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睿炼(互联网+时代的商业逻辑)
分类 经济金融-经济-企业经济
作者 吴俊
出版社 人民邮电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你想了解互联网的既往商业演进历史吗?

你想探秘互联网+时代的商业逻辑吗?

《睿炼(互联网+时代的商业逻辑)》(吴俊著):一场穿越时空的经验之旅,一席浓缩精华的思想盛宴,精彩在此,不容错过。

本书有以下特点:直接面向战略规划层、应用导向的书籍,选题前沿,内容新颖,市面上同类题材书籍较少;书中的内容多来自于作者的研究成果及经历经验,有一定的思想性;在写作上,重视内容的逻辑性和关联性强,且内容知识选取上注重时效性、趣味性和生动性。

内容推荐

吴俊著的《睿炼(互联网+时代的商业逻辑)》沿着溯源——审势——寻道——求索的逻辑,先回顾了桌面互联网到移动互联网的商业演变历程,进而解析移动互联时代用户侧、终端侧、管道侧、云端侧正在发生的变化,在此基础上深入探讨了移动互联时代商业创新的基本法则及内在规律,然后对移动互联网商业实践的典型创新模式展开分析,末后总结了国内外典型厂商的移动互联战略与布局。

目录

第一篇 溯源:互联网+的前世今生

第一章 桌面互联网的商业演进历程

 1.1 桌面互联网商业发展的三段论

 1.2 海外典型互联网巨头的发展历程

1.2.1 雅虎门户网站的兴衰

1.2.2 谷歌的搜索引擎之路

1.2.3 脸书的社交之路

 1.3 中国典型互联网巨头的发展历程

1.3.1 新浪、搜狐和网易开启门户时代

1.3.2 百度、阿里和腾讯争雄生活服务领域

 1.4 桌面互联网商业历程的启示

第二章 通信网的商业发展历程

 2.1 通信网络业务的发展概况

 2.2 海外典型通信运营商的发展历程

2.2.1 AT&T的商业发展历程

2.2.2 NTT的商业发展历程

 2.3 中国三大通信运营商的发展历程

 2.4 通信网商业发展历程的启示

第三章 走进移动互联新时代

 3.1 移动互联网的内涵与特征

 3.2 移动互联网商业发展的两阶段

3.2.1 封闭型移动互联网发展阶段

3.2.2 开放型移动互联网发展阶段

 3.3 万物互联的未来趋势

3.3.1 工业互联网的三国演义

3.3.2 能源互联网的前景展望

3.3.3 产业互联网的演进方向

第二篇 审势:互联网+时代的解构与重构

第四章 用户侧:Internet Of Me—数字新生代的崛起

 4.1 数字移民VS数字新生代

 4.2 移动互联时代的生活—工作—学习—娱乐情境

 4.3 数字新生代用户的行为特征

4.3.1 数字新生代用户的移动应用使用行为特征

4.3.2数字新生代用户的个人与群体消费行为特征

第五章 供给侧:“端—管—云—台”格局建立

 5.1 演进中的“端—管—云—台”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

 5.2 接入侧:移动、智能、泛在连接的终端与产品

 5.3 新一代数据基础设施的构建

5.3.1 管道侧:从“动车、高铁到磁悬浮”的进化

5.3.2 云端侧:数据“公用电厂”的作用与威力

 5.4 平台侧:新一代互联网应用设施的框架

第三篇 寻道:互联网+时代的商业创新逻辑

第六章 数字化—颠覆与重塑的力量

 6.1 渐行渐远的柯达

 6.2 亟待救赎的诺基亚

 6.3 走下神坛的索尼

 6.4 守旧企业之殇的反思与启示

第七章 互联网+时代的商业新逻辑

 7.1 新范式:服务主导替代产品主导逻辑

 7.2 新思路:互联网服务逻辑分析框架

7.2.1 价值创造三步曲

7.2.2 价值交付三原则

7.2.3 价值获取四个维度

第四篇 求索:互联网+时代的商业创新实践

第八章 互联网众筹模式及应用

 8.1 什么是众筹

 8.2 众筹的缘起与发展

 8.3 众筹的典型类型

8.3.1 实物众筹

8.3.2 股权众筹

8.3.3 捐赠众筹

 8.4 众筹模式的商业创新途径

8.4.1 基于众筹网站的商业创新

8.4.2 基于众筹项目的商业创新

第九章 互联网P2P借贷模式及应用

 9.1 什么是P2P网贷?

 9.2 P2P网贷的发展历程

 9.3 P2P网贷平台的商业变现方式

 9.4 典型P2P借贷的成功与失败案例

9.4.1 Lending Club的成功经验

9.4.2 典型的P2P网贷平台失败案例

第十章 虚实融合的O2O模式及应用

 10.1 如何理解O2O模式

 10.2 O2O模式的应用领域

 10.3 O2O的典型成功与失败案例

10.3.1 租房O2O先驱—空中食宿的成功

10.3.2 社区O2O试水—叮咚小区的教训

第十一章 大数据应用及价值创新

 11.1 拥抱创新力量—大数据的现象与本质

 11.2 大数据技术的典型应用行业及领域

11.2.1 互联网业的典型大数据应用场景

11.2.2 通信业的典型大数据应用场景

 11.3 大数据驱动的价值创新实践

结束语

试读章节

第一章 桌面互联网的商业演进历程

互联网企业就像萤火虫一样,群体前景光明,个体九死一生。

——保罗·格雷厄姆

桌面互联网时代的商业创新与工业时代的商业创新是否不同?如果不同的话,在哪些方面有较大差异?本章首先概述桌面互联网商业发展的三个阶段,然后以欧美及中国的典型互联网企业为代表,剖析他们的发展历程,总结归纳桌面互联网时代商业创新的特点及其与工业时代商业创新的异同。

1.1桌面互联网商业发展的三段论

1991年,欧洲粒子物理研究所(CERN)的科学家在蒂姆·伯纳斯·李开发出万维网(World Wide Web)时,一定无法预料到互联网技术的诞生如潘多拉魔盒的开启,它所具备的超越时间与空间连接的魔力会让人类世界发生如此翻天覆地的变化。相对于父辈和晚辈,生于20世纪70年代的人,对互联网可能是最具历史感的。笔者至今还清晰记得1995年盛夏初次用Netscape浏览器登录康奈尔大学主页的紧张与兴奋,2003年使用谷歌等搜索引擎查找国内外资讯的畅快与自如,2005年以后通过QQ、MSN、飞信等及时通信工具实现好友“天涯若比邻,,的便捷与欣喜。网络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从工作到学习,从生活到娱乐,与我们紧紧相随,不舍不离。

首先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在文献检索过程中我们发现,本书将移动互联网诞生之前的互联网形态称为桌面互联网(或PC互联网),这一概念至少在学术界并无统一的界定。因此,为便于读者理解,本书给出定义如下:“桌面互联网是指以大众用户为对象,以桌面计算机终端为载体,以有线数据网络为传输通道的互联网信息消费及应用服务形态。包括3个基本要素:桌面终端、有线网络和应用服务。”

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随着有线网络基础设施的逐步完善,以美国为代表,以普通大众为服务对象,以台式电脑、笔记本电脑为载体的桌面互联网开始浮出水面。伴随着桌面互联网技术创新的繁荣,以美国高科技的摇篮——加州硅谷地区为源头,基于桌面互联网的商业创新开始风起云涌、蓬勃发展起来。在这一时期,作为以信息为主打产品或服务形态的桌面互联网初创企业,由于技术的前沿性以及产品或服务的免费性很快引起了公众的注意,并迅速积攒了超高人气,但它们在商业运营时普遍遇到了一个困惑:企业提供的免费信息产品和服务尽管吸引了大量用户,但无法产生足够的现金流收入,企业的永续经营成了“老大难”问题。

常言道,理想是美好的,但没有意志,理想不过是瞬间即逝的彩虹。为了破解这一难题,求助于风险投资基金给予资本补贴,或寄希望于包装上市获得股市资金补贴成为桌面互联网企业商业成功的不二法宝。当众多桌面互联网企业开始流行“讲故事,找风投,聚人气,寻上市”的所谓成功捷径时,欧美及亚太等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股票市场中,科技及新兴的互联网相关企业股价争相上涨。股价的飙升和买家炒作的结合以及风险投资的广泛利用创造了一个温床,使得不少互联网企业摒弃了传统的以实业投资为基础、以产品扩大生产带动销售增长的常规发展模式,企业的财务绩效指标如何已没人关注,企业的市场份额和市场绩效(如股市价格、企业市值等)成为投资者估值的主要依据。

正如古人所云“福兮祸之所伏,祸兮福之所倚”,始自1995~2001年的投机泡沫,在2000年3月10日NASDAQ指数到达5048.62的阶段最高点时被吹到顶点,之后桌面互联网泡沫开始快速破裂。所谓浪潮退去才知谁是裸泳。到了2001年,很多网络公司在把风投资金烧光后停止了交易,许多公司甚至没有盈利过。在竞争性市场条件下,没有收入支撑的企业不具可持续性发展,这成为了经历过这段惨痛历史教训的互联网创业者刻骨铭心的记忆。

在经历了由波峰到波谷的跌宕后,新兴互联网创业者开始探索适合于桌面互联网信息产品和服务特点的盈利模式,由此,“商业模式创新”也成为互联网圈子中的热门议题。对于希望做大、做强的互联网创业者而言,商业模式创新的关键在于,除了资本补贴途径外,企业给用户提供免费信息产品或服务后,从何处获得持续、稳定的收入来源。我们知道,血液循环是维持人体生命体征的重要环节,如果把企业比作人体的话,资本补贴就好比是体外循环的供血机,初始的资本补贴是为了培育机体的造血功能,如果单纯靠体外输血,自身的造血功能一直没有成长起来的话,这样的血液循环是不具可持续性的,相应的企业也是不具可持续发展条件的。

令人欣喜的是,以谷歌为代表的互联网搜索企业开创了互联网广告和竞价排名的后向创收模式,这在一定程度上为后来者破解互联网商业模式的创新困境提供了努力方向。2005年以后,以Facebook为代表的社会化媒体网站的脱颖而出,进一步将后向模式发扬光大,互联网企业多年的困扰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缓解。

P4-6

序言

一、本书目的

当前,计算机信息与通信技术(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ICT)呈现加速融合的态势,以高速光纤网、第四代(4G)移动通信网、物联网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网络基础设施日益宽带化、泛在化和智能化,推动着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技术的快速落地,也促进着便携、移动、智能型终端和具有富媒体特征的融合创新型ICT应用的迅速普及。与此同时,全球范围内掀起新一轮互联网技术与通信及传媒行业(Telecommunication,Media Technology,TMT)的产业融合,以及与传统农业、制造业及传统服务业的跨界整合。从产品到服务,从生产到消费,从个体到群体,从产业到社会,新一代ICT技术正深刻影响着人们的工作、学习与生活方式,企业的运营模式与转型方向,政府的社会化管理与服务形态乃至人类社会的文明发展历程。在2015年3月5日召开的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要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促进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引导互联网企业拓展国际市场”。虽然互联网的影响力有目共睹,但不同行业、不同人士对于互联网的认知尚存在较大差异。有的传统行业的从业者将互联网视为洪水猛兽,还有的对“互联网+”心存疑虑,抱着观望的心态,更多的则是较为迷茫,看不清面对“互联网+”这一新经济形态应该怎么办、怎么干。

变革的时代通常是颠覆与嬗变齐飞,解构与重构同现。鲁迅先生曾说:“太伟大的变动,我们是无力表现的,不过这也无须悲观,即使不能表现他的全盘,我们可以表现它的一角。巨大的建筑,总是一石一木叠起来的,我们何妨不做一做这一石一木呢?”借鲁迅先生之言,本书试图管中窥豹,以互联网商业发展历史为经纬,总结典型企业的成功经验与失败教训,见微知著,探寻“互联网+时代”商业创新的内在逻辑与成功之道。

市面上以互联网创新为题材的书不少,各具特色。本书有什么特别之处呢?

其一,本书的作者是70后,同时确信,生于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的人可能是最具互联网发展历史感的一代人,让70后执笔回顾互联网商业发展历史,总结商业运营规律应该更有历史沉淀。众所周知,互联网的前身——美国军方构建的阿帕网,实现了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第一节点上的电脑与斯坦福研究院第二节点上的电脑远程通信,是在1969年10月29日。中国驰名江湖的互联网老兵,无论是互联网三巨头BAT的创始人李彦宏、马云、马化腾,还是声势斐然的小米公司创始人雷军、京东商城创始人刘强东等都是出生在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期,他们横跨新旧交替的时代,成长于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时期,经受过互联网商海起伏的洗礼,引领着产业跨界整合的趋势。作为企业的创始人,他们是真正的互联网英雄,不仅因为他们识大势所趋,顺大势而为,扎根于中国的土壤,培育出世界级的互联网企业,更是因为他们在塑造85后、90后数字化新生代认知方式的同时,也形成其同侪驱动去中心化的思维模式。这将给长期以来习以为常的社会权力结构带来深远的影响,传统的以封闭和排他、对立和独占为特点的旧权力体系,将会被崛起的以参与和共创、合作与分享为特征的新权力体系逐步替换。

历史很少由一个人来书写,作为他们的同龄人,本书作者虽没有直接投身于早期互联网商海的搏击,但也曾近距离观察并反思过当年365.com失败的经验教训;虽没有经历过互联网创业刻骨铭心的失败,但也曾直接调研总结过通信运营商移动互联网业务创新停滞的根源所在。与其仰望,不如并肩。奥地利著名小说家斯蒂芬·茨威格在其名作《人类群星闪耀时》一书中有句话让笔者颇为触动:“一个人最大的幸福莫过于在人生的中途,富有创造力的壮年,发现自己此生的使命。”当时钟迈入2015年,彼时而立,今已不惑,作者觉得时运已到,何不把这些年来的所思所想结集成册呢?有人说,70后是最后一批具有理想主义情怀的一代人,于作者而言,就是把理想主义化作写作的激情,将岁月的长度化作思想的深度。

其二,本书作者早年曾工作于国内知名IT企业,具备大型企业的服务管理和信息化管理实践经验,后入学术界,主持参与过国内主要通信运营商的十余个管理咨询项目,深谙通信运营与互联网运营的差异。2013年赴美访学一年,对美国的互联网与通信业进行了近距离的考察与交流,对欧美学术界的最新思想动态与学术见解有所了解。在本书中,作者按照溯源一审视一寻道一求索的线索梳理了互联网已经、正在和将要发生的商业变化,同时也加入了众多个人的思索与心得。作者相信,丰富的企业经历和学术研究经验,将力保本书兼具实用可读性和一定的思想深度。

其三,本书至少从两大方面提出了一些具原创性的观点以飨读者,包括:①从需求和供给侧分别对互联网+时代的解构与重构现象进行了剖析,总结了数字新生代用户的六大行为特征,描述了演进中的“端—管—云—台”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构成;②提出了互联网+时代的商业逻辑遵从互联网服务逻辑的思想,建构了企业层面的互联网服务逻辑分析框架,并给出价值创造三步曲、价值交付三原则以及价值获取四维度,以指导企业的实践。在信息转发泛滥的年代,“干货”才是王道。作者相信,阅读本书带给你的不只是超越时空的一场经验之旅,更是浓缩精华的一席思想盛宴。

写作本书的目的有三。其一,为不熟悉桌面互联网、通信网和移动互联网既往商业历史的行业外人士提供参考。如果抱此目的,建议读者先行阅读本书第一篇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和第二篇第四章、第五章。其二,为看不清大势、不明既往互联网商业创新成功经验的传统行业人士,提供一个互联网商业逻辑分析框架,为其拓展思路指引方向。这部分读者可以先行阅读本书第三篇第六章、第七章。其三,为准备在移动互联网和即将到来的产业互联网领域一试身手的创业者展示最新的互联网金融创新及业务创新实践模式。怀有此目的的读者,可以先行阅读本书第四篇第八章、第九章、第十章、第十一章。

本书的写作是团队合作的结果,我的研究生高思思、崔吴哲、石宏磊、文联参与了部分章节初稿的撰写,具体分工如下:第一章1.3节、第六章6.1.3节、第十章由文联负责;第二章2.2节、第九章由高思思负责;第二章2.3节、第八章由崔昊哲负责;石宏磊参与了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的文字审校,剩余章节和全书的修订由作者完成。此外,邓为丹绘制了全书中的大部分图表。本书的成功出版离不开他们的全力付出,在此对他们的辛勤劳动深表谢意。在撰写本书过程中,团队成员参考了国内外大量文献资料,我们力求注明每一个出处,如果挂一漏万,也请大家指出并海涵。

二、组织框架

本书由4篇11章构成,按照,溯源一审势一寻道一求索的逻辑,本着问题导向、实践导向的基本原则,通过对近20年来桌面互联网、通信网及方兴未艾的移动互联网商业发展历程的解析,提出面向“互联网+时代”的互联网服务逻辑分析框架,试图揭示这变革时代企业层面商业运营的内在规律,进而为发展中的商业创新实践及企业战略布局提供一定的参考。本书的各章节之间有前后衔接,建议对全书内容不熟悉的读者可以依序阅读,对相关章节内容较为熟悉的读者可以选择跳跃性阅读。各篇章内容简要介绍如下。

第一章,桌面互联网的商业演进历程。首先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桌面(Pc)互联网商业历程做一回顾,进而总结互联网商业发展三阶段的显著特点,然后以海内外的典型互联网巨头为对象,分析它们在这三阶段的各自成长过程,最后小结桌面互联网商业发展的经验启示。

第二章,通信网的商业发展历程。本章以通信(有线及无线)网络上承载的业务演变过程为线索,总结海内外典型运营商的商业发展历程的特点,并对通信运营商和互联网企业的商业运作特点做对比分析。

第三章,走进移动互联新时代。在前两章基础上,本章首先概述移动互联网与桌面互联网的联系与区别,然后比较通信运营商主导的封闭式移动互联网阶段与多方主导的开放式移动互联网阶段的各自特点,最后展望在未来万物互联场景下,工业互联网、能源互联网等新兴经济形态的发展前景与商业趋势。

第四章,用户侧:Internet of Me——数字新生代的崛起。本章站在信息服务的需求侧——用户的视角,首先从数字技术的使用场景,以及人机交互方式、人人交互方式、终端及应用偏好四个维度对以85后为代表的“数字新生代”与以60后为代表的“数字移民”用户进行了比较,然后分别对数字新生代用户的移动应用行为和消费行为特征进行了总结,同时给出了相应建议。

第五章,供给侧:“端—管—云—台”格局建立。本章站在信息服务的供给侧——企业的视角,首先从整体上探讨“端—管—云—台”的信息产品/服务供给格局的形成动因及其对移动互联网产业发展的影响,在此基础上,从终端侧、管道侧、云端和平台侧等维度解析各自的商业运营特点。

第六章,数字化——颠覆与重塑的力量。ICT产业的解构与重构引致行业相关企业大浪淘沙,本章以在这场产业变化浪潮中不同经历的典型企业为样本,探讨它们在数字化技术大潮冲击下转型经历的挫折与教训。

第七章,互联网+时代的商业新逻辑。本章在总结工业时代产品主导逻辑特点的基础上,结合服务主导逻辑思想和互联网精神提出互联网服务逻辑分析框架,并给出价值创造三步曲、价值交付三原则和价值获取四维度的建议。

第八章,互联网众筹模式及应用。本章以互联网技术驱动的金融服务创新——众筹为对象,回顾了众筹的缘起与发展历程,围绕什么是众筹、人们想通过众筹达到什么目的、众筹有哪些类型、适用于哪些领域展开分析。

第九章,互联网P2P借贷模式及应用。以债权众筹的典型应用——基于互联网的P2P网贷为对象,介绍其基本内涵、发展历程以及典型应用。

第十章,虚实融合的O2O模式及应用。本章以互联网技术驱动的业务创新——O2O模式为对象,从O2O模式的内涵及特点、02O模式的主要应用领域以及O2O典型案例三方面展开内容。

第十一章,大数据应用及价值创新。本章以大数据技术与业务创新为对象,分别就什么是大数据,互联网、通信等行业的典型大数据应用,以及如何基于大数据驱动商业创新展开论述。

本书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资助(编号:71172134)。

欢迎访问作者微信公众号:beiyouwujun,分享作者原创思想,交流互动管理心得。

后记

当读者阅读到此页时,恭喜你,本书已被具有百般耐心的你读完。如果放下书本你的头脑里还有很多疑问,那就对了!在序言中,作者特别指出,本书的目的之一是提出一个互联网服务的逻辑分析框架,为看不清大势、不明内理的传统行业人士或新创业者开展互联网创新提供实践思路。受限于篇幅的限制,本书提出了互联网服务逻辑的基本概念和初步框架,但没有进一步讨论完整的理论框架及详细的应用步骤,因此,掩卷之余困惑犹在很正常。除了前面较为冠冕堂皇的理由,作者还有一个全新尝试的意图,即以本书为引子,希望能够吸引更多的有志者参与本书观点的思想碰撞、灵感激发,通过众包和众筹的方式汇聚群体智慧,如果可能的话,继续本书的续集,以飨读者。为什么要这样呢?理由有二,详述如下。

2015年是国家“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在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发展的重要时刻,企业所处的外部商业环境正越发呈现出动态性和不可预见性,这种特征可以概括为VucA,即易变性(Volatihty)、不确定性(uncertaincy)、复杂性(conlple)(icy)和模糊性(Ambigui七y)。近5年以来,以云计算、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为代表的新兴融合性技术正扮演着未来商业创新催化剂的角色,让各类组织的管理者深刻感受到技术创新所带来的深远影响,也感慨预测未来商业前景的不易。VucA时代的企业变革,往前一步是挑战,退后一步是孤独,畏缩不前是逃避。变与不变,何去何从,需要担当勇气,更需要商业智慧。透过纷繁识本质,在工业经济逐步过渡到互联网经济的时代,工业经济条件下形成的一整套企业管理理论、方法和技巧可能难以解释和解决当前经济条件下企业实践中的种种新现象、新问题。管理实践者呼唤新思想的出炉,企业高管也渴望真知灼见的指引。为此,本书提出了互联网服务逻辑的基本分析框架,尽管它不完美,还有着众多瑕疵,但它确实力图展现隐藏在互联网运营背后的“大道”——整套互联网服务系统的内在运营规律及经营法则。就像任何新思想都有一个从不屑一顾到逐步认可的过程,作者希望以“三个臭皮匠,胜过诸葛亮”的勇气,通过群体智慧来不断改进,在量变的积累中等待质变的到来。

就更宏大的层面来看,未来50年将迎来全球经济大变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指日可待。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的两位研究人员达杜什和肖在《2050:重塑世界的朱格诺》一书中为我们描绘了2050年时全球化的世界格局。两位作者用“朱格诺”一词来表述发展中国家经济快速增长的力量,并预测,到2050年时,世界发展的主宰力量将发生转移,新兴经济体将接掌未来的全球资源分配,世界经济力量的平衡将由此发生巨变,中国将取代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亚洲与拉丁美洲的新兴经济体将超越欧洲。到2050年,中国、印度和美国将成为世界最大的三个经济体——新的“三和音”,取代旧的“三和音”——美国、欧洲和日本。恢弘的经济变局离不开无数企业的辛勤耕耘,更需要有识之士为其贡献思想、解疑答惑。正如我们所能看到的,川流不息的各类商业实践将昨天、今天和明天连成一条不间断的河流,我们占据的只是历史长河中的一个点,尽管我们能回顾过去漫长的思想演进,但当越靠近现在时,我们的视野反而不那么开阔,我们的眼光反而更趋短视,新的环境、主题的微妙变化以及组织环境中的各种不确定性,正影响并迟滞着新管理思想的诞生。因此,本书的写作算是抛出一个靶子,期望触动扎根于本土的有识之士通过百家争鸣,去粗取精,化蛹成蝶,开创互联网经济条件下中国式管理思想井喷的春天。

“雾打湿了我的双翼,风却不容我迟疑”,知名军史作家萨苏先生有段话我很赞同,稍嗣修改作为本书的收尾。

历史犹如阶梯,前一代人的努力构成了互联网的今天,而我们自己的努力,正化作这阶梯上的一级,让后来的人们踏着走向更高维的时空。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5 0:4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