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愿告别憧憬》由杨武著,他是一位碾过半百的老人,因而对生命有许多感悟,也经历了许许多多的事情。因而总结到“似乎在等待着什么,又好像什么也没等待。等待悄然攒动时,不以为意,一旦隐去,又怅然若失——人因期盼而等待,因等待而憧憬。”
本书包括把生命交给期待,将期待留在过程,通过过程而走向远方、生命的日出、活在期待中等内容。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不愿告别憧憬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杨武 |
出版社 | 武汉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不愿告别憧憬》由杨武著,他是一位碾过半百的老人,因而对生命有许多感悟,也经历了许许多多的事情。因而总结到“似乎在等待着什么,又好像什么也没等待。等待悄然攒动时,不以为意,一旦隐去,又怅然若失——人因期盼而等待,因等待而憧憬。” 本书包括把生命交给期待,将期待留在过程,通过过程而走向远方、生命的日出、活在期待中等内容。 内容推荐 《不愿告别憧憬》为个人文学随笔集,作者杨武是一位七旬老人,他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和所见所闻,以生动凝练的文字抒发了对人生的感悟、对生命的思考以及对真善美的追寻,思想积极健康,字里行间闪动着思想的火花,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给人以启迪和思考。 目录 [代序]远方 把生命交给期待,将期待留在过程,通过过程而走向远方 生命的日出 活在期待中 寻找开始 日子回望 为生活思辨 与悠闲相约 生命探思 谁最娴静 智慧让人生出彩 现实与憧憬 活出云淡风轻的意境 声誉是快乐的陷阱 诱导美好 人与环境 性格环境命运 一堆必然燃尽的热情 问题是生活的理由 落日黄昏不是退却的信号,而是黎明的预言 等待——不愿告别憧憬 走在追梦路上 珍藏胸中的黄金 薇依:精神的殉道主义者 仰望天空 失败与成功 隐者 清贫情怀 精神品牌 呵护自己的灵魂 一个没有精神进化的民族走不了多远 心路弯弯一 历史由美德改写 沁人心魄的春意 所有的真理都是半真的,世界上的罪恶 源于试图把半真当作全真 可能的多可性 因为否定 半真的真理 完美:永恒的彼岸 愚者独白 走过先知 怀疑 自然界呈给人类的哲思 力量的阳光 走出功成名就的迷思 柔和地征服 美丽的残忍 若有所思 没有懒惰就没有智慧 正确与错误 王冠是在重新认识自我后摘取的 看不见的敌人 首先是人的文明 秋日遐想 在良知的检票口,每一个残缺的灵魂都会被卡住 静 乡愁是一种拥有 四季的风姿 冷静从容 股神风采 奇妙的猜想 一个值得深思的历史现象 无奈的发生 绿茵场上的良知 任何美德都有度 辉煌谢幕以后 关于历史的断想 试读章节 仰望天空 19世纪俄罗斯的经典作家们对天空曾有过动情的解读。列夫·托尔斯泰在《战争与和平》里,写了奥斯特里齐的宁静的天空,安德列公爵负伤后,躺在战地,仰望天空,突然顿悟:“我怎么先前没有见到这个崇高的天空呢?”于是他对生命有了新的感悟,对战争也有了新的认识。暮年多病的屠格涅夫,常有感伤情怀,他在七八十年代创作的一首散文诗《我夜里起来》中写道:“天空没有星光,大地没有灯火,那儿寂寞、烦闷……”但即便没有星光,天空毕竟是天空;即便现实的大地污秽得成了一摊烂泥,他仍忠告世人:‘亲爱的朋友,请坐在烂泥里看看天空。”布尔加科夫在小说《白卫军》的结尾处,意味深长地写道:“我们都是要从这个地球上消失的,而星星将永远闪烁在天空,我们为什么不抬头看看星空?” 这些作家们其所以对天空如此情有独钟,是因为天空是神圣而永恒的存在,在它宏博的胸襟里,寄托着人类无限美好的憧憬,储积着人类取之不尽的精神资源,值得人类永远地仰望。 仰望天空,就是仰望它的宏阔。月亮是它额上的一颗美人痣,地球是它胸前佩戴的一块碧玉,太阳是它火红的心脏,就连那浩瀚的银河系,也不过是它肌体上的一根脉管;它空灵、旷达,任鸟儿飞翔,流星闪射,梦想驰骋;即便天崩地裂,海枯石烂,抑或乱云飞渡,烈风怒吼,惊雷激荡,它都开怀笑纳,从容如常。它包容着天地万象,吞吐着宇宙沧桑。 仰望天空,就是仰望它的高远。汶县一种超凡脱俗的高远高得圣洁,远得悠长,像女娲补天的手势,在苍凉中挥动着高深。这种没有起点,也没有终点的高远,阅尽人间的阴晴冷暖,枯荣沉浮,冬白春绿,在宁静中伸向无限。既挑战着人们想象的极限,又使人类的一切计量概念和评价思维都失去了意义。 仰望天空,就是仰望它的深邃。那深不可测、目不可及的深邃,是无限空间构筑的杰作。它是藏于星星背后的深渊,是隐于碧空深处的黑洞,如追日夸父深沉的背影,莫测神秘地遥现在我们认知的边缘,卷走了我们用以对它表述的一切辞令,这种深邃能穿透历史,洞见永恒,抵达无极。 仰望天空,是因为天空给了我们慷慨而厚重的馈赠:给了我们蓝天白云,给了我们朗日和风;给了我们清丽的霞色,给了我们奇瑰的彩虹;给了我们烟雨黎明的空蒙,给了我们日落长河的诗韵;还有如水的月色和璀璨的星群,更给了我们无尽的遐想…… 当然,我们仰望天空,不仅仅是为了去欣赏,而是为了去领会它的暗示;不仅仅是为了去礼赞,而是为了去感悟它的启迪。我们要在仰望天空的过程中,去净化我们被世俗杂乱、浑浊的欲求所弄脏的灵魂;去重植我们被从精神家园连根拔起的生命,将它不尽的精神资源转化成人类的精神财富。 我们的胸襟、视野,应像天空那样宏阔,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胸怀乾坤,放眼天下,历经坎坷而不馁,穿行名利而不惑,使自己永保清醒和超脱;我们的精神,应像天空那样高远,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立于人生的高地,洞透世俗的迷尘,使生命获得质的跃升;我们的思想,应像天空那样深邃,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具备敏锐的洞察力和揭示事物本质的穿透力,才不至于在浅薄中浮躁,在欲望中迷失,在开创人类的明天以及走向别的星球中,储积更多的智慧和力量;我们的心境,应像天空那样坦荡、慨然,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生命意义的寻求中,获得付出的乐趣和自我完善的满足。 莎士比亚说:“即使把我关在果壳之中,仍然自以为无限空间之王。”(《哈姆雷特》,第二幕,第二场)天空是沉默的,而人类是灵动的;天空是缈远的存在,而人类则是鲜活的实体。人的肉身虽然受到极大的局限,但人是万物之灵,完全有信心、有气魄、有智慧营造自己心灵的天空,并使之更宏阔、更高远、更深邃,既能涵纳人间万象,又能装下宇宙天体,真正成为‘l无限空间之王”,从而,以无形去催发有形,在有限中创造无限…… 2008.8.20 失败与成功 在常规视境中,对失败的贬抑和对成功的嘉许历来是人们的评价模式,也由此导致失败者被无情地遗弃,成功者被高扬地标举。其实失败与成功的关系很复杂、很微妙,不能作简单的否定与肯定的价值定位。也许失败是铺路石,成功是阳关道;也许失败是断章碎语地采集,成功是鸿篇巨著地制作;也许失败是山穷水尽地寻求,成功是柳暗花明地突现。 失败与成功不是孤立的、割裂的,它们相互串识,相互拉动,常常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有时,在成功的背后投射着失败的阴影,而在失败的内涵中却回荡着成功的清流。如有的人官运亨通,一路升迁,但在做人方面却日见衰败;有的人仕途滞塞,位卑人微,但在安守卑微中保持了完整的人格。从人性的本质而言,前者是成功的失败者,后者是失败的成功者。有时,失败与成功仅一步之遥,甚至两者就待在一起,只要有个突破点或转捩点,也就是说只要一有机遇,抑郁难伸的失败就会变成扬眉吐气的成功。这在文学艺术界表现得尤为突出。还有时,在庸众视野里定位的失败,实际就是成功,只是人们的认知能力没能抵达那样的高度。梵高不就是如此吗?在他的同时代人中,他的画作没有谁承认是成功,因为他的技法和意境太超拔和奇诡了。 …… P98-101 序言 [代序]远方 天边,在白云闲散下的地平线上,天外,在心灵经常光顾的地方,便是人们依恋的远方。那里有召唤,有诱惑,寄托着人们无尽的遐思和向往。 黛青色的远山中,那古刹晨钟,那林间暮雨,崖畔下白白的羊群,溪水边青青的茂草;还有那山间若有若无的烟岚和时断时续的鸟鸣,牵惹着多少人远足的冲动和亲临的企盼。 对远方亲人的眷念,对远方游子的牵挂,对远方逝者的追思,对远方曾寄宿过的农家、曾踏访过的村庄、曾游览过的胜景的怀想,常常为记忆撑开一方美丽而温暖的晴空。 远方的确是迷人的。但在人们永不满足的欲望里,远方又不断被憧憬着,被美化着。那春风不度的边关,那长烟落日的孤城,那敲打着沉寂大地的驼铃,曾让多少人心驰,又使多少心神往。那千里冰封的北国,那椰林海风的南疆,以及他乡的风情,异域的神奇,更在人们浪漫的想象中,勾织成魂牵梦萦的远方。 数年前,在市政协组织的一次考察中,我们曾乘车连续穿过华北平原和东北平原。从而,使我们这些与江汉平原为邻的人,进一步领略了浩瀚的金黄,无垠的辽阔,感受了远方的深邃。当时正值深秋时节,被阳光和秋风催染出的铺天盖地的金浪,一浪盖过一浪地向我们涌来。我们疾驰的大面包车就像一个甲壳虫在它的胸脯蠕动。沿途疏落的村庄如同一颗颗翡翠缀在它的胸前,更平添了它的富贵与丰韵。在蔚蓝的天庭与金色的大地合拢的前方,便是我们的远方。这是一个了无涯际、永无尽头的远方,无论我们的车怎样怒吼着疯跑,总也不能与它接近。它旷达、悠远,在辽阔中延伸,在延伸中辽阔,是呈现在我们面前的一道永不消退的风景线,是让我们永远瞩望和追赶的前方…… 二 当然,远方不仅仅是时空的,更是心灵的。心灵的远方比时空的远方更朦胧、更神秘、更美好。唯其朦胧,才更具诗意;唯其神秘,才使人倾慕;唯其美好,才勾起人们追逐的欲望。 心灵远方的诱惑和召唤实在是难以抗拒的。它驱动着朝圣者的脚步,召唤着冒险者的足音。一切不图安逸、不甘沉寂的灵魂应声而起,从一个天地走向另一个天地,从一座山峰登向另一座山峰。走不完的路,走不完的希望;登不尽的山,登不尽的向往。但山高人为峰,人终会将山踩在自己的脚下。 于是一条奔达之路,进取之路,便在向远方的追寻和踏进中形成。这是一条纵横交错、蜿蜒虬曲的心灵之路。在这条路上,有坦途,更有坎坷;有笑语,更有悲哭;有爬上绝顶的惊喜,更有跌入深渊的绝望。不能用成功或失败、辉煌或灰暗、荣耀或羞耻这些概念作简单的界定。它们相互串织,相互交融,呈现出驳杂多元的形态。奔行的壮美,跋涉的劳顿,采撷甜美的舒爽,吞咽苦涩的熬磨以及漫漫长途、苦苦求索的艰辛,均在这条路上纷呈。 因为这是一次远行,一次行为的放达和思想的攀越,一次成就生命宏业的圣举。古希腊的两位史学家希罗多德、修西底德斯和我国的司马迁,由于具备广游远方的历练和视野,把时空的远方转化成了心灵的远方,将历史写成客观、宏阔和极富文采的华章;明代著名的地理学家徐霞客,面对明末政治黑暗的现状,不愿入仕,专事旅行,走遍燕、晋、云、贵、两广无数个他痴迷的远方,备尝艰险,并将其游览、观察所得写成日记,由后人整理出版了极富地理价值和文学价值的《徐霞客游记》。在这些宏业的背后,伴随着多少踏破平庸的挣扎、剪断孤苦的呐喊和刺人灵魂的伤痛! 远方,这片理想的梦土,寄托着多少人追求幸福和自由的希望。最先沐浴改革开放春风的深圳和东南沿海,曾是内地人的远方;现在开放的大西北,又是商贾、企业家以及一切立志创业者的远方;整整两千多年,中国这个东方最古老、最悠久、最神秘的民族,一直是欧美人的远方;今天发达的西方列国,又成为全世界的远方。 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远方,每个人有每个人的远方。由此构成了一幅幅瑰丽的蓝图,一个个不醒的梦境。230多年前,美利坚合众国的远方,呈现在《独立宣言》——这个超越了一时一地历史局限,成为人类追求自身价值的伟大的文献上。而美国著名的黑人民权运动领袖马丁·路德·金的远方则寄托在他的《我有一个梦想》这篇著名的演说中。为了争取黑人的平等与自由,这位诺贝尔和平奖得主,在黑人的《解放宣言》签署100年后的1963年8月28日,在华盛顿举行的28万黑人盛大游行时说: 我有个梦想:总有一天在佐治亚州的红土山坡上,昔日奴隶的儿子与昔日主人的儿子能够如兄弟手足般同榻而坐。 我有个梦想:总有一天就算是密西西比这样一个被不公正与种族压迫的热潮所统治着的荒漠之州,也能转变成一个自由和正义的绿洲。 我有个梦想:总有一天我的四个孩子将生活在一个不是以他们的肤色,而是以他们的内在品质来评价他们的国度中。 他并满怀热望地提醒当局:“现在是把我们的国家从种族不平等的流沙中托起,安放在手足之情铸就的磐石上的时候了。” 迄今为止,这个远方并未完全抵达。但即使是抵达了,前面又会展开一个新的远方? 因为,远方是永恒的,是永远的前方,是信仰和梦想的故乡! 2005年1月1日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