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庸人评三国
分类
作者 李思及//袁灶发
出版社 清华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试读章节

第二节 宦官与外戚之争

在历史的发展进程中,许多王朝的覆灭与宦官、外戚之间的权力争斗不无关系。皇帝长久深居宫中,不问政事,而作为皇帝身边最亲近的人——宦官,乘机夺权并干涉朝政。直至大祸临头之际,许多末代皇帝仍然处在昏昏欲睡之中,最终的结局不是被杀就是被废,而宦官也随着新皇帝的登基不得善终。以秦朝为例,其江山只传了两代,由于秦二世过于轻信宦官赵高,杀害了丞相李斯与大将蒙恬等朝廷栋梁,最终导致了秦朝的灭亡。不过,据说秦二世也死于赵高之手,但赵高最终也被秦二世的儿子所杀。

相比秦朝的末代皇帝而言,汉灵帝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在其执政期间,过分宠信宦官,也就是历史上臭名昭著的十常侍,但是比秦二世幸运的是,汉灵帝总算得以尽其天年,但却给他的子孙留下了一个烂摊子。在朝廷内部,各党派之争变得越来越激烈,此时东汉政权必须面对来自三方面的压力:对外黄巾军的起义已经严重威胁到朝廷的稳固;在镇压黄巾军的过程中,各路诸侯以剿匪为名,纷纷扩张自己的地盘与军队,而这些军队只听从于地方长官,根本不服从朝廷的领导;对内是外戚与宦官之间的矛盾变得越来越难以调和。作为外戚一方,是以汉灵帝的皇后何皇后为主,其兄长何进掌握了整个朝廷军权,只要将自己的儿子立为下一任皇帝,那么兄长何进就可以在朝廷以托孤大臣自居,达到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目的。对于宦官这一党群而言,其背后的靠山是已经奄奄一息的汉灵帝。而如今皇帝已经死了,此时对他们来讲,摆在面前的只有两条道路可供选择:自己本身就是靠山,使更多的人依附自己;寻找新的靠山。首先选择第一条路行得通吗?在汉灵帝当政时期,十常侍权倾朝野,而现在如果皇室外戚何进将其外甥刘辩拥立为帝的话,势必掌握大权。在这种情况下,首先受到权力威胁的是十常侍,由于两派之间积怨已久,无法调和,因此十常侍不可能找何进作为他们的新靠山。这里还有一个关键因素是不能被忽视的,那就是何进有兵权,可以以皇帝的名义调动天下军队进京护驾,至少在名义上是可以这样做的。但十常侍却不一样,他们的权力始终被限制在皇宫大院内,而无法将势力延伸到下面的诸侯,况且在镇压黄巾军起义的过程中,十常侍以各种名义向诸侯索要贿赂,自然会引起诸多的抱怨。打了胜仗,大部分好处被他们拿走了;打了败仗,各诸侯还得贿赂他们,被革职还是小事,如果这些宦官在皇帝面前加枝添叶乱说一番的话,弄得不好就把自己的小命给丢了。在得不到诸侯支持的情况下,自然就不可能使自己形成强有力的一派。

既然第一条路走不通,就只能走第二条路,那就是寻找新的靠山与何进一派分庭抗礼,但是不久,他们发现自己选错了对象,这个对象就是董太后。观三国历史,董太后应该是当时所有女人中地位最高的一个,因为她的身份相当于汉灵帝的母亲,后续继位皇帝的奶奶,但她出现的时间也最短,不久就被何进所杀。董太后被杀不久后,十常侍又将注意力转移至何太后,即何进的妹妹身上,企图利用这一挡箭牌来保全自己的性命。其实仔细想来,十常侍这种做法已经变相承认了何进在朝廷的核心地位,而且他们也清楚地知道自己的实力已无法与外戚抗衡,此时的目的只要保命即可。

由于何太后不同意杀十常侍,袁绍就给何进出了一个馊主意,那就是调动京城外的诸侯进京擒杀宦官,这个主意不仅让双方随后陷入两败俱伤的境地,更为严重的是,还导致了此后国家长期分裂、诸侯各自称霸一方的局面。这还没有完,当何进与袁绍还没有采取行动之前,不知如何走漏了消息,于是十常侍抢先下手,事先在宫中埋伏刀斧手,然后将何进骗人宫中杀死,但紧接着十常侍也被袁绍与曹操带领的禁卫军所杀,最终两强相争,两败俱伤,而此时历史的机会却让给了董卓。

这里就出现了几个问题,首先既然十常侍已经在这场宫廷斗争中认输了,为何何进还要将他们赶尽杀绝呢?也许在新皇帝登基之后,何进为了显示自己的实力与态度,或者将天下所有的罪过都推给十常侍,就必须将他们杀之而后快,这样就可以得到朝廷内外的支持。其次汉灵帝在位时,十常侍挟天子飞扬跋扈,为了以防他们日后可能卷土重来,所以必须免除后患。袁绍提议借用京外诸侯的人马来擒杀宦官,而这个主张遭到了曹操的反对。当时在暗杀何进时,十常侍手中只有五十名刀斧手,这可能是他们所拥有的全部军事实力,而当何进进宫时,袁绍与曹操所带的禁卫军数量达到了五百余名,五百对五十,足够了。如果当时五百精兵全部冲入皇宫的话,那么十常侍早就被解决了,即使是何太后也阻止不了,但为何不这样做呢?也许这与人的本性有关,袁绍此人做事一向是好大喜功,刚愎自用,而曹操恰恰相反,做事相对比较谨慎,但是在值得冒险的时候却会毫不迟疑地采取行动,这在此后的官渡之战中,两人截然不同的性格被充分地显现出来。性格决定命运,这句话看来一点都不假。何进无谋,听了袁绍的建议,才最终招致杀身大祸,可悲的是在这场宫廷博弈中,没有胜利者。

等到两败俱伤后,董卓率领的西凉军以护驾的名义进入京城,但此时朝廷也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随即董卓的大军控制了整个京城。在这个战乱纷飞、时局不稳的年代,谁的实力强,谁的话就一言九鼎,谁就掌握了话语权。在迎来董卓把持朝政的黑暗时代后,皇帝就变成了一个彻头彻尾的摆设,更确切地说,应该是一个傀儡,此时许多诸侯已经意识到东汉已经名存实亡了,但是大家都不愿意捅破这层窗户纸,这种情况直到曹丕废汉自立之前也没有被完全改变。同时,对于失去皇权的皇帝而言,他的命运又将是多么可悲。因为在封建社会,只有权力才是皇道,皇帝拥有了权力,他的龙椅才能坐得太平、安稳,否则一切都是镜花水月。

P5-7

后记

后世对于三国历史的研究可谓百家争鸣,有评价《三国志》的,有评价《三国演义》的,也有对三国历史中的各个人物进行评价的。其中最有争议的人物非曹操莫属,有人认为他是圣人,也有人认为他是奸诈小人。作为圣人,他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与诗人,最大的贡献就是统一了北方,由此结束了北方诸侯长期纷争割据的局面,为当地生产力的恢复与发展以及百姓生活的稳定奠定了基础。作为一个恶人,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后来其子又篡权夺位,这在当时被认为是大逆不道之举。俗话说得好,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又日:天下乃有德者居之,至于谁有德,谁无德,历史自有公论,但无论如何,曹操在用人方面还是有自己的独到之处,这也为曹丕建立魏国政权奠定了基础。

第二位具有争议的应该是刘备,同样历史学家对这个人物也是褒贬不一,有人认为刘备是大仁大义,也有人认为他是假仁假义,明明想图谋刘表的荆州与刘璋的益州,口头上还再三拒绝,在夺取益州后,又对刘璋说是自己不得已的行为。在群雄争锋的时代,不拥有自己的一片领土,只能被别人到处赶着走。无论是荆州还是益州,刘备都想要,因为有了这些城池与土地,刘备才有可能重续汉室的辉煌,但刘备又不忍心去夺取自己同宗的基业,其实刘备一直生活在矛盾之中,想夺又不忍心去夺,注重道义却又感到自己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刘备在占据川蜀之前,一直注重的是小义,而非大义之举,得民心却不知如何运用民心,这些都是刘备的致命伤,因为世人都知道,成大事不可拘小节,谋大略不可图小利,但这些诸葛亮都清楚得很,只有改变刘备原先的想法,建立霸业才有可能。

在《三国演义》中还有一个最具有争议的人物,就是诸葛亮,可以说在整部《三国演义》中,最令世人关注的并非曹操、刘备与孙权,而是诸葛亮,几乎只有他贯穿了整部三国的历史,可以说只有诸葛亮的存在,三国的历史才会变得如此精彩,当诸葛亮死后,《三国演义》最为精彩的部分就此落下了帷幕,长期以来,诸葛亮一直是正义、忠臣与智慧的化身,但现在许多历史学家与评论家对诸葛亮也提出了不同的看法,认为他并非如人们想象中的那样足智多谋,例如在第一次出祁山的时候,由于他的小心谨慎,不愿出兵子午谷,关于这一点,在前文已经做了许多分析,另一个例子就是虽然诸葛亮精通天文、地理,但在上方谷一战中,诸葛亮啥都想到了,为何就没有考虑到天气的变化?不过这样说的话,那对诸葛亮的要求实在是太苛刻了,即使在科技高度发达的现代,天气预报也不可能达到100%的准确率,当我们对古代人进行评价的时候,为何又对他提出如此高的要求呢?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任何一个人都免不了在一生中犯下某些错误,所谓没有缺点的人也没有优点,总而言之,任何对历史以及历史人物的评价都不能脱离当时的历史背景与环境。

笔者对《三国演义》这部书的评说就到此为止了,至于书上的观点,均为本人自己的观点。在这部书的开始,本人就特此说明,本人并不是这方面的专家、教授或学者,只是一个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平常老百姓,凭着对《三国演义》这部书的喜欢,在经过反复阅读后,才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与评论。历史就是过去所发生的事,任何人都有发表自己看法与观点的权力,无论是专业还是非专业的,只是为本已非常丰富的三国历史再添上一些色彩而已。

目录

第一节 刘关张的政治立场

第二节 宦官与外戚之争

第三节 董卓与吕布的恩怨

第四节 十八路诸侯,各怀鬼胎

第五节 讨伐董卓——曹操的作用

第六节 诸侯纷争的开始,因人而异

第七节 后董卓时代

第八节 刘备得徐州,事业的开始

第九节 吕布——兖州的得而复失

第十节 徐州——刘备创业的失败

第十一节 徐州——刘备与吕布的恩怨

第十二节 曹操占宛城、得贾诩

第十三节 曹、吕、刘三雄争徐州,鹿死谁手

第十四节 下邳——吕布、陈宫的归宿

第十五节 吕布——猛将的悲歌

第十六节 刘备——卷入宫廷争斗的开始

第十七节 英雄:曹操与刘备

第十八节 曹操除“内奸”,稳定朝政

第十九节 关羽:刘备与曹操之间的选择

第二十节 刘备,离开袁绍,退出北方

第二十一节 曹操是如何壮大的

第二十二节 老子失业,长子创业,次子守业

第二十三节 历史的第一次转折——官渡之战

第二十四节 袁绍最后的归宿

第二十五节 下属翘边、兄弟内斗、曹操得益

第二十六节 哭袁绍、定北方,郭嘉去世

第二十七节 刘备与刘表——信任与猜忌共存

第二十八节 刘备荆州遇知己——徐庶、刘琦、水镜先生

第二十九节 孔明为何要出山,为何要帮刘备

第三十节 诸葛亮的初露锋芒

第三十一节 刘备——荆州的恩恩怨怨

第三十二节 英雄与狗熊的区别

第三十三节 孔明与鲁肃的共鸣

第三十四节 诸葛亮的劝进——目标孙权

第三十五节 诸葛亮借力打力,说动孙权

第三十六节 孙、刘联盟,貌合神离

第三十七节 周瑜与诸葛亮的斗智斗勇

第三十八节 赤壁之战的前奏——间谍战

第三十九节 赤壁之战的结局——必然还是偶然

第四十节 荆州——三方争夺的焦点

第四十一节 长沙——魏延的命运

第四十二节 甘露寺——联盟下的暗斗

第四十三节 孔明与周瑜——暗斗变明争

第四十四节 庞统与孔明的异同

第四十五节 西凉——曹操北方最后的障碍

第四十六节 张松——刘备与曹操之间的选择

第四十七节 入西川——刘备行事的改变

第四十八节 孙尚香、曹操——刘备荆州的保护神

第四十九节 荀彧悲壮的结局

第五十节 曹操对孙权的评价

第五十一节 庞统为何会死

第五十二节 刘备、关羽、孔明对荆州的不同态度

第五十三节 争夺西川,谁是最后的赢家

第五十四节 荆州矛盾的升级

第五十五节 曹操策略的改变——从江东到汉中

第五十六节 杨修之死新解

第五十七节 关羽决定了孙权的选择

第五十八节 关羽为何如此高傲、自负

第五十九节 关羽——辉煌过后的悲剧

第六十节 曹、刘称帝,孙权称臣

第六十一节 刘备伐吴,是冲动还是谋略

第六十二节 刘备败在何处

第六十三节 三国——刘备时代的终结

第六十四节 五路出兵,孔明、刘禅、陆逊之间的默契

第六十五节 孔明为何要对孟获七擒七纵

第六十六节 仲达跌倒,孔明吃饱

第六十七节 失街亭、谁的过错

第六十八节 陈仓、二出祁山的交点

第六十九节 三出祁山、双方战略与战术的得失

第七十节 四出祁山、曹真——司马懿的障碍

第七十一节 五出祁山,历史的重复与变化

第七十二节 六出祁山,诸葛亮时代的结束

后续

序言

作为中国历史上的四大名著,其中有三部与皇帝统治有着直接的联系,而且最终结局都是上层阶级战胜下层阶级,除了《三国演义》,另一部代表著作就是《水浒传》,以宋江为代表的108名将领最终全部归顺朝廷,但是在此后征讨方腊的战争中,伤亡十之七八,但是不管如何,结局比《三国演义》中的黄巾军要好得多,因为梁山阵亡与幸存的将士最终还是得到了皇帝追封与奖赏。再以《西游记》为例,相比较前两部著作而言,虽然没有类似大规模农民起义事件的爆发,当然这与当时的历史背景有关,因为那时的唐朝几乎处于几千年来中国封建社会最繁荣、最强盛的时期,但是在书中唐僧西天取经,说到底也是为了维护封建社会的统治,在《三国演义》《西游记》与《水浒传》这三部书中,所呈现的共同立场都是站在上层统治者一边,所以自然被历史评为名著。

从古至今,评价三国的书籍层出不穷,有评价《三国志》的,也有评价《三国演义》的,还有专门对三国中某些人物展开分析与评价的,古代有裴松之,在21世纪初,对三国评价最有名的学者非易中天莫属。

从小到大,《三国演义》本人是看了又看,读了又读,随着年龄的增长与知识的不断积累,对于《三国演义》这部著作中的人以及事物等,也提出了自己的独特观点与看法,经过多年努力,最后完成了这部《庸人评三国》。

作为中国历史上的四大名著,《三国演义》在文学领域中的地位不言而喻,本书不是以一个学者,或者老师的身份,而是以一个普通人的眼光看待百姓心目中的三国,笔者拥有丰富的人生阅历和博古通今的学识,对三国更是看了又看,读了又读,因此所提出的观点与看法也十分独特,值得一读!

内容推荐

从古至今,评三国的人层出不穷,古有裴松之,今有易中天,但李思及、袁灶发编著的这本《庸人评三国》却独辟蹊径,从一个普通人的角度评说三国。不一样的角度,不一样的观点,本书将为您呈现一个内容迥异的“三国世界”!

编辑推荐

作为中国历史上的四大名著,《三国演义》在文学领域中的地位不言而喻。李思及、袁灶发编著的这本《庸人评三国》不是以一个学者,或者老师的身份,而是以一个普通人的眼光看待百姓心目中的三国。笔者拥有丰富的人生阅历和博古通今的学识,对三国更是看了又看,读了又读,因此所提出的观点与看法也十分独特,值得一读!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8 7:5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