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女情长,遭遇国仇家恨;青梅竹马,身陷烽火狼烟……
李德岗的《生离死别》描写20世纪四十年代,童年时代订了亲的冬梅、金锁,在历史长河的飘摇中经历生死之间的动人爱恋,他们经理了风风雨雨二十载,最终谱写一段可歌可泣的英雄情仇。小说的内容起伏,语言生动形象。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生离死别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李德岗 |
出版社 | 中国文联出版公司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儿女情长,遭遇国仇家恨;青梅竹马,身陷烽火狼烟…… 李德岗的《生离死别》描写20世纪四十年代,童年时代订了亲的冬梅、金锁,在历史长河的飘摇中经历生死之间的动人爱恋,他们经理了风风雨雨二十载,最终谱写一段可歌可泣的英雄情仇。小说的内容起伏,语言生动形象。 内容推荐 冬梅、金锁是 李德岗的《生离死别》的主要人物,二人在童年时代就定了亲。20世纪四十年代初,空前的大饥荒,使他两家家破人亡。此后冬梅辗转几次被卖,受尽了人间的苦难、折磨。后来,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他们相见了,此时的金锁已参加了抗日游击队。冬梅也在地下党员的教育帮助下,加入了县大队。解放后,金锁抱着欣喜的心情来此地找冬梅,却发现她早已在一次战斗中牺牲了。从此以后,金锁一直不忘小时的情侣,年年都在清明时节,不远千里来到她的墓前祭扫、凭吊,表达哀思!小说的内容起伏曲折、引人入胜;语言生动形象、优美多情。值得一读。 目录 1.基地之谜 2.祸从天降 3.家家罹难 4.阎窝惨案 5.大柳树下 6.祸不单行两下徐州 7.盼地失踪 8.杨兴法谈古论今 9.喜出望外 10.借债赎人 11.逼债 12.冬梅被卖 13.风雪东去 14.瓜庵子里的一夜 15.见面礼 16.初当使女 17.中国的葛朗台 18.两场风波 19.洒泪别乡亲 20.闲话毛稀贵 21.出了狼窝又入了虎穴 22.放牛遇暴雨山洪 23.天国惊梦 24.富贵蠢动云雨情 25.逃跑 26.第二次逃跑 27.绝处逢生 28.拾柴遇险 29.第三次逃跑 30.在王八山上 31.破庙遇新主 32.张大勋的发迹史略 33.拜谒汤恩伯 34.巧取东洋女郎 35.婚姻问题 36.小兰漫说幸福、人牛及读书 37.冬梅赶集赏春 38.奇遇 39.泪别 40.新的结识 41.拜访听国事 42.第一课:“我爱祖国……” 43.巧治浪子 44.鸿雁传书 45.天有不测风云 46.唇枪舌剑 47.庆功宴 48.神兵天降 49.深夜书怀 50.爱情的故事 51.激战前夕 52.血溅黄花 53.战旗飘扬在“紫禁城”的上空 54.泪雨潇潇 55.情系人心何年休 试读章节 1.墓地之谜 相见时难别亦难,恨海情天皆有缘。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那还是20世纪的60年代初,正是我上初中的时候,在一个孟夏月白风清、温馨宜人的晚上,我们几个小孩和母亲、婶婶都坐在门口浓荫匝地的老槐树下消闲。朦胧、和平的月色以及沁人肺腑的槐花清香,使我们的身心感到无比舒畅。不远处,不时传来布谷鸟“布谷、布谷”悦耳的叫声,更使人觉得这朦胧、和平的初夏夜的幽美可爱。就在这个时候,在我们几个小孩的要求下,上过小学的婶婶便给我们讲了一个真实、曲折而又催人泪下的故事。至今这个故事却还清晰地保留在我美好的记忆里。 我们都知道,在中国历史上,地处神州东方的徐州,从来就是一个颇有名气的地方。在这个颇有名气的徐州的西北部,有一个古不见经史、今不见版图的乡村,叫李楼。李楼村虽然是古不见经史、今不见版图,然而在新中国成立前的徐州西北的乡村中,却是一个妇孺皆知、雁过拔毛的地方,正如当时老百姓所传说:能走九江口,不打李楼走一走。 在这里,关于它“雁过拔毛”的掌故咱且不谈,却只说在这个村子的东南边,有一片荒草丛生、尸骨狼藉、狐狗出没的乱葬岗子,在这个乱葬岗子里,又有个令人害怕的“五人坑”。说它可怕,是因为抗战前夕这个坑里被本村的“竿子会”的英雄们活埋了五个像魔鬼一样的马子(土匪)。这五个马子活着的时候,在附近断山截径,抢家拉户杀人放火,无恶不作,惊得村民们惶惶恐恐、日夜不安。他们死后,据说其恶魂仍然不散不归,每到晴朗的夏夜,就常化作五团鬼火,在乱葬岗子里忽隐忽现、忽远忽近地跳跃,有时还发出莫名其妙的怪叫,吓得村头的小孩和妇女们天一黑就不敢轻易出门。还听说,有一回一个人夜里路过这个乱葬岗子,忽然看到这五团又蹦又叫的鬼火,吓得他拔腿就拼命地往家里跑。一口气跑到家就瘫倒在地上,家人吓得不得了,接着这人又害了场大病,结果竟然不治而死。这些传闻都使得这个乱葬岗子在当地人们心目中成了世界上最可怕的地方,甚至一提到它,都叫人毛骨悚然、不寒而栗,当然就更别说平时会有人敢随便去了。不但这个乱葬岗子平时无人随便敢去,就连在东边与它为邻的烈士墓地,也因此很少有人敢随便涉足。 然而也有个例外,那就是每到清明节,这里的人们就会看见有一位陌生又英武的解放军同志,带着一个精致的花环,步履沉重地穿过这个可怕的乱葬岗子,走进烈士墓地,最后在一块刻着“李冬梅墓,,四个字的石碑跟前停住。他流下了眼泪,脱下军帽,垂下头便开始默哀。默哀完了,又深深地鞠了三躬,再戴上军帽,把凝聚着深情和哀思的花环端端正正地安放在墓前坡的杂草丛中,然后又绕墓巡视一圈,再回到墓碑前,留恋地看一阵,最后又默念一句“再见吧”,这才两步一回头地离去…… 说到这里,人们不禁要问:这位解放军同志是谁?他又从哪里来?这位长眠地下的李冬梅是怎样牺牲的?他与她又是什么关系,竟使他年年如此,如此年年地来此痛悼? 朋友,你想知道这百思难解的问题的答案吗?那就请听我先从中原的历史名城开封说起吧! 2.祸从天降 话说在历史名城开封的东北角,有一个大村子,叫阎窝。在阎窝的西北角,又有一片很大的芦苇坑。每到春夏的时候,坑里的芦苇长得既高且密、郁郁葱葱,简直就像一片碧海;而到秋冬之际,芦花开放,这里又是白茫茫的一片,寒风吹来,简直又像一片波浪起伏的雪海。这给偏僻、贫穷、乏味的乡村平添了一处如诗如画的景观。而我国闻名天下的第二条大河——黄河,就日夜从它北边不远的地方滔滔流过。 黄河,我们都知道它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和发祥地,千万年来,它为我们中华民族的生长、繁衍、发展和伟大、灿烂的文明做出了独一无二的贡献,因此我们常又称它为母亲河。但是,据说自从先秦以后,由于它的中上游地区的森林和植被遭到了越来越严重的破坏,水土流失日益严重,因此它除了一面是一条利人河之外,一面又逐渐变成了一条桀骜不驯、作恶多端的害人河。从那以后,它三年一决口,百年一改道,给它两岸的中下游地区的人们带来了无穷灾难。其中受灾受难最深重的,当然要算开封地区了。 …… P1-3 序言 “灵台无计逃神矢。”1945年阴历11月29日,我出生于徐州西北乡下的一个普通的农家,自从十岁上学识字开始,不知为什么,就一见钟情地爱上了书,好像我的心从此便被缪斯的神箭射中了,再也无法逃脱。 我除了爱看课本上的知识外,还爱看课外的书。记得看到的第一本课外书,便是上二年级时用闹着母亲要来的钱在学校买的带说明彩画的《小学生守则》。从此以后,凡是能见到的课外读物,我总要看看,但是看得最多的还是文艺和历史方面的东西。然而那时能看到的课外读物,却又是少得可怜,一旦得到一本,哪怕是一本连环画册,如《秦香莲》,我都喜不自禁,贪婪地捧读。有一回,大概是我自己买的吧,得到了一本带插图的《成语的故事》,我几乎反复看了一暑假。小学五六年级的时候,我借到了一本《林海雪原》,白天上学,晚上就倚着家里锅门前的豆草堆,跟前点上一盏浑身油腻、光线昏黄的小油灯,一看就是半夜,灯烟都把鼻眼熏黑了。 上初中的时候,我每得到一本好小说,除了课外看,有时上课时也在下边偷看,这样因此也影响了学习。深秋时节,寒风萧瑟,百草衰黄,星期天我曾抱着小说《敌后武工队》《苦菜花》躺卧在本村西北地的坟头上,一边放羊,一边看…… 上运河师范了,想不到学校的图书馆和阅览室里竟有这么多图书、杂志和报纸,我就像一头饥饿的牛忽然闯进了百草园,于是便早起晚睡地大读起来。除此之外,在那生活艰苦的20世纪60年代,我还利用父母省吃俭用每月给我寄来补贴吃饭的四五块钱,跑到书店买书.这因此也辜负了父母的一片爱子之心和亏待了自己的肚子。随着时间的推移,我读过的书自然是越来越多,但对我一生影响最大的书,还要算《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和鲁迅先生的著作。加上这时语文老师张远芬的影响,渐渐的我便朦胧的有了一点作家梦。 参加教育工作后,先在小学教语文,后在中学教语文,并且还当了校干,工作很忙,但是我爱读书的痴心和习惯仍然不改,见可读的书就要见缝插针地读。手里有了一点钱,有事一上徐州,必定要去逛新华书店,怀着像在花园里观赏盛开的百花似的心情进行浏览,见可买的书就买。如果因心疼钱或钱少,一次没买,过后就会后悔不已。改革开放初,出版界也开放了,我为买一部完整的、早想买而买不到的《三国演义》,几乎跑遍了徐州所有大小书店;为买一本《爱的葬礼》,几乎找遍了城乡沿途的书摊。一次家属叫我上城去买一件呢子褂子,结果呢,呢子褂子没买,我竟提着一捆书回来了。书是越积越多了,后来我打了几个书柜,便形成了自己的书房,看到这一排排琳琅满目的书籍,心里立即就有一种如沐春风的快感,坐在书桌前看书爬格子也觉得是一种幸福。平时我不打牌,也不随便浪费时间,除了工作之外,一有空就读书,特别是拿到中外名著,不论是严寒砭骨的深冬,还是大汗淋漓的伏天,我都会一头扎在屋里大读起来,直到读完。我真是成了拙荆所说的“书迷”。是的,读书已经成了我生活中像吃饭穿衣一样必不可少的内容。佛家好讲“缘”,看来这辈子的我,与书天生就有一种“缘分”吧! 中国的文人说,“开卷有益”“太羹有味是诗书”“至乐无如读书”。外国的文人也说,“书籍是世界的营养品”“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等。的确,特别是文学作品,书中有喜怒哀乐、悲欢离合、酸甜苦辣;有真善美和假丑恶;也有启示、教训、榜样和动力。一本书就是一个百草园,就是一个世界。一本好书在手,就是我们永远的精神财富;一本名著相伴,就是我们一生的良师益友。“爱文者喜其词,知音者赏其律。”读书不但能增长知识、陶冶情操,而且还能给我们难得的精神享受和生活、奋斗的力量。爱读书是一切爱好中最好的爱好,何乐而不为? 除了爱好读书外,我还爱听别人讲轶闻往事。听得最多的就是新中国成立前出现在本地的一些典型的人和事。其中最骇人听闻的是“阎窝惨案”,和一位大婶在童、少年时代所遭受的催人泪下的苦难经历。后来,我又看到了本县编写的关于本地区的《革命斗争史大事记》。这些活生生的具有典型意义的人和事,都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和时代,它不但对当时的人们,就是对现在和将来的人们也都有着值得了解和教育的意义。因此,慢慢的,我便有了要用小说的形式通过加工、整理、创作再把他们表现出来的念头,并且认识到,眼睁睁地让这些具有典型意义的人和事无声无息湮没在历史长河的浪花中,实在是可惜的,而且这也是一种失责行为。基于这些思想感情,我便开始了对这些小说材料的酝酿和构思。构思成型后,我终于在三十八岁那年,鼓起勇气,不揣浅陋地动手拟稿了。 精神是人生的支柱和动力。由于我抱了一定要把它完成,并且尽量能把它写成一本感人、有趣、有益、优美耐读的东西的信念,所以不论寒冬炎夏,不论工作、农活、家事、看书看报多么繁忙,我硬是见缝插针地利用“三余”时间(多是晚上),不辞辛劳地写下去。两年后,小说的初稿终于被写出来了。但我又相信,文章是改出来的,同时我也知道,缺少艺术的思想和缺少思想的艺术都是乏力的,接着我又不厌其烦、不畏辛劳地反复修改,七易其稿,才终于把它写成现在的模样。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此时我谨把这本“难产”的东西奉献给读者诸君,一方面算是对过去被日寇所杀害的和为中国抗日及革命事业所牺牲的同胞们的一点纪念;另一方面以此用来歌颂一切真善美的人和事、暴露和鞭挞一切假丑恶的东西;最后,也许还可以作为读者们工作之余和茶饭之后的一点消遣、把玩之物,在把玩之际,也。可以了解一些当时的社会和风土人情。总之,我写这本东西,绝不是一时的心血来潮,更不是天才们的一蹴而就,而是良心所迫和十年磨一剑式的艰苦劳作。呜呼,风风雨雨二十载,其中甘苦我自知!但愿读者诸君能一见钟情地爱上她! 2003年3月25日于徐州市铜山县刘集镇 柳洼村“三余书屋”写毕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