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袁家有故事(袁世凯后裔记忆拼图)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张永久
出版社 中华书局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张永久所著的《袁家有故事(袁世凯后裔记忆拼图)》的重要特色是力求客观真实。如对袁家第二代人物的分析,是建立在作者对大量史料解读之后的结果;对第三代、第四代人物身世的讲述,则是作者五六年采访获取的第一手资料,其中包括袁氏后人的亲历亲见,以及家谱、书信、日记、回忆录等书面记录,尤其弥足珍贵。这是一部真实可信的口述史,由于书中人物的特殊性以及人物故事的复杂曲折程度,好看耐读。著名学者骆宝善和马勇先生以及袁世凯后人、旅加艺术家袁缉燕先生都对本书给予了较高的评价,并倾情作序推荐!

内容推荐

1916年6月6日,袁世凯患尿毒症不治而死。以这个时间为分界线,袁氏家族的故事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类是向政治和威权靠拢;另一类是逃离政治和威权。张永久所著的《袁家有故事(袁世凯后裔记忆拼图)》这本书,主要讲述的是袁家后人逃离政治和威权的故事。

目录

卷一 血脉深处的守望

 我为什么要写袁家故事

 袁氏家族的根在何处?

 铁牌家谱背后的故事

 令袁家首次崛起的第一人

 流传在袁世凯出生地的传说

 她在族谱上没有名字

卷二 一枝一叶总关情

 大哥地位不太高——长门袁世昌

 嫡出的儿子大过天——二门袁世敦

 与袁世凯最“哥俩好”——三门袁世廉

 匆匆并非烟云——五门袁世辅

 真隐士自风流——六门袁世彤

卷三 在大时代的漩涡中

 一言难尽袁克定

 父亲政治棋局中的重要棋子

 袁克定“欺父误国”?

 袁克定的暮年疑云

 “还是让我当个山中野民吧”——袁克定之子袁家融

 从活泼开朗到“神神叨叨”——袁克定曾孙袁荫临

 从“末等公民”到留美画家——袁克定曾孙袁缉燕

卷四 游子与浮云

 尤怜荒草没残碑——袁克文的寂寞身后事

 无可奈何唯有死——袁克文的终生逃亡

 曾是没落家族“边缘人”——袁克文之子袁家骝

 “怨恨把孩子变成了邪魔”——袁克文之子袁家楫

 他像一朵云,随风飘荡……——袁家楫少时从军记

 云遮雾罩三公主——袁世凯的三女儿袁静雪

 袁家楫在大陆、台湾、香港流徙

 “这辈子的遭遇尽是伤”——袁家楫的命运拐了个弯

卷五 追忆绵绵无绝期

 袁克权家国梦断

 袁克权少时留学经历探微

 “这辈子尽给家庭带来霉运”——袁克权之子袁家说

 历史人物是可以历历在目的——袁克权之女袁家诜

 灵魂还在海洋上漂泊……

 袁家大院的旧日时光

 “我的活法是一个时代的活法” ——袁克坚之子袁家禧、袁家诚

卷六 在时光流转中沉浮

 脱颖而出的五姨太杨氏

 民国实业界的一颗星星

 袁家的金山银山

 名门之后的尊严——袁克桓的后代

卷七:满地落红无人扫

 宁愿永不超生——袁世凯十四子袁克捷

 一个凄凉的尾声——袁世凯遗腹子袁克有

后记

附录一

附录二

试读章节

电子邮件从河南项城发来,文体并不特殊,是常见的公文格式,然而对我来说,外表冷冰冰的官样文字底下却潜藏了炽热的温度。附件里附了一组照片,赶紧点开来看:隆重的祭祖民俗活动场面、气派的汉白玉墓碑群落……那一张张清晰的照片,刹那间勾起了我记忆中的斑驳碎片。

因为写作出版了《袁世凯家族》,这十来年里,我与袁世凯后人有了丝丝缕缕的联系。前些年,袁家人每年都要召集一次家族联谊会,地点有时候在项城,有时候在安阳,有时候在天津小站,我有幸受邀参加。每年六月六日袁世凯忌日前后,我像一只候鸟从南向北迁徙,去兑现一个承诺。

与袁家人打交道多了,我对于那个长时期以来蛰伏在时间最幽暗的深处、看上去像在冬眠、实则在忍受巨大恐惧与耻辱的大家族群落,多少有了些了解。钱穆在《国史大纲》中说,我们阅读本国历史,对本国历史应有一种温情与敬意。但是在国家机器这双巨手的操控下,要保持温情与敬意并不是那么容易。二十世纪的风暴吹得中国满目疮痍,袁家人—很早就被定为“罪人”、额角烙下了“红字”的那些幽魂,又是怎样历经一场场浩劫走过来的?

曾经,因为袁世凯,这个家族被送上时代大潮之顶峰,连袁世凯老家的项城人也跟着沾光。有民谣云:“会说项城话,戴花挂刀骑洋马。”虽说民谣有夸张成分,袁世凯铁腕当国,并没有徇私情提拔几个项城老乡,但是项城人当年在皇城根下的风光体面仍是有口皆碑的。

曾经,还是因为袁世凯,这个家族又被埋入谷底。民国史上那些如雷贯耳的名字,在历史书上只是概念和符号,而在他们的私人记忆库里却是一个个活人。历史上某时某刻的雪泥鸿爪,在他们的讲述中存活下来,像一只只蝴蝶标本,逝去了,却依然残存美丽;又像一块块浮雕,凝固成永恒的瞬间,生动得触手可及。听他们讲昔日那些人和事,仿佛跟随但丁穿过血火来到炼狱山,到处是灵魂在风中飘荡,到处是血沙、火雨、冰雹的拷打。

1916年6月6日,早晨六点钟,袁世凯因患尿毒症不治而病逝。那是袁家历史的一个重要转折时刻。从那个时刻起,袁家开始跌落,旋转着陷入黑色泥淖。据袁世凯三女儿袁静雪(原名袁叔桢)回忆:父亲刚死,娘(于氏夫人)在厅堂里大放悲声,二哥袁克文带领兄弟姐妹们在娘面前跪成一排,请求娘“赐”大家死。忽然一个丫头飞跑过来报信,三姨太太吞金自杀了!厅堂里遍地狼藉,惊恐不安的气氛笼罩着袁府,诡异得能让人窒息。傍晚时分,又传来一个惊人的消息,说段祺瑞要带兵来包围总统府,杀死袁家人,大家一听更是惊慌。虽然事后证实那是个假消息,段祺瑞并非无情无义之人,但是袁世凯一死,栋梁轰然垮塌,袁府和袁家后裔像是从悬崖上滚落的一块石头,无休止地往下掉,往下掉……  滚落而下的过程周而复始——后来又演变成西西弗斯的那块巨石,必须不停地往山上推,又眼睁睁看着巨石从山顶滚落下来。在历史一轮又一轮的暴力中,袁家那些生命就在这项无效又无望的劳作中慢慢地消耗殆尽。虽然他们从来没有停止过追求和奋斗,没有停止过个人伦理的向善选择。

从1916年6月6日的那个早晨起,厄运之槌就一直跟随着袁家人,像是摆脱不掉的阴影;又像是一根刺,狠狠地扎进肉里,越扎越深,最后刺与肉竟长在一起。

P2-P4

序言

几年前,袁世凯后人在安阳“袁林”举行一个纪念会,邀我参加,并嘱在会上发言。

对袁世凯,由于过去几十年近乎一致视其为“窃国大盗”、“卖国贼”,形象非常负面。随着改革开放,人们思想开始解放,我自从学之始,就觉得袁世凯有点冤枉,他的形象可能并不像过去所描述的那样负面。1991年,辛亥革命八十周年纪念,我在《二十一世纪》发表《辛亥后帝制复辟思潮平析》。翌年,又在《安徽史学》、《哲学研究》、《南京社会科学》相继发表《辛亥后尊孔思潮评议》、《严复晚年思想演变之重估》、《辛亥革命后复辟思潮的文化审视》等,大致期待从学理上、历史事实上厘清近代中国历史转型关键时期的一些大问题,实事求是评估包括袁世凯在内的近代中国政治家。

基于这样的思考,我在袁家后人召集的那次会议上,尽情抒发了对袁世凯的看法,就“戊戌告密”、开缺回籍、辛亥年应对、晚年帝制等讲了一点看法。按照一些朋友的评估,照我的说法,袁世凯的作为确实值得重新研究,他的历史地位也应该重新考虑,不能让历史继续“虚无”下去。

我没有觉得自己的说法具有颠覆性。这个演讲的速记稿直到现在还能从网上搜索到。但在我演讲后的第二天,袁家一位年长后人郑重其事约我谈了半天。她的大概意思是,我的演讲颠覆了她的历史观、世界观,作为袁家后人留在大陆,他们一辈子都在赎罪,都在努力接受改造,都在尽量与“不可选择”的祖先疏远、切割。几十年下来,他们袁家相当多的后人确实有脱胎换骨的变化,现在被我这样一说,他们弄不清这几十年的改造究竟是对,还是错?

也是在这次会议,我还有幸结识了一些研究袁世凯的朋友,大家都在真诚谈论学问,探究袁世凯。这些朋友,与袁世凯、袁家毫无关联,大家之所以愿意重评袁世凯,愿意为逝去百年的袁世凯说几句公道话,无非是过去的看法因缘巧合不太公正,过去的评估不太厚道,仅此而已。

在这些新结识的朋友中,就有张永久先生。永久兄是一位饱学之士,著述宏富,对于袁世凯家族、后人,不仅有丰厚的文献基础,而且注重田野调查,注意追踪访谈。他的著作,既是对袁世凯及其后人的研究,又具有文献的性质,为未来的研究、思考打开了一个新的空间。

早些天,永久兄发给我一部新书稿《袁家有故事》,希望我能为这部书写几句话。我抽时间拜读了其中一些章节,获益良多,也有一点感想。我在阅读中总是在想,袁世凯的后人在过往百年如此艰难的环境中依然这样“有故事”,那么袁世凯究竟怎样做家长,他究竟给这些子孙留下了什么样的精神力量?

袁世凯青年时代已有大名。甲午前,他就在朝鲜任内收了几房姨太太,生养了一大群孩子。甲午后,袁世凯小站练兵;戊戌年,晋升为副部级高官;1989年底,出任山东巡抚,正式跻身正省级;1901年,接替李鸿章出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成为晚清政局中至关重要的角色。直至武昌首义,“非袁莫属”,相继出任临时大总统、大总统。在袁世凯并不很长的宦海生涯中,相当一段时间跻身于政治高层,属于权贵。那么,他究竟怎样管束自己的一妻九妾,怎样培养他那三十几个孩子,怎样帮助、影响那数不清的同族、同宗等亲属?袁世凯的做法,对于我们今天的高官、权贵,是否具有一点启示?简单地说,我们今天的高官,是否应该像袁世凯那样做家长,率先垂范,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应付世界的能力,让孩子“作为”,而不是“作恶”?

阅读《袁家有故事》,我们看到袁家后人在袁世凯突然去世后树倒猢狲散,各自飘零,但是有一点,袁家后人,不论在袁世凯生前,还是在袁世凯身后,并没有给袁家脸上抹黑。袁世凯去世后,这些袁家子孙历尽艰险,依然培养出袁家骝这样的一流人才。袁世凯究竟是怎样做的呢?

通读这部著作,我们看到,不管外界怎样看待袁世凯,袁世凯个人在他的家庭、家族中,就是要做个好家长、好丈夫、好父亲、好爷爷,严于律己,对子孙求学提供尽可能的好条件,但决不娇惯、纵容,更不允许利用家庭背景祸害社会,玷污家族名声。如果细致去说,我觉得袁世凯至少有这样几点值得今天的家长尤其是高官家长注意:

第一,量力而行,为子女提供一个读书环境,相信读多少书,接受过怎样的教育,一定与孩子的境界成正比。还在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任上,袁家的规模已经让人吃惊,几任姨太太给他生了三十几个孩子。那时候,新学堂刚刚兴起,还不成规模,袁世凯就在自己家里为子女办了学校,让那些还不便进学堂的女孩子乃至姨太太就近接受教育。

进入民国,袁世凯入住中南海,几十个孩子每天出入上学不那么方便,袁世凯就在中南海里面为子女设立了男女两个专馆,聘请男女教师对子女进行系统教育,其方式、内容,与那时的教育体制大致一致。

当孩子要走上社会,接受更系统的教育时,袁世凯总是不惜重金,尽量将他们送到英美,接受西方近代教育,为他们后来成才奠定了一个必要的前提。

第二,一定要教育孩子“近君子远小人”。袁家聘请的教习,不论男女,都是当时一流人才,品学无可挑剔。总管袁家子女教育的严修,是袁世凯几十年的老朋友,清朝最后十几年做过学政、学部侍郎,也就是后来的教育部副部长,是南开大学的创办人。严修的人品、学问,有口皆碑,他对袁家子女影响深远,不仅负责他们在国内、在中南海的教育,而且对于他们出洋留学,也是亲力亲为,全面负责。即便在袁世凯去世后,严修仍一如既往关心、帮助这些袁家后人。袁家子女与严修这样的君子相处,其影响不言而喻。  第三,对于子女严格管束,不护短。据袁世凯七子袁克齐回忆,袁世凯对他们兄弟几个的管束非常严厉、认真。每科任课教师到任,袁世凯无论多忙,都会请新任老师吃饭,饭后当面交给老师一把一尺多长两寸多宽的木板作为戒尺,明白告诉老师,如果孩子不听话,不学好,就用这把戒尺打他们的手心,不要宽纵。有了家长的态度,袁家的老师也都尽心尽力,从严管理,这也是袁家后人不论顺境逆境,都能适应,都能做出成绩的一个重要原因。袁世凯的“育子经”,有些内容今天或许不能完全照搬。但其要点,尤其是严厉管束不姑息,永远都值得中国人注意。

“袁家有故事”,是因为袁世凯留给子孙好的家风、好的传统。这是我拜读永久兄大著的一点心得,写出来向永久兄表示感谢,与各位同好分享。是为序。

后记

萌生写这本书的念头是在七年前。

2007年冬天,长春电视台准备拍摄一部《袁世凯家族》的专题片,约请我担任撰稿。踏上旅途,我驱车穿行在茫茫风雪中的北国,寻访了河南的项城、郑州、安阳及天津、北京等城市,接触和采访了数十位袁氏后裔及相关人员。对我而言,那次特殊经历是人生的一次洗礼。

过去,袁世凯家族对世人来说是神秘的。多年以来,传说中的这个家族似乎被笼罩在一片云山雾海中,影影绰绰,谁也看不清真相。当他们以普通人的身份出现在我面前之后,近距离与之接触和交谈,观察其人生履历,审视其情感状态,一个个有血有肉的生命鲜活地储存在我的脑海里,像一群生动的浮雕,清晰得令人窒息。

袁晓林是袁世凯六弟袁世彤的后裔,担任过项城县政协副主席。他是我接触到的第一个袁家人,感谢他毫无保留地提供了若干袁氏后裔的姓名、单位、联系电话,使得我在此后几年里与袁家人取得了较广泛的联系。

那年拍摄专题片,袁晓林陪同我们一路北行,他的身体状况不是太好,患有糖尿病,每天都要坚持给自己注射胰岛素。即便如此,他依然十分乐观,孜孜不倦地带着我们走东家串西家,走访了袁家的无数个后人。沿途袁晓林给我们讲述袁家的故事,让人感叹万千,唏嘘不已。

翻检当时的采访笔记本,那一年,先后采访的袁家后人有袁克定的长孙袁萌临,袁克文最小的儿子袁家楫,袁克坚的次子袁家诚,袁克坚的女儿袁家文,袁克桓的四女袁家菽、五女袁家芯和女婿柏均和,袁克桓的孙女袁弘淑,袁克文的孙子袁璧承、曾孙袁侃,袁克和的孙子袁弘信,以及晚清大臣荫昌的孙子荫成祖(他的祖母袁复祯是袁世凯的第七个女儿),北洋将军段芝贵的孙子段夔(他的母亲袁家祉是袁克文的三女儿),张伯驹的女儿张传?、女婿楼宇栋等等。

此后,参加了几次袁氏后裔举办的家族联谊会,与更多袁家人熟识了,写这本书的愿望也就越来越强烈。宗族曾构成了古代中国牢固的社会根基,一个家族发生的变迁,常常与社会变革遥相呼应。对于被称作民国第一家的袁世凯家族来说,更是如此。一百多年以来,剧烈动荡的时代大潮如何影响一个家族的私人生活?反过来,家族内部人际关系的各种演变又如何影响了历史运行的轨迹?通过袁家发生的故事,洞烛幽微的情境,或许能从某个侧面了解到历史的诡谲。

曾经,几代中国人不得不生存在战乱天灾频仍、政治运动接连不断的岁月中。对于袁家人来说更是首当其冲,他们所遭受的苦难、所承担的政治歧视和精神重压都在他人之上。千疮百孔的人生。经由他们的口讲述出来,当初的创痛已淡化了许多,但是在我心中所荡起的涟漪,仍然形同翻江倒海。夜深入静时分,每每回味袁家人的故事,就会想起苏东坡《前赤壁赋》中的那几句话: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上结识的一位朋友。他对中国近代史中的许多重大问题都有自己的探索、研究和思考,他的序言从袁家的教育入手,颇多新意。我比马勇虚长两岁,通信中他自谦为弟,并嘱我对他的序言“哪儿有问题,尽管增删”,让我感到汗颜。马勇先生的学识远在我之上,他为人的谦和态度也值得我学习。

感谢本书的策划徐卫东先生,没有他的慧眼,拙作不可能在我心仪的中华书局出版。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4 16: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