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第1篇 概览篇
邓实:古学复兴论
陈独秀:寸铁·国学
马瀛:国学名称之由来
李大钊:今与古
成仿吾:国学运动之我见
闻一多:论振兴国学
曹聚仁:春雷初动中之国故学(节选)
蔡尚思:国学二字之解释
张岱年:说“国学”025.
袁行霈:国学究竟有什么用9
许嘉璐等:甲申文化宣言
任继愈等:21世纪的中国:国学和我们在一起
第2篇 明德篇
辜鸿铭:中国人的精神(节选)
梁启超:私德之必要(节选)
倪羲抱:爱国为研究国学之本
梁漱溟:道德为人生艺术
丰子恺:杀身成仁
朱自清:论诚意
贺麟:经济与道德(节选)
张岱年:人的社会责任
吴晗:谈骨气
邓拓:交友待客之道
任继愈:中国传统道德的继承问题
第3篇 资政篇
叶圣陶:独善与兼善
冯友兰:为政者要赏罚必信
傅斯年:多言的政府
朱自清:不做自家人的好官
贺麟:人心与风俗
徐复观:德治的积极内容
吴晗:海瑞骂皇帝
任继愈:墨子尚贤
韦政通:以力服人与以德化)
第4篇 修身篇
辜鸿铭:何谓文化教养(节选)
蔡元培:自制·修德
章太炎:今日青年之弱点
梁启超:孔子之人格
陈子展:说“忍”
老舍:充实我们的学识
曹聚仁:节操
南怀瑾:做仁民爱物的贤者
钱逊:俭以养德
第5篇 齐家篇
黄炎培:怎样教我中学时期的儿女
鲁迅: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节选)
胡适:我的儿子
陈鹤琴:怎样做父母
林语堂:中国人的家族理想(节选
严北溟:今天还应不应该谈“孝”
南怀瑾:孝与爱
第6篇 史鉴篇
梁启超:史的目的(节选)
柳诒徵:讲国学宜先讲史学(节选)
吕思勉:读旧史人手的方法
郭沫若:《中国古代社会研究》自序
钱穆:中国史学名著·史记(节选)
周谷城:历史与现实
白寿彝:《史记》所揭露的危机(节选)
张舜徽:漫谈读史(节选)
胡绳:以史为鉴爱我中华
第7篇 艺文篇
王国维:人间词话(节选)
沈尹默:书法散论(节选)
夏丐尊:文学的力量
朱光潜:文学的趣味(节选)
宗白华:中国艺术意境之诞生(节选)
施蛰存:漫谈古典散文(节选)
陈子庄:中国绘画与哲学
吴调公:古典诗词与风景欣赏
周汝昌:诗的存在(节选)
第8篇 问学篇
梁启超:治国学杂话
张伯苓:学行合一
马一浮:横渠四句教
夏丐尊:中国的实用主义
毛子水:怎样读中国古书?
冯友兰:我的读书经验
章衣萍:“不通日通”解
唐君毅:说读书之重要
杜维明:儒家对于学的理解(节选)
第9篇 宗教篇
蔡元培:以美育代宗教说
章太炎:佛法应务,即同老、庄
李叔同:佛教徒应有的修养
胡适:儒教
梁漱溟:佛法大意
许地山:我们要什么样的宗教9
林同济:道家的退隐
赵朴初:佛教和中国文化
任继愈:中国的宗教与传统文化
汤一介:禅师话禅宗(节选)
第10篇 交流篇
严复:论世变之亟
蔡元培:东西文化结合
梁启超:在中国公学之演说
陈独秀:东西民族根本思想之差异
鲁迅:看镜有感
张东荪:现代的中国怎样要孔子(节选)
李大钊:东西文明根本之异点
曹伯韩:国学与世界学术
周谷城:论中西文化的交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