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周末与米兰聊天(3学业篇神奇的魔杖朗读版)
分类 少儿童书-儿童文学-中国儿童文学
作者 程玮
出版社 南京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周末与米兰聊天(3学业篇神奇的魔杖朗读版)》编著者程玮。

本书导读:随着中国大学的增加,大学毕业生一年比一年多。在今后的年代里,我们或许会大吃一惊地发现,即便辛辛苦苦读了名牌大学,毕业以后也不一定能有好的工作。读书和幸福,大学和成功,它们结合得不再紧密,甚至有着慢慢分离的趋势。

其实,我们读书,不是为了某种功利目的,只是为了我们自己,为了让我们获得一双理性而聪明的眼睛,去发现生活里的美好。这双眼睛就像一根魔杖,只是轻轻一点,就让我们生活中的一粥一饭、一草一花充满美丽而独特的意味……平凡的世界,会因此而变得美妙无穷。

内容推荐

《神奇的魔杖(周末与米兰聊天)》编著者程玮。本书讲述了,暑假里,米兰和妈妈一起去古老的牛津城旅游。她们意外地跟马兰的母亲相遇。她们跟着她,在神秘的哈利波特餐厅里吃了晚餐,领略了英国贵族学校的生活。

就仿佛被魔杖点过一样,米兰也突然理解了世代中国学子们历尽艰辛的漫漫求学路。在和爱丽丝的聊天中,米兰明白,接受教育,不是为了某种功利目的,只是为了一个人本身,为了让一个人变得更美好,更完善。当每个人美好了,这个世界也就美好了。

目录

第一章 变化的计划

第二章 穿马褂的高鼻子

第三章 通天的梯子

第四章 牛津的黄昏

第五章 哈利·波特的餐厅

第六章 中国也有过牛津

第七章 伟大的失败者

第八章 娜塔莉的梦想

第九章 再见,状元

第十章 那一根奇妙的魔杖

那轻轻的一点(代后记)

试读章节

第一章变化的计划

悄悄爬上来的牵牛花在米兰的窗前开了三朵深红色的花。一朵神气十足地仰头朝天,一朵软软地耷拉下脑袋,好像在想着自己的心事,还有一朵又想仰头朝天,又想低头想心事,正在犹豫不决。

星期五晚上,吃过晚饭以后,米兰闲得有点无聊。因为是周末,老师没有给大家布置家庭作业。看书和练琴,这两件事情她眼下都没什么兴趣。给好朋友娜塔莉打电话聊天吧,时间又有点太晚了。米兰站在窗前看了一会儿牵牛花,突然想起中国姑姑家门口的牵牛花,从姑姑家门口的牵牛花,又连想起离姑姑家不远的南京玄武湖朦朦胧胧的晚霞。那种晚霞是从水面升起来的,升到空中,和天空的云彩融合成一片。

她终于找到一件愿意做的事情了。她坐到桌前,拿出一张纸,开始制订今年的暑假计划。

米兰的暑假一般都是在中国度过的。虽然国内夏天很热,但这是米兰唯一可以回国多住几天的假期。德国学校的假期虽然多,但都比较零星分散。比如说,圣诞节新年,是寒假;然后复活节放假,这是滑雪的假期;然后是圣灵节,这是春假;然后是暑假,然后是秋假。大部分假期连头带尾一般就十几天,回中国有点划不来,只有暑假有一个多月,是德国学生最长的假期了。据说,有些教育学家、心理学家认为,不能给学生们连续放一个月以上的长假。经过长时间的松散和自由以后,到了开学的时候,学生会对学校产生反感和抵触。米兰觉得这些专家说话很八卦,也可能他们是按着自己当学生时的感受说这些话的。米兰不一样,她喜欢上学,因为学校里有很多朋友。不管假期长短,到了开学的那天,她总是开开心心地背着书包去上学的。

米兰很珍惜一年回国一次的机会。她的暑假计划有两个部分的内容。

第一个部分是她希望去旅游的地方。比如说,这一次,她列出两个地方。安阳殷墟,这是甲骨文出土的地方。尽管妈妈说那里除了破石头和泥罐子以外,没有什么特别的风景和好看的东西,但米兰还是把它列在第一位,因为这是汉字的发源地。她觉得这是每个写汉字、读汉字的中国人应该去的地方。

第二位是甘肃敦煌,她想去看看那个“春风不度玉门关”的玉门关。自从妈妈教会她那首诗以后,米兰经常想象出这样一幅画面:在一望无际的沙漠里,有一个城门孤孤零零地竖在中间,后面还有一个圆圆红红的夕阳,沙漠里的风远远地吹过来,又远远地吹过去,很悲凉很有诗意。还有,那个米兰在伦敦认识的中国女孩子马兰,也是甘肃人。所以,甘肃这个地名就变得很特别起来。

第二个部分是米兰喜欢吃的东西。米兰虽然在德国长大,但天生还是一个中国胃,所以这个名单列出来就有点长了。比如说,生煎包子、糍粑、油条、鸭油烧卖、鸭血粉丝汤、鸡肉馄饨汤,还有酸梅汤、山楂糕、冰糖葫芦……米兰一边写着这些小吃的名字,一边就觉得自己的胃里空空荡荡起来。

写完暑假计划,她就去厨房找妈妈。

妈妈在厨房里。妈妈没事的时候就喜欢待在厨房,不是做菜做饭,就是清洗排油烟机。做中国菜油烟很大,总是把厨房搞得很脏。在德国,判断家庭主妇是不是称职,人们首先看的就是厨房干净不干净。其实,米兰认为这是很没有道理的。她的好朋友娜塔莉家的厨房,干净整齐得就像家具画报上的封面。可是,他们家除了色拉,就是面包,很少做出热乎乎的菜来。难道娜塔莉的妈妈就是好主妇了吗?米兰有点替妈妈不服气。

“这是我的暑假计划,你们研究安排一下哦!”米兰把那张纸放到厨房的桌上,她觉得自己说话的口气活像是老板给秘书交代任务。P1-5

后记

我们大部分人从6岁开始上小学,以后上中学,上大学。还有的出国留学,读硕士,读博士。我们人生中最美好的青春时光,主要是在课堂里度过的。

我们为什么要这样呢?

很多人会回答,为了我们有一个美好成功的人生。

可是,什么是成功呢?对成功下定义是件自寻烦恼的事情。

那一年,因为儿子到了自寻烦恼的年龄,所以我也开始跟着烦恼。

起因是果同学有一天清晨突然打电话回来,说他不想在现在的那个大学念书了。这个大学在德国南部的小城市里,被戏称为“德国的剑桥”。死去的黑格尔之类且不说,活着的罗马教皇、德国总统等等,都是那个大学出来的。果同学高中毕业,不知道自己应该学什么。学校老师连学文还是学理的建议也不给,只说,他的分数可以去上任何一所大学的任何一个专业。所以,他一定要挑他最喜欢的大学和专业。问题是徐果同学喜欢的专业都是茶余饭后的高谈阔论,为了确保今后的饭碗,就挑了这所大学。

他抱怨说,这个地方的人不会说德语,口音古怪不说,还有语法错误。我想,他一个中国人去挑剔人家德国人的德语,也太狗拿耗子了。直接就把这条理由否决了。他又说,这个地方实在太小,他出门去超市买东西,收银台坐的是他的同学。他去服装店买东西,碰到他的统计学教授正在买内裤,还是黑色的。这对他是一个观念冲击,在此以前他一直认为内裤都是白色的。他去酒吧和女朋友喝点东西,邻桌端端正正地坐着教他数学的讲师。他说,这样的日子再过下去是要疯掉的。我说,你不做坏事,怕什么呢。大学城嘛,除了大学的人,就是旅游观光的人。到旅游淡季,只能是自己人看来看去了,很正常啊。他最后说,我想象不出我毕业以后天天西装笔挺地坐在奔驰、宝马那样的大公司里挣很多的钱。这不是我的生活理想。我不想用这种方式来证明我的成功。

可是,什么叫成功呢?我自己为人妻为人母,从中国到德国,搞了文学搞影视,现在重新又回到文学。可是,到现在还没弄清楚怎样才算成功。

德国人衡量一个人成功的标准很简单。德国人说,一个成功的男人一生应该做到三件事:生一个儿子,盖一座房子,种一棵树。我把它理解为,一个男人一生中要为自己做一件事:生一个儿子,把他的生命延续下去;为家庭做一件事:建一座房子,让妻子儿女有个遮风避雨的港湾;为世界做一件事:种一棵树,给地球留下一片绿荫。

对男人来说,这实在不是很高的要求。生不出儿子,生个女儿也一样。建不成房子,买个二室一厅也可以。哪天天气好,出门就可以把树种了。德国民族是个务实的民族,把男人的成功定义得这么清楚、这么具体,反倒让德国的父母有了充分的选择余地。他们不会逼孩子悬梁刺股地去念书,也不会砸锅卖铁,牺牲自己的一切供孩子去上大学。而是实实在在的,因人而异,量力而行。

果同学有个儿时玩伴,住得离我们家不远。这孩子是独生子,还是爸爸年纪很大时生下的。所以,在他到了念大学的年龄时,他的父母已经退休。父母的退休金并不是不可以供养他上大学。但他的父母对人生的黄昏有自己的打算。他们想趁着身体健康,还不老态龙钟的时候去周游世界。所以,独生子如果想上大学,只能自己去申请教育贷款,然后等大学毕业参加工作后逐年还清。这孩子不想刚成人就背一身的债,所以高中毕业后就找了个广告公司学习推销广告,不久又找了个家里开餐馆的女朋友。成功男人应该做的三件事对他来说,已经不是遥不可及。而果同学还不知道他到底要什么。就像一辆新车,油箱满满的,马达巳经发动起来了,往哪里开却还不知道。

我想,一定是我给孩子把成功的标尺定得太高了,现在是自食其果。

在德国有很多学校,不是以培养成功人士为目的。

比如说,德国法兰克福就有一个很另类的学校,名叫自由学校。这是一个被国家正式认可的学校。其实,国家并没有轻易就认可它。学校跟政府机构打了好几年的官司,一诉再诉,最后到联邦最高法院,才把官司打赢。

这个学校创建于1974年。全校一共有50个学生,年龄分别在3岁到13岁之间,10个老师,外加1个厨师。这个学校的教育宗旨是:反对权威,提倡独立思考。不分班,没有固定的课程。由学生自己决定学什么,在哪里学,什么时候学,怎么学。3岁的学生如果有兴趣,可以跟着13岁的学生~起学算术。如果哪天有个学生没有兴趣学习,他在操场上荡一天秋千也绝不会有老师批评他。老师和学生是平等的关系。老师的工作是帮助学生学习他想学的东西。玩和学习是结合在一起的。所以,这个学校没有作息时间表,更没有分数这一说——据创建者的解释是,分数本身就带有权威性质。所以,在这个反权威的学校就不应该存在。学期结束时,家长会得到一封很长的信,那是老师对孩子一个学期的评语。

这50个学生到底是怎么学习的呢。举个简单的例子:学校组织去阿尔卑斯山春游。整整一个星期全校都围绕这个主题学习。有的孩子研究高山植物,也许就研究到了史前社会。有的孩子研究地理,也许一直研究到板块碰撞。因为出去春游要坐火车。有的孩子研究火车的历史,他或许从蒸汽火车一直研究到磁悬浮。最后,他们各自写出一篇文章,把自己研究的心得跟大家分享。那些三四岁的小萝卜头力所能及地学习拼写。把春游需要带的衣物行李列成一个单子准确无误地写出来,发到每个人手里。一个星期就这样过去了。  这个学校招生的对象是3岁到6岁的孩子。学校有一个招生委员会,由一名老师和两名家长组成。通过和孩子家长的谈话,他们最终做出决定,收谁不收谁。这个学校的学费并不贵,基本上是每个德国家庭都可以承受的。

等孩子到13岁的时候,必须进入正常的学校去学习。所以,学校专门为那些11岁到12岁的孩子配备了老师,帮他们进入正常的学校做准备工作。

当年跟政府机构不屈不挠打官司的学校主要创始人是个女教师,现在已经白发苍苍。碰到电视台有关教育的脱口秀,偶尔也会把她请来秀一秀。因为她的教育观实在是太另类了。最近的一次脱口秀上,主持人委婉地问她,她的学生13岁以后转到正常的学校,是不是会不适应?她回答说,不管哪个学校的学生,转校总有一个适应的过程。主持人委婉地问,她的学生是不是有一些特别成功的人士。她的回答也很另类,她说您的意思是指这个那个奖。这些发奖的机构本身就是权威,我的学生们不会太重视它们。主持人又换个方式问她的学生大部分从事什么工作。她很耐心很安静地回答说,他们都是有正义感的、善良的、有能力养家糊口的纳税人。有正义感、善良、能养家糊口,还能给国家缴税,这是一个最普通也是最可贵的公民。一个健康的社会,就是由无数这样的公民组成的。

可是,为什么我们把成功的尺度定得这么高呢?

我这本书就是想从中国有着一千多年历史的科举制度,来重新审定一下我们对成功的尺度。

对于我们这个民族来说,读书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重要得可以倾家荡产,可以砸锅卖铁。有一次,我很感动地把一个故事讲给德国人听。这个故事说的是,一个农民家,倾尽全力,甚至卖血,去支持自己的孩子上重点大学。德国人听了没有感动,反而觉得很不可思议。他们觉得,并不是人人需要上大学的。这个社会是由大部分没有上过大学的人组成。上大学的人,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

于是他们问,为什么要这样?

是啊,为什么要这样?

答案是现成的:因为在中国,对最普通的人来说,读书是改变命运、走出贫穷的唯一途径。就拿我自己来说,如果我不是在1978年那场高考中以200:1的比例击败其他考生,进入南京大学中文系,我的人生道路,我的生活,肯定不是我现在这个样子。肯定不是的。

但是,通过大学改变命运,现在已经慢慢成为一个童话。

随着中国大学的增加,大学毕业生一年比一年多。在今后的年代里,我们或许会大吃一惊地发现,即便辛辛苦苦读了名牌大学,毕业以后也不一定能有好的工作。读书和幸福,大学和成功,它们结合得不再紧密,甚至有着慢慢分离的趋势。  其实,我们读书,不是为了某种功利目的,只是为了我们自己,为了让我们获得一双理性而聪明的眼睛,去发现生活里的美好。这双眼睛就像一根魔杖,只是轻轻一点,就让我们生活中的一粥一饭、一草一花充满美丽而独特的意味……平凡的世界,会因此而变得美妙无穷。

2015年9月修订

书评(媒体评论)

程玮是一个有天分的儿童文学作家,是中国为数不多的几个有天分的儿童文学作家之一。她在20世纪80年代就已经是中国一流的儿童文学作家,因为她的文字在气质上更贴近儿童文学,而不是成人的回忆和感觉。

——梅子涵(著名儿童文学作家、儿童文学博士生导师)

成长就是意味着建立外在世界和内在自身的良好关系,程玮是具有跨文化意识和责任担当的作家,她在云卷云舒般的聊天中,引领孩子们去建立自己与世界的关系。这种引领,细腻、温婉、智慧、大气!感谢爱丽丝和米兰,感谢在东西方交织的时空中跟我们优雅而深刻地聊天的程玮!当儿童书市里充斥着平庸之作时,程玮的作品所表现的胜境使我们恢复了对儿童书籍应有的敬意和信念!

——谈风霞(文学博士,南京师范人学教授)

新鲜的生动的文字加上写实精美的照片,人文常识因而变得生动、活泛、立体起来,也潜移默化地引领孩子正确看待家园内外的人与事、是与非。

——张贵勇(《中国教育报》记者)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 22:2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