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和世界不一样》这本书记录了作者南戈从2009-2014年的一段不同寻常的人生经历。在这本书里,读者将通过作者不同寻常的视角看到被审视的东西杂七杂八,大到制度,小到烤肉。除了看见不一样的人,作者亦经常参与国际公共话题的讨论和多种社会活动,如在以色列感受市级选举、在市政厅不露痕迹地黑了一把英国人,以及在特拉维夫大学面见总理内塔尼亚胡……然而在忙碌和喧闹背后,作为国内“精英”的她却渐感迷茫与困惑:这些和她同龄却不同国的年轻公民,不为他人而活也从不给自己设限,放到中国都是妥妥的“失败者”,然而他们的人生却过得更为精彩:当年一起在罗马质问“是否公平”的美国男生进了哈佛;一直保持联系的在加拿大念书的韩国人成立了自己的环保组织,并被邀请到联合国总部参加全球公共卫生大会;当年同组发言的俄罗斯男生,现在俨然成为俄罗斯的青年领袖……在面对这个世界的时刻,周围的人都在用他们自己的方式,把人生的触角伸到更远。而“我”也第一次解开箍在心上的枷锁,看到不一样的风景,听到更多不一样的发声,找到了世界上的另一个自己。
2009.7罗马/2011.9南京/2012.8吉隆坡/2013.10以色列/2014.2美国/2014.4土耳其/2014.7北京。从十五岁开始,世界在我面前缓缓展开它与众不同的样子。
我想起那些在我初遇这个世界就给我重重震撼冲击的与众不同的人们,想起他们为认识这个世界所付出的努力,想起我们互相的鼓励和相同的困惑,关于梦想/焦虑/爱情/工作/事业/艰难时刻/命运/坚持和妥协。
我在以色列遇到的好多朋友,放到中国都是妥妥的“失败者”。有的二十好几,还没决定学什么专业;有的三十出头还无房无车;有的男大不婚,有的女大不嫁。但这些从不给自己设限,也不为他人而活的以色列人深深地吸引着我。他们可能学了日语叉跑去学环境科学,可能连中文都不会就敢到广州创业;他们可能既是潜水教练又是法语翻译,既是教务员又是摇滚歌手。他们让我明白,只有在凭一套僵化标准论断人生价值的地方才有所谓的“失败者”,而世界本充满无限可能,找到天赋的每一个人都不可替代。
这个世界如此广阔而深刻。我们越洋登舟,攀山泛海,只是为了见识到更多不一样的风景,成为那个不一样的自己。
作者南戈,《以色列时报》中文版特邀驻站作者、多篇文章被以色列驻华大使馆转发推荐,居全站浏览量前五;在FT中文网实习期间,负责的栏目达到全年浏览量最高峰。
《当我和世界不一样》一书中文章多次被豆瓣网、人人网及以色列驻华大使馆官方微信转载推荐。网络收藏转发千万级瑞典新锐摄影师首次跨国跨界合作。
自序:世界是一种力量,而不仅仅是存在
序一:不一样背后的一样
序二: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宇宙
第一个记录:从南京到以色列:世界的无限种可能
01 世界上的另一个我
02 初的露,终的海
03 恋爱证明题
04 你在着急什么呢?
05 You deserve what you got
06 苏菲小姐
07 咖啡豆的好奇与孤独
08 新房客
09 中文系二三事
10 以色列留学十问
第二个记录:游走在世界另一端:不一样的公民
01 在以色列感受市级选举
02 如何正确地在市政厅黑英国人
03 去见内塔尼亚胡
04 沉重的希望
05 不一样的公民
06 战争与和平
第三个记录:从罗马到纽约:与世界不一样的其他人
01 罗马:带筷子的少年
02 吉隆坡:桔仔冰与爱
03 华盛顿:雪满华府
04 特拉维夫:食肉之兰
05 伊斯坦布尔:蚌壳云烟
06 算命师
07 人生就像吃泰国料理
08 二十一世纪的纽约
09 艰难时刻
10 永不低头的孤岛
第四个记录:从以色列到北京:被听见的沉默
01 露露小姐在北京
02 露露小姐与法国人
03 被听见的沉默
后记 远方的见证
第三个记录
从罗马到纽约:与世界不一样的其他人
01 罗马:带筷子的少年
十五岁第一次出国,去罗马参加十四国青少年峰会。用餐时,同行的韩国男生掏出特意准备的筷子,煞有介事地教欧洲人夹菜,当时我既感兴奋,复觉自责。兴奋是因为终于可以让这些“只认刀叉”的西方人“开眼看东方”,自责是因为这份心意怎么自己就没有?
自备筷子的韩国男生在峰会上是加拿大代表。他在韩国念完小学后就央求父亲送自己出国念书,父亲答应了。年仅十三岁的他带着妈妈和妹妹在加拿大扎根,小小年纪便成为一家之主。妈妈至今不会英文,作用只限于在家为哥妹俩烧饭。他除了要操心自己的学业,还要操心房租、网费、水电、保险。
韩国人不光成绩好,还热心各种社团活动和慈善募捐。他常年每天只睡三个小时,夜里困了就靠生吃辣椒保持清醒。刚到加拿大时为了克服说英语的口音,他用各种方法疯狂练习,把几十段绕口令背得滚瓜烂熟,还学了好多连母语者都不一定认识的词。峰会结束五年来,他仍跟各国代表保持联系,逢年过节总是第一个给大家送去祝福。
加拿大的四位代表回国后给我寄过小礼盒。盒子里有枫叶旗、枫叶糖、小天鹅泥塑,还有一袋他们都爱吃的口香糖。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这只漂洋过海的纸盒对我意义非凡。它象征着一个更广阔的世界,代表着我与那个世界曾经拥有过的短暂而美好的相遇。我的家乡被群山环绕,触目皆是苍绿的界限。而另一个世界激荡如大海,如时间的扇面可以无限展开。
02 吉隆坡:桔仔冰与爱
十九岁去了吉隆坡,至今仍怀念那里的桔仔冰。
鲜榨的青桔汁盛在玻璃杯里,佐以翠绿桔仔,净透冰块,几只红似胭脂的话梅,酸甜甘美。杯壁上一层晶体似的水汽,沁凉空气,更沁凉心脾。
在吉隆坡上暑期学校,一半学生是德国人。我的室友也是德国姑娘,二十九岁,在大学里当德语助教,皮肤苍白得可以看见淡蓝色的血管。听说在马来西亚,猴子和蛇常会“入室盗窃”,吓得我俩无论白天黑夜都紧闭门窗。
溽热的午后躺在床上,听她和男友视频聊天。我听不懂德语,但听得懂她温软的浅笑。她和男友是彼此的初恋,十九岁在一起,一恋十年。
我问,你爱他吗?
她毫不犹豫,爱。
你怎么确定那种感情就是爱呢?
她想了想,说,就像时间一到,钟就会鸣响。当你遇见爱情,心中也会铃声大作。
03 华盛顿:雪满华府
坐夜间大巴从纽约去华盛顿。
车上众人酣睡,刚经历过一场离别的我只敢小心翼翼地哭。后来越哭越凶,竟从半夜没完没了地折腾到天色将明。一下车就被冻得不轻。但华府优美自持的建筑深深打动了我。这个被好多朋友认为“无聊”的地方,至今仍是我最爱的美国城市。
然后乘地铁去城郊见学姐。
刚进大学时参加辩论队,学姐带队。有一次和她走在刚下晚自习的人群里,她突然说:“你一直在努力,我们都看得到。”那时的我深陷人生前所未有的颓败,觉得自己身负万罪,诚不可被原谅。她一句平淡的肯定搅得我鼻酸眼酸。
学姐本科念英文系,也是不安分的学生。在国外交换时拼命选政治学的课,没日没夜地读书。读得手之舞之,足之蹈之。她把一大袋上课的笔记抱来送我,带我去见她感佩的教授,和我聊她近日阅读所得,一聊就是好几个小时。她风风火火,急来遽去,日程表排得满满当当。生活从没给过她太多可供消遣的余闲。
后来她申请出国读研。跨专业申请难度不小,她还要拼命争取奖学金。若是没奖,就算被录取也念不起书。圣诞节前后她找我同去食堂。我吃饭,她说话。她说她的梦想和不甘,没说上几句就泣不成声。那是我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见她哭。这个早已被我当作姐姐的人在我面前哭得像一只受伤的小兽。眼泪声钝钝地落在餐盘上,像喉间有痰又不能痛快咳出。拥抱和安慰毫无用处,哭完了抹掉泪还是要自己硬着头皮去走。
真正拼尽全力争一个梦想的人,谁不曾被撞得头破血流。经历过凛冽便会明白,生命一场凉薄,温暖只是片刻幻觉。囊中羞涩的人往往最不缺要价高昂的梦想。这种梦想是扎在心里吸血的刺。不拔心疼,拔之心死。这种痛我和她都太懂。
学姐来车站接我。清晨的华盛顿阳光耀眼,空气却刺骨的凉。她拿过我的行李箱,带我去学校的休息室。没说上几句话她便要赶着去上课。我洗了把脸,坐车去城里逛博物馆,逛完了再乘地铁回休息室等她领我回家。
学姐和两个中国女生合租一间套房,纸壳摊开来当地板用,餐厅桌子上堆满购物袋。她给我铺床,叮嘱我早点休息。说完自己倒抱起电脑去客厅赶论文。
第二天华盛顿大雪,我取消外出计划,留在家里看书。她早晨出门前在床头给我留了一大罐杏仁。我从冰箱里取出昨天买的酸奶,拌着杏仁一勺一勺挖着吃。窗外雪花大如手掌,纷纷扬扬地飘进我嘴里,酸甜绵稠的凉。
吃到一半,学姐的室友回来,和我打招呼:“你学姐说你很厉害,拿国奖了?”我嘴里吃着东西,只好含糊着“嗯嗯啊啊”。其实我更希望她介绍说“南戈是个有意思的人”。
晚上学姐赶完论文,终于有空坐下来和我说话。她问我未来有什么打算,是否想好念什么专业,申请什么学校。我被她这么一问才想起来,走这么远的路来看她,却没想好要咨询她的问题,似乎太浪费了。她看我支支吾吾地答不上来,便细细跟我说申请需要做哪些哪些准备,中国学生要努力提高哪些哪些能力。
我听她讲了好久,突然打断她问:“你喜欢华盛顿吗?”她愣了愣,很快回道:“喜欢。城市很好,老师也有水平。我很喜欢这里的生活。”我笑。那一刻才终于想起,我绕这些路来华盛顿,不为看画,不为看雪,只为听她说一句“我过得很好”便觉安心。
翌日,她送我去机场。大雪封路,我们只得从出租车上下来,两个人提着箱子深深浅浅地在雪地里狂奔。一片白光浮泛中,我想起初到华盛顿的那个夜晚。当时我也是这样深一脚、浅一脚地跑过荒芜的草坪去教学楼找她。
黑暗四下涌起,天上瘦星微弱。校园里响起晚祷的钟声。我遥遥地看见她站在灯下,逆光中有尘埃上下翻飞。我知道,这个曾和我同走一段路的人,亦会在未来光亮处等我。(P187-193)
序言
世界是一种力量,而不仅仅是存在
我的第一次出国旅行,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成为最羞于向他人启齿的私密。
五年前,我以中国四名代表之一的身份出发去罗马参加世界青少年峰会时,曾怀着澎湃的爱国主义热情和民族自豪感。我怀着这种热情花了一整个下午在南京街上搜寻一枚印有中国国旗的徽章,我把这枚小小的五星红旗别在书包上,兴奋地踏上旅途。
但在罗马面对这个世界的时刻,我所见识到的却是扑面而来的磅礴落差:中国与世界的不同,自己与其他国家代表的不同,甚至是自己与周围同为中国代表的不同。在这样不同的对比中,我一直以来的感觉都是一种不自知的自卑。
在从罗马回来后的两年,我深觉配不上自己的好运,害怕被人看穿其实我金玉其外,败絮其中。我拼命努力,什么都争第一,因为那是我唯一知道的可以用来证明我配得上自己运气的方式。然后高考失利。
在高考受挫的阴影下我度过大学前两年。那时候不论是人生还是读书,都好像在漆黑的甬道里前行。不愿停下来,却也不知道自己跌跌撞撞地要往何处走。直到大三,用了一年前往以色列,这个被世界所侧目的,永远处于关注和冲突的,最为与世界不一样的国家。有幸得遇许多令我感佩的师长和朋友,才似终于推开一扇门,脚下的路渐渐敞亮。
困兽居于斗室既久,重见天日难免情绪激荡。回国后沉淀的这些时日,我得以细细捡回那些在读书的执念和自我斗争的混沌中,被忽视的旧日时光。觉得平凡如尘的人事,在回望时才明白,那原是生活为我埋下的伏笔。
2009/07 罗马
2011/09 南京
2012/08 吉隆坡
2013/10 以色列
2014/02 美国
2014/04 土耳其
2014/07 北京从十五岁开始,世界在我面前缓缓地展开它与众不同的样子。
我想起那些在我初遇这个世界就给我重重震撼冲击的与众不同的人们,想起他们为认识这个世界所付出的努力,想起我们互相的鼓励和相同的困惑,关于梦想、焦虑、爱情、工作、事业、艰难时刻、命运、坚持和妥协。
六年前在罗马结识的小伙伴们,有的已是普京面前的红人,有的被联合国邀请参加全球公共卫生大会,有的以优异成绩从哈佛毕业,还有的读到大二退学,毅然远赴纽约和伦敦追寻自己不一样的人生……这些曾经相遇,而此刻散落世界各地的小伙伴们,一直激励着我去亲近这个广阔的世界,去理解人类比世界还要广阔的内心。 今天的我,庆幸当初自己不曾放弃生命。年轻的我仅见过这个世界极小的一部分就已感动于它的丰美。我从未如此刻一般热爱自己能走、能爱、能思考、能创造的每一天。
命运以痛吻我,世界却赋我力量。愿我们都能在这短暂的一生中,不断与世界相遇,与不一样的自己相遇。
共勉。
后记 远方的见证 POSTSCRIPT
(一)
终于写到后记,可以正式地跟这本书、跟六年前的自己告别。
这本书前两章中的大部分篇目,最初都是作为日记写下的。后来为了成书,又添补了若干章节。对我来说,写作首先是一种记录生活的方式。那些使我发生兴趣的人和事,都让我本能地想为他们写点什么。十几岁时,我对自己、对别人都没什么好奇,但在二十出头的今天,我想理解他人的渴望就像四月末的春色一般越来越深。
这本书大部分记录的都是一个年轻人对这个世界最初的观察。
这本书还有另一部分,写我自己的成长。其实我写不好抒情的文字,把私人经历拿出来大书特书也无异于自我凌迟。蒋勋先生写:一个社会心灵粗糙了,才会把个人最隐私珍贵的部分拿出来廉价贩卖。我看到后更觉羞愧。如果不是编辑大人以“字数不够”相逼,很可能我一辈子也写不出这些文章。不过,正是在书写它们的过程中我渐渐意识到,写作还是一种自我清理的方式。
我不太习惯和别人分享自己的负面情绪。年纪再小一些的时候,更觉得示弱是可耻的事情。那些自卑、内疚和怨恨像被收进存钱罐的硬币,年深日久不去查看,自己都会忘记还有这回事情。不过硬币毕竟不是春风日影,不会自己无声无息地消失。如果不去面对,它们就会像一道无法解除的咒语,总在你最无防备的时刻突然侵袭。
去写,就是去面对。能写出来,就是跨过去了。
虽然写出来的过程并不好受——这几篇文章没有哪篇我不是写得头晕脑涨、涕泗横流的。写完《被听见的沉默》的那天夜里,我从上铺翻身下来跪在地上痛哭,内心非常惶恐,害怕自己又要陷入重度抑郁的状态里去。我在那一刻才知道,将近六年过去,好多次我以为自己释然了,其实我从没打算放过自己。或许真的要完完整整、白纸黑字地来一场彻底的清算,才能丢开那些早已生锈的硬币,心无羁绊地往前走。或许真的要走到足够远,活到足够长,才能看清自己所寓居的世界,和生命中每一个节点的意义。
或许只有站在空间和时间的远方,我们才能更完整地见证今天。
(二)
我不敢重看自己写过的东西,就像我不喜欢那个总在夜深人静时找上门来的狼狈、懦弱、无能的自己。这本书中的所有文章写完后我都没脸再去翻看,现在想到它们将被印在纸上,更有强烈的羞耻感。这本书里有很多话,换做今天的我可能无论如何再说不出口,但作为作者,似乎没法完全撇清关系。只能恳请各位朋友“不要太当真”。笑。
谢谢外婆和爸爸妈妈,一直竭尽全力支持我去做我想做的事情。我知道不是每一个孩子都像我那么幸运。
谢谢大淼、绿子和倪六六。
谢谢余一中教授,尽管他已看不到这些字句。这位善良、真诚、博学、慈爱的先生,将永远是我怀念母校的第一个原因。
谢谢艾合·萨瑟(Asher Susser)教授。他是我的启蒙者,是我见过的最慈悲、睿智和幽默的老人。
谢谢这本书的策划人王俊灵小姐。没有她,今天关于这本书的一切都没有可能。
(三)
我近来特别喜欢问别人一个问题:如果能遇到21岁的自己,你会对他/她说些什么?
每个人的回答都不一样。有的出人意料,有的平淡无奇。我不知道若干年后自己会如何回答这个问题,但如果现在的我能遇到15岁时的自己,我会给她一个拥抱。
我知道她以后还会有无数个独自痛哭的深夜,也会有无数个感到温暖和快慰的黎明。但此刻我什么都不想说,也确信她什么都不想听。
“那一天我21岁,在我一生的黄金时代。我有好多奢望。我想爱,想吃,还想在一瞬间变成天上半明半暗的云。”
谢谢所有读到这里的朋友,愿时光永不夺走青春的好奇,愿你永远有勇气去爱,去思考,去理解这个世界。
去完成你伟大的人生。
2015年4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