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一个医生的故事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郎景和
出版社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150个有温度的行医故事,还原有笑有泪、真实无比的医院生活!一个资深医生的生活实录,带你体会为生命搏斗的惊心动魄!

郎景和,资深医生、中国工程院院士、协和医院妇产科教授。医学家、作家、科学作家三栖于一身。

一手拿解剖刀,根除病魔毒瘤;一手握犀利笔,点画真假美丑。

在《一个医生的故事》中,郎景和回归了一个医生的本真立场,写下了从医五十年间,凝结在岁月里难以忘却的点滴小事。

内容推荐

在《一个医生的故事》中,著名医学教授郎景和回归了一个医生的本真立场,写下了从医五十年间,凝结在岁月里难以忘却的点滴小事。

年轻时在乡下给牛接生的奇特经历,帮助产妇分娩时突逢地震的惊险场面,主治的小女孩面临死亡却只怕家人伤心的感伤故事……作为妇产科医生,他在迎接无数新生命来到这个世界的同时,也不得不面对生命逝去的悲切与哀痛。他以“医者的仁心”见证着一幕幕震撼人心的人生悲喜剧,也在穿梭于手术台与病房的间隙中,生发出了关于生命与哲学的万千思考。

目录

自序

第一部分 平凡而难忘的经历

 并不遥远的夏天的回忆

 我给牛接生

 阿里行—西藏阿里巡回医疗之一

 送医药,更要送温暖——西藏阿里巡回医疗之二

 滚动的睡眠

 地震之夜

 挪威大夫

 在挪威镭锭医院

 在加拿大滑冰

 奥地利的森林

 参观手术

 淳朴可爱的藏族同胞——西藏阿里巡回医疗之三

 病人的妈妈

 我的父母

 病人的女儿

 从腹腔里找到丁点儿大零件

 我的理发

 我一定要让你活动自由

 我的书房

 给熟人开刀

 我做科主任

 辞职报告

 鼾声如雷

 得病真好

 老中青三人行

 手术表演

 手术台上

 她没关系,我给她找个关系

 我当奥运火炬手

 我的读书报告

 老孙其人

 友人

 “如果死的是你妈!”

 查房

 事或趣事

 如何开始收集铃铛?

 我的故乡

 病人的丈夫

 两次特别奖的获奖感言

 听大师们讲课

 唉,人呐!(之一)

 唉,人呐!(之二)

 妇产科男声小合唱

 有书无法

 真好吃的月饼呀

 可敬可爱的宋大夫

 记严仁英大夫

 忆江公

 我打儿子一巴掌

 逛书店

第二部分 辛苦而快乐的工作

 三十多年未辍的贺年片

 有时我也会说:另请高明

 我是狼(郎)大夫,不是熊大夫

 不要等医生吃饭

 令人感动的科普效应

 一夜看了15个急诊

 一封感人的留言

 伤口坏了,我们成了朋友

 夜半出诊,如果我遭遇

 医生不怕脏

 我收下了病人给我缝制的鞋垫

 一个永不停止学习的职业

 在香港玛丽医院做客座教授

 我喜欢做手术时的感觉

 在农村做科普宣传

 保健靠自己看病找大夫

 答应病人的事要按时办

 会诊

 林大夫教我搞科普

 术前谈话

 随时等待呼叫

 王主任找我谈话

 我的一天

 我切除了最大的子宫肌瘤

 找位大夫一道查

 病案

 上台易,下台难

 妇科手术大家

 外科医生的“台风”

 外科医生与烟、酒、咖啡和眼镜

 忆林巧稚大夫二三事

 三种外科大夫——在广东省妇产科男医生联谊会上的致辞

 论妇产科男医生

 医生与病人

 关于伤与痛

 女性疾病地图

 器官不是器管,不是试管

 “郎大夫不来,我不麻醉”

 “我是一辈子的值班医生”

 我喜欢解剖学

 医生,请去看病人

 我带研究生

 团 队

 医学新名词

 诊断与治疗的“陷阱”

 妙手易作,仁心难当

 颠覆医学

 做个白求恩式的大夫并不难

第三部分 科学而人文的医学

 一切为了生命,为了生命的一切

 生命的本源表达医学的终极关怀

 “四环”医学

 “3P”医学

 “ABCD”原则

 医生要善于交流

 医生要会画图

 医生还要会写

 修身养性

 兴趣与责任

 决策与技巧

 通、近、达

 医者思

 四个敬畏

 什么样的人来做医生

 我把哲学当成思维训练

 医学史上的悲剧

 选择

 再无能的医生,也是圣贤

 再年轻的医生,也是长者

 医学社会学工作者

 一个被忽略的医德问题

 不要相信常胜将军

 我的读书

 学打字,买打字机

 莫把学界当江湖

 学点宗教

 月报会

 怎样当个好医生

 知识的篮子

 质疑的乐趣

 医患关系的“结”与“解”

 感念前辈

 弃医者

 子宫“保卫战”

 医患交流是交心

 医疗学术的道与场

 医生的“戒、慎、恐、惧”四字诀

 诊断治疗的“四化”

 医生“三重境界”

 诊断治疗的“四学”

 治疗与治愈

 小做医生的三重境界

 听诊器

 保留与保护

 善于等待

 医生“三趣”

 才、知、德三足鼎立

 外科“三忌”

后记

出版后记

试读章节

我当然不是兽医,但我给牛接过生。

时间是1966年,我大学毕业两年,做妇产科住院医生。中央卫生部组织“四清”工作队,我成了队员,一方面是参加工作,一方面是接受锻炼。

“四清”是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就是对农村干部进行清政治、清思想、清组织、清经济,简称“四清”。我们去的地方是江苏昆山石碑公社红星大队。当时昆山无法与今日相比,比较落后,又是血吸虫病疫区,虽是江南水乡,却是穷苦之地。

有无牲畜是贫富的重要决定因素和标志。我所在的五小队就是没有牲畜,是出名的落后队。乡亲们颇费周折,让一个老母牛怀上崽,据社员讲,这相当于五十多岁的女人怀了孕。不管怎样,也是喜事。

老母牛临产,进展困难。这可是队里的大事,工作队员要“急贫下中农之所急,忧贫下中农之所忧”。我也赶到牛棚,看到母牛体力不支,得用粗绳绑架在棚樑上才能站住。工作队要求不暴露身份、职业,可是情况紧急,咱毕竟是妇产科大夫,接生还是有点经验,就主动“上场”了。已经到了后半夜,宫缩很差,我从卫生所找来催产素,从牛肚皮的静脉穿刺点滴宫缩剂。我还提出做剖腹产的准备,社员们很同意,积极响应。我开了一张手术器械清单,两位社员连夜冒雨划船去县医院取器械。

宫缩加强,产程进展,出血破水,准备接生。我从末给牛接过生,硬着头皮上,一位老农告诉我,你手进去先抓小牛后蹄,然后将屁股、身子和头拽出来。噢,人是应先出大头后小臀,牲畜是先出大臀后小头,才会顺利。如法操作,接生顺利。小牛出生,众人欢呼!

老牛没奶,小牛嗷嗷待哺。社员们要到常熟牛场去买奶,我又承担起喂养工作。将牛奶装入葡萄糖盐水瓶,加热消毒,温度适合后塞上橡皮奶嘴给小牛吃。怎么喂也不吃,令人焦急。小牛一会儿扑到母牛身边寻找乳头,一会儿到我的胯下乱拱,我灵机一动,将奶瓶挟在两股之间,小牛从我屁股后边正好叼住奶嘴,畅快吮啜。还挺有劲,顶着我到处转圈。如此喂奶,真为奇景。每次喂奶,社员们兴高采烈,奔走相告,赶来围观,

“看郎同志喂奶了……”小牛长大了。我裤子后面一片奶渍、泥巴,常有大人小孩跟着看,嘻嘻地说笑。

1973年夏,奉周总理指示,贯彻毛主席“6·26”“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的指示,支援边疆,参加第三批北京医疗队赴西藏阿里。

取道新疆,坐三天火车抵达乌鲁木齐,然后乘汽车南下,途径托克逊、库尔勒、阿克苏、喀什,在叶城稍事休整,即翻越喀喇昆仑山,历经数不清的大坂、山口、兵站。从红柳滩到多玛,要在海拔4500米的高原平台上连续跑16小时,苦不堪言!有道是:天不怕,地不怕,就怕红柳滩到多玛。  严重的高原缺氧反应,气喘、胸闷、头痛,那时没有如今方便的氧气筒,两袋氧气,大家都舍不得用,推来让去。走的是“搓板路”,又不时有起伏,后排的队员,甚至被颠得头撞汽车棚顶。困倦难耐,却又连瞌睡也打不成。就是要小解,男的下车即便,女的也只能到车后了事,无力,也不能远走,否则就回不来了。

路经兵站,驻守官兵热情接待,下挂面、炒莲花白(大头菜)、用鸡蛋粉和水蒸蛋羹。在高原,这应该算是美食了。但恶心、无味、难咽,兵站站长以军人的口气命令: “必须吃下去!”

总算到了阿里地区首府狮泉河,16个人又分成两个小队,分赶革吉、盐湖、改则、措勒诸县。

在阿里工作的确是有很多危险的。首先是高原反应,这是第一关,也是全程、全年危险。这才真正需要“慢生活”:慢走路、慢说话、慢吃饭、慢睡觉——却又睡不着。其次是行路的危险,车祸时有发生,崎岖的绕山路,惊险可怖。可以看见翻到山下的汽车如同掉在地上的火柴盒。骑马摔伤、迷路走失都应小心预防。再者,意外的枪走火也是很危险的,我抢救过一位刚上山的年轻干部,玩枪中弹。作为副队我严格管理枪支弹药(为了安全,上级给每人配一支枪),不许在屋子里擦枪玩枪,出诊及回来要悉数清点子弹。还有……

也没那么可怕,有苦有乐,永志不忘。一首《阿里行》可以表达之:

飞车过大坂,跃马掠荒原。

冰河塞刺骨,悬崖苦难攀。

千重险叠嶂,百里无人烟。

砂风催疾走,雹雨伴夜眠。

骄阳似烈火,雪峰耀眼盲。

犬吠惊寂寥,冷月愈增寒。

糌粑能下肚,烧粪也自然。

羊圈好入梦,露天觉更甜。

仆仆尘勿洗,淋淋衣自干。

篝火冲天去,帐篷燎黑烟。

只觉胸前暖,哪管背后寒!

晕头没转向,气喘不费难。

迢迢送医药,苦乐非一般。

吟诗胸怀广,高歌心更宽。P6-10

序言

原来,我想写一部从医杂感之类的书,开始想命名为《一个医生和病人的故事》,题目有点暧昧不清,后拟称《一个医生的忏悔》,这是我很喜欢的选题,是想叙述一个医生的回顾、检讨、供认、表白和思考。为此,我还认真阅读了三部伟大的忏悔录:古罗马奥古斯丁的,法国卢梭的,俄罗斯列夫·托尔斯泰的,都非常深刻美妙!有人对忏悔的理解可能有些狭隘,似乎忏悔者一定是有错误或罪恶,一定是幡然悔悟或祈福述情。其实忏悔就算自陈己过,拜忏原悔,也是一种心灵释放和智慧升华。况且,重要的并非悔罪,而是诫罪,奥古斯丁的《忏悔录》可以作为自传看,其中记述了他的重大神学及哲学思想,几乎是经典箴言。卢梭甚至坦率地宣扬了自己的美德。托翁倒是作了点自我反省,但其中的思想困惑和抑郁,则深刻地反映了他对文化和宗教的求索,以及寻找生命的意义和灵魂的慰藉。

于是,这便是我写这些小文的冲动和祈愿,虽然叫“故事”,实则是向自然、向医学、向大师、向病人顶礼膜拜,而低吟沉思。

我在协和整整工作了五十年,期间除了出国及参加医疗队,没有离开过这绿琉璃瓦大楼。那些难忘的故事,不仅仅在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那是学术),更在于诊治过程中,医生与病人的思想碰撞、交流与合作。一个医生应该透视病人的心灵,体察他们的痛苦与焦虑,理解他们的意愿和要求,解决他们的困惑和无助。实际上,在人与疾病、与对人体侵害和损伤的斗争中,病人与医生是同志和战友,甚至分不清谁是指挥者。我们可能遭遇同样的痛苦折磨、辛苦恣睢,经受同样的心灵震撼、危险威胁……我们必须互相充分信任与理解、密切协作与配合。

做医生久了,对医学的质疑、对从医的困惑,会与日俱增。医学难以度量,医生力量有限,我们鞠躬尽瘁,殚精竭虑,为一个个伤病员救治,而一场战争、灾祸、瘟疫却可于短时间内,甚至瞬间造成千百万生灵涂炭!我们对于人体、对于疾病、对于致病(癌)因素等的认识远未完善。从而不得不对医学、对自然怀揣虔诚的敬畏和深沉的思索。

另一方面,我们的确处在一个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各种科学技术渗入医学,推动了临床诊断和治疗的进步。但随之而来的倾向是,像威廉·奥斯勒早已预言的:现代医学实践的弊端是,历史洞察的贫乏、科学与人文的断裂,以及技术进步与人道主义的疏离。我们现今应该特别警惕,不要把自己变成只会操纵机器和器械的匠人和纯科学家。我们更应该回归医学的本源——医学是随着人类痛苦的最初表达和减轻这份痛苦的最初愿望而诞生的。医学是人类善良思想和互助行为的表达。医学史不应仅仅是技术发展史,更是艺术和精神追求史。

我们似乎生活在一个功利、浮躁和情绪化的社会里,我们或许已经忘却、无视或不屑古今中外经典中的高贵自持、信念坚守和真诚友善。在科技如此发展的当下,尤其需要一种人文的再教育。

所以,我情有独钟于我的忏悔和故事,我希望我讲的是有思想的故事,或者有故事的思想。

可以说,这里记述的故事或文字,都是百分之百的事实,乃为医生的科学精神使然。但却完全没有名字,那是我们的规则和对病人的尊重。病人都是可怜爱、应关照的,和我们一样,都是凡人,都有长短、有个性。即使故事里的某位、某事与自己对上号,亦请不必介意。医生对病人总是应该敬畏、应该感谢的。

谨以此献给我的病人:

病人教我们怎样看病,

病人教我们怎样做医生。

后记

近年来,医疗题材的影视剧大热,美剧《实习医生格雷》《豪斯医生》,国产剧《心术》等,都受到了无数剧迷的追捧。这些热播剧集在一定程度上为我们揭开了医疗行业的神秘面纱,但除却戏剧性之外,对于日复一日的医生日常生活,我们真正了解多少呢?看惯了种种生离死别、人生悲喜的他们,对“生命”又有着怎样的态度?面对病人终告不治时的无奈,他们对“医学”和“医道”,又会产生怎样的质疑?

在本书中,医学大家郎景和回归了一个普通医生的视角,从头开始,为我们娓娓道来50年漫漫从医路上的酸甜苦辣。

作者是一位医术精湛的妇产科医生,又兼具深厚的人文情怀。在本书中,他陈述了对医学、疾病、病人的认识和态度,表达了一个医生的回顾、检讨、供认、表白和思考。“做医生久了,有时候自信力会减退,甚至产生一种悲哀。因为你历经千辛万苦治好了一个一个的病人,那数量真是有限的。可是一场战争、一次瘟疫可以使千百万人在短时间内丧生!与之相比,医学的力量真是太微弱了。”他这样说道。

这一篇篇随笔多为作者在为病人断症与手术的间隙中写下,笔法质朴感人,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却浸润着医者的仁心,散发着智慧的光芒。

服务热线:133-6631-2326 188-1142-1266

服务信箱:reader@hinabook.com

后浪出版公司

2015年2月

书评(媒体评论)

郎景和的路就是成功医师之路,郎景和的故事就是一位医师成长、成熟、成功的故事。作为医学生、医生,读郎景和的故事,做郎景和式的医师也许是自我修养、自我升华的有效途径之一。我读郎景和的故事,我推荐读郎景和的故事。

——巴德年 (中国工程院院士、医学家、医学教育家)

仁厚胸怀,温暖文字,珍贵史实,精湛科普,加上幽默犀利的人性针砭……本书的故事像一个个美好、动人的天使,向我们微笑走来。

——毕淑敏 (医生出身的作家)

郎景和大夫善于两支笔写作,学术论著纯正,临床随笔潇洒。观后者,既有英式essay的优雅,又有中式小品文的隽永。不仅记叙了温暖的临床故事,还渗透出睿智的医学思考,流淌着共情与反思。每一次细读,都会倾倒于他超脱的人格风范和精神海拔。

——王一方 (教授、医学人文学家)

有机会编辑郎景和院士的专栏稿件,使我成了这本书的第一读者。在一篇篇短文的字里行间,我有穿越生命的感动,也常常被作者的睿智所折服。我想,有谁不喜欢有温度的文字呢?相信翻开扉页的你也是这样。

——王硕(《健康报》社长、总编)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7 21:00:04