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职场是有付出有收获的公平秤
职场的新人可能会认真地为自己的发展订立一系列的目标。只是,这个阶段的新人,因缺少必要的社会阅历,对于工作与目标之间有何关系,其实还不清楚。所以,我不建议此阶段的人想得太多太远,反而,提醒有志向的上班族们,专注手上的工作任务,务必每件事都做到最好,建立起自己的形象,要认真思考、仔细办事,工作成果超出主管的期望,建立自信心、持续进步。经验需要时间的催化发酵,才能见其光辉美好。刚人职时争取机会锻炼,并建立自信;接着,就要持续累积经验,并将其转化为职场上的价值。
新人职的上班族必须遵守积极严谨的职场“纪律”,提升个人的自我领导力,这一点极为重要。做事方法上,多加思考追究义理,完善细节,做好本分,是基本“纪律”。每经历一件事,就记下心得感悟,供日后经常反思进步,是必要的“纪律”。遇到有经验的人,无论其职位高低,都以礼相待,找机会问问题,善用取经挖宝的学习途径,是进步的“纪律”。人际关系中,注重礼尚往来,接受他人恩惠要常怀回报之心,不能总做得利的一方,这是做人的根本“纪律”。不因善小而不为,不因恶小而为之,是正直诚信的价值观,是让人钦佩的“纪律”。希望我所提供的这些方法,可以让上班族有效地保存每次获得的经验感悟,也让自己后来的新经验及新感悟,在既有的基础上添增积累。如此不仅可以在职场上少走弯路,也能迅速建立自己的信誉;即使结果需要更长的时间才能见到,在旅途上也要享受每一阶段的满足感,随时鼓舞自己。
每个人对工作或生活的满意程度都非他人可以体会。在我的职场生涯中,虽有过不喜欢的工作内容、难以合作的同事,也有工作欠缺动力的情况,但我愿意乐观地相信,每种职场情境必有其发生的原因及意义。我在意的是自己在累积经验的过程中成就了多少事,帮助过多少人,心里因为学习而享受过多少愉悦。这就是我的座右铭“功不唐捐”的力量。
“功不唐捐”是我高中时给自己立的座右铭。至今,这句话仍是我事业和生活中一直坚定保持的信念。在学校及职场上,经常争取承担责任的机会,愿意接受挑战并从中学习,使我对“功不唐捐”的理解越来越深刻。尽管努力与辛劳经常短时期看不到成果,事情最终也难保一定如愿,但我仍坚信过程中的所学所感,定会为未来知识技能的积累增添一层光彩。我鼓励大家,专注当下的学习,常保乐观,一定要诚心愿意等待,因为辛劳终有获得回报的一天。
六、职场不畏失败,更应追求成功
职场上的作为如果产生了原先预期的结果,就是“成功”的经验,是上班族满意的时刻。只是,职场工作不比科学实验,输入值正确就有结果。职场里的大事小情很难尽如人意,即使占全了天时地利人和,结果也仍然难以预料。我想说这也是职场工作的魅力之一。因为难,所以如愿以偿的时刻会让人获得极大的满足。
为了如愿以偿时刻的满足感,我们就必须学会接受事与愿违的常态。失败,带给我们的收获既具体又实用。珍视失败经验所带来的体悟,是成功降临之前心灵上不可或缺的养分。谚语“失败为成功之母”绝无虚假;具备成功特质的人,必然乐观向上,能锲而不舍地从失败中一次又一次地爬起,重新来过。我所接触的受社会赞誉敬重的人,都是很认真、努力完成每件事,突破一次次困难与失败的冲击,为自己打气,持续面对挑战而不气馁的人。
我认识一位董事长,在海外并购案中遭遇严重挫败,几乎赔光自己的所有。谈起这个失败的经验,他却说:“我们得到了宝贵的经验。就是这样的策略不能成功。我们也学到了教训,知道组织内部国际化人才依然严重不足,只懂语言是不够的,我们对合作方的文化与合并后整体的思维,理解太浅、太急躁,以致尝到‘滑铁卢’的失败。若是因此可以重新检视我们在全球的布局,这巨额的学费不一定赚不回来,下次一定会更严谨地准备。”这即是正视失败所带来收获的例子。成功滋味的甜美,无疑是持续追求成功的重要动力。这样的经验很好,但绝不要因此而害怕或担心失败。
谈到“成功”,很多人以为那是一个设定的目标,要拼命追求,其实“成功的感觉”只存在于事情如愿当下的一刹那。事实上,如愿后的时空仍持续推进,每个人都必须往前看,朝下一个目标继续努力。
你若在某个领域具有过人之处,加上天时、地利与人和,以及无尽的坚持努力,有一天,“成功”的桂冠定会落到你的头上。相对的,即使你满脑子都是精彩的想法,不去实践测试自己的各项能耐,仅是坐等成功,将只能是水中望月,与“成功”的目标越来越远。
有人好奇,被公认为成功的人,名利双收且万事不愁,为何还要持续不断地往下一个、再下一个目标辛苦挺进呢?我认为主要原因是:“成功”的滋味真是太美好了。有时,也想把先前失败的经验重新试过,看看重新来过能否成功。在这成功与失败反复出现的兴奋情境中,人会有极大的驱动力持续向前迈步,争取再尝成功的滋味。有年轻人很好奇地问:“职场有杰出表现的人,不想偶尔偷懒吗?”当然不是不想。辛勤工作的人最清楚劳累的辛苦,贪图舒适的心从来都存在。难得的是,为了“活得更有意义”和“测试自己的潜力极致”,这些人致力于不断提升自己各方面的能力,总是期许做一个“更好的自己”。
P2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