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来论交情至厚,莫如管、鲍。管是管夷吾[管仲,史称管子,春秋时齐国著名政治家、思想家],鲍是鲍叔牙[春秋时齐国政治家,以善于知人著称]。他两个同为商贾,得利均分。时管夷吾多取其利,叔牙不以为贪,知其贫也。后来管夷吾被囚,叔牙脱之,荐为齐相。这样朋友,才是个真正相知。这相知有几样名色:恩德相结者,谓之知己;腹心相照者,谓之知心;声气相求者,谓之知音;总来叫做相知。今日听在下说一桩俞伯牙的故事。列位看官们,要听者,洗耳而听;不要听者,各随尊便。正是:知音说与知音听,不是知音不与谈。
话说春秋战国时,有一名公,姓俞名瑞,字伯牙,楚国郢都人氏,即今湖广荆州府之地也。那俞伯牙身虽楚人,官星却落于晋国,仕至上大夫之位。因奉晋主之命,来楚国修聘[古代诸侯之间派遣使臣进行友好访问]。伯牙讨这个差使,一来,是个大才,不辱君命;二来,就便省视乡里,一举两得。当时从陆路至于郢都,朝见了楚王,致了晋主之命。楚王设宴款待,十分相敬。那郢都乃是桑梓[桑树和梓树,古时常种在住宅旁,后借指故乡]之地,少不得去看一看坟墓,会一会亲友。然虽如此,各事其主,君命在身,不敢迟留。公事已毕,拜辞楚王。楚王赠以黄金采缎,高车驷马。伯牙离楚一十二年,思想故国江山之胜,欲得恣情观览,要打从水路大宽转[绕路,兜个大圈子]而回。乃假奏楚王道:“臣不幸有犬马之疾,不胜车马驰骤。乞假臣舟楫,以便医药。”楚王准奏,命水师拨大船二只,一正一副。正船单坐晋国来使,副船安顿仆从行李。都是兰桡(r60)[船桨]画桨,锦帐高帆,甚是齐整。群臣直送至江头而别。只因览胜探奇,不顾山遥水远。
伯牙是个风流才子,那江山之胜,正投其怀。张一片风帆,凌千层碧浪,看不尽遥山叠翠,远水澄清。不一日,行至汉阳江口,时当八月十五日,中秋之夜。偶然风狂浪涌,大雨如注,舟楫不能前进,泊于山崖之下。不多时,风恬浪静,雨止云开,现出一轮明月。那雨后之月,其光倍常。伯牙在船舱中独坐无聊,命童子焚香炉内。“待我抚琴一操,以遣情怀。”童子焚香罢,捧琴囊置于案间。伯牙开囊取琴,调弦转轸(zhen)[乐器上调整弦线的轴],弹出一曲。曲犹未终,指下“刮喇”的一声响,琴弦绝了一根。伯牙大惊,叫童子去问船头[船上监督货运的头目]:“这住船所在是甚么去处?”船头答道:“偶因风雨,停泊于山脚之下,虽然有些草树,并无人家。”伯牙惊讶,想道:“是荒山了。若是城郭村庄,或有聪明好学之人,盗听吾琴,所以琴声忽变,有弦断之异。这荒山下,那得有听琴之人?哦,我知道了。想是有仇家差来刺客,不然,或是贼盗伺候更深,登舟劫我财物。”叫左右:“与我上崖搜捡一番。不在柳阴深处,定在芦苇丛中。”
左右领命,唤齐众人,正欲搭跳[供临时接运上下旅客的跳板]上崖。忽听得岸上有人答应道:“舟中大人,不必见疑。小子并非奸盗之流,乃樵夫也。因打柴归晚,值骤雨狂风,雨具不能遮蔽,潜身岩畔。闻君雅操,少住听琴。”伯牙大笑道:“山中打柴之人,也敢称听琴二字!此言未知真伪,我也不计较了。左右的,叫他去罢。”那人不去,在崖上高声说道:“大人出言谬矣!岂不闻‘十室之邑,必有忠信。’‘门内有君子,门外君子至。’大人若欺负山野中没有听琴之人,这夜静更深,荒崖下也不该有抚琴之客了。”
伯牙见他出言不俗,或者真是个听琴的,亦未可知。止住左右不要罗唣(z60)[吵闹],走近舱门,回嗔作喜的问道:“崖上那位君子,既是听琴,站立多时,可知道我适才所弹何曲?”那人道:“小子若不知,却也不来听琴了。方才大人所弹,乃《孑L仲尼叹颜回》,谱人琴声。其词云:‘可惜颜回命早亡,教人思想鬓如霜。只因陋巷箪(d6n)[古代盛饭的圆竹器]瓢乐,’到这一句,就断了琴弦,不曾抚出第四句来。小子也还记得:‘留得贤名万古扬。”’伯牙闻言,大喜道:“先生果非俗士,隔崖鸾(di60)远[遥远],难以问答。”命左右:“掌跳,看扶手,请那位先生登舟细讲。”
左右掌跳,此人上船,果然是个樵夫。头戴箬笠,身披草衣,手持尖担,腰插板斧,脚踏芒鞋。手下人那知言谈好歹,见是樵夫,下眼相看:“咄,那樵夫!下舱去,见我老爷叩头。问你甚么言语,小心答应。官尊着哩!”樵夫却是个有意思的,道:“列位不须粗鲁,待我解衣相见。”除了斗笠,头上是青布包巾;脱了蓑衣,身上是蓝布衫儿;搭膊[一种长形布袋。中间开口,两头各有一袋,可搭在肩上,故名]拴腰,露出布棍下截。那时不慌不忙,将蓑衣、斗笠、尖担、板斧,俱安放舱门之外,脱下芒鞋,踞(xT)[甩,脱]去泥水,重复穿上,步人舱来。
P1-P2
《警世通言》是晚明冯梦龙编辑的“三言”(即《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中的第二部小说集,收入短篇白话小说四十篇。
冯梦龙(1574—1646),明代著名文学家,南直隶苏州府长洲县(今江苏省苏州市)人,字犹龙,又字子犹,号龙子犹、墨憨斋主人、顾曲散人、吴下词奴、姑苏词奴、前周柱史、茂苑野史、绿天馆主人、无碍居士、可一居士等等。出身于书香门第,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才华横溢,长期参加科举考试,却屡试不第。崇祯三年(1630),五十七岁时才补了一名贡生,选任丹徒县训导,六十一岁时升任福建寿宁知县。四年后任职期满回到苏州。清兵南下时,他参加反清复明运动,顺治三年(1646)忧愤而死,也有传说是被清兵所杀。《苏州府志》卷八十一《人物》称:“冯梦龙,字犹龙,才情跌宕,诗文丽藻,尤明经学。崇祯时,以贡选寿宁知县。”对他的才情、学术水平给予很高的评价。冯梦龙共有兄弟三人,在当时皆有名,号称“吴下三冯”。其兄冯梦桂,字丹芬,是位画家。弟弟冯梦熊,字杜陵,是位太学生,曾师从冯梦龙治《春秋》,有诗传世。他们兄弟三人在当时并称为“吴下三冯”。
《警世通言》中的很多作品取材于唐人传奇和宋元话本,据统计,取材于唐传奇的话本小说如下:第八卷《崔待诏生死冤家》受《乾月巽子·华州参军》(《太平广记》卷三百四十二引)影响,第九卷《李谪仙醉草吓蛮书》受《本事诗·李白》(《太平广记》卷二O一引)影响,第十一卷《苏知县罗衫再合》受《原化记·崔尉子》(《太平广记》卷一百二十一引)、《乾月巽子·陈义郎》(《太平广记》卷一二二引)、《闻奇录·李文敏》(《太平广记》卷一二八引)等唐传奇影响,第二十八卷《白娘子永镇雷峰塔》受《博异志·李黄》(《太平广记》卷四百五十八引)等作品启发,第四十卷《旌阳宫铁树镇妖》受《朝野佥载·许逊》(《太平广记》卷二百三十一引)影响。
根据前人研究可知,《警世通言》四十篇小说之中取材于宋元话本的作品约有十六篇,占总数的40%,即第四卷《拗相公饮恨半山堂》、第七卷《陈可常端阳仙化》、第八卷《崔待诏生死冤家》、第十卷《钱舍人题诗燕子楼》、第十二卷《范鳅儿双镜重圆》、第十三卷《三现身包龙图断冤》、第十四卷《一窟鬼癞道人除怪》、第十六卷《小夫人金钱赠年少》、第十九卷《崔衙内白鹞招妖》、第二十卷《计押番金鳗产祸》、第二十九卷《宿香亭张浩遇莺莺》、第三十三卷《乔彦杰一妾破家》、第三十六卷《皂角林大王假形》、第三十七卷《万秀娘仇报山亭儿》、第三十八卷《蒋淑真刎颈鸳鸯会》、第三十九卷《福禄寿三星度世》等,其馀二十四篇小说当为冯梦龙模仿宋元话本创作的拟话本小说,其中也有一些描写明代当时现实生活的小说作品,如:第十七卷《钝秀才一朝交泰》、第十八卷《老门生三世报恩》、第二十二卷《宋小官团圆破毡笠》、第二十四卷《玉堂春落难逢夫》、第三十二卷《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第三十四卷《王娇鸾百年长恨》、第三十五卷《况太守断死孩儿》等。据冯梦龙《三报恩传奇序》所言“余向作《老门生》小说……滑稽馆万后氏取而演之为《三报恩》传奇”可知《老门生三世报恩》确定为冯氏个人独创。
《警世通言》的题材内容相当丰富,多侧面、多角度地反映出明代的现实生活和不同社会阶层尤其是市民群体的情感世界,其中最突出、最为引人注目的是有关爱情、婚姻的小说作品,数量最多,成就也最高。第八卷《崔待诏生死冤家》成功刻画了市民女性璩秀秀形象,她对爱情的追求大胆、主动。秀秀是咸安郡王家绣女,爱上玉工崔宁,有一次郡王府失火,崔宁撞见秀秀,小说在此有一段描写:
秀秀手中提着一帕子金珠富贵,从左廊下出来。撞见崔宁,便道:“崔大夫,我出来得迟了。房中养娘各自四散,管顾不得,你如今没奈何,只得将我去躲避则个。”当下崔宁和秀秀出府门,沿着河,走到石灰桥。秀秀道:“崔大夫,我脚疼了,走不得。”崔宁指着前面道:“更行几步,那里便是崔宁住处,小娘子到家中歇脚,却也不妨。”到得家中坐定。秀秀道:“我肚里饥,崔大夫与我买些点心来吃!我受了些惊,得杯酒吃更好。”……秀秀道:“你记得当时在月台上赏月,把我许你,你兀自拜谢。你记得也不记得?”崔宁叉着手,只应得“喏。”秀秀道:“当日众人都替你喝采‘好对夫妻!’,你怎地到忘了?”崔宁又则应得“喏。”秀秀道:“比似只管等待,何不今夜我和你先做夫妻?不知你意下何如?”崔宁道:“岂敢。”秀秀道:“你知道不敢!我叫将起来,教坏了你,你却如何将我到家中?我明日府里去说。”……
当然,《警世通言》也存在诸多不足之处,劝戒色彩过于浓厚是其不足之一。兼善堂本《警世通言》识语曾称:“自昔博洽鸿儒,兼采稗官野史,而通俗演义一种,尤便于下里之耳目;奈射利者而取淫词,大伤雅道。本坊耻之。兹刻出自平平阁主人手授,非警世劝俗之语,不敢滥人,庶几木铎老人之遗意,或亦士君子所不弃也。”可见,冯梦龙在编辑《警世通言》、书坊兼善堂在刻印时,即注重加强劝戒思想,第三卷《王安石三难苏学士》劝世人不要恃才傲物,第五卷《吕大郎还金完骨肉》劝人布施,第十二卷《范鳅儿双镜重圆》歌颂义夫节妇,第十六卷《小夫人金钱赠年少》劝人不要贪色,第二十卷《计押番金鳗产祸》劝人不要杀生,第十八卷《老门生三世报恩》宣扬报恩,第.四卷《拗相公饮恨半山堂》、第五卷《吕大郎还金完骨肉》、第二十五卷《桂员外途穷忏悔》等宣扬报应,第二卷《庄子休鼓盆成大道》宣扬三生观,第四卷《拗相公饮恨半山堂》、第十七卷《钝秀才一朝交泰》等宣扬宿命论,这些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小说的可读性,也降低了小说的艺术成就。
《警世通言》的版本主要有以下几种:第一,金陵兼善堂本。明刊本,四十卷四十篇,题“可一主人评”,“无碍居士较”,首豫章无碍居士叙,作于天启甲子腊月,即明熹宗天启四年甲子(1624)。今藏日本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仓石文库、日本名古屋蓬左文库。中华书局版《古本小说丛刊》、上海古籍出版社版《古本小说集成》据日本蓬左文库所藏兼善堂本影印。第二,衍庆堂本。明刊,四十卷四十篇,题“可一主人评”,“无碍居士较”,首豫章无碍居士叙。今藏大连图书馆、日本天理大学图书馆。第三,三桂堂本。覆明本,王振华刊,四十卷四十篇,题“可一主人评”,“无碍居士较”,首豫章无碍居士叙。今藏日本东京都立中央图书馆。
《警世通言(注释本)/崇文馆》是明末冯梦龙纂辑的白话短篇小说集。完成于明天启四年(1624年)。故事描述的时代包括宋、元、明三代。其题材或来自民间传说,或来自史传和小说。《警世通言》与《喻世明言》《醒世恒言》一起,合称《三言》,是中国古代著名的白话短篇小说集之一。
当代学术名家杨桐,为古典文学名著增色添彩。北大、武大、暨大等名校专家沈伯俊、陈文新、孔庆东、孙玉明、刘勇强、程国赋、胡胜等撰写前言,倾力推荐。随文注音释义,无障碍读名著。
冯梦龙所著《警世通言(注释本)/崇文馆》大胆地暴露、揭发了封建统治头子们的穷奢极欲,荒淫无耻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