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节与碎片(一个人的诗歌记忆)》是一部纪实性随笔集,是著名诗人苏历铭对三十多年诗歌创作过程中所交往的人和事的生动记述。
本书以单独人物为篇章,穿插其他诗人或事件以及各种诗学的随感杂述,使私人记录成为宏大叙事中最生动的文字,具有超越个体记忆的文本价值。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细节与碎片(一个人的诗歌记忆)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苏历铭 |
出版社 | 时代文艺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细节与碎片(一个人的诗歌记忆)》是一部纪实性随笔集,是著名诗人苏历铭对三十多年诗歌创作过程中所交往的人和事的生动记述。 本书以单独人物为篇章,穿插其他诗人或事件以及各种诗学的随感杂述,使私人记录成为宏大叙事中最生动的文字,具有超越个体记忆的文本价值。 内容推荐 《细节与碎片(一个人的诗歌记忆)》一本随笔集,作者苏历铭通过对数十位诗人的凝练描述,展现了当代中国诗人丰富的写作追求和精神世界,揭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新诗演变和发展。本书所涉及到的诗人远非是中国诗人的全部,他们是创造诗意文化的诗人群体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人物。 目录 牛汉 巨大而破碎的滴血的趾爪 张志民 没有心灵的喷火便没有古钟的冷却 谢冕 在新的崛起面前 食指 相信未来 北岛 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 林莽 我想拂去花朵的伤痕 徐敬亚 不原谅历史 舒婷 引起多少英雄由衷的赞叹 许德民 并不是所有的伤害都是蓄谋已久的 伊甸 铺开无边无际的天真 子川 背对时间 严力 请还给我 梁平 在时光中抒情 刘福春 收集与新诗有关系的“纸” 吕贵品 蝙蝠从耳朵里飞出 张洪波 怀着一生漂泊不定的心灵 宋词 在这没有敌人的世界到处行军 威格 咬牙切齿地热爱生活 郭力家 体面都值得怀疑 宋琳 我要为千古之后制造一个绝响 莫非 向日葵沉入树丛 曾宏 隔着一块玻璃和雨睡在一起 李梦 像一位遗世独立的高逸之士远离尘嚣 郁郁 我试图割断那些烦人的枝蔓 周亚平 如果麦子死了 包临轩 一辆紫色老式轿车当街自燃 陈琛 坐在树下洗牌 程宝林 消失在赭黄的地平线 高星 旁若无人地坐在巷中 林雪 一生的时光有时长于一条河 任白 我们都是匿名者 徐芳 我喜欢站立着的姿态 傅亮 你们到底想去哪儿想去寻找什么欲望 华海庆 岁月是一枝不能抵达靶心的长箭 简宁 是哪一只温存的手掌伸向深渊 金汝平 现在我要落到地上 李亚伟 数来数去,我们都是想象中的人物 李占刚 我是无辜的罪恶的一部分 潘洗尘 我的手并没有触到时间 西川 我无忧无虑地看那纸上的夕阳陨落 肖凌 所有的人都在屋子和情感外面长大 杨川庆 北国旷野上的雪松 杨锦 冬日,不要忘了到海边走走 中岛 我一生都和一个问号打架 阿吾 足以安慰曾经的沧桑 董瑞光 除了雪我没有什么可以献给你们 李轻松 我希望落到最低,获得平静的心跳 刘波 喜悦的光芒 默默 在祖国的襁褓里撒娇 钱叶用 青铜的呼吸宛如一片羽毛 张小波 探险于一个盛产黄金的世界 非亚 到处都是被折回的目光 高唐 自己对自己说 京不特 把枪口对准自己 伤水 活着就是失去 树才 秋天是一面镜子 杨榴红 做一次鸟的飞翔 野舟 二十世纪是一家空荡荡的水果店 谷禾 为了救赎.我必须病得更深 莱耳 阳光懒洋洋地照着我 子梵梅 我悲伤,所以我写诗 蓝野 大地的空虚可能比天空的虚空更大 宋晓杰 我需要一个人滞留在途中 秀枝 让僵硬的时光变得雪花一样柔软 陈功 我明显感到鲜花在别处开放 伐柯 面对一场深入内心的雪 黑枣 揣着指南针做梦 王夫刚 在大地上安下我的心 楚天舒 一万个湖泊眨动一万双明亮的眼睛 李晓旭 时间穿墙而去 苏兰朵 使今生成为一张白纸 唐果 我不过是想告诉过路人 谈雅丽 沿着我的血管找到荷花开放的源头 杨方 骆驼羔一样的眼睛 西叶 恍惚使我首先失去了语言 夏午 我提防所有美好的人类 后记 试读章节 诗集历经磨难后终于由北京出版社出版。之后,按着张志民信中描述的地点,在一个仲夏的下午,我找到他在北京东四六条的家。那时他已经出任《诗刊》主编,但丝毫没有权威的架子,专注地倾听一个年轻人的激扬陈述。他宽容的胸怀令我终生难忘,他的夫人傅雅雯不时地起身往茶杯里添水,然后和蔼地坐在沙发的另一端。事后我才知道,她是一位资深的名编辑,而我却口无遮拦地表达众多自以为是的观点,他们始终面露微笑,鼓励我不要成为职业作家,继续脚踏实地做好安身立命的本职工作。在吉大念大学时,我曾给时任中文系主任的公木写信,表达想转到中文系读书的想法。公木通过经济系辅导员找到我,说成为作家不需要当中文系的学生。我现在完全理解了两位长者不同阶段的忠告,始终坚守着自己的主业,生活大于诗,已经成为我永不动摇的选择。 张志民14岁就参加了八路军,进入抗大四分校学习。曾历任译电员、文化教员、支部书记、军分区宣传及教育干事、干部、军校队长、教导员、华北军区政治部文化部专业创作员。之后曾担任群众出版社副总编辑,《北京文艺》主编、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诗刊》主编等重要职务。著有诗集《死不着》《家乡的春天》《梦的自白》《大海·苍天·人世》,小说集、剧本、散文集及文论集《婚事》《考验》《一篓油》《血。缘》等。《祖国,我对你说》获中国作家协会第一届全国优秀新诗奖。他在1947年发表的描写中国农民命运的著名长篇叙事诗《王九诉苦》和《死不着》引起广泛反响,也成为他诗歌创作的代表作。张志民是一位勤奋的诗人,他后来的诗歌不乏优秀的诗篇,只是在膜拜现代主义的环境下,他的作品鲜有提及。他还是一个热爱生活的诗人,总是以独特的观察力和概括力,从日常的生活细节中发现和抒写不平常的事物,满腔热忱地展示一幅幅具有时代特征的普通民众的生动身影。他的诗充满生活的情趣:“那时间——/她拿棍子赶着小伙子走,/背过脸,/骂着她家大丫头:/哪有女娃招后生?/十七大八不知羞……/昨晚上——/她拿筷子戳着三闺女的头,/嘱咐着:抹抹嘴儿还不赶快走/省得他,/在咱家门口儿干咳嗽……”这首诗像生活本身一样朴实生动,表现了诗人选材、提炼、剪裁的功力,两个小小的镜头组接在一起充满日常生活的动感。 最后一次见到张志民,是1989年5月3日晚在北京国际饭店举办的纪念“五四”诗歌朗诵会上。那天他和艾青坐在一起,中间休息时我过去问候他,他拉着我的手让我坐在他身旁,询问了一些事情。海子三月在山海关卧轨自杀,这个消息令人扼腕惋惜,远不像今天各种表演似的隆重纪念,大家对于写诗的同仁真挚地表达着感伤与难过。大街上和广场上云集着众多的人,当晚诗会结束后,我们各自消失于人海之中。前几天偶然见到马高明时,作为那场诗会的艺术总监,马高明依然记得是他在朗诵者的名单中加上我和几位青年诗人的名字。之后局势骤变,治理整顿的那段时间,我选择留学而匆匆离开热爱的故土。 20世纪90年代末,回到北京后我即听说张志民因病去世的消息,那一刻我的眼前浮现出他朴素慈祥的面容。他的一生并非一帆风顺,在政治斗争的年代里,正直忠厚、拥有真诚人格的他即便低调处事,也难逃命运的作弄。在新诗潮汹涌澎湃的年代里,面对种种非议,张志民一直保持着对诗歌探索的宽容,他说:一代人与一代人由于经历不一样,感情和审美情趣也会不一样,我们要理解他们。如果没有宽松的环境,就不会有诗歌的繁荣。他希望青年诗人要多读点我们民族的东西,读好诗经、楚辞、汉乐府、唐诗、宋词、元曲,不能只看外国现代派的诗。关于现代诗问题,他打了个生动的比方:诗歌的新品种不是不可以移植,但必须在自己的土地上扎根,如同西红柿一样。 一晃他已仙逝多年,在所谓诗歌史的记述中把他定位于现实主义诗人,这或许恰如其分,但我却始终铭记着他花白的头发和灿烂的笑容。他的质朴之心,他的本真之文,令我记住他是光明磊落的好诗人。 P8-P10 序言 多年来,文如其人这一理念似是而非地引导和安慰着各路汉语文化从业者;苏历铭和他的文字帮了我一个忙,我发现他可以成全一个新常态理念:文如其脸。 苏历铭的脸经济效益专业而简洁,诗意梦觉呈交错纷繁,脸上有限的狭长地带,跨越无马,横行有山,这张现实主义的脸首度遭遇内心火山之乱,何去何从,问题逼他不分昼夜睁开了脸上的双眼。 他的双眼“马不停蹄”,家世国史、儿女情长、关里关外、有聊无聊概收眼底;他是一个先天脸薄后天底厚的好少年。 苏历铭的脸从1963年开始莅临人间,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东北四季,逼退了一个孩子天真的呐喊;他出生的第一天就低调得不哭一声不尿一泡不求一人,这张占地面积极小的脸,瞬间抓住了所有人的时间:这孩子用脸以后会干什么呢? 1963年出生的脸,国有化的深度、广度、强度与时俱猛,苏历铭的脸挤在其中也毫不例外;这张脸少年红小兵了,青春共青团了;1980年,这张东北边疆小城佳木斯的男儿本色之脸,不负家族之望,考入吉林大学经济系,就此,人间正道落脸上。 青春期是诗意洪水肆虐的黄金期,每一张清孤的脸都在集体主义起伏跌宕的大河里各取所需。1980年代,国家貌似一夜之间锅就热了,人民和各种青春的脸个个都成了围绕在热锅上的蚂蚁,理想主义不明就里的坚挺,个人汉语实验着乱炖,苏历铭的脸被冲上大学生诗坛的坛,被冲上中国现代诗界的界,自我安慰找到了写作的岸,只有他的文字能解读他的脸。 1980年代的汉语心态是人类进程最空前绝后的局部怪胎;英雄的人民站起来了好多年,具体的个人诗意的脸还根本没有长完;苏历铭的一己之力能把自个儿有限的脸发展出无限的什么浮云呢? 苏历铭的脸正式飘到我眼前,他已经在汉语诗人诗文里摸石头摸了地球一圈;他大学时应该加入了组织,毕业进入了国家计委,1989年之后自费去国离乡日本一带,学业有成回国专门用在发家致富上;他身有组织而不依律缴费,一如他的脸跟活法长期一魂二用而忙活得面不长肉。 什么样的日子能让一张平常态热爱生活的脸反复不安、持续六神无主、人间患得患失、人神疲于地面上比较梦幻?汉语文化的日子,基本能帮人做到这一点。汉语诗意的一厢情愿能提速达到这一点,比如苏历铭落实在人间的这张脸。单薄,让他渴望物以类聚抱团取暖;孤单,逼他喜男爱女纸上行船。他一路选选择择、诗诗意意、进进出出、情情长长、珍珍惜惜……他一路废话万千,节日自赏。行走修行了他,文章抚摸了人。白纸黑字,谁无谁辜? 苏历铭的脸是一个诗化人生的和谐标本;他的身世、梦想、觉悟、绝望、牺牲、无助、泪水、忧伤、责任、笑容……在他脸的后面,终将以故乡深山老林般的诗语景致全部还给了世人。诗让他天真阳光四溢,很自恋很高贵很人性地懒得再去计较深刻或与俗俱进…… 一个人大兴集体主义挺可爱的,一个人任性集体主义也挺可恨的:比如苏历铭用他的脸带给世间的现场文字。他用一张个人社会关系总和的脸,跟几乎一个年代的各类诗意分子发生了深浅不一的冲动与永恒、细节与碎片的关系;他自力更生的诗意确证,奋发图强了诗意的脸。他把时间季节了,他把往事节日了,他把自己的脸定向公有化了,他确实是一位能用经济学善待人间诗学的好男儿。 我只看到一个苏历铭,一张离地五尺的脸,跟一些性格迥异、热衷探索的诗意男女晃来晃去,一边咖啡缭绕,一边生命互补,一边是时间笑嘻嘻等着他们散去。 于是我序。 后记 数年前春节期间的某一天,忽然怀念起与诗相关的往事来,我抑制不住内心的冲动,当即坐在桌前信笔涂鸦,直到次日凌晨,近两万字的随笔《细节与碎片》一蹴而就。在写作的过程里,青春时代开始的各种与诗歌相关的细节与碎片,不需要查阅和参考任何资料,异常清晰地闪现于脑海,由此可见,与诗相关的往事在我的生命里占据何等重要的位置。 后来有人建议我以“一个诗人”为章节扩写这篇诗歌随笔,我便利用零散的闲暇时间,随手笔耕,在完成50余篇之后,2013年2月台湾秀威出版机构将它们结集出版,名为《诗的记忆——我与54位当代中国诗人》。秀威出版机构把这本书归于中国当代文学传记类图书,说它是“跨越三十年时空的诗歌记忆,展示出嬗变时代中国诗人的精神世界,一个个鲜活的诗意故事,彰显着当代中国诗人的内心与追求”。 我始终认为,它只是一本随笔集,记述着自己写诗以来一直感动或一直铭记的细节与碎片。有人建议我拉开大网,把中国诗坛上有影响力的诗人悉数写出来,这完全违背了写作本意,因为我既不代表也不隶属任何权威机构,没有树碑立传的职能,作为一个始终坚持业余写作的诗人,我只是根据自己亲历的诗歌往事,触碰到个人写作生涯中遇见、交往或肝胆相照的诗人。我深知,所涉及的诗人远非中国诗人的全部,并不能呈现中国诗歌的全貌,只是其中的一些人或许是当代中国创造诗意文化的诗人群体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人物。 今年人夏以来,我把曾经公开发表的篇章进行逐字逐句地润色和修改,并增补20余篇新作,共计76篇随笔,其实文中涉及的诗人远不止这76人。在体量基本相当的各个篇章中,描述、评价,甚至调侃,全部是个人主观的判断和想法,是否达意,是否精确,我没有过细考虑,全凭落笔时瞬间的感觉。在称谓上我刻意没有使用“先生”“老师”等敬语,平等是我们这个社会缺乏的东西,想必前辈们和朋友们不会介意。在目录的编排上,完全按着出生年份先后排序,同年份的诗人由于无法精准到月日,只能依据英文字母顺序而定,基本上体现了尊老爱幼的优良美德。由于篇幅所限,很多故事不能尽兴展开,一些诗歌友人尚未成为其中的篇目,好在我还年轻,还将继续这类随笔的写作,自信有机会完成未竞的写作意愿。 感谢时代文艺出版社的陈琛社长和郭力家总编辑,如果不是他们的理解、鼓励和支持,这本随笔集可能一直存放在自己的抽屉里。感谢责任编辑陈秋旭一丝不苟的专业态度和辛勤劳动。感谢刘福春、高星等人提供的部分图片,保证阅读时能有图文并茂的喜悦。感谢本书中涉及的每一个人,是他们让我在诗歌写作的生命旅途上不孤单。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