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困苦的日子
生活的困苦,是一座课堂。自从黄胜年进人中学,家里的生活有了一些改变。远在大后方重庆的父亲越来越不能扶养他们了。记得有一次,母亲叫上他,让他陪着自己一起到飞云桥北边,找到一位姓朱的人。前面曾经说过,他的父亲千方百计与沦陷区交换家用钱,这位朱先生应该还他们家的钱,但却赖掉了不少。母亲想与他讲清道理,以为也许只是误会。谁知道他欺侮弱小,又凶又恨地要把他们两人赶出来。最后给了很小很小的半袋米,似乎是在打发叫花子。母亲当时受到的屈辱和痛苦,以及当时的情景,经常展现在黄胜年的眼前。自此以后,他父亲的供养完全断了。家里的生活开支只能由母亲向亲戚借贷,父亲则写信向他们一再保证,将来一有可能就一定加倍奉还。借钱借得最多的是从外祖父和一位姨夫那里,主要是骨肉至亲,其次是还有那么一点可能。尽管从他们那里还能借到钱,可是总不敢多借,万一将来还不上那该怎么办,而且母亲也不知道丈夫究竟有多大的还债能力。
在这种情况下,母亲决定再重新去小学教书。那时候,她第三个孩子已到了上学年龄,可以随去。而另外两个孩子也能帮点忙了。那时到小学教课,能得到的报酬是极少的。但总能因而少借些钱。他们一家每天早晨起来,母亲准备好两顿饭,急急忙忙赶去上课。中午又得争分夺秒。原来可在白天做的活计,现在只能在夜里做了。除了每天必不可少的柴米油盐之外,她要为3个孩子准备衣服鞋袜。不提别的,只说做鞋,那就得耗上多少个晚上!当年做鞋子,工序很多:破布要粘成硬衬,连浆糊也得自己调;加上荷包爿,剪好样子,叠在一起;纳鞋底的粗线,要自己绞合成以后才能用;再就是工作量极大的纳鞋底。一双双新鞋做好了,但是孩子们穿上去,没过多久就坏了。所以不断地做鞋就成了母亲的长期苦工。当然做鞋是当年妇女人人都要干的事,可是他的母亲独自带着3个孩子在困苦中生活,做鞋也就成了一个重负。最使黄胜年后悔不已的是,幼年的孩子不知愁,有一个时期,只要是他一个人上学,总喜欢一路走一路踢着一块小砖块或者小瓦片,甚至从家门口一直踢到学校,显然这大大加速了脚上鞋子的损坏程度。
当时一家4口,姐姐只有13岁,她很希望能帮助母亲做点什么。有一次,机会来了,不知谁告诉她,在县政府里面,需要抄写一批类似档案的材料,抄得好可以拿到一点抄写费。因此姐姐叫上弟弟陪着她走在从前州衙门里长长的甬道上。甬道里见不到人,阴森森的,两人很有点害怕,到尽头才遇到人。拿到材料与纸之后回家,两个人就迫不及待地用毛笔抄起来。原来是田亩面积,地点(属于什么区域,用“都”和“图”来表示),“四至”,以及每年的钱粮数目等。有许多数字,都用过去的中文简写(如“九”写作“玖”,一二三四既可横写又可竖写等)。写完一批,又去换另一批。那段时间他与姐姐多次穿过那阴森的甬道,每次都还感到害怕。可是到了最后,拿到一笔钱,回家交给母亲,心中却比什么都高兴。这是他们姐弟俩头一次为家里挣的钱。
那个时候,他们已经读过夏丐尊译的《爱的教育》这本书。里面有一段讲一个男孩每天晚上悄悄地帮他父亲做抄写工作的事。他姐姐的这个主意,很可能是受到《爱的教育》里这个故事的启发而来。不过,在黄胜年看来,姐姐做这件事是有资格的,因为她的毛笔字写得很好,像母亲的字一样,都十分娟秀。而自己,在他们家里,字写得虽然不是最差的,但也是比较差的一个。小时候,母亲花了不少精力来指导,常受到批评或责骂。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一直写不好。但是,母亲没有骂他。黄胜年说,在他们家里人中,字都写得很好。其中要算母亲最好,大概得自外祖父的真传,从小就下过很多的功夫。据说她年轻时的一笔“灵飞经”小楷,是无人不赞的。祖父是秀才出身,写的毛笔字当然也很不错;二叔的大字更突出,他有时为人家写匾;三叔的钢笔字写得很刚劲;姑姑除了自己写得好之外,还生了一个表弟,长大后成为货真价实的书法家兼画家。姐姐的字很像母亲,非常秀丽,弟弟的字比较潇洒。而最差的却是他的父亲。这一点,母亲说他应该排最末,而他父亲自己回来后也承认。其实也不是不好,应该说还过得去,只是不像别人的字那样或娟秀或飘逸或遒劲而已。至于说到他自己,在他们家里被排到倒数第二名。其实,熟悉黄胜年的人都知道,他的字写得很好很有功底。一笔一画,工工整整,一丝不苟,从不潦草。特别是到晚年,用左手写的字与右手一样好。
说到写字和学习书法,在这里顺便说一下,黄胜年在成长过程中,有过一些亲身经验教训和深刻的体会,可能会对于当今教育孩子学习是很有启迪的。大概是在小学三年级的时候,黄胜年开始学写字了,当然是毛笔字。大楷的字帖是玄秘塔、柳公权的。这本帖一直用到初中毕业。问题是他的字总是写得乱七八糟,几乎毫无进步,为此也就总让母亲批评。可是她骂只管骂,而他的字还是依然如故。因此不断的写《唐故左街僧录内供奉……》。可能他下意识地对柳字有些反感,多少年之后,字,写得好一些了,也有可能看到别的大字帖,于是他一下子喜欢上了颜真卿的多宝塔,不由自主地买了下来,也临摹了它好几年。他说要是当初就让他写颜体字,说不定写字的兴趣会高得多,因而大字写得会更好些。从这里他体会到:
如果有可能,应该一开始就把各种字帖让小孩们自由选择,因为孩子会有他自己的欣赏能力与选择标准。当然不用说,当时我家没有钱,大概不会去买第二本字帖的。尽管如此,成年后常有人对我说,你的字肯定是学的柳公权。真使我感到有点悲哀。我讨厌柳字,想改掉柳字。丢掉柳字,却几乎已经不可能了。 P14-16
第一章 成才之路
第一节 逃难童年
第二节 一顿板子之后
第三节 饱读古典诗文
第四节 困苦的日子
第五节 选择了物理
第六节 清华园的第一名
第七节 在物理大师身旁
第八节 跨出国门
第九节 走进原子
第十节 告别前苏联
第二章 裂变中子之光
第一节 来到钱三强和何泽慧的门下
第二节 白手起家从零开始
第三节 从无到有填补空白
第四节 差之毫厘失之千里
第五节 为原子弹诊脉
第六节 广阔的天地经风雨
第七节 在崎岖小路上无尽的探索
第八节 “试管中的太阳”失踪之谜
第三章 园丁之歌
第一节 平等相交倾心培养
第二节 共创高层研究人才的摇篮
第三节 获奖的历史书
第四节 告别讲坛的最后一课
第四章 科坛诗豪
第一节 与诗为伴
第二节 诗选《泥湿步留痕》
梅花
夹竹桃
春光 六首
春光六首补二
京津道中
去国用鲁迅韵
附:鲁迅原诗
怀乡
附:王粲登楼赋
读陆游沈园二首有感即用原韵
附:陆游原诗
记事 四首
十年 三首
藕枝
感旧用夏完淳韵
附:夏完淳原诗
南乡子 廿二楼
菩萨蛮 旅途
浣溪沙 西湖二首
斯陵二首
叹克里姆林兼及时事 三首
闻肯尼迪殒命 二首
满江红 次韵和郭沫若
附:郭沫若原词
满江红听红线女
三十一初度
西行漫记 十一首
岭西植树
满江红 戈壁
满江红 梦苏
国庆十五周年
为珊瑚颂改词
春节述怀用先大父韵 四首
附:先大父七十述怀原诗
鹊踏枝 洋河姚寨
满江红 茶房
菩萨蛮 仿胡乔木咏原子弹
胡乔木菩萨蛮三首
贺新郎 次韵和赵朴初
附:赵朴初先生贺新郎原词
敬挽周总理
又仿杜
挥手送宗垣去瑞典
贺母校太仓师范八十周年
五十八初度
悼丁负吾
陆长恩先生八十寿诗
附:崔雁宾先生(九十五岁)原诗
附:步崔雁宾先生韵
附:读九五叟崔雁宾赠长恩兄贺诗
痛悼钱三强老师 二首
研究生部十周年纪念
赠顾以藩七十寿辰
附:顾以藩和胜年赠句
何泽慧先生九十寿辰
第三节 诗论《读诗偶记》
《读诗偶记》序言
附录
顾以藩:读胜年《读诗偶记》戏题
春风杨柳玉门关
王之涣的《出塞》
杨昌浚的《左公柳》
我的《岭西植树》
咏梅绝调
郑板桥与邓拓之“恨”
孤篇盖全唐
陆游和沈园
金克木论沈祖棻
郭沫若的“鹧鸪天”
又是“鹧鸪天”
鲁迅“赠许广平”
“风怀二百韵”与“鸳鸯湖棹歌”
丰子恺的漫画
杜少陵七律“失粘”
“怨歌行”
“看花愁近最高楼”
毛泽东论诗词格律
谈谈“贺新郎”
朱小平的“贺新郎”(游香山)
“满江红”
先大父七十述怀
普希金的小诗
“西行漫记”
关于“西青散记”
“旌旗十万斩阎罗”
朱淑真的“减字木兰花”
“洞仙歌”
“鲁迅忧疑岂偶然”
有关我父亲的诗
“英雄毕竟误苍生”
“远山来与此堂平”
“吴音还比水般柔”
第四节 尾声
第五章 亲朋师生同事共缅怀
第一节 纪念黄胜年先生逝世一周年
第二节 亲情拾遗
早期工作
全民超声波
教育是大事
黄胜年对研究生的培养
父母情怀
光荣的“五七”战士
1978年庐山之行
1987年北戴河休假
1988年成都龙泉驿之行
1990年维也纳之行
愧对院士
大病后的日子
1996年南方还愿之行
2004年春节
结束语
第三节 忆
第四节 胜年在前苏联当“科学家面包干”的留学生活片断
第五节 与黄胜年同志一起工作的日日夜夜记铀238自发裂变中子数的测量过程
第六节 从冷聚变探索看黄胜年院士的科学风采
第七节 亦师亦兄润无声——回忆与黄胜年老师相处的岁月
第八节 我在裂变物理组的工作
第九节 忆黄胜年老师二三事
第十节 走过泥湿地
第十一节 一个学生的回忆
第十二节 缅怀黄老
第十三节 颂黄公(有感泥湿步留痕)
第十四节 蘑菇云可以作证
第十五节 人物风彩 黄胜年
清华状元处世低调
自幼聪明总得高分
玩命工作不顾身体
坚持与病魔抗争
迷恋文学著就诗集
在原子能院的工作经历
第十六节 悼念黄胜年
第十七节 我们为这位院士自豪——推荐《黄胜年诗文集》
第十八节 院士本色是诗家——缅怀黄胜年院士
第十九节 科坛诗豪院士情怀
第二十节 因为了介荡 所以感动
第二十一节 远亲未必不如近邻
妹弟黄胜年二三轶事
难过的俄文关
历史不会重演,但总会惊人地相似
再一次考验毅力
淡泊明志,重义忘利
第二十二节 我们一家
国难八年我们一家
我的弟弟——黄胜年
胜年琐事
附录
附录1 黄胜年生平活动年表
附录2 黄胜年主要著作和论文目录
(一)主要著作
(二)主要论文目录
附录3 这张邮票上有一个我
话从中子说起。
黄胜年似乎天生与中子有缘。就在他刚刚出生之后,正赶上一项划时代的重大发现。这就是英国核物理学家查德威克发现了中子。
中子的发现,为人类打开核能宝库提供了金钥匙。从而拉开了核能时代的序幕。查德威克因这项发现而摘走了1935年诺贝尔物理奖的桂冠。
神奇的中子,作用非凡。从原子核的构成,到核反应堆、核电站、原子弹、氢弹、中子弹、直到中子星,它扮演着重要角色,到处都有它的身影。
当今世界,人们对中子并不陌生,中子已走进人们的生活,例如中子治癌、中子照相、中子育种等。中子正在影响社会、政治、经济和军事等各个方面。
发现中子的查德威克是诺贝尔奖获得者卢瑟福的学生。卢瑟福因发现原子核等一系列贡献被称为“原子巨人“,是世界核物理大师。他早在1920年就预言:在原子核内部可能存在一种质量与质子相近的中性粒子,它应该能够自由地通过物质,而且可能无法用一个容器把它保存起来。此后,查德威克一直在找寻中子。
在核科学史上,有一个著名的故事,这就是关于中子发现的“德国、法国、英国三部曲”,已为许多人所熟知。但是,很少有人知道,有中国学者曾在这个故事中扮演了相关角色。他们后来成为中国的核物理大师。
1930年,德国物理学家博特和他的学生贝克尝试用α粒子轰击各种元素的原子核,当轰击元素铍(Be)时,发现有一种贯穿力很强的辐射产生,当时称为“铍辐射”。实际上,他们已经触摸到了中子,但却认为是一种“能量很高的γ射线”。
1931年,法国核物理学家约里奥一居里夫妇改用电离室代替盖革计数器为探测器,并采用更强的α粒子源,重复“铍辐射”实验。他们不仅测到了“铍辐射”,而且还发现这种辐射能从石蜡和其他含氢物质中打出能量很高的质子。但是他们仍没有超越这一步,解释为是一种能量很高的γ射线,类似于γ射线在电子上散射的康普顿效应。于是一项划时代的发现从他们的手中溜走了。
1932年,英国的查德威克看到了法国居里实验室的实验成果,立即去报告卢瑟福,但是卢瑟福很激动地说,我不相信。查德威克采用电离室,盖革计数器和云雾室探测器,重复“铍辐射”实验,证实这种辐射正是卢瑟福预言的中子,并计算出中子的质量。
中子发现的消息传出后,德国和法国的核物理学家大为后悔。
在德国,当时的中国留学生王淦昌正在威廉皇家化学研究所师从著名物理学家迈特纳夫人(爱因斯坦称她为“德国的居里夫人”)进行核物理研究。他听过有关“铍辐射”的报告,感到不可思议,γ射线会有那么高的能量。于是两次建议导师采用云室重复“铍辐射”实验。但是导师的直觉和兴趣没有学生敏锐,始终没有同意。中子发现以后,迈特纳夫人不无遗感地对王淦昌说,这是个运气问题。后来发现中子的查德威克也说,迈特纳夫人长期从事γ射线的研究,以她的经验和能力,她最有可能首先发现中子。
在法国居里实验室,约里奥一居里更是后悔不已。他对他的中国学生钱三强说,真笨死了,所有的证据都摆在那里了,我们怎么会想不到这一点呢!这件事使钱三强明白了一个道理,在思想没有准备的时候,眼睛是认识不到的。
中子发现前夕,在美国留学的赵忠尧,与正电子的发现擦肩而过,失之交背。在回国时,他特地取道英国,到剑桥大学卡文迪许实验室拜访核物理大师卢瑟福,并向他取经。卢瑟福对他说,你们中国有人在这里学习过,可是一回去就没有声音了。赵忠尧甚是遗憾,回国后,他把γ射线反常吸收的实验成果首先寄给卢瑟福,并在《自然》杂志上发表。卢瑟福还在文章上加了一个附注。更使这位中国最早涉足核物理研究领域的长者感到欣慰的是,半个世纪之后,世界核物理研究的圣地和诞生中子的故乡卡文迪许实验室,终于有了中国人的声音,他就是黄胜年。
1956年黄胜年从前苏联回国后,来到发现铀核三分裂、四分裂的著名核物理学家钱三强和何泽慧的门下,并成为他们的得意门生。他在中子物理研究室,与中子打了几十年的交道,终于成为知名的中子物理学家。
1982年,他应邀访问了英国剑桥大学卡文迪许实验室,并在那里参加了中子发现50周年国际学术大会,报告了中国中子物理研究的进展,受到了国际同行的瞩目。他还有幸与中子一起度过了50岁生日的庆祝活动。
泥湿步留痕。这是黄胜年的诗句。让我们沿着他的的足迹,走进中子物理,走进他的人生。
王甘棠编著的《黄胜年》是“中华当代著名科学家传记书系”之一。
黄胜年(1932—2009),核物理学家,江苏太仓人。1950年进入清华大学物理系,1952年调入北京俄专二部(留苏预备班),同年赴前苏联列宁格勒大学物理系学习。1955调入中国赴前苏联核科技实习团,在前苏联“热工实验室”(后来公开的名称为“苏联科学院理论与实验物理研究所”)实习。1956年回国。在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1958年改称“原子能研究所”,1985年改称“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参加工作。历任研究实习员,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以及中子物理研究室主任,核物理研究所科技委主任,核工业研究生部副主任、主任等职。兼任中国核数据委员会委员、顾问和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委员、核物理教材审定委员会委员。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长期从事中子物理实验研究,首次在国内完成了热中子引起一系列核素的裂变中子数测量,填补了中国中子核数据的空白。此后继续完成了裂变谱中子引起的铀、钚、钍等裂变核素的裂变中子数测量,铀238和钚240自发裂变的精确测量。此外还进行了快中子截面,快中子能谱,核探测技术,光中子反应,裂变产额和裂变势垒高度等多方面的实验研究。为核武器研制和核工程建设提供了必要的基础数据,并澄清了国外一些关键核数据的分歧。在没有直接参考资料的情况下,建立方法和装置,完成了中国第一颗原子弹核部件的低本底中子测定。在基础研究方面对锎252自发裂变这种典型的低激发能裂变事件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观察到裂变碎片高动能事件质量分布的精细结构,并得出氚和α粒子伴随裂变(三分裂)的各种关联特性。
重视和热爱教育事业,培养出一批高素质的研究生,与老一辈核化学家汪德熙先生一起创建了核工业研究生部。为我国核科技队伍输送了成千计的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
是一位一丝不苟、求真务实的科学家,又是一位热爱诗文的诗人,被称为“科坛诗豪”,能写一手规矩严格叫绝的古律。
王甘棠编著的《黄胜年》用通俗平实的语言和以时间为经事实为纬的方法,追述了一位中国第二代(即解放后培养出的新一代)核物理学家黄胜年的成才之路和科学业绩。故事生动细腻,专业知识融入有趣的故事之中。展现了他的成才经验和为祖国原子能科学事业奉献终身的非凡业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