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篇]
湖北三阳观鸟天堂
三阳观鸟2007/3/31午(湖北观鸟会)
比赛结果,比赛时间从下午2点~6点。
三阳镇的鸟类资源比较丰富。现在还有好些夏候鸟还没到来:寿带、小灰
山椒鸟、黑枕黄鹂、暗灰鹃鹏等,我们还需要进一步调查。
这是中国腹地一处极其普通的村镇——湖北省荆门市京山县三阳镇。但是,在其乡间穿行,阡陌尽头,柳暗花明,令我目不暇接的。是百啭千移、众禽竞鸣的燕语莺声,简直是没有笼子的鸟语林。听说,这里的百姓历来就有不打鸟的风俗,令人钦佩,而更令人钦佩的是,那人鸟相近的睛景,尤其是本地少年“见鸟识名”的本领,回到北京,我还沉浸在那难以忘怀的、奇异的所见所闻中。
2()07年3月末,受自然之友武汉会员徐大鹏老师及其所在地的湖北省野生动物保护协会之邀,我利用周末休假,从北京西站乘直快77次列车直达武汉。我与来自武汉七所学校的几十名师生及武汉观鸟会的朱觅辉等十来位观鸟“大侠”,分乘两辆大巴,奔赴观鸟比赛的现场——三阳镇。3个小时的路程,还没到目的地,我就对窗外的景致赞赏起来,但见低山拥翠,潭水映树,屋含掩竹,还伴和着鸡鸣犬吠。车窗外,不断有鸟影掠过:八哥、椋鸟、家燕、金腰燕、戴胜、翠鸟、喜鹊、鹊鸲、树麻雀、白鹭、伯劳、白颈鸦、白头鹎、斑鸠、小鹧鹏、环颈雉……每次观鸟,都是这样,从途中就开始了。
下午,在“半亩方塘一鉴开,夭光水影其徘徊”的三阳小学门口,拉开了湖北省爱鸟周暨第三届观鸟比赛的序幕,九支小学生代表队分头出发了。我和本次活动的资金赞助人、深圳企业家詹从旭先生(也是身手不凡的观鸟者)带着望远镜,随意地跟着一队学生向乡间走去,不料,这些来自本地农村小学五六年级的参赛者,让我耳目一新,眼界大开。
开始,我没把这些稚气未脱的毛孩子当回事,但见这些个头低矮的乡村小童,个个胸挂望远镜,手持鸟类图册,怎么瞧,都觉得不太协调,甚至怀疑是摆样子的。谁知,一进村,他们如鱼得水,一见鸟。他们如数家珍。起初,丝光椋鸟、珠颈斑鸠、家燕、八哥、小鸡、三道眉草鸦、金翅雀、白眉鸫、普通翠鸟等比较常见的鸟被记录下来,就算是我们同时看到的吧。
很快,在一些至少对我来说是陌生的鸟种面前,小家伙们就开始大显身手了。看到一只黑白相间、尾巴短短、比喜鹊小好些的鸟,孩子们精准地称呼:鹊鸲;面对一些小巧鸣禽,我还在犯嘀咕,一男孩用余光一瞥随即告诉我:是褐头鹪莺;指着一丛灌木,一个秃小子说:看!北红尾鸲。我用望远镜搜寻着,果然发现,一只美丽的雄性北红尾鸲在丛中纹丝不动;天际,一只黑色的猛禽掠过,孩子们随口道来:黑耳鸢;远远的树端上,一只大鸟的身影闪过,孩子张口说出:白颈鸦;此外,领雀嘴鹎、松鸦、黑脸噪鹛、乌鸫、红嘴蓝鹊……几乎都是小同学们先看到的,他们不但眼尖嘴快,而且,难能可贵的是,都能用标准的学名而非土名称呼鸟类,实在出我意料。我们同行的七八个小顽童,在连打带闹,有说有笑中,不出几个小时,就记录下30多种鸟,尽管半路上还受到一群记者的骚扰采访——摆拍,但这支乡村小学的观鸟队最终还是脱颖而出,在规定时间圆满完成任务。获得了本次观鸟比赛的一等奖。
令我高兴的是,我是不期然地结识了他们,并且,在发给他们的奖品中,有我去年编写的书《鸟语唐诗300首》。晚上,我应邀为大家做了题为“鸟与唐诗”的讲座,但我总觉得有些底气不足,因为,与乡村生长却技艺娴熟、对观鸟信手拈来的小“天使”相比,我是自惭形秽啊。
听说三阳镇的支柱产业是板栗、香菇,的确,我们所到之处,栗树漫山,香菇成架,一派“鸟来鸟去山色里,人歌人哭水声中”的田园意境。欣慰的是,现在镇上的人们已经意识到,观鸟也是三阳的一种资源,而且,具备“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从三阳走出去的企业家詹从旭先生,为了家乡的发展,几年来不断给予各种支持,但三阳的人们应该意识到,他给予大家的不仅是资金,还应吸取他带来的环保意识、教育理念和前瞻的观念:保护中的发展,这完全符合“生态良好、生活富裕、生产发展”的新农村发展方向。三阳的“鸟资源”是得天独厚的,这为其生态旅游发展提供了可能,尤其是人的资源优势——少年观鸟者。十年来,我为观鸟走过不少地方,但是,能在这样一个如此名不见经传的小村镇、在不到半天的时间里,观察到这么多种鸟,更见识了这些来自三阳小学的乡村小童高超观鸟技法,不得不由衷地感叹,湖北三阳,观鸟天堂!
P18-21
后记 摄鸟心得
“用相机摄,莫用枪射”!这是我翻译的一句环保警句,原文是“shot, with camera,without gun”意为“(shot在英文中译为摄,但也做射讲)请用相机摄,切莫用枪射”,中英文都很巧妙地用了同音,但却完全不同的字义。它告诫人们来到自然界,请以审美、赏识的态度和行为,而非残暴与扼杀的方式对待鸟兽万物,作为众多环保格言的一条,我把它铭刻在麇鹿苑环园教育径的石椅上,默默地提醒人们,护生惜物,改善行为。同时,我也以拍摄自然之美、记录鸟兽的动人瞬间、并将其展现在微信、微博、博客上与大家共赏,坚持数年,乐此不疲。
很多作品虽是偶然之作,却也积累着很多必然的成分。我把观鸟分为三个意境,一是能见到,二是能认得,三是能拍下。
能看到鸟的人,有,但多是大众化的鸟种,像麻雀、喜鹊、乌鸦等,稀罕种类,甚至不太稀罕的如啄木鸟都视而不见,更多的人只是把见到大型鸟作为看鸟。记得一次奔湿地,前面一拨往回走的人说,啥也没有,可我们一去满目都是,为何?他们心目中的鸟是天鹅和鹤一类的,而我们见到的却是大大小小的各种林鸟、水鸟,不胜其数。人与人在同样环境中也会感受不同,所谓心中有乌,眼中就有,那些人心中就没把小鸟当回事,挑大弃小,自然无所收获。
能认得鸟的人更是凤毛麟角,这显现了我们博物学常识的普遍缺失。鸟类的知识,从观鸟的要求,并不高深,一学就会,起码,身边鸟类识别不过+种八种的,尽管简单,就是不懂,或不愿虚心求教,人们大多突破不了这个“隔行如隔山”的藩篱。一旦突破,你会发现身边的世界是如此美妙多彩。你身旁的人,还会感叹,呀,这都认识,显得你是多么的博学多才!更实惠的是“如果学会观鸟,就相当于获得了一张进入自然剧场的门票,而且是终生免费!”这句话是西方的一句观鸟格言。
能拍下鸟,是观鸟活动的最高境界,当然,这必须与前一项的能认得鸟相一致,我是从观鸟逐步走到拍鸟。但当下有大量的拍鸟者,俗称“打鸟”的,一味追求拍鸟,鸟种认识的有限不说,最可怕的是以能拍到鸟、能得到一张绝版鸟片为最高要求,全然不在乎对鸟的负面影响有多大,这种单纯追求拍摄效果而无视动物保护的行为,是一种畸形甚至邪恶的举止,只是比拿枪射杀鸟类在程度上稍微轻一些,性质却是大同小异。
由于观鸟拍鸟摄动物是我的乐趣和嗜好,所以被朋友笑称是“目中无人”。的确,我的镜头多是对着乌兽,我拍摄动物的要领、也算自得:一是去人工,尽量剔除人工物;二是有眼神,所摄对象尽量有眼神光;三是抓瞬间,努力抓拍特别瞬间,如飞翔、亲呢等,所以,我在拍摄前往往胸有成竹,设定故事或情节,如鹤鹿同春、相对无语、母子情深……再耐心等待、敏锐抓拍,之后,沙里淘金,必有所得。有人很感兴趣的是我用了什么设备,其实就是一款极普通的高倍一体机,60倍变焦的伸缩头,根本不是单反配长头,价值不足三千,物美价廉,携带方便,走哪带哪,几乎是机不离手。
总的来说,拍摄动物时总令我忘乎所以,沉溺其中,识别种类,求其真;怜惜生境,求其善;抓拍瞬间,求其美。有朋友在网上看了我的照片。以为是凭借了什么昂贵的“无敌兔”一类的设备,非也,我的设备非常廉价,是非常廉价的数码变焦机。
那为什么能拍到如此真切的鸟片呢,就是利用变焦机的高倍优势,把所摄对象拉近,远远地偷窥,把对野鸟野兽的干扰程度降到最低,甚至,好几次都发生野鸟、野兽向我走来的情景,从而获得意外收获,而我估计,这个时候由于我大气都不敢出,稳如泰山,定如枯木,心如止水,一般便是鸟们没有把我当成人的时候。
难道这就是儒家所谓“人定胜天”的“定”的气场?
难道这就是道家所谓的“物我同体”的“同”的层次?
难道这就是佛家所谓“四大皆空”的“空”的境界?
2015年1月于北京
多年的观鸟、摄鸟心得,自然而然使我产生了“借助鸟眼看世界”的换位思考。每逢登高临风,都要俯瞰一番,特别在乘坐飞机的时候,更是选择靠窗座位,以便“鸟瞰大地”。这样的鸟瞰,不仅能获得一种全新的视角,更能把你似曾熟悉的地方,从一种完全陌生的角度再看看。
比如,几次从南苑机场起飞,一旦飞机飞越南海子上空时,我都目不转睛地欣赏我工作了十几年的场所——麇鹿苑,感觉自己就像一只鹰飞过。平常,在麋鹿苑所见的悬于高空的鹰,甚至比我现在飞的位置都不低,只是俯瞰万物的鹰的双眼更为犀利敏锐罢了。
每每飞临首都机场附近的上空,我都会注意一个地方——汉石桥湿地。这里有一个奇特的现象,疏密相宜的水网俨然一个草书的“龙”字,龙行于水,我曾撰写《湿地与中国龙文化》一文,龙字与湿地的主题十分契合,妙不可言,而这偌大的一个“龙”,只有鸟瞰,方能赏到,不知是人的特意所为,还是天意偶得。
利用乘坐飞机的机会鸟瞰大地,更能使我感到天高地阔,攘攘熙熙,世事匆匆,人车如蚁。我们在城市、单位、住地,满眼所见多是人这个物种以及遍布的人工物品,以为这就是整个世界。这样难免不以自我为中心,甚至志得意满地认为人类才是最聪明、最文明、最会爱、最有情的生物,甚至说什么“人非草木孰能无情”,眼光犹如井底之蛙。诗人熊鉴一语道破:“草木原来最有情,为生而死为生生,天人互爱时方泰,物我相戗祸乃成。”
在关于生态文明的讲座中,我每次都要展示一帧地球图片,并与大家从时空两个维度思考一下人与地球的关系。从时间维度,地球不仅属于当代人,还属于子孙后代,这就涉及一个明智的理念“可持续发展”;从空间来说,地球母亲绝非只有人类一个独子,她孕育的生命种类达数百万种,人只是其中一种,这就涉及一个重要概念“生物多样性”。
前不久中央电视台播出了一部记录片《鸟瞰地球》,该影片从一个特殊的视角跟随采访者雅安·阿瑟斯·伯特兰走访了世界上仅存的一些生态保持原始状态的地区,观察这些地方遭到的侵蚀,探讨人类对森林的过度破坏,以及由此产生的恶果。生物多样性被破坏,最终受害的是人类自身。导演希望能通过本片呼吁全世界,呼吁全人类,森林是我们与万物赖以生存的生命线,减少森林的破坏也有利于减缓全球变暖,请爱惜生态家园,保护我们的地球。
说到鸟瞰地球,我听过这样一个思维转换的小故事:那是一次多国联合的航天之旅,来自法国、日本、美国的几位宇航员一同乘坐飞船升上了太空。第一天,距离地球不算太远,航天器飞过时,他们分别寻找着自己的国家,说:这是我的家——法国、日本、美国。第二天,航天器离地球远了一些,他们只好分别指着欧洲、亚洲、美洲,说:这是我的家、我的家、我的家。第三天,渐行渐远,地球看起来已经是一个小小的点,各国宇航员异口同声地说:这是我们的家!当然,我想,如果一只老虎或老鼠也在这个飞船上,它也完全有资格这样说:地球,也是我的家!
是啊,地球是我们的家,我们唯一的家,但她只属于我们吗?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太需要从时空两个方面思考,一是她并非只属于我们当代人,而是属于千秋万代;二是地球绝非只属于我们人类,目前,地球上仅被我们认知的物种就有190万个,人类只是其中之一,我们都是地球母亲的孩子呀。
观鸟换位思考,避免鼠目寸光,鸟瞰缤纷世界,选择智慧人生。此时,那英的一首歌的旋律在我胸中回响,歌词写得是那样情真意切,好似道出了我的心声:
借我借我一双慧眼吧
让我把这纷扰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真真切切
借我借我一双慧眼吧
让我把这纷扰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真真切切
雾里看花水中望月你能分辩这变幻莫测的世界
涛走云飞花开花谢你能把握这摇曳多姿的季节
借我借我一双慧眼吧
让我把这纷扰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真真切切
借我借我一双慧眼吧
让我把这纷扰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真真切切
借我借我一双慧眼吧
让我把这纷扰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真真切切
郭耕
2015年6月于北京
郭耕著的这本《鸟瞰》从射到摄,从关到观,这种人与自然、人与鸟的关系的转变,映射出我们文明程度的提高。你若想享受自然,必须学会顺应和尊重自然,笔者探索并实现着“天人合一”与“人定胜天”境界的一条具体路径甚至捷径,一旦走上这条路,你就会发现世界如此之美并乐此不疲。来摄鸟吧!人不必很专业,但要专注!设备不必很昂贵,但要特别!或曰:设备,平民价位;作品,达人品味。
网开一面,你就会领受到莺歌燕舞,鸾凤和鸣!
观鸟换位思考,避免鼠目寸光,鸟瞰缤纷世界,选择智慧人生。
郭耕著的这本《鸟瞰》收入了作者的观鸟心得、各类鸟的照片、介绍等内容,是鸟类爱好者的观鸟指南,自然观察者的旅行笔记,摄影爱好者的另类视角,动物保护者的一线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