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水手行(多雷插图本)》为国内首部中英对照插图珍藏本,多雷诞辰180周年精心巨献,国内最全的多雷插图版本。
塞缪尔·泰勒·柯尔律治——浪漫主义巨匠、“湖畔派”诗人代表,闪耀古今的隽永诗篇;多雷——史上最伟大插画家、法国插图之神,“在壮丽美梦中漂流”的梦幻画作;杨德豫——首届翻译彩虹奖获得者、资深翻译家,贴近原作的权威译本。
《老水手行》是一首音乐叙事诗,讲述了一个罪与赎罪的故事,想象丰富,结构简洁,音律优美,感情激昂,寓意深刻,充满瑰丽想象和奇幻色彩。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老水手行(多雷插图本)/名著图文馆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
作者 | (英)塞缪尔·泰勒·柯尔律治 |
出版社 | 吉林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老水手行(多雷插图本)》为国内首部中英对照插图珍藏本,多雷诞辰180周年精心巨献,国内最全的多雷插图版本。 塞缪尔·泰勒·柯尔律治——浪漫主义巨匠、“湖畔派”诗人代表,闪耀古今的隽永诗篇;多雷——史上最伟大插画家、法国插图之神,“在壮丽美梦中漂流”的梦幻画作;杨德豫——首届翻译彩虹奖获得者、资深翻译家,贴近原作的权威译本。 《老水手行》是一首音乐叙事诗,讲述了一个罪与赎罪的故事,想象丰富,结构简洁,音律优美,感情激昂,寓意深刻,充满瑰丽想象和奇幻色彩。 内容推荐 《老水手行(多雷插图本)》是塞缪尔·泰勒·柯尔律治诗歌选集的多雷插图珍藏本,收录英国浪漫主义文学巨匠柯尔律治的33首经典诗歌,包括《夜莺》、《孤独中的忧思》等,其中《老水手行》、《克丽斯德蓓》和《忽必烈汗》是他最重要的诗作。《老水手行》是一首音乐叙事诗,讲述了一个罪与赎罪的故事,想象丰富,结构简洁,音律优美,感情激昂,寓意深刻,充满瑰丽想象和奇幻色彩。这首诗还配以法国版画家多雷的黑白版画插图,有助读者理解,也具有相当的欣赏和收藏价值。 目录 柯尔律治和他的《老水手行》 1 致秋月 1 To the Autumnal Moon 温柔的容态 2 The Gentle Look 一个幼童的墓志铭 3 Epitaph on an Infant 在美洲建立大同邦的展望 4 On the Prospect of Establishing a Pantisocracy in America 风瑟 5 The Eolian Harp 十四行 8 Sonnet 题一位女士的画像 9 Lines on a Portrait of a Lady 这椴树凉亭——我的牢房 10 This Lime-Tree Bower My Prison 老水手行 13 The Rime of the Ancient Mariner 克丽斯德蓓 98 Christabel 烈火、饥馑与屠杀 123 Fire, Famine, and Slaughter 午夜寒霜 127 Frost at Midnight 咏法兰西 130 France: An Ode 柳蒂 136 Lewti 孤独中的忧思 140 Fears in Solitude 夜莺 149 The Nightingale 黑女郎 154 The Ballad of the Dark Ladié 忽必烈汗 157 Kubla Khan 幼稚却很自然的心事 160 Something Childish, but Very Natural 乡愁 161 Home-Sick 爱 162 Love 瞻望坎伯兰郡马鞍峰断想 166 A Thought Suggested by a View of Saddleback in Cumberland 歌星 167 On a Volunteer Singer 失意吟 168 Dejection: An Ode 日出之前的赞歌,于沙莫尼山谷 174 Hymn before Sun-Rise, in the Vale of Chamouni 换心 178 The Exchange 爱神瞎眼的缘由 179 Reason for Love’s Blindness 云乡幻想 180 Fancy in Nubibus 致自然 181 To Nature 青春和老境 182 Youth and Age 爱情的初次来临 185 First Advent of Love 无所希望的劳作 186 Work without Hope 歌 187 Song 试读章节 风瑟① 沉思的萨拉呵!最令人快慰的便是: 你,腮颊偎着我臂膀,同坐在 这小小家宅旁边,眼前开满了 洁白的茉莉,叶片宽阔的桃金娘, (它们宛然是“纯真”和“爱”的化身!) 看天上云霞,刚才还明光照眼, 渐渐已暗了下来;黄昏星亮了, 璀璨而雍容(“智慧”就该是这样); 从那边豆田飘来的清香缕缕 真叫人心醉!世间竟这样悄然! 远方海水的幽幽喁语,向我们 诉说着宁静。 那简朴无华的风瑟呵, 纵长地,倚在敞亮的窗前——听吧,② 它是怎样被清风任情爱抚, 像娇羞少女对情郎半推半就, 甜甜腻腻地嗔怨着——其实倒像是 引诱他再放肆一番!此刻,风儿呢, 抚弄得更加大胆了,悠长柔婉的 旋律,起伏有如潋滟的沧波; 音响的魔力,曼妙而飘忽无常, 恍若出之于精魅——他们在暮色里 乘煦煦微风,飞离幻异的灵境, 那儿,旋绕着滴蜜的娇花,妙曲 没有脚儿却快捷,恰似乐园的 仙鸟,不停息,不栖止,振翮回翔。 我们身内、身外的同一生命, 是寓于一切活动之中的灵魂, 是声中之光,光中的如声之力, 是全部思维的节奏,是随处的欢愉—— 我想,谁又能不喜爱缤纷万象, 既然这世界是如此丰满多姿; 你听,清风在歌吟,而缄默的空气 是偶尔假寐于管弦之畔的乐曲。① 为此,亲爱的!午刻,我躺在那边 半山坡上,把肢体怡然伸展, 眼帘半闭着,也能看得见:阳光 在海上跳荡不定,晶亮如宝石; 我静穆冥想,冥想这一片静穆; 有多少不召自来、阻留不住的 思绪,和忽来忽去的无稽幻想, 一一掠过这慵懒温顺的脑膜, 轻狂,善变,犹如任性的雄风 在这驯服风瑟上扬威鼓翼! 又何妨把生意盎然的自然界万类 都看作种种有生命的风瑟,颤动着 吐露心思,得力于飒然而来的 心智之风——慈和而广远,既是 各自的灵魂,又是共同的上帝?① 可是呵,亲爱的!你以庄重的目光 向我投来了温和谴责——对这种 冒渎神明的念头,你不能不抵拒, 吩咐我:要谦卑恭谨,随上帝而行。 你呵,基督大家庭的柔顺女儿! 你也曾严正责备,剀切指明: 我那些冥顽邪孽的构想,无非是 从虚妄哲理之泉泛起的水沫, 涌现时闪闪有光,却终成泡影。 只要说到他,神奇莫测的他呵!② 我总是自觉有罪——除非我怀着 虔诚的畏敬,怀着深挚的信仰 将他礼赞的时候;他出于仁慈, 解救了我这迷途的、愚暗的、受苦的 罪人,给我以厚赐,让我拥有了 安宁,家宅,还有你,我敬慕的淑女1 1795年8月20日 十四行① 一友人问,当保姆初次 把我的新生儿抱给我看时 我作何感想,以此答之② 查尔斯!我迟钝的心中只有忧郁, 当我刚看到柔弱婴儿的小脸; 自己的往事,这孩子未来的境遇, 一齐在幽思冥想中隐约浮现! 而后呢,见他让母亲轻轻抱拢, 偎在她胸前(这时,她含泪微笑, 低下头,细看孩子的五官容貌), 我不禁神魂震颤,心意俱融, 给了他深情的一吻;阴郁的前尘, 殷忧的预感,都忘到九霄云外; 仿佛见到了翩翩天使的神态—— 他模样宛然就是你,至爱的亲人!@ 有这位母亲,孩子便可亲可爱; 有这个孩子,母亲更可爱可亲。 1796年 题一位女士的画像① 柔婉有如春日的浓香 随着清风而袅袅飘浮,② 风儿用沾了露水的翅膀 飞过樱草花盛放的溪谷; 恬静有如无声的幽夜 伴守着隐士高洁的梦境, 那映入河心的娟娟明月 在浅浪微波里摇摇不定; 愉悦有如晨曦在东隅 开颜欢笑着,光照山坡; 皎洁有如天鹅的雪羽 在银色潮流上翩翩游过。 谁能描绘出这干般风韵? 笑煞那仿制临摹的技艺! 萝拉呵!我却能传神写真,③ 因为——我以心灵为画笔。 1796年 这椴树凉亭——我的牢房① 也罢,他们都走了。我可得留下, 这椴树凉亭便成了我的牢房! 我早已失去了美的风致和情感—— 这些呵,哪怕我老得眼睛都瞎了, 也还是心底无比温馨的回忆! 此刻,我那些不可再得的友人, 在松软湿润的荒野,在山顶近旁, 正怡然漫步,也许,还盘旋而下, 走向我说过的那片呼啸的山谷; 那山谷幽深狭仄,林木蔚然, 中午才偶有阳光斑驳洒落; 细长的白蜡树,从一块岩石伸向 另一块,弯得像拱桥;它没有枝桠, 又湿又暗,几片枯黄的叶子 风来了也不摇摆,如今摇摆着, 是受到瀑布的激荡!我那些友人 正伫望一列墨绿的野蕨,蓦地 (绝妙的奇观!)野蕨都抖动起来, 还淋漓滴水,原来高处的青岩 也往下淋漓滴水呢。P5-10 序言 柯尔律治和他的《老水手行》 (代译序) 塞缪尔·泰勒·柯尔律治(Samuel Taylor Coleridge)是英国浪漫主义诗歌的巨匠和奠基人之一,又是重要的思想家和文学理论家。他于1772年10月21日诞生在英格兰西南部德文郡的一个乡间牧师家庭,从小聪颖过人,富于想象,而又读书成癖。八岁时,与哥哥争吵后赌气离家,在山间露宿一夜,受寒得病,从此终生为风湿所苦。九岁丧父,次年入伦敦基督慈幼学校。1791年人剑桥大学后,校舍潮湿,风湿病复发,开始服用鸦片。1793年因经济拮据辍学,加入龙骑兵;次年经亲友周济,偿还债务后重返剑桥。同年与罗伯特-骚塞相识,两人合写《罗伯斯庇尔的覆亡》一剧,并计划同赴北美宾夕法尼亚州,建立平等、民治的“大同邦”,但未能实现。1795年结识威廉·华兹华斯,此后两人过从甚密。1797至1798年,写出了《老水手行》、《克丽斯德蓓》(第一部)和《忽必烈汗》这三篇最重要的作品。1798年10月4日,他与华兹华斯合著的《抒情歌谣集》出版《老水手行》一诗居全书之首),标志着英国文学史上浪漫主义时代的开端。1798至1799年,他旅居德国,潜心研究德国文学和哲学。回英国后,与华兹华斯兄妹同住湖区。1801年到伦敦《晨报》任编辑。从1803年起,病情加重,服食鸦片成瘾,形成恶性循环。1804年到马耳他岛休养,次年担任英国驻马耳他代理总督的秘书,后弃职游历意大利和希腊。1806年返英。1816年因健康恶化,住进友人吉尔曼医生在伦敦的家中。同年,《克丽斯德蓓》和《忽必烈汗》在拜伦帮助下出版。1817年出版了著名的《文学传记》。1818年作了一系列关于莎士比亚的讲演,后来收辑成为专著。1824年当选为英国皇家学会会员。1834年7月25日病故于吉尔曼家中。 柯尔律治在英国文学史上占有辉煌的一席之地。骚塞、华兹华斯、司各特、兰姆、德昆西、拜伦、雪莱、济慈和后来的维多利亚时代诗人无不受到他的影响。他在《文学传记》中提出的若干基本论点,成为后来“新批评派”的理论泉源,也得到现代文学批评界的崇高评价。 据柯尔律治在《文学传记》中叙述,在筹划出版《抒情歌谣集》的日子里,他曾与华兹华斯商定:他的努力方向是写超自然的、至少是传奇性的事件和人物,整体上似乎荒诞不可信,但在细节描写上却力求生动逼真,让读者不由得不信。这样,“通过美作媒介”,向读者“奉献愉悦”,并使读者从中获得教益或良知的觉醒。柯尔律治的三篇代表作《老水手行》、《克丽斯德蓓》和《忽必烈汗》,便是这一指导思想下的创作成果。这三篇中,后面两篇都没有写完,《老水手行》是唯一完整的一部。 《老水手行》的原始素材,只不过是诗人一位朋友所述的两个简短的梦境。经柯尔律治驰骋他那天马行空的神奇想象力,写成了一部飞光耀彩、瑰伟宏丽的名篇。故事的基本情节是:一只信天翁曾引导一艘海船脱离险境,却被船上一名老水手一箭射死。从此厄运降临全船。根据两个妖物“死”与“死中之生”押宝的胜负,船上两百名水手全部死去,只剩老水手一人独存。他在“求死不得”的惨痛折磨中苦熬了七天七夜,直到他看见色彩斑斓的水蛇游来游去,不禁赞叹这些“美妙的生灵”,并“动了真情祷祝”,这时,“爱的甘泉”才使他枯苗得雨,绝处逢生。最后他回到故乡,无休无止地祷告上帝并向世人讲述那一番经历,以此补赎自己的罪戾并劝谕开导他人。 读了这篇故事,我们很容易想起天主教所说的“告解”或“悔罪”,佛教所说的“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以及我国儒家所说的“知耻近乎勇”、“悔字如春”等等。看来,这篇故事揭示了一条放之四海而皆准、悬诸百世而不惑的真理:有罪必有罚;犯罪者唯有徙恶从善、改弦更张才能自赎前愆;屠戮异己、滥杀无辜的罪行,迟早总要向“上帝”(人民)、向历史作出应有的交代。 《老水手行》之所以成为独步古今的杰构,不仅由于它寓意深刻,更由于它写得神奇诡谲,光怪陆离,充满了魔幻色调和奇情壮采。诗中的人物和事件都是超自然的或传奇性的:形似鬼魂的老水手,俨如“基督使徒”的信天翁,为信天翁复仇的南极神怪,“死”和“死中之生”这两个妖物及其怪船,不腐不臭、始终恶狠狠怒视老水手的两百具尸身,附在尸身上驾船飞驶的一群仙灵,议论老水手罪行的两个精魅,以及海船的遇险、脱险和最后的沉没,等等。从整体看来,当然一概是子虚乌有,不足凭信;但是,诗人笔下活灵活现的细节描写却使得这些情景历历如在目前。例如,描写信天翁遇害后海上出现的可怖图景: 连海也腐烂了!哦,基督! 这魔境居然显现! 黏滑的爬虫爬进爬出, 爬满了黏滑的海面。 夜间,四处,成群,飞舞, 满眼是鬼火磷光; 海水忽绿、忽蓝、忽白, 像女巫烧沸的油浆。 又如,写两百名水手“一个不留”地同时死去: 魂魄飞出了他们的皮囊—— 飞向天国或阴间! 一个个游魂掠过我身旁, 嗖嗖响,如同羽箭! 而在“鬼魂们驾一条鬼船”的紧张恐怖气氛中,偏偏又插入了闲雅清悠的笔调: 歌停了;但直到午刻为止, 帆篷还宛转吟哦, 那音调好比葱茏六月里, 浓荫遮没的小河 彻夜向幽幽入睡的林木 哼一曲恬静之歌。 再如,描写老水手回到家乡,海船拢岸时所见的景色: 港湾像镜子一般明净, 铺展得柔滑平匀; 月光洒布在港湾内外, 月影儿映在波心。 总之,诗人凭着那一支写态传神的妙笔,迤逦铺陈,穷形尽相,诱导读者一步步跟着他进入一个眩目迷魂的魔幻世界,不由自主地陪着老水手同悲同喜,同歌同哭,而暂时忘掉了这故事本身是何等荒诞无稽。 《老水手行))成功的另一重要因素是它的音乐美。它采用古谣曲体,大多数诗节是每节四行,单数行四音步,双数行三音步;少数超过四行的诗节,也是以这种节奏安排为基础而稍加变化。韵式一般是双数行押脚韵,同时大量使用行内韵(腰韵)和头韵,使这种谣曲体的特色更为鲜明突出。绚丽奇幻、万彩交辉的意象与圆润铿锵、回环宛曲的音律相结合,正是这首长诗的魅力所在。 要在译文中尽可能再现原诗的音乐美,就必须尽可能模拟原诗的节奏和韵式。本书的《老水手行》译文,每行顿数都与原诗的音步数相等,韵式也一一仿照原诗。为了突出谣曲体的特点,译诗中也用了大量(比原诗更多)的行内韵。例证随处可见,不必列举。 这里摘出诗中的一节(第460—463行),将原诗与译诗对比。原诗如下: Swiftly, swiftly, flew the ship. Yet she sailed softly too; Sweetly,sweetly,blew the breeze, Onme alone itblew. 译诗如下: 飞呀,飞呀,归船似箭, 却又安舒而平稳; 吹呀,吹呀,惠风拂面, 却只惠顾我一人。 原诗这四行,其音步数的具体安排是: 1,1,2, 3; 1,1,2, 3.译诗这四行的顿数安排与原诗的音步数完全相同。 而在韵律方面,可以看出以下四点异同:(1)原诗中有几处用了头韵(如460行的swiftly与462行的sweetly,461行的sailed与softly,462行的blew与breeze),译诗多未能模拟。(2)译诗“飞”和“吹”的韵母,与原诗swiftly和sweetly中wi和wee发音近似。(3)原诗460行的flew与462行的blew押韵,译诗也在相应的位置上用“归”、“惠”二字押韵。(而且译诗连用了“飞”、“归”、“吹”、“惠”四个同韵字。)(4)原诗460行与462行未押脚韵,译诗则用“箭”、“面”二字押了脚韵。 头韵比较难于模拟。例如原诗第103至104行: The fair breeze blew,the white foam flew, The funrrow followed free; 这样精巧绝伦的头韵,在译文中是难以再现的。但译文也在一些场合下模拟了头韵。例如第61行译文“冰又崩又爆,又哼又嚎”,“崩”与“爆”、“哼”与“嚎”都是双声(大致相当于英诗中的头韵),而“崩”与“哼”、“爆”与“嚎”又都是叠韵。这也可以算是模拟原诗音乐美的一种尝试吧。 现在由译林出版社出版插图本英汉对照《老水手行——柯尔律治诗选》,特约编辑谢晗曦做了很细致的校订工作。《老水手行》的多幅精美插图,作者是法国著名画家保罗·古斯塔夫·多雷(Paul Gustave Dore)。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