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1975
天边满月高悬。
联邦调查局探员约翰·康纳利开着他那辆破旧的普利茅斯老爷车,悄然驶入沃拉斯顿海滩旁的一个停车场。在他身后,黑色的潮水惊悸涌动,而潮水那头则是波士顿的天际线,闪烁不定,变化万千。这里是昆西,以造船闻名的城市,与波士顿南北毗邻,也是探员心中此次会面的zui佳地点。沿着海滩一线延展的昆西海滨大道,直通美利坚东南高速公路。如果驱车往北,在高速公路上随便找个出口,就能长驱直入波士顿南区。康纳利和他此次的接头人都在那里长大。只要取道这些公路,驱车来去南区都只在须臾之间。不过,交通便利并非康纳利选择此地碰面的主要原因。个中关键,其实是康纳利与即将会面的那个男人,都没有荣归故里的打算。
康纳利停好普利茅斯,在车里坐定,静静等着。来日经年,康纳利和此刻他正翘首以盼的男人一直千丝万缕,纠缠不清。他们在南区分而治之,彼此长期生活与工作的距离不超过一英里[ 1英里≈1.609公里。——译者
]。两位弄潮儿属于两个同样隐秘的世界,一个是探员的天下,一个则是黑帮的地盘。
然而,这些都是后话,暂且按下不表。此时此刻,康纳利等在沃拉斯顿海滩旁,心里有些焦灼。他没有熄灭引擎,车子内部还嗡嗡响着,听着像什么危险的东西通了电。一年前,他争取到调回家乡的机会。这是全国执法精英们会集的机构,波士顿分部更是人才济济,但他镇定自若,知道自己必将脱颖而出。毕竟正当盛年的他已经迎来了眼前这个大好机会,他在联邦调查局的辉煌时刻已然近在咫尺。
三十五岁,对于一个热血沸腾的联调局探员来说,才是刚刚成熟的年纪。眼下这个机构正遭受着少见的公关危机。国会近期对局里的调查坐实了已故局长J.埃德加·胡佛的罪名。多年以来,这位叱咤风云的首任局长一直窥探着各位政要和公众人物的私生活,收集和整理成堆积如山的秘密档案。这条爆炸性新闻中还提到了联邦调查局的主要目标:黑手党。国会的调查发现,联邦调查局和黑手党之间竟然存在合作关系,这真是天下奇闻。消息甫一登报,就掀起轩然大波。各类小道消息甚嚣尘上,据说联调局与黑手党成员私下勾结,企图刺杀古巴共运领袖菲德尔·卡斯特罗。就连暗杀计划都传得有鼻子有眼,比如给他的钢笔或雪茄下毒等等。
突然之间,“黑手党”这个词就开始满天飞。似乎每个人都想从这个魅力四射的神秘组织身上分一杯羹。好莱坞自然是要来插一脚的。去年,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 好莱坞zhu名导演。——译者
]的《教父2》问世,这部黑帮题材的电影是大银幕的上乘佳作,吸引了潮水一般的观众。几个月前这部电影更是在奥斯卡颁奖礼上斩获多项大奖。康纳利所在的联调局如今则专注于整治西西里黑手党(LCN)[ 全称La Cosa Nostra,意大利语大意就是“咱们的事”。
]。这项计划已经在公开场合高调宣传过。这个组织也是局里的全国头号目标,只要打赢了这场硬仗,联调局就可以为自己正名,消减媒体的口诛笔伐,挽回颓势。康纳利心中已经有了一幅蓝图,一个计划,要不紧不慢,步步推进。
他扫视着海滩周围,夜色深重,这里早已空无一人,偶尔旁边的昆西海滨大道上会有一辆车呼啸而过。局里迫切想把黑手党一网打尽,而探员们的职责就是尽可能多地找到与黑手党有关联的案子。这需要情报。要得到情报,就得在党内安插眼线。联调局怎么来衡量一个探员的价值呢?关键就是看他培养线人的能力。已经入行七年的康纳利深谙其道,决心成为局里zui顶jian的探员——交游广阔,眼线众多。怎么成为呢?波士顿分部的其他探员和一些目标线人谈过条件,但都没成功。康纳利这次准备出手,把其中一桩“买卖”痛快成交,一鸣惊人。他的目标是白佬巴尔杰,这个黑帮大佬聪明绝顶,万分狡猾,跑起路来谁都别想抓到。你看康纳利穿得那么时髦,就知道这个联调局的“野心家”不是那种亦步亦趋的人,唯愿迅速飞黄腾达,而白佬巴尔杰,就是他一步要登的“天”。
局里盯上巴尔杰也不是一天两天了。之前经验丰富的老探员丹尼斯·康登也试过与之接触。两个人见过面,聊过天。但白佬此人心思太缜密,处事十分谨慎。1971年5月,波士顿的爱尔兰地下黑帮正进行着一场轰轰烈烈的混战,康登成功从白佬那里套了很多内部情报:谁和谁是一伙的,谁想干掉谁。白佬给出的信息十分全面详尽,细节滴水不漏,关键人物与他们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一目了然。康登甚至都给白佬建立了一个专门的线人档案。但“蜜月”转瞬即逝,白佬的态度很快冷淡下来。那年夏天两人见过几面,但基本都是一言不合,不欢而散。到了8月,康登向上级报告说,白佬“提供情报的态度仍然不积极”。及至9月,康登已经放弃努力。“与标题中所述人员的多次交流完全无效。”1971年9月10日的联调局文件中,康登写道:“因此,合作终结。”白佬为何突然态度冷淡?至今不得而知。他泄露的是爱尔兰黑帮的消息,而此黑帮又以凶残暴虐闻名,也许这让他坐立不安。也许是因为信任问题:黑帮人士白佬巴尔杰凭什么相信联调局的丹尼斯·康登呢?无论所为何故,属于白佬的档案就此被封存了起来。
时间来到现在,1975年,康登已经在盼着快快退休,颐养天年。但他培养了一个接班人——年轻的康纳利迫不及待要开启尘封几年的白佬档案。毕竟,康纳利拥有波士顿分部任何人都无法与之比肩的优势:他和白佬巴尔杰是故交。两人都在波士顿南区的“老港”住宅区长大,两家的砖房相距咫尺。白佬长康纳利十一岁,但康纳利此次是志在必得。两人过去街坊邻居的情谊令他得天独厚,出马搞定白佬的人选,非他莫属。
电光石火间,他的等待就结束了,思绪也被打断。副驾驶那边的车门迅速打开,白佬巴尔杰熟门熟路地坐进了他的普利茅斯。康纳利惊了一跳。对方突然闯入,而自己竟然毫无知觉,真是见了鬼了。而且,作为一个训练有素的联邦探员,他竟然疏忽大意到没锁车门。
“你他妈怎么过来的?从天上跳下来的?”黑帮大佬在副驾驶上一坐定,康纳利就问道。他本来想的是白佬会开个车,停在自己旁边。巴尔杰解释说,自己把车停在了附近一条小街边上,然后沿着海滩散步过来的。他一直等到确定四下没有旁人,才小心翼翼走过来。
康纳利怎么说也是联调局的精英队伍反黑组的年轻成员之一,此刻也不得不努力平复自己的心绪。毕竟,白佬正坐在自己身旁的驾驶座上,他9月3日刚满四十六岁,身高不过一米七二,体重七十四公斤也属正常。但在康纳利眼中,这个人比自己的命还大。白佬身板硬朗健硕,一双蓝眼睛仿佛洞察一切,梳成背头的炫目金发宣告了自己不容忽视的存在感。夜色掩映之下,两个男人开始对话。面对年少时在邻里已经呼风唤雨的老大哥,康纳利显示了恰到好处的奉承与恭顺,他开出了条件:“你考虑一下,在执法部门交一些用得着的朋友,不是什么坏事。”P2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