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国家”——清末民国时期蒙古族精英国家认同的演变与形成》、《马麒的身份转换与政治抉择——兼议民国时期地方割据势力的国家意识》、《流官进入边疆:清初以降川边康区的行政体制建设》、《边疆自治运动中缺失的“族性”——以20世纪30年代的三次“康人治康”事件为中心》……菅志翔、马戎编写的《民国时期西部边疆的政权建设与族群关系》另辟蹊径,以民国历史为考察的入手点,重点关注宏观历史下的社会变迁与其中微观层面的群体或个人行动间的相互关系,进而探索历史事件与历史趋势的社会学意义。
菅志翔、马戎编写的《民国时期西部边疆的政权建设与族群关系》另辟蹊径,以民国历史为考察的入手点,重点关注宏观历史下的社会变迁与其中微观层面的群体或个人行动间的相互关系,进而探索历史事件与历史趋势的社会学意义。因此可以说,本文集是有关民国时期西部民族地区社会史研究的汇编,其中蕴含着社会学研究者以史为鉴的现实关怀。
民国时期的社会转型、政权建设与族群关系(导言)【马戎】
试论伊斯兰教在中国社会的演变
——兼论民国时期西北回民社会精英的宗教策略【菅志翔马戎】
民国时期的少数族群精英:理解中国从“天下帝国”到“民族国家”进程的钥匙【马戎】
满族民族性:帝国时代的政治化结构与后帝国时代的去政治化结构【关凯】
“寻找国家”
——清末民国时期蒙古族精英国家认同的演变与形成【常宝】
马麒的身份转换与政治抉择
——兼议民国时期地方割据势力的国家意识【菅志翔】
青海民国史研究的进入
——兼评李文实先生的文章《马氏家族长期统治青海的原因试测》【菅志翔】
流官进入边疆:清初以降川边康区的行政体制建设【王娟】
边疆自治运动中缺失的“族性”
——以20世纪30年代的三次“康人治康”事件为中心【王娟】
喇嘛庙:敌人还是伙伴?——清初以降甘孜藏区的政教之争【王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