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喧嚣的都市里,总有那么一个屏蔽了吵闹的宁静角落,那就是书店。书店被称为反映一座城市人文风景的窗口,也是体现一座城市文化内涵的缩影。
刘二囍编著的《愿天堂就是书店的模样(探访广州独立书店)》为第一本对广州著名独立实体书店的全面回顾和展望,通过实地探访,记录了广州众多独立书店中具有代表性的数家,包括1200bookshop、学而优书店、博尔赫斯书店、唐宁书店、联合书店、方所书店、禾田书房等等。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愿天堂就是书店的模样(探访广州独立书店) |
分类 | 计算机-操作系统 |
作者 | |
出版社 | 南方日报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在喧嚣的都市里,总有那么一个屏蔽了吵闹的宁静角落,那就是书店。书店被称为反映一座城市人文风景的窗口,也是体现一座城市文化内涵的缩影。 刘二囍编著的《愿天堂就是书店的模样(探访广州独立书店)》为第一本对广州著名独立实体书店的全面回顾和展望,通过实地探访,记录了广州众多独立书店中具有代表性的数家,包括1200bookshop、学而优书店、博尔赫斯书店、唐宁书店、联合书店、方所书店、禾田书房等等。 内容推荐 刘二囍编著的《愿天堂就是书店的模样(探访广州独立书店)》以广州第一家不打烊书店开启探访之旅,继而走进了广州独立书店圣地博尔赫斯书店,探访了老牌人文书店代表学而优,走进摇滚书店红书店,以及最具学术气息的二手书店小古堂。通过本书,读者不仅可以了解书店背后的故事,感受实体书店的没落和变迁、变革与创新,还可以按图索骥,来一次属于自己的探访广州独立书店之旅。 目录 1200bookshop 为一座城市点燃一盏深夜的灯 学而优书店 学而自在优游 博尔赫斯书店 不死的独立书店圣地 唐宁书店 延续盛世,宁静以致远 联合书店 煲一锅文化的老火靓汤 方所书店 细节显示无装饰的诚意 禾田书房 一切皆与美好有关 彼得猫·古本店 1.03×1.03的守候 红书店 独立旗帜,书店摇滚 浩天书店 里面有一位飘逸的先生 360°书店 书店是一个生活场 小古堂书店 在古朴的书页中探寻未来 红枫叶书社 愿天堂就是书店的模样 22bookshop 是传承也是理想主义 大声书店 诗意的倔强与脆弱 文津阁书店 爱旧书者必爱它 后记 试读章节 读书可优游 “学而优,可以仕,可以商,可以深八治学,可以自在优游。天地广阔,任尔所之。其不可变者,乃在于:唯有学,方能优。”这是创办人陈定方女士对书店的解读,也是书店名称的由来。 初闻学而优,不禁要联想到孔夫子的“学而优则仕”,有一种学术满满的意境。学而忧主营社科、文化、经管、学术类图书,是广东地区规模最大与最具影响力的民营学术文化书店,它还是广州最具学术气质的独立书店。 而其中始末,则要从学而优的创办人陈定方女士和她的丈夫黄仕忠先生说起。 陈定方女士中山大学硕士出身,曾经担任过西南师范大学’教师、花城出版社编辑、《随笔》杂志编辑,后转而从事图书行业,黄仕忠先生则是中山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教授。学而优毗邻中大文化圈,而创办人又是学术知识分子,爱书惜书更懂书,自然不必奇怪这间书店图书的好品质了,有些古籍、学术书,在天河购书中心买不到,往往能在这里找到。 1996年,陈女士在中大西门外开了第一家学而优零售店。当时,书店远没有现在的旗舰店宽敞,但书店的定位和氛围已在那时慢慢成形,接下来几年,书店在摸索中发展。 2002年底,1500平方米的新港旗舰店开张后,书店便开始进入快速发展的阶段,广州城区、地铁、机场甚至到深圳,都可以看到学而优的门店,最多的时候一共有三十来家连锁店。但学而优和其他实体书店一样,面临着网络购书、电子书的冲击和租金物流等一系列问题,随着民营书店生存环境越来越艰难,时至今日,学而优也仅剩下五间门店。新港西路93号的这间旗舰店是学而优的总店,也是最大的一间。 2005年6月,学而优于广东美术馆内开设书店,这不但是学而优首次和公共事业机构合作开设的书店,也是学而优所开设的第一间以艺术为主题的书店。 2007年1月,学而优第一间儿童书店——学而优少儿书店(童书坊店),于充满现代感的广州市第二少年宫内开设。学而优还在广东省博物馆开设分店,主要经营收藏鉴赏类和岭南文化方面的书籍。 2012年学而优广东美术馆店停业。当时已有18年历史的学而优重整旗鼓,与广东时代美术馆合作,推出时代美术馆“艺术+”书店。这是学而优当时在广州的第六家分店。 我们此次寻访的便是学而优的新港店。 设坛学而优,煮酒论英雄 从中山大学西门往文化街的方向走,一路都是商铺,我们要不是凭借沿途的各种好奇打量,恐怕就错过了学而优入口。原来这里曾是街道办事处,得经过一段走廊才到门口,临街处刚好摆上了近期的活动宣传海报,加上书店里面光线又不甚充足,所以还真看不出来是学而优。从走廊进去,两边墙上是宣传栏,想来是以前街道办事处的公告处,现在则是些书店信息,细细看过去内容也不少,再往前抬头望便是学而优的牌子了。 旗舰店共有四层,一二层是书店,其中二层有一个区域是咖啡厅,四层是一个多功能会议厅,用作开展各种学术活动,如文化沙龙、学术讨论、画展和学者聚会等。不像其他一些独立书店,可能面积狭小,也可能根据书店的主题和店主的喜好对店面进行装饰,在里面很容易感觉到书店的个性,学而优店内装修则极为大气简洁。天花板都装修成金属的颜色,有些冷冷的视觉感,砖红色的地面,看上去有些许陈旧,立于其上感觉踏实厚重.楼梯也是金属色的,特别的是,楼梯的台阶上逐级摆放了好些小板凳,上面各自堆着摞书,像是当季推荐或是新书速递之类的,着实有趣.书架是黑色的,很敦厚的样子,书架与书架之间常常摆放着落地花瓶,样式古朴,括养的多是荷花、梅花,比起其他西洋风格的书店装饰,这间书店是充满中国意境的,金属罩的吊灯晕出乳白色的灯光,虽未营造出暖黄色的温暖色调,但打在书上,偏偏生出种宁静的感觉。 P026-029 序言 书店生与死 第一次去厦门时,我住在厦门大学校门口的国际青年旅舍,马路之隔便是光合作用书店,我认识这个城市就是从这家书店开始的。很多百无聊赖的时光都放在了这里,它让这个城市在我心中更具有诗意。当我第二次来到厦门,特意再去造访,它却已经不复存在。这让我感到不可思议,毕竟我来的时候,书店内有着络绎不绝的顾客,生意虽然说不上兴隆,但至少是不错的。这对当时还是圈外人士的我无法理解。后来我了解到,一间书店如果只是卖书,即便卖得很好,也很难支付繁华街口的高昂租金。因为书是这个世界上最特别的商品,所有的图书都是明码标价,价格制约着它的利润空间。在一个便捷的地段,如果是其他商品,可以适当调整价格,但是对于图书,码洋是它的一道枷锁。 我只是这间书店的匆匆过客,对于它的关闭,我感到惋惜。但我想,对于那些时常造访这间书店的厦门大学学生而言,应该不只是惋惜了,一间承载了他们青春的书店的消失,一定会让很多人心疼。 这样的心疼我也有过。 大学毕业后,我曾经在建筑设计院待过四年,那里地处淘金商圈,离单位不远的地方就有一间书店。它有一个很雅致的名字叫作唐宁书店,就在华乐路上。在写字楼里做上班族的那些日子,如果中午去华乐路上那个提供盒饭的泰国餐厅吃饭,我都会走进唐宁翻一翻书,书店成了我饭后漫步的上佳选择。有时在写字楼里画图画得气急败坏,或者想方案想到歇斯底里,也会下来走一走,到书店里转一转,情绪很快可以得到缓解。唐宁书店逐渐成了那几年生活里的一个驿站,一个可以为那段生活增添些色彩的精神空间。可有一天,它突然就关闭了。这间在华乐路上维持了9年的书店,由于租金节节高升,运营艰难,就这样不见了。庆幸的是,唐宁的分店——藏身在天河北中信大厦后街的第二间店依旧还在。 书店倒闭的速度总比新开得快,接二连三有书店从广州消失,三联书店、必得书店都纷纷宣告撤离广州购书中心。欣慰的是不断有新的书店出现,虽说出现的速度慢了些。方所,在2011年年底于太古汇开幕。方所突破了传统书店的经营模式,给萧条的图书市场注入了一股新鲜的血液,甚至是一针振奋剂,它让人看到了未来新型书店的可能性,并将书店从悲观往乐观的方向拽过了一些。在这点上,方所无疑值得尊重。 方所给了实体书店一股推力,但这并没有阻止其他独立书店的凋零。文津阁、红枫叶书社、大声书店,这些经营单一的传统型书店,逐渐走向末路。 在红枫叶书社以及店主张先生一起遭遇厄运后,我跟张太太一次的聊天中,问及如果自己的女儿想要去开一间书店,她是否愿意支持,毕竟女儿儿时总是紧随父亲,对书耳濡目染。她嘴角掠过一丝苦涩,说:“孩子是喜欢书的,但我不会让她去做的,经营书店太难了。” 这让我想到一部纪录片,在四川的乡下,手工编制竹椅是当地的传统手工艺,曾经整个村子的人都在从事这个行当,如今只剩下几个老人在做这个,村里的年轻人都去城里务工了,自己的孩子也不愿意学习这个,嫌弃它没有出路。 传统书店与传统手工艺如出一辙,都代表着传统文化,在工业化和电子化的冲击下,铁制和塑料制品的椅子的批量化生产,让手工竹椅的生存空间急剧压缩,而网络购书与电子阅读,使得实体书店纷纷倒闭。新时代下,越来越多的传统文化面临着消失的危机。 我曾经作为一个建筑师,为传统建筑的急剧消失而痛心疾首,到处都是混凝土房子与西方现代主义建筑。但是一些建筑师愿意在传统的基础上创新,既保留传统的韵味,又建造起了适合现代生活的建筑。这种传统的变相延续,会遭到一些人的质疑,但我认为,这总比硬生生连根拆除要好一些。 传统书店想必也一样,若想延续,难免需要在原有基础上尝试创新,探索出新型的书店经营模式。我想,未来的书店一定不拘泥于经营图书,而是一个多元复合型的空间,是一个文化的平台。 我们从广州所有的独立书店中选出16家具有代表性的、有特色的独立书店。虽然只有16家,但在广州,无论是过去的还是现在的书店从业者都值得尊敬。作为一个后辈,我心怀敬意,用眼下这种方式记录这些书店,同时也期待着它们可以被更多人了解和喜爱,以及支持。 我希望尚存的这些书店都能长期存在下去,希望有更多人愿意投入到传统书店的传承中去,也希望有更多的、有生命力的新型书店在广州出现。 刘二囍,建筑师、作家、咖啡馆老板、广州首家24小时书店1200bookshop的创办人 后记 一切美好的事物都值得记录,而书店是最美好的事情之一。我不想这羡好稍纵即逝,所以想要出这样一本书。我很庆幸,有这样想法的不止我一个,我的倡议得到大家的响应。 这个“大家”主要来自1200bookshop的团队,他们绝大多数是在校大学生,凭借着对书店的热爱,凝聚在一起。在这样的基调下,他们愿意去做这样一件事情也是合乎情理的了。在一起共事的这段时间,每个人都很用心。 许菁,教书的文艺辣妈,虽只用业余时间拍照,一不小心拍出了名堂,本书图片均由她拍摄。 麦肤,编辑出版专业毕业生。虽专业如此,但从未涉足。从第一次坐在1200bookshop里就知道自己的职业是离不开书与书店了。希望自己可以一直热气腾腾地生活下去。 陈艺,大学期间的一次调研便爱上了书店。做过主题书吧的创业计划书,策划过四百万的爱心书屋,虽然都未成功,但写广州独立书店,还真不会失败。 茂婷,大学生,爱吃喝玩乐也勤劳勇敢。人长得清秀也写得出清新隽永的文章。通过写独立书店,爱上独立书店。 皓中,来自河北的摩羯伪文艺男。喜欢骑着UCC单车在校园内兜风,一双打篮球的好手竟也写一手好文字。喜欢政治文学、反乌托邦文学,却在一家家独立书店里寻得了现实的乌托邦,愿用记录表达爱。 Febe,广州原住民,媒体从业人,写过很多关于独立书店的报道。非文艺青年的文字爱好者,所有看不到结果的事情对她都有巨大吸引力。白羊座有时比较任性。 恩韵,传说中的美术生。在艺考前就到访过设计类书店。她会用敏锐的艺术嗅觉从广州的人文书店里寻找自己的菜。 广州独立书店的采编,这只是第一步,我们希望在未来。可以记录更多的书店,而不只是局限在广州。 特别感谢许菁、麦肤、陈艺、茂婷等,他们为这本书付出了大量的工作。每一个作者都值得感谢,少了任何一个,这本书都不会如期诞生。此外,也要感谢嘉懿、吴堉楠、邱淑芳等人,他们在幕后进行协调等工作,为这本书贡献了自己的一份力量。感谢广州公元文化传播公司,他们秉着对广州本土书店的支持,爽快答应接手出版这本书。也要感谢路劲地产广州分公司,他们一直对实体书店行业给予关注与帮助,这次正是他们提供的慷慨赞助,才让这本书得以出版。 书评(媒体评论) 这本书的气味,让我想起了多年前张耀对欧洲咖啡馆与钟芳玲对世界书店的探访。这些独立书店是广州让我着迷的自由精神的延续。 ——单向空间创始人许知远 什么样的城市就有什么样的书店,书店背后都是这个城市的故事。 ——先锋书店执行总监张兴 我爱广州,爱她的美食、她的平和、她的包容,更重要的是,还有这么多特立独行、样貌各异的书店,陪伴着这座美丽的城市,让她拥有一种别样的气质,这让我心安。尽管这些书店处境十分不易,有些还在近几年陆续离去,留下声声叹息,然而,也依然有许多书店,顽强存在,生生不息,更有新的书店脱颖而出,与这座有着两千多年历史的城市,一起走向未来。 二囍这本书,完整地记录了这些正在生长,或刚离去不久的书店,与这座城市共行二十年的过程。让我们记住她们,让历史记住她们。 ——学而优书店创始人陈定方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