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蒋勋艺术美学(共6册)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蒋勋
出版社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蒋勋艺术美学(共6册)》是美学大师蒋勋亲自执笔,解读梵高、达芬奇等6位艺术家名作背后的美学奥秘。大师笔下的大师,没有某一种疯狂,看不见美!

全彩四色印刷,每本书精选艺术家百幅经典画作;附重要作品列表及画作收藏博物馆。为读者提供更赏心悦目的阅读体验。

随套装附赠《孤独的梦想家》精美四色笔记本,在艺术家的画边写下你生活中的一切。

愿你在喧嚣时代,与伟大的灵魂在书中相遇,相谈甚欢。

内容推荐

《蒋勋艺术美学(共6册)》全6册,包括:《蒋勋破解达芬奇之美》、《蒋勋破解梵高之美》、《蒋勋破解米开朗基罗》、《蒋勋破解莫奈之美》、《蒋勋破解德加之美》和《蒋勋破解高更之美》。

达芬奇,一位集赞誉与争议于一身天才画家,更是一位横跨生物、天文、科学、建筑、机械等领域的发明奇才。经历五个世纪的淬炼与沉淀,他充满开创与批判性的超凡成就,至今仍旧深深撼动着渴求真理与极致美学的无数灵魂。

《蒋勋破解达芬奇之美》作者蒋勋先生,他是五百年后出现的达芬奇的“知音”,从一幅幅画作、手稿里所隐藏的禁忌手势与谜样微笑中,破解瑰丽神秘的“达芬奇密码”,并从历史与科学、理性与感性、圣洁与沉沦等不同面向,解开达芬奇的一生,引导读者深入一场前所未有的探索之旅。

从向日葵、自画像、星空到麦田群鸦,带你破解历久不衰的梵高传奇。

从年少到自杀身亡,从割耳到抑郁受创,细说37年不断挣扎的人生曲折。

一八八八年底视梵高为疯子的人,和一九八七年以天价购买梵高一张《向日葵》的人,可能都没有读懂他画中的心事。

梵高无法与现实妥协,他要一种绝对纯粹的爱,近于信仰上的殉道。殉道者必须饱受折磨,饱受肉体与灵魂的燃烧之苦。梵高丢给我们许多问题。在他自杀离开人世后,人们用一百多年的时间试图回答,仍然无法有完满解答。

为了这本《蒋勋破解梵高之美》,蒋勋带着一叠稿纸,一站一站地重新来到梵高画作的现场。年轻时储存在他脑海里、笔记本里的故事,豁然重现。这是一位美学家面对梵高危险的美,面对真实生命的深度烙印。

美学大师蒋勋亲自执笔,解读80余幅名作背后的美学奥秘,领悟梵高的纯粹与孤独。我们做不了梵高,但我们应该读这本书,崇敬梵高。

在雕塑、绘画、建筑、诗歌等众多艺术门类中取得辉煌成就,在迄今为止的人类文明史上,只有米开朗基罗一人。米开朗基罗的作品带有戏剧般的效果、磅礴的气势和人类的悲壮,代表了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人文精神。他的才智是如此杰出,以至于在他活着的时候,人们就尊称他为“神”。

美是一种呼吸。继破解达芬奇、破解梵高之后,美学大师蒋勋再现文艺复兴巨匠,雕刻人性的狂喜与剧痛。米开朗基罗的一生神圣而痛苦。如果没有这些痛苦、挣扎、波折、困顿,便不会有《哀悼基督》《大卫》《垂死的奴隶》……这些令人敬畏的雕像。米开朗基罗从石头中解放了人体,却把自己献祭给了雕刻。

《蒋勋破解米开朗基罗》由美学大师蒋勋亲自执笔,继达芬奇、梵高之后,破解米开朗基罗,雕刻人性的狂喜与剧痛!

“艺术美学”系列,美学大师蒋勋谈过文艺复兴的达芬奇、米开朗基罗,谈过印象派的梵高、莫奈,这次,他通过《蒋勋破解德加之美》一书选择了德加。

德加出身贵族,却没有被贵族的身份框架局限。他受到现代美学启发,面向正在变化的工业革命城市,城市的中产阶级,城市的赛马赌博,城市的歌剧院与芭蕾舞,城市的咖啡厅,咖啡厅角落孤独落寞的女性,看到了新兴城市的热闹繁华,也透视到繁华背后人与人疏离的孤寂与荒凉。

德加比同时代的画家都更具深沉的思考性,因此没有停留在五光十色的繁华表层,他的画笔总是透视到更内在的人性。德加是颠覆者、革命者,他提出一连串对生命的询问,不满足历史总在原地踏步。

德加的绘画,像是一个时代横剖面的缩影。在一个挤满芸芸众生的城市,他同时看到了繁华,也看到了荒凉,看到了热闹,也看到了孤寂。

蒋勋编著的《蒋勋破解莫奈之美》讲述了,莫奈的一张画诞生了一个画派。他在破晓的河口边架起画架,从黑夜的尽头开始等待黎明,等待水面上第一道日出之光,画下了《日出印象》。这幅当年饱受嘲讽的画作,后来不仅成为划时代的伟大巨作,他留下的光,更继续照亮这个世界。

在莫奈的世界里,没有单纯的颜色,他的颜色都是一种光。因为光,所有的色彩都泛着一种瞬息万变的明度。莫奈引领我们开启了另一种视网膜上的感觉,像是要拯救我们观看的方式。我们感受到黎明破晓的晨雾浮游于水面,一朵莲花静静绽放,我们感受到雨后垂柳上的水滴,滴入水池,荡漾起一圈一圈涟漪,我们感受到夕阳的光的倒影,一片沉静的金黄,像是无限委屈,要诉说什么,却终究沉默逝去。

美学大师蒋勋亲自执笔,解读印象派大师莫奈伟大而迷人的艺术生命。莫奈的美学是光的信仰,也是生命的信仰。

高更,曾是巴黎股票市场的经纪人,一年有四千法郎的高薪收入,来往于上流中产阶级社交圈。妻子梅娣,来自丹麦哥本哈根路德教派大使家庭,五个儿女,幸福美满。然而,高更选择放弃了人人称羡的职位、家庭、婚姻、妻儿、财富,一步一步走向他疯狂艺术创作的过程。

当梅娣负担着儿女,负担着家庭,甚至负担着背叛她的丈夫,高更却从塔希提寄回了他与土著女子新婚的画图。为什么他要出走?是什么主导了他的生命选择?在与文明决裂的信仰上,高更要走得并不顺畅,为什么却愈走愈远,至死无悔?

《蒋勋破解高更之美》作者由生命潜伏的本质的角度,解读神秘异域的原始荒野,让美学重新找到起点,走进高更充满争议性的一生。高更用他的生命实践着值得人类省思的事,更借由画作,丢出了更多“天问”。

目录

蒋勋破解达芬奇之美

 作者序

 第一部 蒋勋现场

耶稣基督受洗图

天使报喜图

圣杰罗姆像

东方三贤士的朝拜

抱貂的女子

岩窟圣母

生殖解剖图

子宫解剖

最后的晚餐

飞行理论之父

维特鲁维亚人体比例图

机枪设计图

圣克里斯多弗运河设计图

圣母、圣子、圣安妮与施洗约翰

圣母、圣子与圣安妮

蒙娜丽莎

施洗约翰

自画像

植物素描

衣纹手稿

几何图形

马头羊角七弦琴草图

起重机械设计图

肉身天使

 第二部 达芬奇

文艺复兴与中世纪

苏醒的年代

新阶级的形成

达芬奇的童年与青年时期

教堂圆顶上的金球

战争和音乐

岩窟圣母和抱貂的女子

解剖学

最后的晚餐

神秘的领域

微笑的开示

达芬奇与米开朗基罗

最后的岁月

 附录 年表

 附录 重要作品列表

蒋勋破解梵高之美

 作者序

 第一部 蒋勋现场

梵高工农素描

吃马铃薯的人

唐基老爹

向日葵

梵高自画像

割耳自画像

星空

奥维教堂

麦田群鸦

 第二部 梵高

荷兰的心灵与美学革命

荷兰画派——回归平凡生活的美学

林布兰——创造生命的信仰之光

文森特Vincent

喀尔文教派牧师——梵高家族的传统信仰

艺术?宗教?献身给谁?

苦读神的话语

社会主义的时代浪潮

忧愁与绝望

巴黎,一八八六明亮起来的梵高

一八八七,梵高的新阶段

日本浮世绘——异文化的向往

阿尔,燃烧起来的心

朗鲁瓦桥

星空——宇宙的无限华丽

向日葵——燃烧生命的花

房间与椅子——两个人的记忆

自画像——看到自己最深的灵魂

圣瑞米病房的窗口——他看到了奇迹

一八九〇,最后的奥维,麦田飞起了群鸦

 附录 重要作品列表

蒋勋破解米开朗基罗

 作者序

 第一部 蒋勋现场

《创世纪》壁画

梵蒂冈《哀悼基督》

战斗

酒神

大卫

垂死的奴隶

摩西

劳伦佐之墓

四件《囚》

佛罗伦萨《哀悼基督》

米兰《哀悼基督》

 第二部 米开朗基罗

Michel,Angelo,米开,天使

奶妈是石匠的妻子

最早的学习与吉朗达欧

马沙奇欧的影响

伟大的劳伦佐

鼻子被打碎

最早的作品

《战斗》与新柏拉图哲学

《阶梯圣母》与基督信仰

关于沙弗纳罗拉

酒神

伟大杰作——哀悼基督

大卫——破石而出

对手相遇——达芬奇与米开朗基罗

陵墓悲剧

拉奥孔与圣马太

西斯廷礼拜堂湿壁画

创世纪

湿壁画

人的初始与犯罪

灾难与救赎

囚——人的限制

肉体奴役——四件杰作

日与夜,黎明与黄昏

异端之爱

最后的审判

圣彼得圆顶

最后的《哀悼基督》

 附录 年表

 附录 重要作品列表

蒋勋破解德加之美

 作者序

德加:凝视繁华的孤寂者

 第一部 德加之谜

一张割破的画

未完成的杰作

德加与卡莎特

芭蕾与同情

私密裸体

 第二部 蒋勋现场

妹妹与莫比里公爵

青年斯巴达

德加-卡莎特

夫人庆生

 第三部 德加

德加

德加家族画像

德加与马奈

德加在新奥尔良与商场绘画

赛马和运动

德加与卡莎特

城市生活与时尚

洗衣女工

芭蕾与表演

妓院与女性身体

 附录 重要作品列表

蒋勋破解莫奈之美

 作者序

印象派的命名者——莫奈

 第一部 蒋勋现场

圣拉扎尔火车站

干草堆

垂柳

睡莲

四季睡莲垂柳

 第二部 莫奈

莫奈童年

莫奈与漫画

莫奈与布丹

莫奈走向巴黎

圣亚德斯的庭院

最初的巴黎——马奈的影响

草地野餐

卡蜜儿——莫奈的第一个女性

一八七〇,莫奈在伦敦与荷兰

莫奈与巴齐耶

一八七二,《日出印象》

一八七五,哈佛港与阿让特港

光的跳跃

光与卡蜜儿

一八七七,圣拉扎尔火车站

卡蜜儿之死

一八七八,莫奈与世界博览会

爱丽丝——莫奈的第二个女性

一八七九,维特伊雪景

莫奈与吉维尼

干草堆——系列画作

鲁昂教堂

二十世纪——伦敦国会大厦

威尼斯——一次失败的旅程

第一次世界大战

白内障与战争

垂柳——垂泪之树

莫奈花园

最后的睡莲

 后记

 附录 重要作品列表

蒋勋破解高更之美

 作者序

找回蛮荒肉体的奢华

 第一部 高更之谜

异乡的宿命

高更与梅娣

毕沙罗与高更

梵高与高更

涅槃·先知·黄色基督

蒂阿曼娜、爪哇安娜、帕胡拉

亡灵窥探

 第二部 蒋勋现场

塔西提女人·在海边

欢乐

永远不再

白日之梦

薇玛蒂

美丽起来

白马

欢乐之家

 第三部 高更

秘鲁·西班牙贵族·外祖母

父亲与母亲·革命与放逐

海洋·流浪·异域

婚姻·家庭·中产阶级

一个无政府信仰者:毕沙罗

漂流的第一站——阿凡桥

渐行渐远的妻子梅娣

扇面·异域·塞尚

布列塔尼——人与历史

梵高兄弟

一八八七·马提尼克岛

一八八八·布道后的幻象

一八八八年十月至十二月,梵高与高更

一八八九·阿凡桥·普尔度

塔西提——宿命的故乡

1892 · MANAO TUPAPAU

女性肉体与神秘巫术

NOA NOA——嗅觉之香

Tehamana——新婚的妻子

1894 ·重回巴黎

1897 ·残酷与梦境

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什么?我们要到哪里去?

 尾声

 附录 重要作品列表

试读章节

德加

一直很想谈一谈德加。在《蒋勋艺术美学》系列里,谈过文艺复兴的达芬奇、米开朗基罗,谈过印象派的莫奈,后期印象派的梵高。大多是把个别画家放进一个时代或流派里讨论。为方便起见,创作者当然可以做时代分类、派别分类。但也必须注意到:每一个创作者,应该作为独立的个体来看待,个性特别强的创作者,也常常有不容易分类的特质。例如德加,在艺术史上,刚好就是一个流派分类上的难题。

一般的画派归类,都会理所当然地把德加放在印象派。然而,有趣的是,德加始终不承认自己是印象派。即使为了厘清个人与画派归类的问题,让喜爱美术的读者注意到黑白分明的流派标签,并不一定适合每一位创作者,也应该谈一谈德加了。

许多艺术创作者,只忠实于自己内在的感觉,并不随意趋附一个画派。当然更不会随波逐流,为某种流派的教条服务。

艺术创作里的孤独性,艺术创作里保有的纯粹自我,都异常珍贵。在人云亦云的一窝蜂潮流里,德加始终保持他的孤独,甚至与原来流派里的同伴意见相反,绝不随便妥协。这种个人品格上的孤独,这种美学坚持上的孤独,都异常难能可贵。中国不是一个容易保有个人“孤独”的环境,向读者介绍这位特立独行的创作者德加,或许不只是希望跟大众一起思考他的艺术,其实更是希望我们在繁华热闹之余,可以沉静下来,认识一个生命如此孤寂的煮义吧。

艺术史的不同时期,分不同流派,有助于了解一个创作者和他的时代环境的背景关系。但是,我们的矛盾是:一旦有了流派的归类,很容易就替一个创作者贴上了固定的标签,例如:莫奈常被称为是印象派的命名者,的确,是因为莫奈一八七四年展出的一张画作《日出印象》,产生了历史上重要的一个绘画流派——印象派(Impressionism),把莫奈和印象派连接在一起,是一种归类的简便方式。

有许多画家可以归类于印象派。一八七四年前后,也的确有一群年轻创作者,对抗当时的学院美术,对抗官方的主流绘画评审制度,试图为新来临的工业革命、城市文明找到全新的美学价值。

印象派的主流画家,莫奈生于一八四○年、雷诺阿生于一八四一年、西斯莱生于一八三九年、莫里索生于一八四一年、塞尚生于一八三九年——这一群大约都出生于一八四○年前后的创作者,在一八七四年前后,三十几岁,正当盛年,他们坐着工业革命带来的最初的交通工具—一火车,走向海滨,走向户外,沿着塞纳河寻找大自然里跳跃明亮的光,寻找自然光线里瞬息万变的色彩。他们宣告了一个新时代的来临,机械、工业,商业贸易,快速改变了传统的生活方式,城市人口暴增,城市从传统市镇转变为大都会(Metropolitan),像巴黎,一八五。年前后经过全新的改变,人们的衣食住行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全新的建筑、交通、社交、时尚,娱乐,取代了原有单调而沉重的手工业市镇和简陋的农村生活。

米勒画《拾穗》《晚祷》是在十九世纪六十年代。歌颂农村、歌颂劳动、歌颂土地的《拾穗》《晚祷》,是对传统农业信仰最后的致敬。但是,无论如何庄严,无论如何留恋,传统农业劳动,已经是最后的一瞥了。《晚祷》的夕阳余晖终将褪淡消逝,教堂晚钟飘散。二十年后,大地上亮起来的就是印象派的日出,以全新的璀璨曙光向世界昭告新美学的来临。

莫奈是吹响印象派号角的号手,一群年龄相近、志趣相投的创作者,聚集在一起,要为自己的时代发声高歌了。

一八七四年印象派的团体,为了对抗强大的学院保守主流,也刻意强调一种新美术的创作姿态,如:不用黑色,在自然光里观察色彩——凡是美术运动,大抵都会有宣言、有宗旨、有共同创作的理念或目标。为了团结对抗保守派,宣言也容易变成不容置疑的教条。

因此印象派成立了,印象派也成了一种标签。

凡是和莫奈等人理念相近的创作者都被贴上印象派的标签,凡是参加了一八七四年的第一次印象派大展的画家,也都被贴上了印象派的标签。

于是,德加被贴上了印象派画家的标签,因为他参加了一八七四年的印象派的第一次大展,因为他与印象派往来密切,也与印象派许多画家的创作理念近似。

但是,德加一生,极力否认自己是印象派。他不愿意被贴上标签,他害怕被贴上标签,他一定常常想:一个好的创作者,会轻易被别人贴上标签吗?如果不得已要被贴上标签,德加宁可选择较为平实的写实主义,他说:“我是写实主义。”

在艺术史的归类、分期之外,也许德加提醒我们,永远要回到创作的原点,创作的原点永远是“人”,是创作者“自己”,好的创作者,不可能轻易被归类,也不会轻易被归类。

所以,对德加的讨论应该从“不是印象派的印象派”开始吧。

《蒋勋破解德加之美》P44-46

序言

德加:凝视繁华的孤寂者

二〇一四年是德加诞辰一百八十周年。从二〇一〇年以后,全世界重要的美术馆都开始陆续筹备德加的展览,从不同角度呈现和探讨德加这位画家的重要性。

二〇一二年夏天我在巴黎奥塞美术馆看了他后期“裸女”主题的大展,这个展览“Degas and the Nude”是奥塞与美国波士顿美术馆联合筹划的,集中探讨德加在女性裸体主题上颠覆性的革命。

二〇一四年五月,美国首府华盛顿国家画廊推出“德加-卡莎特”大展(Degas/Cassatt),这个展览从五月展到十月,横跨五月二十二日卡莎特的生日,和德加七月十九日的生日。卡莎特生于一八四四年,二〇一四年也是她诞辰一百七十周年。德加一生未婚,唯一交往密切的女性就是这位美国画家卡莎特。因此,从美国的立场来看,把为德加庆生的世界性意义,连接起美国本土的画家卡莎特,当然更适合美国国家画廊强调的关于她身份的角色导向。

二〇一四年一月开始,日本也推出相关德加的展览。日本起步早,早在一九一〇年前后已经有欧洲当代作品的收藏,当时船业巨子松方幸次郎收藏的德加画的《马奈与马奈夫人》,目前是北九州市立美术馆的重要藏品。这件作品因为当年被马奈割破,引发了众说纷纭的议论,NHK国家电视台因此制播了有关这件作品的多方面的讨论。

中国在全世界的“德加庆生”活动里好像缺席了,连美术教育界对德加也十分陌生。

亚洲大学现代美术馆收藏有七十四件德加的铜雕作品,这些铜雕原来是德加生前为了研究马、芭蕾、裸女的形体,用石膏捏塑的实验性作品。德加生前没有展出,在他一九一七年逝世以后,因石膏原模保存不易,在一九二一至一九二二年间,陆续被翻铸成铜雕。许多美术馆也都保有这一套作品,作为对德加实验性雕塑的了解。

德加,对一般大众而言,最熟悉的就是他的芭蕾舞主题系列。但是德加的创作面十分宽广,他的作品涵盖好几个不同主题,这本书从他最早的自画像和家族肖像谈起,探索德加的贵族出身,以及他扎实深厚的古典人文背景。

他的《祖父像》、《贝列里伯爵家族肖像》都是他对父系家族的寻根,也是他展现古典绘画基本功的作品。

贵族出身,德加却没有被贵族的身份框架局限。德加在一八六二年前后认识马奈,受到现代美学启发,从贵族的古典世界走出来,面向正在变化的工业革命城市,城市的中产阶级,城市的赛马赌博,城市的歌剧院与芭蕾舞,城市的咖啡厅,咖啡厅角落孤独落寞的女性,德加看到了新兴城市的热闹繁华,也透视到繁华背后人与人疏离的孤寂与荒凉。

德加比同时代的画家都更具深沉的思考性,因此没有停留在五光十色的繁华表层,他的画笔总是透视到更内在的人性。

在一个挤满芸芸众生的城市,德加同时看到了繁华,也看到了荒凉,看到了热闹,也看到了孤寂。

他从贵族的家庭出走,接触到母系家族美国路易斯安那州新奥尔良豪宅,舅舅缪松忙碌于棉花交易市场,德加因此画下了最早资本主义的市场景况。他的父亲、弟弟都活跃于金融银行业。德加也是少有的一位画家,涉足股票市场,画下了当时犹太商人操控的股票交易炒作。

德加的绘画,像是一个时代横剖面的缩影,贵族、中产阶级、金融业、股票、棉花交易、赛马、芭蕾表演,全部成为他的绘画主题。包括他和卡莎特交往的十年,因为陪女伴挑选时尚品牌的衣服帽子,德加有机会长时间观察都会女性时尚的主题,留下了一个时代流行文化的面貌。

不只如此,走出贵族养尊处优的优雅骄矜,德加在巴黎这个繁华城市也看到了挤在边缘辛苦求生存的劳动者,他画了一系列当时处在社会底层的洗衣女工。这些工作时间长达十几个小时,没有任何福利保障的女工,疲惫、困倦,一面熨烫衣物,一面打呵欠,她们卑微辛酸的生活都被记录了在德加的画中。

德加看到的不只是社会底层的洗衣女工的辛苦,他逐渐也转向了世俗还没有人揭发的性产业中妓院的女性生活。他和文学上的莫泊桑一样,用颠覆世俗歧视的眼光,重新检视女性用自己身体做交易的事实。

德加后期许多女性裸体,远远不同于传统学院模特儿的优雅、美丽。他大胆画出在私密空间里擦拭下体、胳肢窝、脚趾的各种女性动作,这些不预期被别人看到,不预期要取悦他人的身体,不优雅,不美,可是,是不是更真实的身体?

德加是颠覆者、革命者,他提出一连串对生命的询问,不满足历史总在原地踏步。

德加一直是难以归类的画家,他参加印象派,他又说:我不是印象派。

仅仅从美术画派看德加,或许不容易看清楚:德加关心人,人才是他的永恒主题,贵族、芭蕾舞者、洗衣女工、妓女——芸芸众生,回到人的原点,都是德加笔下关心的对象吧。

谨以此书,向德加致敬。

蒋勋

二〇一四年十月八日寒露过一日

于八里淡水河边

后记

后记

为了写《破解莫奈》,我在花莲东华大学美仑校区住了两个月。清晨六点在鸟的叫声里醒来,走到校园看初日下的凤凰花,看掉落一地的面包果,看松鼠吃啃着熟透的木瓜,看太鲁阁大山雄峙天空,云来云去,千变万化。下午工作到六点,到四八高地散步,俯瞰辽阔的七星潭海湾,落日余晖的反光在无限延长的海面闪烁变幻。每一天都像是莫奈的画,每一片光都像是莫奈画里的渴望。觉得莫奈近在身边,觉得莫奈仿佛就在身体里面。

二○一○年八月三十一日蒋勋记于八里淡水河畔

书评(媒体评论)

跟着蒋勋先生徜徉欧洲艺术殿堂,是一件高雅的美事。

——余秋雨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3/31 13: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