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明词/故事里的文学经典
分类
作者 杨许波//王魁星//孙雅洁
出版社 兰州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试读章节

刘基是一位充满传奇色彩的历史人物,他不但博通经史、无书不窥,而且精通阴阳术数、天文地理,更以神机妙算、运筹帷幄著称于世。西蜀赵天泽评论江左人物,把刘基排在首位,认为他是三国时诸葛亮那样的人,后世也广泛流传着“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前朝军师诸葛亮,后朝军师刘伯温”的说法。提起诸葛亮,那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大家都知道他辅佐刘备建立了蜀国,但是智谋无双的诸葛亮在遇到刘备之前也只能躬耕隆中,直到刘备三顾茅庐,才出山建立不世之勋。刘基在遇到朱元璋之前,四次出仕却又四次辞官,壮志难伸、郁愤不平之情时时流露在词作中,《水龙吟》就是比较有代表性的一首:

鸡鸣风雨潇潇,侧身天地无刘表。啼鹃进泪,落花飘恨,断魂飞绕。月暗云霄,星沉烟水,角声清袅。问登楼王粲,镜中白发,今宵又添多少? 极目乡关何处,渺青山髻螺低小。几回好梦,随风归去,被渠遮了。宝瑟弦僵,玉笙簧冷,冥鸿天杪。但侵阶莎草,满庭绿树,不知昏晓。

明代陈霆在他的《渚山堂词话》里面认为这首词是刘基未遇时,避难江湖间所作。“风雨潇潇”“不知昏晓”,是有感于时代的昏浊,而世无刘表、“登楼王粲”,是自伤身世。王粲是“建安七子”之首,生活在东汉未年,出身名门,博闻强记,才华出众,有过目不忘之才,小的时候就受到当时文坛领袖蔡邕的赏识,因而闻名遐迩。后来因为董卓之乱,王粲离开长安到荆州刘表那里避难。在荆州,王粲写下了他最著名的文学作品《登楼赋》,赋里作者登楼北望,触景生情,反映了对家乡的思念、对时局混乱的忧虑和郁郁不得志的感慨。刘基常常在词里把自己比作登楼的王粲,比如《玲珑四犯》“沧波滚滚东流去,问谁是、登楼王粲?”《苏幕遮》“忽忆登楼怀土赋,愁著心头,泪落如零雨。”自比为王粲同样反映了刘基胸怀大志,但却没有人赏识的郁愤苦闷。清代的徐鱿、王奕清都认为刘基这首《水龙吟》激荡感慨,“择木之意见矣”。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刘基在词中以王粲自比感叹不遇的同时,也在期望着能遇一个赏识自己的人,而这个人在不久之后就出现了。

明太祖朱元璋自元顺帝至正十二年(1352)参加郭子兴起义军之后,作战勇敢,智略出众,深受郭子兴赏识,并娶了郭子兴的义女马氏为妻。朱元璋在红巾军中如鱼得水,发挥出了越来越大的作用。但后来,朱元璋发现郭子兴懦弱而不明事理,难以成就大业,就带领心腹徐达、汤和、吴良、吴祯、花云等二十余人离开郭子兴,开始发展壮大自己的队伍。不久。朱元璋手下已经有了一支三万余人的军队,并陆续收服了将领冯国用、冯国胜和谋士李善长。朱元璋的部队军纪严明,战斗力强,在攻克滁州后,受人排挤的郭子兴也来到了滁州,朱元璋立即交出兵权。在攻克了和州后,郭子兴十分高兴,升朱元璋为总管。郭子兴病死后,朱元璋成了这支起义军的领袖。至正十六年(1356),朱元璋攻克了应天(今江苏南京),开始巩固根据地,逐步向外扩大势力。

至正十九年(1359),朱元璋的部将胡大海镇守宁越府,经过多方访求,得知这一带有四位贤士,后派孙炎前去邀请,其他三人都答应受聘,只有刘基婉言谢绝,经过孙炎的再三相邀才答应。到了应天之后,刘基为朱元璋详细分析了当时群雄逐鹿的形势,陈述了有关当时时务的十八条策略,朱元璋深为赞许,便任命刘基为参谋。从此之后,刘基成了朱元璋的主要谋士,开始辅佐朱元璋成就大业。P4-5

目录

国家兴衰写时寄情

满地蓬蒿无旧陌,战场开尽是何年

——刘基的《浣溪沙》

鸡鸣风雨潇潇,侧身天地无刘表

——刘基的《水龙吟》

夜来尽把花吹落,江山满眼今非昨

——刘基的《醉落魄》

可恨狂风寒卷地,绛英零落素姿坠

——王直的《青玉案》

丹心许国,力扶社稷

——费宏词与宁王之乱

赤手扶天阙,千载思遗烈

——陈霆的《酹江月》

绣岭宫前.野老吞声

——陈子龙的爱国词

神州陆沉,乱愁摇曳

——汤传楹词与他的“三副痛泪”

烛影摇红,凄凉千载

——夏完淳的爱国词

宦海浮沉咏怀抒志

闻笛感赋,伤时怀友

——杨基的《摸鱼儿》

壮志生平还自负,羞比纷纷儿女

——高启的《念奴娇·自述》

托物言志,自比身世

——高启的《沁园春·雁》

群花乱飘,联璧碎掷

——高启的《多丽·吊七姬》

谁似皋兰老子,担当了纲常重任

——王九思的《水龙吟·送少保彭公泽代对山作》

干载休谈南渡错,当时自怕中原复

——文徵明的《满江红》

我且花前沉醉,何须日夜营营

——唐寅词与江南才子的花酒人生

孤忠久被奸邪妒,君恩深重难抛去

——夏言的《渔家傲》

青山好,欲归便得

——陈霆的《满江红》

一梦今日负平生

——王世贞的《水调歌头》

名家佳作词史嬗演

清新雅令,饶有新致

——杨基的《眉庵词》

明词曲化的先声

——瞿佑的《乐府遗音》

雍容华贵,娟秀绝伦

——明代的帝王词

清新浅近,明白如话

——沈周的题画词

追摩前人,以假乱真

——陈铎的词

月下灯前,无中生有

——马洪的《花影集》

含吐六朝,独立门户

——明词第一人杨慎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杨慎的《临江仙》与明代三国词

清新雅淡,秦观再来

——张艇的《蝶恋花》

修词家之南车

——张铤的《诗余图谱》

云间之首,明末之冠

——陈子龙的词

文坛逸事词体新变

千古兴亡多少恨,总付潮回去

——张以宁梦中得句的《明月生南浦》

明代桃花源

——陶宗仪的《南浦》

禁体咏雪第一词

——杨基的《水调歌头》

一掬娇春,绝胜翠裙深掩时

——瞿佑的《沁园春·咏鞋杯》

词中台阁体

——杨士奇、杨荣的词

词中打油体

——邱溶的《水龙吟·癸巳初度》

点铁成金?点金成铁?

——替前人改词的陈霆

除却何山更有何山

——福唐独木桥体

爱情因缘相思离别

月露烟云多是恨,况与玉人离别

——林鸿的《念奴娇·留别红桥》

回首秋香亭上,旧情离恨难消

——瞿佑的《满庭芳》

欲侍鸳帏奉枕衾,谁知薄幸苦相侵

——潘英奴的《鹧鸪天》

但是相思莫相负,牡丹亭上三生路

——汤显祖《牡丹亭》中的词

芳郊似海,只有情无底

——陈子龙与柳如是的爱情

灵巧淑贤,为爱痴情

——冒辟疆与董小宛的爱情

巾帼词人兰心蕙质

名门闺秀,秀采灵心

——明末吴江女词人

英雄壮胆,巾帼豪情

——徐渭《四声猿》与顾若璞《沁园春·读(四声猿)》

风骨增峻,辞挚情浓

——柳如是的《满庭芳》

风流女侠,词情婉丽

——寇白门的《齐天乐·夏日》

质如幽兰,情意深切

——马湘兰的《菩萨蛮》

序言

北宋文坛领袖欧阳修曾说:

立身以求学为先,求学以读书为要。

欧阳修是一位政治家、思想家、改革家,也是一位教育家,他认为人生如果要有一番作为,就要努力求学读书。干余年过去,时至今日,立志向学,勤奋读书,教育强国,已经形成社会共识。然而读什么书,如何读书,依然是许多人困惑和思考的问题。

人们常说“开卷有益”,又说“好书不厌百回读”,所谓的好书、有益的书,应该指的是经典作家的经典作品。何谓经典?瑞士作家赫尔曼·黑塞在《获得教养的途径》中认为,经典作品是“我正在重读”,而不是“我正在读”的书。人文学科都有各自的经典作家和经典作品,诸如“哲学经典”、“史学经典”、“文学经典”等等。范仲淹曾经说过:“劝学之要,莫尚宗经。宗经则道大,道大则才大,才大则功大。”(《上时相议制举书》)儒家把《诗经》、《尚书》、《仪礼》、《乐经》、《周易》、《春秋》尊为“六经”,文人学士研修经典的目的是为了经世致用,“六经之旨不同,而其道同归于用”。“故深于《易》者长于变,深于《书》者长于治,深于《诗》者长于风,深于《春秋》者长于断,深于《礼》者长于制,深于《乐》者长于性。”(陈舜俞《说用》)范仲淹与其再传弟子陈舜俞都是从造就经邦济世的通才、大才的角度论述儒家经典的。但古人研读经典,由于身份不同、目的不同,取径也不尽相同。郭绍虞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中指出:“古文家、道学家和政治家一样的宗经,但是古文家于经中求其文,道学家于经中求其道,而政治家则于经中求其用。”

就文学经典而言,文学经典指的是具有深厚的人文意蕴和永恒的艺术价值,为一代又一代读者反复阅读、欣赏、接受和传承,能够体现民族审美风尚和美学精神,具有广阔的阐释空间和当代存在性,能不断与读者对话,并带来新的发展,让读者在静观默想中充分体现主体价值的典范性权威性文学作品。“经也者,恒久之至道,不刊之鸿论。”(刘勰《文心雕龙·宗经》)

由于经典之作要经历时间和读者的检验,所以经典作家、经典作品经典化的过程会给我们一些有益的启示:读者和作家一起赋予了经典文学的经典含义。即就宋词而言,词体始于隋末唐初,发展于晚唐五代,极盛于两宋。但在宋代,词乃小道,不登大雅之堂,终宋一代,宋词从未取得与诗文同等的地位。欧阳修在《归田录》中曾记载:

钱思公(惟演)虽生长富贵,而少所嗜好。在西洛时,尝语僚属言:平生唯好读书,坐则读经史,卧则读小说,上厕则读小词。盖未尝顷刻释卷也。

虽然欧阳修之意在赞扬钱惟演好读书,但言及词则日“小词”,且小词乃上厕所所读,则其地位可知。即就宋代词坛之大家如苏轼,在被贬黄州时,为避谤避祸,开始大量作词;辛弃疾于痛戒作诗之时从未中断写词的事实,也可略知其中信息。直至后世的读者研究者,越来越感知和发现了词体的独特的魅力——“词之为体,要眇宜修,能言诗之所不能言,而不能尽言诗之所能言。诗之境阔,词之言长”(王国维《人间词话》),才把词坛之苏辛,视如诗坛之李杜,赋予了宋词与唐诗相提并论的地位。

其他文体中如元杂剧之《西厢记》、章回小说之《水浒传》,也曾被封建卫道士视为“诲盗诲淫”之洪水猛兽而遭到禁毁,但名著本身的价值、读者的喜爱和历史的检验,奠定了它们经典之作的地位。

在一些经典作品经典化的过程中,读者甚至参与了经典作品的创作。李白的《静夜思》就是一个典型的个例。从文献学的角度看,宋代刊行的《李太白文集》、《李翰林集》中《静夜思》的原貌为:

床前看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山月,低头思故乡。

当代著名学者瞿蜕园、朱金城、安旗、詹瑛所撰编年校注、汇释集评本《李太白集》也全依宋本。但从明代开始,一些唐诗的编选者(读者)开始改变了《静夜思》的字句,形成了流行今日的李白的《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所以,经过了历史长河的淘洗和历代无数读者检验而存圈至今的中华文明宝库中的经典文学作品,是中华民族精神智慧的结晶。那么,在大力弘扬与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今天,我们应该怎样学习阅读自《诗经》、《楚辞》以来的文学经典?古人的一些经典之作和经典性论述可以为我们借鉴。

横看成岭侧成蜂,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是苏轼在元丰七年四月,自九江往游庐山,在山中游赏十余日之后所写的《题西林壁》诗。一生好为名山游的苏轼,在畅游庐山的过程中,庐山奇秀幽美的胜景,让诗人应接不暇。苏轼于游赏中惊叹、错愕,领略了前所未有的超出想象的陌生的美感。初入庐山,庐山突兀高傲,“青山若无素,偃蹇不相亲。要识庐山面,他年是故人。”移步换景,处处仙境,诗人喜出望外,“自蕾忆清赏,初将杳霭间。如今不是梦,真个在庐山!”庐山幽胜美不胜收,于是诗人在《题西林壁》这首由游山而感悟人生的诗作中,寄寓了发人深思的理趣。苏轼之后,人们从不同的角度解读诗作给予人们的启悟。王国维<人间词话》中说:

诗人对于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

而苏轼的《题西林壁》正是诗人对于人生对于庐山既入乎其内,又出乎其外的带有特有的东坡印记的智慧之作。古往今来,向往庐山,畅游庐山的游人难以数计,而神奇的庐山给予游人的感触各有不同,何以如此呢7因为万千游客,虽同游庐山,但经历不同,观赏角度有别,学识高下不一。游赏目的异趣,他们都领略的是各自心目中的庐山,诚所谓“横看成岭侧成蜂,远近高低各不同“。也正如钱钟书《谈艺录》中所说:“盖任何景物,横侧看皆五光十色;任何情怀,反复说皆千头万绪。非笔墨所易详尽。”所以,换个角度看世界,世界会更加丰富多彩;换个角度看人生,现实人生就会更具魅力i换个角度读经典,你会拥有你自己的经典,经典会更加经典。

干江有水干江月,千江水月各不同。古今中外的许多经典作家正是以独特的眼光观察大干世界,以独到的思维角度思考人生,以生花妙笔写人叙事,绘景抒情,继往开来,推陈出新,创造出一部部永恒的经典。“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经典之所以为经典,其要因之一就是经典作家能够站在时代的制高点上,眼光独到,视点独特,思想深邃,能发前人之所未发。即以被称为“拗相公”的王安石为例,作为勇于改革的政治家,思想深刻的思想家,他的诗、文、词创作都具有鲜明的个性特色。四川大学中文系古典文学教研室选注的《宋文选·前言》中说:

王安石的文章大都是表现他的思想见解,为变法的政治斗争服务的,思想进步故识见高超,态度坚决故议论决断。其总的特色是在曲折畅达中气雄词峻。议论文字,无论长篇短说,都结构谨严,析理透辟,概括性强,准确处斩钉截铁,不可移易。

这一段话是评价王安石散文风格的,用来概括他的诗词特色也颇为恰切。王安石由于个性独特,识见高超,所以喜欢做翻案文章。他的这一类作品不是为翻案而翻案,而是确有独到深刻的见解,其《读史》、《商鞅》、《贾生》、《乌江亭》、《明妃曲》均是如此。即以其《贾生》而言,司马迁《史记》有《屈原贾生列传》,对贾谊的同情叹惋之意已在其中。李商隐因自己人生失意,对贾谊抑郁失意更为关注,其《贾生》诗日: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这首咏史诗在切入点的选取上颇为独到,在对贾谊遭际的咏叹抒写之中,蕴含着深沉的政治感慨和人生伤叹,而这种感慨自伤情怀颇能引起后世怀才不屋之士的情感共鸣,给予了高度评价。但王安石评价历史人物的着眼点则跳出了个人人生君臣遇合的得失,立足于是否有用于世有助于时的角度,表达了独特的“遇与不遇”的人生价值观。遇与不遇,不在于官场职位的高低,而在于胸怀谋略是否得以实行,是否于国于民有益:

一时谋议略施行,谁道君王薄贾生。

爵位自高言尽废。古来何啻万公卿。

以人况己,以古喻今,振聋发聩,这样的诗作才当得上“绝大议论,得未曾有”的美誉。无论是回首历史,还是关注现实,抑或是感受人生,往往因作者的视角不同,立场观念有别,而感发不一,所写诗文,各呈异彩。

但是我们在阅读体验中还发现了一些很有趣的现象:读者有时所欣赏的并不是作者的得意之作,而有时候作者所自珍的,读者却有微词。欧阳修《六一诗话》有这样一段文字:

晏元献公文章擅天下,尤善为诗,而多称引后进,一时名士往往出其门。圣俞平生所作诗多矣,然公独爱其两联,云“寒鱼犹著底,白鹭已飞前”,又“絮暖觜鱼繁,露添莼菜紫”。余尝于圣俞家见公自书手简,再三称赏此二联。余疑而问之,圣俞日:“此非我之极致,岂公偶自得意于其间乎?”乃知自古文士不独知己难得,而知人亦难也。

欧阳修这种阅读体验不止一端,刘敏《中山诗话》记载:永叔云:“知圣俞者莫如某,然圣俞平生所自负者,皆某所不好。圣俞所卑下者,皆某所称赏。”于是也感慨知心赏音之难。

正因为知心赏音之难,所以古人强调阅读欣赏应该知人论世。于是了解探究历史,就有“纪事本末”类的系列著述。阅读欣赏诗词,即有《本事诗》、《本事词》、《词林纪事》、《唐诗纪事》、《宋诗纪事》、《明诗纪事》、《清诗纪事》等著作;阅读唐宋散文,也有《全唐文纪事》、《宋文纪事》之类的著述。对于读者而言,这些著述有助于我们由事知史,由事知人,进而由事知诗,由事知词,由事知文;或者说有助于我们加深对相关诗、词、文的深入了解。正是从这个视点出发,出于弘扬传统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兰州大学出版社策划出版“故事里的文学经典”、“故事里的史学经典”、“故事里的哲学经典”(统称为“换个角度读经典”)系列丛书,同样出于历史使命感,我们愉快地接受了“故事里的文学经典”系列的撰写,首批包括《故事里的文学经典之唐五代词》、《故事里的文学经典之唐文》、《故事里的文学经典之宋文》、《故事里的文学经典之北宋诗》、《故事里的文学经典之南宋诗》、《故事里的文学经典之元曲》、《故事里的文学经典之唐诗》、《故事里的文学经典之宋词》。

当凝聚着丛书的策划者和撰著者共同心血的著述即将付梓之际,我们为和兰州大学出版社这次愉快的合作感到由衷的高兴,因为共同的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目标,出好书就成为我们共同的意愿,所以撰写以至出版的一些具体问题,就很容易通过沟通达成一致。参与丛书撰写的同仁均长期从事中国古典文学的教学科研工作,怎样让经典文学作品走出大学的讲堂,走向社会,走向户,是我们长期思考的问题;而由学者在一定研究基础上撰写的,面向更为广大的读者群的融学术性的严谨和能给予读者阅读的知识性、愉悦性则是出版社策划者的初衷。合作的愉快也为下一步自汉魏至明清诗、词、文部分的写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由“本事”或者说由“故事”入手诠解阅读文学经典是我们的共识。

那些与诗、词、文密切相关的“本事”,在古典文学名篇佳作的赏鉴研读中,主要是指与相关作品的创作、传播以及作家的生平遭际有关的“故事”,抑或是趣事逸闻,其本身就是最通俗、最形象吸引读者的“文学评论”,许多流誉后世的名篇佳作,几乎都伴随有引人入胜的“故事”或传说。这些故事或发生于作家写作之前,是为触发其写作的契机,所谓“感于哀乐,缘事而发”;或是出于一种自觉的责任感使命感,“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而有些诗文本身就在讲故事,史传文学本身就与后世小说特别是传奇小说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唐宋散文中的一些纪传体散文名篇诸如《张中丞传后叙》、《段太尉逸事状》、《杨烈妇传》、《唐河店妪传》、《姚平伸小传》等颇具小说笔法。即如范仲淹之《岳阳楼记》,王庭震《古文集成》中也记述说:

《后山诗话》云:“文正为《岳阳楼记》,用对语说时景,世以为奇。

尹师鲁读之,日:‘传奇’体耳!”《传奇》,唐裴铡所著小说也。

有些诗歌也是感人的叙事诗,在很多读者那里了解的苏小妹的故事,只是民间的传说,得之于话本小说《苏小妹三难新郎》、近年新编的影视作品《鹊桥仙》等。人们出于良好的心理愿望,去观看欣赏苏小妹和秦观的所谓爱情佳话,让聪明贤惠的苏小妹和苏轼最得意的门生秦观在虚构的小说、戏曲、影视作品中成就美好姻缘,而不去考虑受虐病逝于皇{=占四年(1052)的苏洵最小的女儿、苏轼的姐姐八娘,和出生在皇韦占元年(1049)的秦观结为秦晋之好是根本不可能的!而苏洵的《自尤》诗即以泣血之情记述了爱女所嫁非人,被虐致死的锥心之痛。但长期以来,由于资料的散佚,一些研究苏轼的专家对此亦语焉不详,台湾学者李一冰所著《苏东坡新传》即日:

苏洵痛失爱女,怨愤不平,作《自尤》诗以哀其女(今已不传)。

我们依据曾枣庄先生《嘉祜集笺注》收录了《自尤》诗并叙,并未多加诠释,因为诗作本身就为我们含悲带愤地讲述了一个凄惨的八娘的短暂的一生的悲剧故事。苏小妹不是一个传说!

当然,也有一些故事发生在诗作传播之后,如《舆地广记》和《艇斋诗话》都记载,苏轼“为报先生春睡美,道人轻打五更钟”传到京城,章悸认为东坡生活快活安稳,于是又把诗人贬到海南。但是不论诗人是直书其事,还是借史言事,是因事论事,还是即事兴感,与诗作相关与诗人遭际相关的故事,都有助于我们对经典诗文在知人论世的基础上去读解诠释。

在“换个角度读经典”系列丛书之“故事里的文学经典”(第一批)将要出版发行之际,我们对兰州大学出版社的张仁先生、张映春女士为之付出的大量心血和兢兢业业一丝不苟的敬业精神表示由衷的感佩;对兰州大学文学院党政领导班子,特别是张炳成同志对于丛书的写作出版自始至终的关注支持深表感谢。同时,由于切入角度不同,对于相关诗、词、曲、文名篇的诠解也仅是我们的一得之见,所以我们热望广大读者多提宝贵意见,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乐作舟,愿读者诸君和我们一起愉快阅读经典的同时,换个角度,读出我们各自心目当中的经典。

庆振轩

二○一三年八月于兰州

内容推荐

“故事里的文学经典”从明清两朝的众多词作之中,选取一些名家的经典之作,以故事为切入点,运用文学的笔法,通过一系列有趣的故事将“经典”介绍给读者。该书语言幽默风趣,追求寓教于乐。本书,语言幽默风趣,追求寓教于乐。

这本由杨许波、王魁星、孙雅洁编写的《明词》是其中一册。

编辑推荐

《词中打油体——邱溶的<水龙吟·癸巳初度>》、《除却何山更有何山——福唐独木桥体》、《月露烟云多是恨,况与玉人离别——林鸿的<念奴娇·留别红桥>》、《回首秋香亭上,旧情离恨难消——瞿佑的<满庭芳>》、《欲侍鸳帏奉枕衾,谁知薄幸苦相侵——潘英奴的<鹧鸪天>》、《但是相思莫相负,牡丹亭上三生路——汤显祖<牡丹亭>中的词》、《芳郊似海,只有情无底——陈子龙与柳如是的爱情》、《灵巧淑贤,为爱痴情——冒辟疆与董小宛的爱情》……这本由杨许波、王魁星、孙雅洁编写的《明词》是其中一册。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 4:4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