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为人编著的《红星照耀文坛》是“西窗雨丛书”丛书之一种,选取了俄罗斯文学史上八位重量级的作家:肖洛霍夫、索尔仁尼琴、帕斯捷尔纳克、蒲宁、马雅可夫斯基、法捷耶夫、肖斯塔克维奇和别尔嘉耶夫。作者以一种时代的大视野,把作家和作品的命运结合起来,再现了苏联文学坎坷的发展史。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红星照耀文坛/西窗雨丛书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
作者 | 陈为人 |
出版社 | 花城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陈为人编著的《红星照耀文坛》是“西窗雨丛书”丛书之一种,选取了俄罗斯文学史上八位重量级的作家:肖洛霍夫、索尔仁尼琴、帕斯捷尔纳克、蒲宁、马雅可夫斯基、法捷耶夫、肖斯塔克维奇和别尔嘉耶夫。作者以一种时代的大视野,把作家和作品的命运结合起来,再现了苏联文学坎坷的发展史。 内容推荐 苏联文学影响我国好几代作家,我国读者也较为熟悉苏联作家和作品。陈为人编著的《红星照耀文坛》从苏联作家中选取八位代表性人物,详细介绍了他们各自的创作思想和人生阅历,论说了苏联八位著名作家生平际遇、文学创作经历、重要作品及其与苏联政治生活的密切关系,讲述了他们的人格特征、命运沉浮、荣辱名誉,折射了苏联七十年间的政治文化方面变化,具有一定的思想深度。 目录 1 肖洛霍夫 “马嚼环”驯驭术下的两面人格 一个分成两半的子爵 小船也曾有过舵 “分寸感”是写作的最高技巧 钢铁是这样消融的 扑朔迷离的“斯大林文学奖”评选 诺贝尔奖的“花落谁家” 苏维埃酗酒现象的背后 功成名就老人晚境的回放 2 索尔仁尼琴 映照写作者的一面镜子 我写作的唯一目的在于永远不忘怀这一切 赫鲁晓夫成为索尔仁尼琴的“知音” 小鸟儿飞出去了很难再困住 雾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跪久了,要挺起腰杆,活动活动膝盖骨 在无比强大的专政机器面前 《古拉格群岛》是彻底决裂的宣言 保持一个“批判者”的角色 肖斯塔科维奇嘲讽地把索尔仁尼琴称为“—个发光体” 3 帕斯捷尔纳克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 塞翁得马,焉知非祸? 作家是背负“债务”的人生行走 知我者《春秋》,罪我者《春秋》 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迟到三十年的诺贝尔授奖仪式 4 蒲宁 漂泊至死者的“第二种忠诚” 蒲宁成为被“批判性接受”的作家 还蒲宁以文学史真面目 蒲宁成为一个无身份无国籍的“浮萍” 小说中隐喻的作家心理 “第二种忠诚”是一代知识分子心中的情结 5 马雅可夫斯基 精神分裂是内心矛盾的征兆 零落成泥碾作尘 爱情不是生命的杀手 红色经典诗人的政治情结 最为悲哀的是梦醒之后无路可走 走向死亡是追求新生 马雅可夫斯基广场上那尊骑马的铜像 6 法捷耶夫 在革命文艺的祭坛上 酒精中毒的社会背景 绑在了斯大林的战车上 成为作家之前先成为革命者 苏维埃倒骑毛驴的张果老 墙倒众人推,鼓破众人捶 充满了绝妙辩证哲理的《玄妙的杰作》 美谛克成为法捷耶夫的写照 7 肖斯塔科维奇 音乐对历史的见证 当最后的门即将在身后关上 弥漫于一代人的恐惧和压抑 整个国家成了无处可逃的大监狱 《彼得大帝》与《哈姆雷特》的链接 身边发生的事情像是果戈理笔下的故事 《列宁格勒交响乐》不是颂歌,是对血的记忆 用音乐来描绘领袖的形象:“鞋子很合脚” 死亡的权力无比 8 别尔嘉耶夫 从叛逆到皈依 别尔嘉耶夫走近我们 黑暗中的精神兴奋剂 一个“忏悔的贵族” 别尔嘉耶夫与红色政权的决裂 衡量地狱的不是公平,而是自由 获得自由的天空,却失去植根的土地 斯宾恪勒在世纪初预言:还有一段通向“第二度宗教狂热” 的路途要走 信仰还是宗教 试读章节 肖洛霍夫是苏维埃文学史上一个极其独特的现象,他作为极具争议的一个作家,却为意识形态对立的东西方两个世界所共同认可。他是唯一一个既获列宁文学奖、斯大林文学奖,又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这在苏俄文学史上是绝无仅有的特例。既能为对苏联持批判观点的西方知识界所称许,又能被本国统治阶层所接纳,什么好事都让他赶上了,肖洛霍夫真可谓左右逢源。 1965年,瑞典诺贝尔奖评选委员会决定把这一年度的诺贝尔文学奖授予肖洛霍夫。与1958年诺贝尔奖得主帕斯捷尔纳克形成鲜明对照的是,肖洛霍夫仅仅事隔七年后的这次获奖,却在苏联国内掀起了大规模的宣传和热捧。报纸刊物上几乎一个口径地说:“这是件具有非常重要意义的大事件。”并且似乎已经完全忘记了七年前因把诺贝尔奖授给帕斯捷尔纳克时对诺贝尔评奖委员会的攻击,改口说:“肖洛霍夫那有力的心灵已经照亮了诺贝尔文学奖而获得了世界的公认。……瑞典文学院终于以公正的态度对待一位伟大的苏联作家的作品……瑞典文学院的这一崇高决定,提高了它的威信。”等等。 肖洛霍夫1905年出生于一个贫苦的哥萨克家庭。由于战争,他13岁被迫中断学业,当了苏联红军的一名办事员,参加过剿匪,这些经历都为肖洛霍夫以后的创作积累了素材。在肖洛霍夫身上体现着少见的创作天赋,作家在23岁即发表了后来获诺贝尔奖的重要作品《静静的顿河》第一部。肖洛霍夫以一个成熟文学大师的姿态,闪亮登场横空出世崛起于文坛。使得最有预见的评论家都感到惊奇。以至有些评论家提出疑问:《静静的顿河》是否出自肖洛霍夫的手笔。直到肖洛霍夫身后,这种说法仍未尘埃落定。一种广为流传的说法是,肖洛霍夫的《静静的顿河》是剽窃自一个叫克留科夫的自卫军官。肖洛霍夫在审讯他时得到了这部手稿。否则,一位23岁初试文笔的青年人,一个文化程度连初中也没毕业的中学生,怎么可能写出多卷本史诗般的鸿篇巨制?当这些猜疑在俄罗斯史学家铁证般的考据下真相大白后,倒是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肖洛霍夫令人拍案叫绝的创作天才。 《静静的顿河》第一部出版后,肖洛霍夫遭遇了与他的同伴帕斯捷尔纳克、索尔仁尼琴相似的命运。马上遭到主流意识形态的批判。当年许多著名的作家、评论家抨击小说歪曲了国内战争,偏离了苏联的革命文艺路线,是“为白卫军说话”。只是由于得到了高尔基的鼎力支持,小说才得以出版。但到第四部出版时,苏联评论界再次产生激烈的争论,有许多“上纲上线”的批判意见,甚至斯大林也指出小说有“非苏维埃倾向”,“肖洛霍夫犯了严重的错误”。 面对当年所有苏维埃作家的共同生存境遇,肖洛霍夫表现出了“过人的聪明和智慧”:肖洛霍夫笔下的作品,既有属于主流文学的颂扬倾向,又有反映边缘文学的批判特征,处于主流文学和边缘文学的模糊地带。肖洛霍夫采用了“打擦边球”“见了红灯绕着走”的生存策略和写作策略。他极善于对领袖察言观色,得到了斯大林、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三代领导人对他的青睐,成为“三朝红”;他极善于对现状审时度势,在一个接一个针对文化领域的运动中,能有惊无险地“安全着陆”;他很能把握分寸,清楚什么时候该冒尖,什么时候该缩头;他很懂以退为进以守为攻,什么时候该激昂发言,什么时候应沉默不语,什么时候说话可表现作家的个性棱角,什么时候说话必须王顾左右而言他;他深谙“石油换大米”的交换原则,以某种妥协得到出版的机会,以局部的牺牲获取关键的成功;肖洛霍夫以自己惊人的聪明才智赢得了人生的大成功。他成为苏共十八大至二十五大历届的党代表,从二十二大起被选为中央委员,一直担任到1976年的二十五大;肖洛霍夫从1935年出席苏联第七次苏维埃代表大会以来,历任最高苏维埃中央选举委员会委员、最高苏维埃主席团委员;1967年,肖洛霍夫在第四次作家代表大会上又当选为苏联作协书记处书记……一顶顶桂冠加冕,生前可谓极尽一个作家的尊荣。 苏俄文史学家提出有“两个肖洛霍夫”的观点。一个是作品中所显现的肖洛霍夫;一个是苏联文坛上所表现的肖洛霍夫。一个是作为主流意识形态的拥护者,为苏联的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的事业摇旗呐喊,是一个真正的共产主义者的肖洛霍夫;一个是进入自己文学世界,作为民众疾苦的呼吁者,求真求善的寻道者的肖洛霍夫。“一个分成两半的子爵”。P3-5 序言 我们这一代人,受西方文学影响不大。虽然也读过莎士比亚、巴尔扎克,读过歌德、雨果、大小仲马、德莱赛、海明威,但毕竟社会、风俗、人物都相去甚远,颇有隔靴搔痒之感。而苏俄文学对我们则影响极大。相近的国情,读起来颇容易产生共鸣。不必说普希金、果戈理、契诃夫、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这些俄罗斯巨擘的经典名著,即便文学价值不高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卓娅与舒拉》、《毁灭》、《铁流》等,也曾激动和震撼过我们年轻的心。我们这一代人有着太为浓厚的苏俄文学情结。 随着二十年前那个超级大国的轰然解体,那些曾被历史尘封的俄罗斯白银时代的遗产,在当代中国被重新挖掘。别尔嘉耶夫、蒲宁、索尔仁尼琴、帕斯捷尔纳克等一批曾被遮蔽的人物,成为中国学者的精神资源;肖斯塔科维奇、肖洛霍夫等曾头戴红色光环的显赫人物得到重新解读。而那些曾在苏维埃文坛担任重要角色的法捷耶夫、马雅可夫斯基,黯然自杀背后的神秘帷幕也渐次揭开……这其间有着多少发人深思的东西? 百年青史,几度沧桑:由彼得大帝顺应世界潮流而崛起的俄罗斯帝国,在上世纪之初摇身一变而为立宪民主党人组成的临时政府,再变而为布尔什维克党掌权的苏维埃红色政权,在经历了七十年的蹒跚行走后,又在世纪之末,几乎是一夜之间, “一元复始”重新变回俄罗斯。 本书选取了苏维埃现象中具有典型意义的八个文坛人物:肖洛霍夫、索尔仁尼琴、帕斯捷尔纳克、蒲宁、法捷耶夫、马雅可夫斯基、肖斯塔克维奇、别尔嘉耶夫。 自诺贝尔文学奖颁发一个世纪以来,苏俄前后共有四人获此殊荣:1933年得主蒲宁;1958年得主帕斯捷尔纳克;1965年得主肖洛霍夫;1970年得主索尔仁尼琴(1987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布罗茨基虽也是俄裔,但因于1977年已加入美国国籍,是以美国作家授奖)。同为世界公认的大师,在苏维埃却遭遇到霄壤之别的命运,他们不同视角的人生历程,构成了苏俄文学的一个缩影。对他们命运的比较,让人产生思索的是上个世纪一种文化体制和文学实践的历史蕴涵;1930年4月14日,随着一声枪响,曾被斯大林赞誉为“过去是、现在仍然是我们苏维埃时代最优秀的,最有才华”的“红色经典诗人”的马雅可夫斯基告别了人世。1956年5月13日凌晨,莫斯科作家村响起枪声,曾经在斯大林时代长期担任苏维埃作家协会主席、总书记的法捷耶夫也开枪自杀了。二十年一个轮回宿命,他们的死成为几十年来苏维埃文坛扑朔迷离而又讳莫如深的话题;曾经被苏维埃红色政权长期遮蔽的别尔嘉耶夫,是世界公认的大思想家。他“从马克思主义走向耶稣基督”的曲折人生历程,是对有神论宗教和无神论信仰的深刻揭示;肖斯塔克维奇是苏联国歌的创作者,近一个世纪以来,苏维埃政权一直是把他作为“红色音乐冢”向世界展不。但他在生命走向终幕之时,却口授了一本《一个目击者的见证》,颠覆了他在世人心目中的形象。他坦言了对斯大林政权的真实感受,把一直为人们所误解的自己的“无言音乐”,作出了令人瞠目结舌的“历史见证”…… 每一个时代的风云人物,不妨看作这个时代的折射点。本书力图对典型人物的“心灵史”作出深度开掘,以期展现一个时代历史进程的轨迹。 前车之辙,后车之鉴。苏维埃文坛八位典型人物的命运,构成为我们二十世纪的“三言两拍”——《警世通言》、《喻世明言》、《醒世恒言》,《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 陈为人 书评(媒体评论) 本书讲述了8位苏维埃文学艺术家的命运,浓缩了作者对苏联时代文化艺术的全方位反思。反思他们其实就是反思自己。因为在20世纪,对中国政治走向影响最大的奠过于苏联政治,对中国文学影响最大的莫过于苏联文学。——丁东,学着 本书作者虽然不是专门研究前苏联文学的。但他叙述这些作家命运的角度非常独特,故事讲得很精彩,我喜欢读这本书。——谢泳,厦门大学人文学教授 近些年有关俄罗斯文坛的书稿出版得很多。但细心阅读陈为人先生的新著《红星照耀文坛》,还是有一种石破天惊的痛楚感。——陈徒于,《北京青年报》副刊主编、作家 在充分占有史料的基础上,陈为人选择苏维埃时代八位有代表性的作家艺术家作为剖析对象。在真实呈现文坛八骏复杂吊诡命运的同时,更对苏联时期的社会文化体制与革命进行了深入透辟的批判反思。——王春林,山西大学文学院教授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