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南京深处谁家院/城市文化丛书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南京老克
出版社 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南京深处谁家院》是作者南京老克凭借多年的文化眼光以及媒体敏锐度,选取南京那些私密的文化遗迹,用“老瓶装新酒”的方法,解读现在发生时的“人和文化”新风景,是对朱偰的“历史考据”和薛冰的“历史记忆”的有力补充。本书不同于那种通俗的旅游手册,而是一本期待“让你生命不断翻新”的书。

内容推荐

南京老克著的《南京深处谁家院》选取南京那些私密的文化遗迹,用文字充当“导游”,带你走进“南京深处谁家院”,让你感受南京这座城市重重叠叠的风景!

目录

自序 爱上南京,感受重重叠叠的风景

东南大学的六朝松

古鸡鸣寺,不知今夕是何年

清凉山——随处都可踩疼一个故事

南唐二陵——承载千年的叹息

南京城,寻找李渔的芥子园

1865——那一束古铜色的阳光

总统府——恍惚穿越民国年代

一座中山陵,半部民国史

梅花山——梅始以花闻天下

美龄宫——享受民国的好时光

中山陵8号,春夏秋冬都是风景

浦口老站的沧桑背影

南大赛珍珠故居——为了忘却的纪念

颐和公馆——让人走神的民国风景

陈布雷公馆——一部尘封记忆的小说

史量才故居——那棵很老的金桂树

桂林石屋——仿佛还是1937年的气息

金陵刻经处——新街口最清净的六亩二分地

南京云锦——复活雍容华贵之美

净觉寺——野芦苇也有秋天

牛首山——秋日的私语

莫愁路教堂——温暖从未走远

寻找先锋书店的灯光

朝天宫兰苑剧场的昆笛声

南师书衣坊——古朴清幽的夜晚

升州路上的美大纸行

东郊青年旅馆——月光下的浪漫城堡

南京深处的桃叶渡曲会

国香馆——赏心乐事谁家院

禅茶经院——聆听秦淮河的秋水声

凯尔特竖琴社——乘着音乐的翅膀

瓦库茶馆——寻找有瓦的记忆

看见世界书店风景的咖啡馆

廿一熙园——现代版《韩熙载夜宴图》

吴门琴禅会馆——以琴静心,以禅明心

幽兰琴馆——像风声穿过竹林

甘熙故居——昆曲书香大宅院

只要有心,可以见到南京真风景

试读章节

东南大学算是我带外地朋友经常走的私密路线,因为离我上班的珠江大厦很近,故我经常是带朋友先去东南大学,然后穿过校园,从成贤街走到到鸡鸣寺。每年三月在这里不但可以看到樱花,还可以到鸡鸣寺进香、喝茶,然后穿过明城墙解放门,到玄武湖欣赏远处的紫金山。

东南大学前身就是大名鼎鼎的国立中央大学,就像东南大学那个民国的校门,就是当年南京建筑五宗师之一的杨廷宝先生设计的,如今这位老先生的故居还在校园围墙外的成贤街上。

如果说南京大学校园给人的感觉有女性的“端庄秀美”,那么东南大学似乎更有男性的“阳刚稳重”。你看那些大片迎面而立的梧桐树,意气风发。沿着大道就可以远远看见那座圆顶的大礼堂,非常有气势。

大礼堂当年是由英国人设计,新金记康号营造厂承包建造。建筑物占地面积2026平方米,建筑面积4320平方米,钢筋混凝土结构,共三层,属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古典式建筑风格。据说这座建筑从1930年3月28日就动工兴建,后因经费困难而停工,还是后任校长朱家骅,他利用在国民政府中的地位和影响,以召开国民会议的名义,获得国民政府的拨款,可见政府的钱还是好“忽悠”的。大礼堂在1931年4月底竣工,建成后国民会议经常在这里召开,后来建了长江路的国民大会堂(现在的人民大会堂),大礼堂才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大学会堂。

我曾多次带朋友走进这个会堂,就像门厅立面上部的四根爱奥尼亚式列柱,包括走在水磨石回廊里,都给人非常精致舒适的感觉。可圈可点的是大礼堂顶部为钢结构穹隆顶,高34米,因为圆顶用的是青铜薄板的材料,因而走进去冬暖夏凉。记得有年夏天我走进去,会场里依旧有凉飕飕的感觉。有一年画家陈丹青在这个会堂做演讲,连过道上、窗户上都挤满了人。我还记得在这里举行过德国电影周,以及李健的演唱会,音响效果非常好。大礼堂门口的喷水池以及前面的梧桐树下的空地,这些场景会让你很熟悉,原来这里都是赵薇拍摄电影《致青春》的取景地。

不过,进大门直奔大礼堂,千万不要漏掉左边隐在梧桐树后的老图书馆(孟芳图书馆)。每次我带朋友来,因为事先大家没有精神准备,沿着树丛往前走,一抬头就见到这座气势恢弘的爱奥尼亚式建筑,尤其是那四根古希腊的圆柱子,更让人只有仰望惊叹的份。

走进门厅,那些柱廊、山花、檐部等都非常精美,我曾在某个晚上带朋友沿着楼梯大理石台阶一直爬到三楼,那种神秘和宁静的气息,就像老电影的感觉,令人难忘。

孟芳图书馆当年由外国人帕斯长尔设计,1924年建成。不过,我对起名叫“孟芳图书馆”一直不解,甚至以为孟芳是个女子,后来查资料才知道捐资建图书馆的是原江苏督军齐燮元,图书馆落成后,就以齐燮元的父亲齐孟芳的名字命名,叫“孟芳图书馆”,并请张謇题写馆名。

在东南大学校园西北角,大操场的西侧,还有一座民国建筑体育馆,当年可是南京最好的大学体育馆。1924年4月20日,印度文豪泰戈尔来东南大学演讲,轰动南京城。当时担任现场翻译的就是那位著名诗人徐志摩。

在体育馆的后面是东南大学出版社,在这座楼对面就是被誉为东南大学精神图腾的六朝松。相传这棵有1500年历史的古树是梁武帝萧衍亲手植下的。

P001-003

序言

爱上南京,感受重重叠叠的风景

要想用文字表达我对南京这个城市的一往情深,其实真的很难,就像你许多年暗恋一个“女神”般的女子,果真有一天你站在她的面前,哪怕有千言万语也会紧张得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南京对我来说,就是这样的女子。

我是一个新南京人,15年前才来这个城市定居,但要说起与南京的渊源,时光要倒带到40多年前,那时我在苏北县城的一个乡下小镇生活,奇怪的是,我那时交往的少年朋友中,十有八九都是南京孩子,他们几乎都是省城下放干部的子女。记得一位兄长给我讲南京教堂的管风琴音乐,令我非常向往,至今我还珍藏着他送给我的一套南京风景明信片,上面有明孝陵、鸡鸣寺、梅花山、莫愁湖、清凉山……告诉你也许不信,那个时候我的南京话居然比现在讲得好。

现在想想,这种对南京人的认可,这种对南京城的期待,可能还是源于自己内心对美好的向往。

人生往往第一次记忆特别深刻,我第一次来南京还是初中那年,我和一位同学搭顺风卡车来南京,记得一路经过泰山新村,看到了长江大桥,最后在盐仓桥某个大街路口下车。当时正是黄昏下班时分,马路上人来车往,不过,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仰头可见到枝繁叶茂的梧桐树。

当晚,我和同学就住在他亲戚家,是那种老式的楼房,走在木楼梯上会发出吱吱呀呀的声音,光知道楼房里的光线很暗,夜里那台三五牌钟会“当当当”正点报时,第二天早上,我们还见到他家的漂亮表姐,据说是某届市乒乓球少年冠军,肤色很白,一副安静的样子。

长江大桥、梧桐树、木楼梯、漂亮表姐,构成一位县城少年对南京的整体想象。

再后来,因为喜爱南京,我就会有各种理由来南京,当时背着一个洗得发白的黄挎包,手上拿张地图,中山陵、灵谷寺、明孝陵、莫愁湖、总统府,总算把明信片上的风景都玩了一遍。

若干年之后,我来到南京,成为《东方文化周刊》的一名编辑,南京就有这样的魔力,它的山川形胜、历史底蕴、烟火气息,会让很多人一见钟情,比如每年会吸引数万毕业的学子留在南京,同样,也会吸引像我这样曾做“少年梦”的人定居南京。

刚来南京时,我曾对外地来游玩的朋友说过一句“经典名言”:要想真正了解南京这座城市,一是人要在媒体,什么新鲜事物都可采访到;二是要谈一场恋爱,许多角角落落都可以走遍。

当然,第一个我算是做到了,十几年来我通过采访,交往了一大批朋友。第二个也算做到了,虽然没有谈恋爱,但十几年来,在杂志和博客上写了近百篇有关南京的文字,也算是我写给南京这座城市的“情书”。

就我个人的经验来说,与南京“恋爱”分为三个阶段。一是爱上好风景。比如去先锋书店看书,看艺术画展,逛南大校园,游东郊风景区。二是爱上南京人。以采访的名义,接触到一大批作家、艺术家等,看似为他人作嫁衣裳,其实也受惠了自己。三是爱上老建筑。建筑是有灵魂的,只要你做有心人,以“史观”做背景,以“审美”作为参照物,眼前就会出现重叠的风景。

70多年前,民国有个叫倪锡英的文人,写了《南京》等一系列“都市地理小丛书”,让人特别激赏的是,他改变了“地理”给人留下的枯燥乏味之印象,不仅用真实、简明、生动的笔触和图片记载了南京的历史沿革,地理形势,交通、名胜、古迹等方面,对南京的生活印象也有着颇为细微、贴切的描写,从而给我们留存下了民国南京的特色与印记。

70多年后的今天,南京有了很大的变化,更何况读者不会仅仅满足旅游的层次,希望能读到特别有意思的东西。所以,当初我和出版社老师策划出这本书时,就希望这本“老瓶装新酒”的书:一是要文字轻松活泼,把读者带进去,要会讲故事,选择有意思的点。二是要有属于自己的文化判断,不能人云亦云。三是要有文化“颠覆”的意识,把模糊的历史重新清晰起来。四是具有好的艺术审美眼光,传达最具魅力的东西。

这些年来,因为编辑职业的原因,使我有更多机会接触和交往朋友,让我也有更多机会陪外地朋友游南京,而且走的路线都是被朋友称之为“私密文化路线”。有人开玩笑说:如果你老克开个旅行社,肯定会红火。这一点我也相信,可惜我不是经商的料,我能做的就是用文字充当“导游”,带你走进“南京深处谁家院”,希望您能感受南京这座城市重重叠叠的风景!

后记

只要有心,可以见到南京真风景

从老克位于珠江路的办公室望出去,可以看到鸡鸣寺,明城墙,玄武湖,紫金山,他从1999年起在那里工作,这风景从没变过。值得庆幸,南京的格局还在。

他办公室附近,每个地方踩下去都有很多故事和传说。不远处有一条进香河路,当年是一条河,人们需要划船去鸡鸣寺烧香敬佛。进香河旁的北门桥,以前是南唐金陵城的北门,出去就像荒郊野外,曾写过《金陵五记》的黄裳仍记得20世纪40年代那里一到落日夕照时便风声鹤唳,难觅人的踪迹。对面已经消失的老虎桥监狱,关过陈独秀、周作人,现在变成了一座幼儿园。靠近鼓楼的傅厚岗附近聚集着各种故居,国民党和共产党的官员前赴后继改换门庭住了十几个。稍远一点,长江路上的人民大会堂(当年的国民大会堂),至今都会有人说起当年蒋介石看戏有一个地下的暗道,现在已被封死,不见天日。

南京就是如此,历史动不动就会闯入生活,人们也会不时地和历史发生关系,比如有时候走路走得好好的,老克就会突然看到街边民国时的老消防栓,城墙边上也绝对是南京人最爱的活动场所之一。刘原去南京,看到这边叫中央饭店,那边叫中央商场,跟老克说,北京恐怕也不敢这么起名吧。但这就是南京。南京人已经习以为常。在外地人看来,很多好东西还在,但不少老南京人却很气愤,认为南京已经被糟蹋得不像样子。外人觉得还有很多老建筑,是因为没有见过以前的南京。

以前南京城墙有十三个城门,老城区就在这些城门内。20世纪90年代老克来南京,从南门到北门去会个朋友,打车不跳表。如今一些城门只剩地图上的一个符号,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几次拆城运动中被毁,城墙也已一段一段地断开。余下的城墙尚存,没有被破坏殆尽。南京和中国都应当感谢一个时任江苏省文化局副局长的朱楔,后人称其为“护城之神”,如今的“聚宝盆”中华门,就是他保护下来的。后来,朱楔因为此事被打成右派,最终在“文革”中被迫害致死。叶兆言曾经对老克说,这个人值得好好纪念,如果南京没有他,城墙绝不会呈现出这样的格局。“记得当年拆通济门城墙,一块砖卖一毛钱,男女老少全都上去了。”当时的意图是古为今用,救济当时水灾时期的失业者,这在几十年后看起来显得荒谬至极。

老克感觉得出,这些老东西对于南京人是有影响的,比如民国气质。他曾采访过装帧艺术家速泰熙,速老师教了二十多年化学后,干上了自己最热爱的美术编辑。他生活在一个大家庭里,大家庭拥有差不多半条街。家里有一大批闲人,学的技能专业各不相同,但不干活,当家的奶奶就这么养着他们。“要养闲人啊。文化和艺术的东西都是这些闲人创造的,整天为工作所拖累,要有艺术成就是很难的。”

南京看上去算是一个养闲人的好地方。这么多年来老克接触的人当中,有这种气质的人太多。在南艺、南师,很多人毕业之后都不离开南京,自己租个小画室画画,老克看着他们一拨拨地成长起来。光是美术馆,南京大大小小就有十几个。老克住在仙林,大学城集中,不少画家都出自那里。“北京的人跑到南京来感到很惊讶,一千平方的园子,中间是一个别墅,里面就是字画什么的。哪怕是青年画家,家里也充满了中国古典元素,雨打芭蕉,梅兰竹菊,水池里一定要有鱼。一个人的成长是靠养的。”

这让老克想起南京人多年来骨子里有一种远离政治的东西,可能从明代就开始,认为那个东西很无聊,不想玩。“大概是被政治伤害太多,宁可有口饭吃就行,不要闯祸。”接触中老南京人总会透露出这样的感觉,“明代画家董其昌提到人生第一要避祸,这观点当时很惊讶,这么多年,我慢慢也悟到这并没有错。”

南京有个甘家大院,是南京现有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私人民宅,与明孝陵、明城墙并称为南京明清三大景观。因为爱好昆曲,老克认识了甘家一位后人,南京昆曲社社长汪小丹。“她跟我说她们家教就是,要礼让,不要竞争。比如她小时候上海表哥来,半个月前就要把礼物准备好。不是你的东西你去抢,伤害了别人自己也不好过,若真正有才华,金子总会发光的。”

说起来,南京人的性格并不太激进,在这点上,名门望族和普通老百姓都差不多。老克常去珠江路对面的小巷子里吃汤包,开店的小夫妻俩只开上午半天,下午租给别人,自己休息。他也常碰到一些路边卖金鱼卖花的人,说刮风下雨我就在家打牌,好天气再出来。有的人听着收音机就能在太阳底下睡着,呼声如雷,世界再吵又与他何干。这是他们骨子里的生活方式,比起他之前在广东看到的完全不一样。广东的小店总是起早贪黑,小孩子没空打理,就在店里滚来滚去。

“吴敬梓《儒林外史》里写过,以前两个挑粪的老农收工,说我们去哪儿吃壶茶去?这种闲和雅,是到骨髓里的。南京的这种感觉,有点像胡兰成描写的清平世界,不争不抢,做自己的事情,过自己的日子,平安踏实就可以。今天吃饱了晚上也睡得很好,这样就够了。”

老克有一次去了如皋转了一圈,回来有所思。一个城市幸福指数,从三个地方可以看出:第一,有没有高大名贵的树木;第二,有没有无所事事的闲人;第三,有没有野猫叫春。“这就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现在有很多新的开发区,树木不茂盛,河流也是新开,连青苔都没有,哪怕叫做河,都是干枯的风景。从这上面看,南京是符合我心中幸福条件的。东郊风景区那一块,我跑了十几年都没有跑遍。我的一些朋友,每天都上紫金山打泉水,有的出门就带个相机拍春夏秋冬,晚上紫霞湖有人裸泳,山道上总能看到很多人大声喊叫手舞足蹈。这就是南京的自然之美。”

所以,南京人才会对大树拥有深厚的情感。早些年,中山东路还是四排树,不像现在只剩下两排。当时砍树的时候,机关单位的人没几个站出来,都是居民老头老太抱着树哭。这似乎成了南京的传统,每每遇到大树在城市规划中要“伤筋动骨”,南京人都会走上街头给大树扎绿丝带。“有一个传说,说当年有个老师为了保护树,把铺盖一卷睡在树上,树在,人在,很了不起。”

集聚着城市情感的,自然不止树木一样。老克在网上看到有市民组织南京城墙寻访团,一段段跑,打捞资料,拍摄照片,记录文字。除了官方的大屠杀纪念馆,也有人自己创办民间抗战史料纪念馆,用自己的渠道收集着城市记忆。老克去过那个地方,“在某种程度上,那里资料不比官方的逊色”。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 17:3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