老》等“书之书”的作品,它们记录了我们师徒与书为友的一段又一段历程。

内容推荐

蔡思明编著的《书林掇拾录》是一部有关书话、书评和读书随笔集的评介文章选集,分为三辑。上辑“姜德明读书随笔集评”,是对著名藏书家、现代文学研究专家姜德明先生十余种书与文集的品评;中辑“‘北王南徐’阅读推广著述丛录”,是对在当代图书馆界有“北王南徐”之称的北京大学教授王余光与南京大学教授徐雁有关阅读类编著所作的评介;下辑“。‘书之书’漫话”,是对出自陈寒川、黄岳年、李君维、伍杰、蒋广学等藏书家、读书人笔下的“书之书”所作的推介。全书行文流畅’,书香浓郁,集中体现了“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的阅读文化学理念和“读为基础,想为主导,落实到写”的图书评论学主旨,是读者漫步书林的门径之书。

目录

上辑 姜德明读书随笔集评

 《书叶集》

 《书边草》

 《书味集》

 《活的鲁迅》

 《书廊小品》

 《余时书话》

 《梦书怀人录》

 《文林枝叶》

 《文苑漫拾》

 《人海杂记》

 《新文学版本》

 《姜德明序跋》

 《寻书偶存》

 书《辅助美育:听姜德明说书籍装帧》后

中辑 “北王南徐”阅读推广著述丛录

 开卷有益:王余光的《阅读,与经典同行》

 阅读的文化解读:经典的人文意义

 “中国阅读报告”书系述评

 风檐展书读:徐雁的《开卷余怀》

 《徐雁序跋》

 《江淮雁斋读书志》

 《纸老,书未黄》

 《雁斋书事录》

 《书里闲情》

 《全民阅读参考读本》

 “书林清话文库”读后

 “开卷读书文丛”品读

下辑 “书之书”漫话

 陈寒川的《梦庐说书》

 黄岳年的《弱水书话》

 李君维的《人书俱老》

 伍杰的《名家走书城》

 蒋广学的《神会庐四书》

 祝兆平的《书斋夜读》

 钱婉约的《书声迢递》

 万宇的《书卷温情》

 林伟光的《书林信步》

 谭宗远的《卧读偶拾》

 夏春锦的《悦读散记》

 龙美光的《文脉书香》

 袁逸的《书色斑斓》

 王振羽的《江南读书记》

 马嘶的《学人书情随录》

 赵萝蕤的《读书生活散札》

 汪成法的《读书识小录》

 周维强的《史思与文心》

 王强的《书之爱》

 孙卫卫的《喜欢书》

 从《草云集》到《盈水集》

 从《书林秋草》到《孙犁书话》

 《书衣翩翩》的艺术三昧

 我读《书衣翩翩》

后记

试读章节

《书叶集》

《书叶集》是姜德明先生的第一本书话集,1981年5月由花城出版社出版,由茅盾题签,曹辛之设计封面,采用蓝灰色作底,以中国传统建筑的瓦当、砖墙图案为饰,极为庄重。

从内容上来说,此书重点是写鲁迅和那些与鲁迅有关的人和事,而写人又重在反映人的情感、性格、气质等最富于质感的内容上。例如,书中《<一件小事>以外》《闪光的铜板》《王阿花》等,能反映出鲁迅关心下层劳动人民的情怀;而《鲁迅与猫头鹰》《鲁迅在天津》《豪放的“义勇鬼”》《鲁迅怪吗?》《鲁迅与苏联电影》《鲁迅与风俗画》等,又可见出其性情与喜好;《两把短刀》《生死夫妻》《活的鲁迅》和《鲁迅的情趣》等,则可以读出他与许广平之间深厚、温馨和甜美的感情;书中最后一组写鲁迅与其他作家交往的文章,更是通过现存材料对历史进行还原,有很强的叙事性,从中可见鲁迅与人交往时的真诚。这无疑从多角度为我们还原出一个立体的鲁迅。

从写法上来说,书中篇章叙事性较强,很有感染力。那篇《鲁迅与萧红》,感情异常充沛,把两个人的心情和感受写活了!特别是萧红一生的心理感受,从最初经历种种苦难、孤苦无依、充满迷茫,到与鲁迅开始交往后心中燃起希望的明灯,又到成为鲁迅家的常客后感受到的那份亲切和温馨,再到鲁迅逝世后的沉痛追悼直至自己病逝前的情形,都写得很细,我几乎是流着眼泪把它读完的。这篇文章可以看作是一篇简略的萧红传记,而在她的一生中,鲁迅为她补上了最重要的一课——爱,人世间的爱和家庭的温暖。

书中有一篇文章很特别,那就是《“可怕”的母爱》。一般的书话都是由书谈到人、事,或由人、事想到书,但无论怎样,提到的都是现实中已存在的书。而这篇文章则不然,采用倒推的方法,由已知的事实及资料来猜测未曾出现的书。作者通过资料所记录的鲁迅的言谈行止以及所著所译之文章中的只言片语,甚至从鲁迅欣赏的作品、欣赏的画中,揣测其“原来想写”却最终没写成的“一篇关于母爱的文章”,揣测鲁迅的“母爱观”。这样一篇方法大胆、写法独特却也论之有据的文章,在阅读中给人耳目一新的深刻印象。

书中的不少文章都从正面或侧面反映了鲁迅的艺术眼光这个问题。例如,从《鲁迅与黎锦明的(尘影)》一文中我们可以知道,鲁迅对这部紧密反映现实并直接涉及阶级斗争的严肃主题的小说予以赞扬,而这种赞扬是基于作品强烈的政治性,也表明他认为文艺是应紧密结合现实和人生的。

姜先生在《鲁迅与郁达夫》一文中写道,鲁迅对郁达夫的小说《迷羊》很反感。这部小说写了一个脱离现实的失意者,透露出悲观和迷惘。鲁迅批评说:“在这样的时候发表这样的作品太不应该了!”姜德明对此做出这样的解释:“当国民党反动派屠杀人民的时候,一个作家不去反映人民的苦难,不去激发读者认识罪恶的现实,鼓舞他们投入斗争,相反地却鼓吹消极失望和逃避斗争,这怎能不引起鲁迅的反感呢?”可见,鲁迅衡量作品是和时代的需求以及现实的境况紧密相连的。

此外,鲁迅很喜爱“十月革命”后的苏联电影,把这些影片“当作鼓舞中国青年争取解放的巨大力量”。他提倡风俗画,因为那可以了解各地的人情风俗,“而风俗则是一种社会生活的反映,可以见物见人,从中接触到广泛的人生,可以借此认识社会”。由此可见,鲁迅提倡风俗画,其用意就在于反映现实人生、揭露社会黑暗。以上例子说明鲁迅的艺术眼光全在乎现实,凡能勇敢反映现实、激励民众为争取合理的生活而斗争的作品,便是好作品。我又想到了姜先生在别的书中关于“鼓手”和“琴师”的论述,其态度与鲁迅如出一辙。

《书叶集》一书大致有两个特点。

第一,这本书是为献礼鲁迅百年诞辰而作,不是什么系统全面的大论,只随手记录“阅读”鲁迅的零碎感发而已,却注意到了一些“稍嫌冷僻或被人忽略了的所谓小事情、小人物、小细节,从细微处写出鲁迅的性格”,可谓以小见大。孙犁在给作者的信中评价说:“这种从性格与气质方面来研究鲁迅的书还不多见。”

第二,材料充分,基础牢固,有一分资料说一分话。唐弢先生在书的序中就明确指出:“材料是一切研究工作的起点。个人以为这样做是难得的、必要的,我因此更加喜欢这本书。”真是这样。姜德明为写鲁迅,不仅细读了他的文章、日记、书信、译作和序跋,而且还注意他所欣赏的艺术(如文学、电影、美术等),更参阅了与他相关的很多人的日记、书信、回忆文章等,实实在在是下了很大功夫的。

可以这样说,姜德明先生正是通过对文史资料的细心爬梳,把那个或被视为高山仰止、不可亲近,或是被人误解、大加批判的鲁迅拉回到现实中,拉回到我们身边来,还大师以真实而平凡的血肉之躯。而我们正是在这种真实与平凡中,愈加见出鲁迅的可亲和伟大。

(朱敏)

P3-5

序言

阅读与你、我、他

阅读是为人的,它要满足读者精神生活的多种需要,提高读者的科学文化知识水平和思想道德修养,促进社会的物质文明生产和精神文明建设;阅读又是人为的,要对“有字书”和“无字书”进行精神消费和文化再生产,从而展现阅读主体的人文力,提升真、善、美的境界。那么,阅读与人生究竟有怎样的密切关系呢?

我认为,阅读,作为一种言语技能,属于认知、行为科学,而作为一种文化活动,又归属于情感、价值领域,有其浓厚的人文精神特征。通过阅读,读物的客观属性满足了读者的主观需要,这就产生了阅读的价值。阅读价值即指阅读主体(你、我、他)和阅读客体(读物)之间需求与满足的关系程度。

中国历代文人都曾依据各自的读书实践,发表过各有.特点的见解。杜甫云:“熟精《文选》理,休觅彩衣轻。”“试吟青玉案,莫羡紫罗囊。”韩愈云:“人之能为人,由腹有诗书。”宋真宗赵恒以其“九五之尊”而作劝学诗:“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安房不用架高梁,书中自有黄金屋。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有女颜如玉。出门莫恨无随人,书中车马多如簇。男儿欲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该诗通俗形象地把古老的“学而优则仕”的道理阐发得淋漓尽致,因而广为流传,而“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观念也深入人心。如范仲淹云:“乡人莫相羡,教子读诗书。”王安石云:“开编喜自得,一读疗沉疴。”苏辙云:“诗书教子真田宅,金玉传家定粪灰。”尤袤云:“饥读之,以当肉;寒读之,以当裘;孤寂而读之,以当友;幽忧读之,以当金石琴瑟。”王夫之云:“医俗无别方,惟有读书是。”张维屏云:“读书何所求,将以通事理。”……

整合上述古人的观点,可知读书可以安身立命、求知开智、养德修身、审美求真乃至治国、平天下。这种兼顾世俗功利和精神文明功用的价值取向,对于我们全面认识阅读的价值,具有世界观和方法论上的启迪。因为如果以“阅读”为圆心,向四面八方360度辐射开去思考,则不难发现,阅读对“完善读者自我”和“建设社会文明”有着说道不尽的好处。

一方面,阅读可以哺育学习,蓄积写作,升腾理想,求取知识,开发智力,树立道德,体味美感,保养身体,萌生创意,丰富生活,寻找爱情,建立家庭。这12个角度讲的是阅读对于读者个体所具有的方方面面好处。另一方面,阅读可以导引人类开启文明历史,实现文化交流,振兴学校教育,推进科学技术,扩大网络传播,发挥生产潜力,提高管理水平,促进经济繁荣,施展军事雄才,维护法律尊严,学会治理国家,增强民族素质。这12个角度讲的是阅读对于社会群体所具有的种种好处。

我的期待是,通过对阅读价值的充分阐发,以动员更多的“自然人口”转变为“读书人口”,为营造“书香社会”创造条件。我们希望阅读不再是知识:分子的专利,而成为每个现代公民的权利,而阅读要从娃娃和学生抓起,因为他们是让未来更美好的主体力量。

其实,读书人读到一定阶段,会产生一种精神上的飞翔感,会自然而然地超越现实生活的琐屑,而借助想象力翱翔在理想的时空中。英国著名思想家培根说过:“在读书的时候,我们与智者交谈;在生活的事务中,我们通常都是与愚人交谈。”他认为:“读书使人成为完善的人。”其哲言值得我们细细品味,因为闪光的人生始终伴随着阅读,而高明的阅读会不断地改变着人生。

心中寄托着为芸芸学子插上书香翅膀的良好愿望,一套12本的“校园书香阅读文库”在主编徐雁(南京大学教授、中国图书馆学会阅读推广委员会副主任)、崔波(郑州大学图书馆馆长、中国图书馆学会大学生阅读专业委员会主任)、赵普光(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与执行主编骆玉安(郑州大学出版社副社长)的携手合作下,即将由郑州大学出版社出版。我注意到,入选各书的作者,都是长期作息于校园内外的作家、学人、教师和图书馆馆员,有的还是全国知名的读书人、藏书家和阅读推广人。我相信,这一文库将在包括“华夏书香校园”建设在内的全民阅读促进的社会系统工程中,发挥出其积极的作用。

曾祥芹

2015年3月23日叙于河南师范大学

后记

2010年初秋,刚刚在湖北大学本科毕业的我,跨入了南京大学教授徐雁(笔名“秋禾”)老师门下研学,人生顿时开启了一扇新的窗户,窗内户外可谓满是书香,以至今日获得了代表师门编集《书林掇拾录》的荣幸。

在我初入徐门研学时,只能单纯地说有一种爱书的朴素情感,但真的一点都不“懂书”,哪曾想到在“书本”这个寻常字眼里,竟蕴含着那么深厚的知识含量和丰厚的人文底蕴!三年研学期间,无论是在课堂上,还是在课后的指点中,秋禾师总是努力地引导我们去亲近书本,爱好阅读,关注书文化。而选择合适的书籍进行书评写作,是我们研究生入门之初所必须获得的读写训练方式之一,正是通过从被动地接受读写任务,到能够在书林中自主选书作评的训练,我们“读好书,善读书”的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升,而“好读书”的习惯和“读书好”的价值观也相应地得到了培植。在这样的过程中,洋溢着前辈和今人淘书、藏书、品书情意的“书之书”,也就成了读而写、写而读的首选对象。

在秋禾师的引领下,几乎徐门的每一个弟子渐渐地都对书籍和阅读情有独钟了。因为与书结缘、以书会友、因书辅仁,可算得研学于徐门的一大人文特色。在研学期间,秋禾师每每在授课之余,或者为数不很多的师生见面会上,带来提前分配好了的一本本书,那往往是要我们阅读后马上写出文章来的“课外作业”。常常地,我们对他那些大小书包,是既期待又紧张,期待的是老师又在书林中替我们选带来了好书和新书,紧张的是接下来如何精阅细读后能够谋篇布局,写出一篇能够令自己满意,更让老师颔首的文章来。

在研学期间,每当接受这样的任务,总是主观地认为秋禾师让我们精细阅读这一类书,只是出于专业学习、构建学识结构的需要,或是借助它们来让我们多多学习书评、书话类文章的写法。直到这次将同门的此类文稿汇聚到一起,我无数次从中感受到字里行间所流露出来的读书之乐时,才真正领悟到:对于“书之书”的读评训练,哪里只是锻炼了我们的读写能力?由此入门,我们对于书籍、对于阅读、对于书文化的情意,不也因之入脑铭心了吗?

因为在各种类型的“书之书”中,或关于某一本书的解读或评介,或对于阅读方法和理论的阐述,尤其是作者读书明理、著书求真、淘书遇奇、藏书得趣、爱书成癖的种种经历,饱含着他们对纷繁书林殊途同归的真爱,而这份爱是有温度的,足以在红尘世俗中暖人心怀。

而今,谈书和赠书,也逐渐成为我们同门聚会中的一个惯常环节——常常是已经工作的师兄、师姐们,会带着他们事先准备好的书刊赠阅给师弟、师妹们,这些书刊或出自自己编撰,或刊登有自己的文章,或仅仅因为其值得与人分享。正是有着这份浓浓的书文化情意,哪怕相隔很多届的同门相聚,见面时也不会觉得有多少陌生或疏离感,因为一脉书香早已拉近了彼此的“届级距离”和心理距离。

本书精选的是秋禾师所指导的研究生们,自2002年以来撰写的有关读书随笔集的评介文章,它们是秋禾师十余年来所倡导的阅读文化学和书评学理念的具体写作成果。全书分为三辑,依次是:《姜德明读书随笔集评》,选评了当代知名学者、现代文学书刊收藏家姜德明先生的十四部作品;《“北王南徐”阅读推广著述丛录》,选介的是在图书馆阅读推广界,素有“北王(北京大学教授王余光)南徐(南京大学教授徐雁)”之称的两位全民阅读推广名师的有关著述;《“书之书”漫话》,选编的是秋禾师与我们师姐妹和师兄们读写《梦庐说书》《弱水书话》《人书俱老》等“书之书”的作品,它们记录了我们师徒与书为友的一段又一段历程。

关于“书之书”,秋禾师在其《徐雁序跋》一书中说,“我所集藏的‘书之书’——如书话、书评、读书随笔集、读书志、藏书记、题跋集、书史、藏书史、阅读史,以及出版、书店、图书馆史志之类的书籍,多达一千二百余部……”按此分类,则本书中所拾掇的,主要是书话、书评和读书随笔集,其余的文章恐怕得另编一集才行了。

记得童翠萍师姐曾专门撰文探讨秋禾师书话书评的文体特色。她认为,“秋禾先生的书语风格与唐搜一脉相承,说旧话新,融古谈今,知识性和趣味性并重”。如今,这一份“知识性和趣味性”已不同程度地被徐门弟子们继承并发扬着。如朱敏大师姐在阅读姜德明先生的一系列读书随笔集时,对于姜先生在不同阶段所写的鲁迅旧事,作了独到的分析和阐述;江少莉师姐在推介李君维先生的《人书俱老》时,开篇即感叹那一句“繁花落尽,梦醒处,竟是当年举杯共饮地”,让人脑海中顿时浮现出一幅人与书相伴到老的图景;荣方超师兄在品读马嘶先生的《学人书情随录》时,对学人藏书、聚书的现象以及各地古旧书业的状况等连带做出了分析,体现.出了一定的学理性……可见徐门弟子在接受秋禾师阅读文化学和书评学理念的基础上,都依据着自己的知识兴趣和爱好,努力发展着自己的读写个性。

2013年6月,我在获得硕士学位后能够入职南京邮电大学图书馆。幸运的是,在岗位上主要从事的是校园阅读推广工作,日常工作之一是编辑一本名为《书林驿》的阅读推广小杂志。因而读书和荐书成了我职业内容的一部分,使我不会更不敢远离阅读。

如今,在南邮大图书馆的充分支持下,《书林驿》正越来越多地获得本校师生们的喜爱和全国图书馆界同行们的好评。饮水思源,这一切都得益于研学期间对于“书之书”的读写基础。因此我衷心期待有缘开卷本书的读者,也能够像我们这些“徐门弟子”一样,借助本书文字的引领,能够轻快地步入爱书悦读的“书香之旅”。

蔡思明

2015年1月4日晚于南京邮电大学青教公寓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7 20:1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