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仁者寿(文化名人的艺术人生上下)/世纪人生系列丛书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沈祖炜主编
出版社 中西书局
下载
简介
试读章节

人生好似多棱镜

颜文棵是多才多艺的。他曾说道:“我也是会做做诗的,但不是做诗的专家;唱歌,我亦懂的,自己还会作歌曲,但是毕竟不是音乐家;提琴我亦会拉的,提琴还是小时候拉的,现在丢掉了;我还会吹喇叭,吹Conet(短号)、TrumDet(小号),布号吹得很多,还教过别人,布号的拍子很多,但我不是专家……”

自然,颜文棵也不是个“书蠹头”,而颇有经营头脑。譬如当年如果他不趁办美术馆的机会,不借助学生蒋靖涛的力量,不在沧浪亭边搞几问房间,那么苏州美专也就办不起来。再譬如如果他不果断地将快毕业的犹太学生的精品石膏像一下子买下来,也不可能使苏州美专拥有这么多石膏像。最能看出他经营头脑的是他要学生付学费一律用米价来结算,这样就可避免通货膨胀给学校带来损失。

作为一个画家,他不搞四面出击,而是扬长避短。颜文樑称自己就是一直画画,而且画得很多,但是他说:“国画是父亲在时画的,总不及他们画国画的人好。他们画国画的人第一条——题诗、写字都好,我题诗、写字不好,我就是画油画。”就是画油画,他也不是抱残守缺。颜文棵晚年的艺术已经炉火纯青,色彩愈臻明丽。但是他仍不断继承传统,并接受新事物,将写实主义的造型与印象主义的笔法结合起来。

颜文棵晚年所处的时代是俄罗斯画派及中国学院式教学模式一统天下的时代,而艺术家又属于被教育的对象,想保持个人艺术风格、自身特色是很困难的。在这种大背景下,也不时有批评、贬斥颜先生者。一些一知半解的所谓评论家常光顾颜宅,他们往椅上一靠,支起二郎腿对颜先生的作品品头论足.说什么他的画色调偏黄不合时宜,所画内容暗部太多,光明面太少……尽管这些评论让见多识广的颜文棵觉得好笑,可是这位认真的艺术家也会仔细思索一番,看看有没有其合理成分存在,因为他觉得即使是谬误,也或许会有那么一点可以借鉴的呢。

颜文樑是一代绘画大师,但他没有架子,平易近人。无论老少贵贱,只要登门,一律来者不拒,都能得到他的亲切接待。他先是拿出一个本子,一支蘸水钢笔,请大家签名。然后每人清茶一杯,安顿坐下。如果来客想看看他的作品,他会不顾自己已是八九十岁的老人,举步维艰地亲自翻箱倒柜取出他历年的画作,为来客讲解,毫无倦色。到了告别时刻,尽管颜文棵行路拖沓,脚已不能离地,但总是坚持送至门口,笑容可掬地向大家挥手致意,直到不见访客身影方才回屋。

爱画风景的颜文棵画过旭日东升、海浪潮涌、风花雪月、姑苏园林、沪都街景,画过欧亚大陆的美丽风光,也画过些他并不擅长的作品。但是晚年返璞归真,颜文棵十分喜欢的还是自己的园林小景。颜文棵常说:“我的画画到一半时最好,别人这时把我的笔夺走,就好哉!”这是为什么呢?也许是颜文棵喜欢率真,画到一半是他心情的流露,而再画下去,就会受时潮的影响而画不由衷,让他画些无谓的、甚至赶时髦的东西。

颜文棵大度谦和。尽管他从年轻时就喜欢收集各国名表,但是当他知道曾任教西安美院的一位老师也喜欢收集表,于是在他去颜宅时,颜文棵将一口袋手表倒出来让他挑选。颜文棵常说:“我画画快乐,把快乐给了别人,别人感到快乐,我更加快乐。”20世纪50年代,颜文棵的一位学生连续多日携油画到颜文棵家,请老师为他修改,颜文棵不厌其烦,亲自为之修改。80年代,一位教师于暑假每天到颜文棵家中,临摹他的原作,颜文樑也一边介绍技法,一边指导画法。陈逸飞曾深情地回忆过20世纪70年代的一天,颜文棵参观上海油雕院画展的情景。那天正好发大水,颜文棵为了扶掖后辈,竟然坐黄鱼车前来参观画展,令在场者无不动容。他的一位远房亲戚在“文革”期间受迫害,“文革”后想去香港从事音乐教学,但是经济拮据,颜文棵主动予以关心,使她成行。不久前她与笔者通话时,告诉笔者,她今天事业有成与颜老是分不开的。

颜文棵有着宗教般的仁慈。颜文樑不吃鸡肉,不吃牛肉,原因是他看到过杀鸡宰牛时鸡和牛的无奈,听到过它们的惨叫。他在苏州美专处理过一件偷窃案。一位女生因为想回家,偷了同学五元钱。颜文樑不声不响地将五元钱垫了出来。后来那位女生给颜文棵写了一封信,并寄还了五元钱,说这是她一辈子的教训。而颜文樑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他不愿意这位女同学为了五元钱而将自己的未来毁了。半个多世纪了,有过多少人去过他的寓所拜访他已记不清,有多少人得到他的当面赐教也说不清,而他帮助过多少人更记不清楚。虽说客来客往看似平淡,但是几十年不厌烦,为接待他人而付出属于自己生命的时间,坚持诲人不倦,实属不易。

晚年的颜文棵心态十分平和,常常要求自己和别人都经常向前看。“文革”时期,颜文棵从欧洲极其艰辛弄来的石膏像被摧毁,他心痛至极,但还是对同事说,要看开些,只要国家太平了,以后总是有希望的。

1988年,颜文棵离开了他珍爱的人世间。从1893年到1988年,颜文棵几乎活了一个世纪。20世纪沧海桑田,天翻地覆,颜文棵没有存下万贯家产;20世纪人文复杂,流派纷呈,颜文棵没有什么门户之见,也不想名闻天下。他只是想用自己的画笔记录潮起潮涌,记下此消彼长;只是想用一颗炽热的心培育一代代的丹青爱好者。复杂的人生经历,多变的时代思潮,使他的一生好似多棱镜,有着不同的色彩和镜像。独自徘徊、独自思考、独立而行,从他蜿蜒走过的路看过去,后人会发觉他的执著,他的淡定,他的愚憨,他的聪慧……  P24-27

后记

农历癸巳年出版了《仁者寿:文化名人的长寿人生》,时隔两年《仁者寿:文化名人的艺术人生》(上、下册)又亮相了。它是世纪人生系列丛书重点推出的第二部,六十余万字、近千张配图,是一年内完成采访撰写,半年内完成编辑工作的。中间经历了人事变动大、人手奇缺等困境,但在团队负责人、本书主编沈祖炜和副主编沈飞德的率领下,团队人员齐心协力,克服困难,此书终于与读者见面了。

《仁者寿:文化名人的艺术人生》共收入64篇文章(传主共65位,其中一篇文章写的是夫妻档艺术家)。他们为海派艺术精英、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员,人生经历与艺术创作都具有一定代表性,其中有指挥家、小提琴家、书画家、话剧艺术家、戏曲家等。他们都是光鲜亮丽的耀眼明星,那光环后的他们呢?常言道,名人也是普通人。这本书里就是说他们幕后的故事,讲述他们用艺术点亮生命、传播中国经典文化的历程,展示他们的从艺之路、人生轨迹。

在此书策划前期,我们已拟定了组稿计划。其中在挑选作者方面分两步,一邀请有经验、有名望、有深厚文字功底的沪上作家、记者、出版物编辑,确保出炉的文章能出彩。二由传主提供熟悉他们的作者,因为之前有过多方面接触与了解,或做过专题研究,采访易进入角色,笔下人物形象也更鲜活。开工后,我们开始寻觅,打了数百通电话联系落实。拟定名单,定睛一看,一拨笔杆子十分抢眼:上海作协原秘书长臧建明、作家王小鹰、张重光、姚育明、丁言昭、盛曙丽、管继平、淳子、孔曦、原《交际与口才》执行主编孔明珠、《新民周刊》主笔沈嘉禄、《东方早报》记者顾维华、《上海采风》记者胡凌虹,及《上海滩》编辑部主任葛昆元、上海教育出版社副编审刘芳、上海人民出版社副编审朱慧君,还有本馆的年轻人等。传主提供的作者有《新民晚报》总编辑陈启伟、上海大学教授徐建融等,可谓队伍雄壮。他们采访前先做案头工作,然后采访、撰稿、交稿。姚育明在进行采访的那段时期,家正好搬迁,但她仍然按时完成了采写任务,她在发给我的一封Email中这样写到:“妹纸啊,陈钧德文总算写好了。现在发给你。昨晚写到半夜,今天白天去荣盛陪妈妈,吃过晚饭过来修改,大功告成。收到请回复一下。我要回出租房了,晚安!”正是有了这样的一支队伍,这样敬业的作者,才确保了书按时保质的出版。

此外,本书沈祖炜主编(上海市文史研究馆原馆长)、沈飞德副主编(上海市文史研究馆副馆长)对每篇文章严格把关,认真审读,并提出需要修改与核实的地方,还对一些具体的稿件提出修改意见和建议。特别是他们在对每篇已编辑的文章仔细审读的同时,还对文字、文章结构等进行琢磨、推敲、调整、完善等,对存在前后矛盾的地方,用笔划出来,甚至贴上红绿标签作提醒。这种务实的工作精神和作风,深深感染着我们。  传主对此书的奉献功不可没。譬如荣获第六届上海文学艺术终身成就奖、中国水墨人物画领军人物方增先,近年来由于身体等状况,几乎“归隐”,谢绝新闻媒体的常规性采访。联系前我抱着侥幸的心态拨通了电话,当小心翼翼、绕着圈子表达想上门采访的意图后,电话那头的他说可以接受采访。同意了?是的,他说,你们做书是为艺术家、为社会留下信史,肯定要支持的。那日他拖着病体,接受了作者姚育明将近三小时的一对一采访。十几年前,方家已从市中心搬至出行比较困难的市郊,他说就是想能有个宽敞地方作画。姚育明说大画家为艺术可以舍弃一切。联系采访画家陈钧德亦相当顺利,陈先生平时创作、办展、赴欧洲写生等,日程排得很紧凑。找过他的人都说觅其踪影相当困难。我们联系了他,而当他听说文史馆编书的事后,第一时间表示一定会全力以赴地配合。姚育明第一次采访后,发了封Email给我,难抑兴奋地用文学词汇描绘了陈家之景,并约我同去,饱下眼福。身临陈家,即居家兼工作室的大平层,房间内沿墙壁一溜码放着油画作品,连走廊上也悬挂着陈先生喜欢的风景油画。我们倾听陈先生讲述其艺术之旅,末了他说你们辛苦了。他话语诙谐,平添了我们对其画其人的探索欲。我们更放松了,向他提出看这画、看那画的额外要求,他都一一满足。大名鼎鼎的画家,却这般平易近人,是我们始料不及的,令人印象深刻。当我驱车往画家梁洪涛先生处取配文照片时,他早就准备好了一摞相册,说请挑吧,并耐心地为所挑出的照片作说明。取走前,我说,写张借条吧,他摆手说不用,直接拿去就好。对我们十分信赖。上海市书法家协会原副主席刘小晴先生得知我要赴他处取照片,电话里就不厌其烦地一一道明行车路线,使我敬佩之情油然而生。作者杨之立采访馆员汤兆基时,几次三番电话联系采访的事,汤馆员每次都主动找上门来,说:“你工作忙,不如自动送上门。”吴柏森馆员同样把“货”(图片)送上门。这每一情每一景,都给我们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正是因为传主的大力支持,才有今日这本书的诞生。现在回想起来,他们能达到如此的艺术高度,也正是出于他们的人品、思想的高度和大家风范。通过与艺术家馆员接触,我们觉得再苦再累也是非常值得的。

我的助手章洁,共同负责此项目的实施工作,她为开工前的动员会准备资料、草拟文章撰写要求、发放作者稿酬、处理各项应急事宜等,辛苦地忙碌。后因人事调动,到其他岗位工作,但仍加班加点,尽心尽责,做出了巨大努力。文字编辑杨之立、朱力等均立下汗马功劳。《世纪》杂志美编曹新芳,为每位传主提供的资料图片扫描、编辑,默默耕耘,尽管有时工作催得紧,但他总是乐呵呵地去面对,兢兢业业地完成工作。

团队中资格最老的“后台老板”——姚以恩先生,冒着酷暑,为此书做审读工作,要知道他今年已近九十高龄,大家都说,怎么谢他都不为过。

还要感谢中西书局的张安庆先生和毕晓燕女士,从出版的角度给予我们好的建议、帮助与指导。最后,对所有支持与参与此书工作的同志表示诚挚的敬意!

尽管出版工作已圆满完成,但此书中难免存在不足或瑕疵,希望广大读者不吝赐教,给我们提出宝贵的意见与批评。谢谢!

张 鑫

2015年6月9日

(作者为《世纪》杂志副主编)

目录

序 追求真善美

推陈出新继往开来

沈尹默:腕力道时字始工

颜文樑:丹青圣手桃李天下

应野平:身居“愚楼” 胸贮万壑

陈佩秋:心无旁骛为艺术而生

沈寂:沉浮在文学的苦难与欢乐中

焦晃:艺无止境唯美人生

吴柏森:逐梦书坛老而弥坚

胡振郎:画途追梦路遥遥

陈燮阳:中国第一流交响乐指挥家

俞丽拿:那些你不知道的幕后台前

钱茂生:耕耘翰墨天地间

蔡正仁:几度沧桑曲未歇

刘小睛:用一生铸造书法“金字塔”

张培础:从水手到画家的风雨之路

童衍方:依道而行,趁势而为

卢辅圣:绘画是奢侈,且待人书俱老

精益求精追求卓越

李健:求己学有获,志道乐无穷

吴湖帆:似古人不如有我

李詠森:一笔一画师造化亦真亦幻显恢弘

周方白 陆传纹:相濡以沫的丹青伉俪

李天马:书法界尊道重义的长者

任政:能追无尽景,始见不凡人

徐孝穆:神刀如笔意纵横

江成之:不薄古人爱今人

孙静:野鹤无粮天地宽

金宝源:一个传递美的使者

王克文:绚烂归平淡

林仲兴:书法怪才是这样炼成的

尚长荣:艺术才是毕生最高追求

曹雷:活了两辈子的好演员

王兆荣:春发其华,秋收其实

徐圆圆:挥笔书写真善美

序言

追求真善美

近代以来,上海城市的开放性特点,尤其是中外文化的交汇、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为艺术家的创作和各种艺术流派的形成提供了重要的外部环境。各地艺术人才纷至沓来,在上海这个艺术大舞台施展才华,追求各自的艺术人生,使上海成为人文荟萃的中国艺术中心之一。

一些成就卓著的艺术家乃是上海之魂、国家之宝。上海市文史研究馆自1953年成立以来,先后汇聚了大批艺术精英,体现了党和政府对老年知识分子的关怀,也体现出文史馆荣誉性和统战性的特点。为了将馆员中众多艺术家的事迹记载下来,展示馆员的艺术风采,用以教育大众,启迪后人,文史馆组织编写了这部《仁者寿:文化名人的艺术人生》。

艺术家是民族文化的传播者,正是他们在艺术传承和创新上所做出的杰出贡献,才使中国艺术在世人面前展现出迷人的魅力。这是中国国家软实力的体现,也是中华民族复兴的力量源泉。

很多馆员艺术家,人生经历复杂,他们是跨越了不同时期的历史参与者和见证者。有的馆员所走过的艺术道路坎坷曲折,他们的艺术人生风波跌宕。但是无论事业发展顺畅,还是身处逆境,他们都无怨无悔地与艺术结缘。有的馆员生活过得波澜不惊,他们心境恬淡,与世无争,可是对于艺术高峰的登攀,却从未有丝毫的懈怠。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很多馆员艺术家为艺术奉献了自己的一生。这不能不令人由衷地钦佩!

无论是哪一种门类的艺术,诸如绘画、书法、诗词、音乐、戏剧、电影,都必然体现艺术的真谛,那就是追求真善美,给人以美的享受,陶冶民族的情操,并让生活更美好。真正的艺术家与平庸艺人的区别,除了技艺高低之分以外,恐怕更在于艺术境界的不同。许多艺术家讲究以自己的艺术作品来体现道德情操、精神风貌,他们从艺,是为了追求高尚的人生境界。他们对于自己的艺术工作精益求精,一丝不苟,唯一的心愿就是登上艺术的高峰。所谓“草木一秋,人生一世”,人类常常拷问自己,生命应该留下点什么?那么真正的艺术家都知道,“雁过留声,豹死留皮”,艺术家留给后人的应该是“香草和玫瑰”,是不褪色的精神财富。

 我景仰艺术家们的艺术成就。我觉得他们不仅怀抱崇高的理念,而且常常为之付出艰辛的努力。他们长期秉持甘于寂寞、淡泊名利的信念,又保持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坚毅韧劲。认真做事,清白做人,不甘平庸,追求卓越,几乎是他们的共同特点。

艺术贵在创新。但是,要创新须有扎实的基础。而这个基础,必来自艺术传承。许多艺术家都乐于讲师承关系,讲流派渊源,盖因师承关系和流派渊源都是形成艺术规范的要义之所在。艺术应当遵循的规范,也是来自师承前辈和承继传统。艺术家都很赞同“推陈出新”的口号,也很认同“百花齐放”的政策,因为这个口号和这一政策符合艺术发展的规律。只有在各自传承的基础上,不同艺术流派和艺术门类之间互相竞争,互相学习,互相渗透,才能出现艺术的创新。一些不讲艺术规范、没有艺术传承的时髦之作,也许可以取悦部分受众于一时,但是对于这样的作品,钟情于中华优秀文化的艺术家则是不屑一顾的。

艺术创新需要从生活中汲取养料,因为艺术不是简单地记录自然之美和人性之美,而是通过艺术的创作,使客观世界得到升华,使瞬息即逝的客体在艺术作品中得以永存。所以艺术家乐于深人生活,观察社会,体察自然。艺术还讲究“韵味”,我以为,此种“韵味”更多来自艺术家自身的理念和文化涵养。我们常说,从事艺术工作是要有天赋的,指的正是艺术家的悟性与禀赋。有了艺术的悟眭与禀赋,艺术作品才会散发出使人回味无穷的“韵味”。 现在呈现给读者的“世纪人生系列丛书”之二《仁者寿:文化名人的艺术人生》(上、下册),讲述了文史馆部分馆员艺术家的人生经历,我觉得可谓精彩纷呈,读来饶有兴味。这部介绍馆员中的艺术家群体的著作,一定会给读者诸多教益。我要对写入本书的各位馆员表示深深的敬意,同时也要感谢众位撰文者的辛勤工作。 谨此为序。

沈祖炜

2015年春

(作者为上海市文史研究馆原馆长)

内容推荐

沈祖炜主编的《仁者寿(文化名人的艺术人生上下)》主要叙述上海市文史研究馆中年龄在85岁以上、从事艺术行业的馆员,在历尽坎坷中始终保持乐观的心态,有着不同寻常的人生。全书图文并茂,文字生动亲切,历史图片精彩纷呈,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

编辑推荐

沈祖炜主编的《仁者寿(文化名人的艺术人生上下)》共收入64篇文章(传主共65位,其中一篇文章写的是夫妻档艺术家)。他们为海派艺术精英、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员,人生经历与艺术创作都具有一定代表性,其中有指挥家、小提琴家、书画家、话剧艺术家、戏曲家等。他们都是光鲜亮丽的耀眼明星,那光环后的他们呢?常言道,名人也是普通人。这本书里就是说他们幕后的故事,讲述他们用艺术点亮生命、传播中国经典文化的历程,展示他们的从艺之路、人生轨迹。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7 23:4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