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家的邻居多是一些贫困的下层人士。章兰娟是个乐善好施的贤德女性,非常同情下层市民的疾苦。幼小的钱学森经常看到,自家那扇黑漆大门常常被求借的邻居敲开,母亲总是温和地、热情地接待这些穷朋友,家中有的,尽管借去,借去的钱粮,确实无力偿还的,母亲绝不再提起。多少年之后,每当钱学森回忆起这些令人难忘的往事时,总是动情地说:“母亲的慈爱之心给了我深远的和连绵不断的影响。”钱学森的夫人蒋英也常对人讲:“学森对母亲的善良念念不忘,每当提起母亲时,他总是心情激动,眼里含着泪水,充满了发自儿子内心的敬慕之情。”
章兰娟对儿子不仅言传身教,并且寄予了无穷的希望,钱学森对母亲也充满特殊的感情,时刻不忘慈母的谆谆教诲与殷切期望。
钱学森在北京度过了幸福的童年和少年时光。小时候上过蒙养院(幼儿园),上小学时就读的两所学校,一所是北京女子师范大学附小(今北京市第二实验小学),一所是北京师范大学附小(今北京市第一实验小学),中学是在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都是北京当时最好的学校。
教育的目的是让人学会教育自己。可是,教育并不是简单的学校教育,优秀孩子的培养是家庭和学校共同努力的结果。在学校一方面看学生学了什么,学了多少,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怎样学习;在家里,父母是孩子的老师,起着引导其综合素质发展的不可或缺的关键作用,不可把一切希望都寄托在学校。钱学森母亲的家庭教育理念为我们树立了很好的榜样。
钱学森不仅学业成绩优异,而且对艺术颇为热爱,书法、绘画尽显才艺。也正是因为他接受过母亲的审美教育,具备了良好的艺术修养,才会更加热爱生活、热爱科学,从而为人类作出杰出的贡献。可见,审美教育、艺术活动对儿童综合素质的提高乃至人一生的发展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在艺术作品长期潜移默化作用下形成的思想情操,常常具有更强的稳固性和延续性,常常成为人生观、世界观中最核心的组成部分。
“母亲的慈爱之心给了我深远的和连绵不断的影响”
1936年的初夏季节,刚到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不久的钱学森收到了父亲寄自上海的一封家信。从信中传出晴天霹雳:他的母亲已经故去。现在,家中只剩下老父亲一人独居。父亲在信中说,他几乎是夜夜在梦中呼唤着远方的儿子。
这真是一个令人撕心裂肺的噩耗!信未读完,泪水已经遮住了他的视线。钱学森恨不得为故去的母亲大哭一场,但是,这毕竟不是在国内。强烈的悲痛使他无法在室内安静,他踉踉跄跄奔向室外的草坪,奔向附近的树林,奔向查尔斯河畔……
他漫无目的地走啊,走啊,对眼前的一切似乎都视而不见,脑海里唯有家乡,心田里只有母亲的面容。不知不觉,他已走进坎布里奇市车水马龙的街道。
“尊敬的先生,请赏我一枚硬币吧!”一个断了下肢的老人坐在桥头,手里拿了一只残旧的搪瓷杯,朝钱学森呼叫着。
乞怜的呼叫声使钱学森从茫然中惊醒过来。他停住脚步,看了看这位乞讨的老者,不禁又想到了死去的母亲。他忆起了儿时那个风雪之夜被母亲用热汤饭救活的叫花子,忆起了儿时在北京跟随母亲上街,每逢遇上乞讨之人,母亲总是解囊相助的情景,心中又是一阵酸楚……
他朝那个老人走去,从衣袋里掏出了一叠美钞,恭恭敬敬地递到老人手里。那老人看着手中的一叠美钞,惊愕万分,连声说道:
“谢谢你,好心肠的先生,愿上帝保佑你!”
钱学森赶忙说:“老人家,快回家吧。这些钱足够你一个月花用了。”
那老人摇摇头,两行热泪从干瘪的眼睛中涌出:
“好心的先生,波士顿没有我的家啊!”
钱学森用怜悯的眼神凝视了老人良久,摇了摇头,叹息了一声,向前走去。
“先生,请等一等!”背后又传来那位残疾老人的呼唤声。
“老人家,有什么事吗?”钱学森回过头来问道。
“我是想知道,尊敬的先生是否来自那个古老的中国?”
钱学森点点头,脸上有一丝惊异。
“这就对了。人们常说东方人狡诈,只有中国人心地善良。看来,这话没有错啊!”老人诚恳地说,手在胸前连连画着十字。
P8-9
从人文角度记录世界级科学巨匠成功奥秘的专著并不多见,《人文钱学森》正是这样一部。创业也好,创新也罢,为人处世都不能没有人文情怀,这是我们探索钱学森人文精神气质的初衷,也是一种尝试。作者潜心研究钱学森三十余载,三易寒暑完成书稿,最终有幸在新华出版社出版,徐光主任和朱思明编辑为此付出了辛勤的劳动,在此向她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本书在写作过程中参考借鉴了国内外许多研究钱学森的前辈和专家的研究成果,由于题材和篇幅所限,定稿中没有以脚注形式一一标注引文的具体出处,但在文后统一列出了所有参考书目。在此,我们一并向他们和所有给予过帮助的领导与朋友们致以最诚挚的谢意!
钱学森是“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两弹一星”功臣,也是一位品格高尚的思想家,凭我们的学识和才智来探索研究钱老的人文思想、人文精神和人文情怀,深感力所不及。尽管我们在写作过程中已经竭尽全力,但书中的错误疏漏在所难免,诚望广大读者多提宝贵意见。
人民科学家钱学森在我国科学家的星空中独放异彩,他的人文底蕴、人文精神和人文思想也独具魅力。人文是能够浸润人的灵魂、打磨人的气质、激发人的智慧、影响人的行为、让人脱俗的。应该说,思考科学与人文的关系,探讨科学的人文含义是当代最大的课题之一。
《人文钱学森》是一部从人文的角度审视和系统评价钱学森的人文内涵、人文思想的书。通过对钱学森在绘画、音乐、美术、书法、摄影、影视、园林、哲学、古文、诗词、文学、创新理念、举贤荐才、教育理论、赤诚的爱国情怀、美满的婚姻家庭、和谐的人际关系、科学的思维艺术和非凡的表达能力等诸多人文领域一个个或生动具体的故事,或深刻入理的阐释,来解读这位世界级科学家科学生涯中的人生智慧和哲理;来领略他在科学探索历程中的艰辛与幸福。这些温暖人心的故事中贯穿着可贵的人文精神、人文思想和科学方法,也反映出钱学森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荣誉观、地位观和金钱观等。同时,全书以丰富翔实的史料,勾勒出钱学森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水乳交融的脉络,向世人展现了钱学森作为世界级科学巨匠所特有的人文思想精髓和人文精神气质。
钱老生前不同意为自己立传。我们想说,读一部杰出人物的成功案例,可以给人一生的影响。在大众传媒引领社会的今天,难以允许无名的圣哲隐居世外。在大多数人主要只接触大众文化的环境里,人文精神、科学精神的弘扬有赖于传播媒介的合作。居里夫人最后也不得不接受了这样一个事实——“人民,甚至于政府,只能通过人而关注事情。她必须让关于她的传说增加科学的光荣,用它来丰富科学的各种组织的声望,让她本身成为宣传她极爱护的事业的媒介。”
《人文钱学森》正文42章,力图引领读者沿着钱学森成长发展的轨迹,来感悟大师的培养和成长,特别是年轻一代读者可以从中感受钱老的人文精神、人文思维,汲取学习科学知识的动力,用钱老的人文思想、科学方法指导自己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同时也为广大青少年提供了一份真实的、可资借鉴的素质教育典范。作者力求在全面而辩证地梳理钱学森人文思想内涵的基础上,完成特色鲜明的人文思想体系之建构。其重要性不仅在于系统地总结归纳了钱学森的人文思想,更在于回应了现实的叩问和需要,对当前我国倡导素质教育,推进教育改革,培养和造就大批创新型杰出人才,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定会有所启示。
本书在写作方式上也力图能有所创新,叙事与点评相结合。我们既不想把它写成一本面面俱到的一般性人物传记,也不想把它写成一本纯粹的学术著作。因此,本书的总体构架突破时空约束,主要以人文脉络为主线,各章篇幅不强求一致,行文力求通俗具体、生动有趣、自然随意。在写作过程中我们努力发掘新材料,在尊重事实的基础上,兼顾实用性与读者的阅读习惯,精选钱学森百年人生中典型的人文事例,加以适当解读点评。这是一次新的尝试,希望能够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我们是怀着对大师的敬仰之情,对年轻一代的深厚感情,激情澎湃地完成这本书的,希望它能够成为一把开启智慧的钥匙。在学术上有造诣的专家,读了这本书,会激起同感;正在学业中锐意进取的青少年,读了这本书,会受到鼓舞,鞭策自己更加努力攀登科学文化高峰;更为广大的读者读了这本书,能够放慢追求物质的脚步,静下心来思考自己的人文人生——这,也是我们的良好愿景。
王曦、王文华编著的《人文钱学森》是人民科学家钱学森的传记。作者在深入发掘新材料、准确讲述事实的基础上,以人文脉络为主线,精选钱学森百年人生中在科学实践、音乐美术、文学摄影、教书育人等领域大放异彩的典型事例,系统展现了这位科学巨匠深邃的人文思想、博雅的人文气质、科学的思维表达以及赤诚的爱国情怀和美满的家庭生活,从而引领读者沿着钱学森的成长轨迹,感悟一代大师成功的动力与奥秘所在,体会铸造正确世界观、价值观以及不断探索科学新境界的艰辛与幸福。
王曦、王文华编著的《人文钱学森》是一本从人文的角度审视和系统介绍钱学森的人文内涵、人文思想的书。通过对他在诸多人文领域一个个或生动有趣,或形象具体的故事,或深刻入理的阐释,解读这位世界级科学家科学生涯中无穷智慧和奥秘;来领略他在科学探索历程中的艰辛与幸福。这些温暖人生的故事贯穿着可贵的人文精神、人文思想和科学方法以及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本书以丰富翔实的史料,勾勒出钱学森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水乳交融的总脉络,向世人展现了钱学森作为世界级科学巨匠独特的人文思想精髓和人文精神气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